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第1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一)对复式教学的一般解析

现代复式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和形式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演进,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环境急剧变化的一面镜子。现代复式教学是一种广义的复式教学,突破了传统复式教学的条件约束,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是在吸收班级授课优点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的扩展和延伸,不断改进和演绎其发展模式和存在形式,逐渐产生了诸如长短期培训课、大型公共基础课(专题讲座)、公选课、网络视频课、实训实习教学课以及国际国内校际交流学习等形式丰富多样、交叉共享的现代复式教学形式。在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复式教学,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教育教学形式,不失为一种顺势而为的明智选择。

(二)复式教学的产生及发展

我国的复式教学可溯至春秋时期的私学。现代意义上的复式教学则从日本传入,而日本又借鉴自德国。在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首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并强调“市政当局有责任强制其人民送其子女入学”。十九世纪德国开始工业革命,普鲁士国王大力倡导发展教育,随即德国成为最早运用复式教学实践义务教育的国家。随后各国相继效仿德国复式教学加快完成本国义务教育的步伐,其中也包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1904年,清政府参照日本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其中的《小学堂章程》根据外国义务教育相关内容,提出“全国人民均应入学,名曰强迫教育……不学者罪其家长”;复式教学在蔡元培主持全国教育改革运动的民国年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复式教学并不过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对现有现实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且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具有优化、丰富和提升资源利用率等作用,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必要性

尽管国家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习实训环节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设备的短缺与学校学生基数庞大、班级数目多、实训时间不充分及学生学习过程强调的“体验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隐忧。随着素质教育及教育改革的深化,现代复式教学逐渐凸显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逐渐成为各大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现代复式教学通过整合学生及设备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丰富教学形式,扩大信息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可能性。其次,有利于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职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更好的实训条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吸引力。再次,网络精品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现实优化并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日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复式教学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最后,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也是破解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手段,可改善中高职课程方面的脱节与重复现象,从总体上优化课程资源及其实施方式,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及实现有效衔接。总之,现代复式教学应用于职业教育有利于满足职业教育多样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从典型案例看现代复式教学的利与弊

(一)个案概况

本案研究的学校是天津市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天津市及周边省份,学生年龄集中于16~20岁之间,学校每年实施春秋两次招生计划。依托技能加学历的双向人才教育模式,该学校开设动漫、室内设计和网络工程三大专业,并据此创立动漫、设计及网络工程三大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和专业训练。以动漫学院为例,综合企业需求、市场定位及专业前景考量,具体建设动漫背景下的CAD建筑制图、3D建模、Vray渲染、PS后期、人体工程学等培养方向,以求每个动漫学生在专业背景下都能获得精深擅长的专业技术。鉴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服务设施及实训场地)尚不完备、教师数量不足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复杂情况,学校采用现代复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具体设置模式是依据专业门类编排班级,如不同年级的3D建模方向学生集中训练学习,由于受专业冷热程度、专业学习难度不一等因素影响,势必出现生源“冷热不均”的现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及专业间的相互衔接性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融合,大多数学习班级的人数在30~40之间,班级学生数目会随着新生的融入而不断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围绕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实施一体化教学,发挥“一对一”教学辅导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历时两月的跟踪观察及部分访谈和问卷获得研究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

(二)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需扬长避短。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第一,囿于职教管理模式的学生人格塑造。由于学生现状的复杂性及教学管理精力有限,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易忽视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对学生人格塑造及性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及个别访谈发现,教学管理欠缺合理性会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开放压力及恐惧意识,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成就动机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面临这种情况时表现出自我认识不清晰、倾诉愿望强烈、合作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第二,学生职业素质基本能力受到影响。囿于教师现代复式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对于复式课堂的管理掌控欠缺合理性。加之,职业教育以往的不良社会反响强化了学生自卑心理,倾诉愿望强烈却无法找到理想对象,长此以往,削弱了学生彼此交流互动的愿望,学生对自己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产生质疑,对正常的学习与信息获取造成困难,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但缺乏安全感,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性能力水平的提升。第三,“小助手”模式亟须完善。西汉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收徒众多,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他采用一种“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的方法。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孝景帝时为博士,下惟讲授,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在教师精力及学生接受能力均有限的前提下,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存在教师的管理经验不足和对问题学生忽视,学生心理的阻抗意识及学生年龄段各方面不成熟等的现实状况,使得发挥并完善现代复式教学条件下的“小助手”模式困难重重。第四,学生个性潜质开发缺乏保障。学生由于年龄特征难以对自身有清晰认识,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予迁移指导和客观剖析,从而助其对自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及明确方向。而现代复式教学方式加大了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在诸多关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细节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学生个性潜质和关键能力发展被忽视。基于以上原因,现代复式教学应努力发挥其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得以凝聚升华。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复式教学,可培养高、低年级学生照顾帮扶情谊,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传递集体温暖和培养合作互助品质,有利于学生个人优良品质的塑造和良好心态的培养。第二,沟通交际能力提升。学生苦于对学校的信任感不强及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的基本表达和交际能力,互相探索彼此身上的良好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第三,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不同年级生的复式学习,可以避免低年级低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和实训效率最优化,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可在资源设备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训需要,同时提高资源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第四,“垂直互动”新模式效果得以显现。复式教学模式可以创立不同年级间互动学习的氛围,实现复式教学模式的突破。弥补教学效果欠佳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素质,完成职业教育理论实践并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大职业化目标。

四、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学校科学化管理,优化办学理念

在贯彻现代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学校应提升办学水平,在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层面争取向学生提供优质配备和服务。学校应树立学校在育人层面的宗旨与发展理念,坚持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孕育学校的独特文化,重点培植师生文化。另外,基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学校学生的心理现状特点考虑,建立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及与之相配套的心理疏导室。一方面,向学生提供客观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向性和目标感;另一方面为处于青春期困扰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倾诉沟通平台。心理疏导室更多地解答诸如个案学生解决阻抗心理、感情迷茫心理、社会责任意识模糊及公共场合沟通表达困难状况下所隐藏的心理困扰等难题,旨在促使每个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变通教育管理思路,提升职教师资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人本化、多元化,应转变单一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应丰富学业和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在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无论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还是践行者的学生,都不能职业等级化、身份贵贱化,不应存在“这种工作体面,在朋友亲戚面前有面子”“那种工作很脏、很累,而且赚不到钱”等狭隘思想,应重点关注职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及自我的职业定位,制定详实合理的方案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丰富现代复式教学经验,完善管理方式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重塑终身学习观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理念,避免学习功利性倾向,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学手段工具及教师的耐心帮助。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明确定位职业发展目标,通过翔实合理的计划逐步加以落实。同时,教师应努力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找寻原因并主动帮助学生,努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四)育人为先,教师应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

在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传递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是教师树立“育人为先”观念的前提和重要步骤。本研究中的个案学校学生大都被各种难题困扰,所处年龄段决定了其性格及人格塑造尚未完成。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育人理念及师德师范会左右学生的性格倾向及人格发展。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业生涯存在缺憾的他们而言,协助其树立良好社会价值观、做人准则、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同样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努力摆脱因成长环境等导致的不信任、不合作心态,消极怠学厌学的拖延心理,树立良好、健康的心态,积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困难。

五、结语

第2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和生涯发展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学徒制虽然强调的是师傅“手把手”教的职业技能传授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学徒制只是“应职教育”。

以现代职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上讲,帕森斯的“人职匹配”和舒伯的“发展观”的综合运用才是人才培养的上上之选。因此我国的现代师徒制教育,不能只是强调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教育在凸显“职业性”同时,也应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只有把“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教育才能走出一条满足现代职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富有教育内涵的科学化道路。

为此,本课题组以《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为题,通过大量时间及各方调研,最终以昆山科技企业已成功应用于多个企业的现代师徒制培训教育模式,结合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旨在将职业素养与生涯教育渗透至现代师徒制教育中去,以体现现代师徒制职业素养和生涯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完整结合。

主要研究和实践内容如下:

一、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潜能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优势,清晰职业发展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金属产品结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业务,企业人才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工业设计等专业。公司通过与全国各大院校合作,对机械学院的大二学生开始进行宣讲,并从中选拔45名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临时班级;针对这一班级的学员,对其进行初步的课程培训,培训内容详见表1中所示;随后通过老师推荐优秀学生、考试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筛选,平均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待所有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人员录用筛选。选定30名学员入厂进修,入厂后企业根据学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平衡,针对每个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配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适合的人到适合的岗位上发展。

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机会分析

使其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大方向,确定个人所从事的职业。

通过第一次的培训、選择,跟着企业指派的师傅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学习,按照所学专业不同,技术类职位主要分配为三大类:加工中心培技、模修培技、车床培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师傅技艺的精深产生钦佩之心,从之前的“被迫学”变为现在的“愿意学”,再由师傅以亲身经历进行职业机会分析,增强学生的愿望与认知,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徒自身综合素质。

三、对学生进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与自我发展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与自我发展教育,使其能够在师傅的指导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生涯自我教练技术的支持下,顺利完成阶段性生涯发展目标。

与公司合作的高校、学院立足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与自我发展教育,所有开设的课程都是根据企业发展所需标准而确定。教师的授课计划,讲授的教学内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都严格按照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要求、标准进行设计,做到与企业发展步调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

四、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优势。

机械相关专业主要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以及数控技术专业。专业的选择是基于目前我国的工业情况而定,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制造2025,高档数控机床便是其中十大领域之一,企业迫切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公司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通过对企业的广泛调研,分析就业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等方面来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特色。例如,公司在学员的每一个不同阶段都提供着相应的课程培训,《员工职业素养培训》、《公司质量体系》等。

五、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培养学生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就业。公司坚持产业、教育双轨发展,把工厂里的理论知识引入学校,以期提升学生的导向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的实践工作夯实理论基础,建立“校中厂”,成立“科森班”,采用优胜劣汰机制,择优录取;同时公司又把在学校《科森班》考核通过的人员带人工厂进修,按照所学专业不同,主要分为加工中心培技、模修培技、车床培技三大类职位。分别对这三大类职位的人员集中进行外训,将“教室”搬到企业里面,理论教学由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由工厂师傅承担,半工半学,学工交替,建立具有科森特色的“厂中校”,以此探索现代师徒制培训体系的新道路。

在昆山科技企业中,“厂中校”模式的受益者,比比皆是,例如徐煊凯,2015年7月毕业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考核、选拔同时加入医疗事业部,从事加工中心操机工作。因其职业目标清晰,分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2015年9月评定为医疗事业部内部培技,并由公司安排外训。回公司后由技术员吴焕权带领进行换刀调机工作,学习机台相关的换线调机技术,现在能对加工中心大部分产品进行换刀调机工作。2016年6月对其进行相关考核,考核合格,提报公司升为正式培技,并进行相应的职等和薪资调整。

袁小强,2015年7月27到科森科技实习,通过进行职业发展潜能分析让其清晰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优势,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在工程技术部做模具钳工,学习态度积极端正、不怕苦不怕累,在陈兵师傅和其他师傅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下,从模具加工的基本功开始学习,在短短的3个月就学会了磨床、铣床、电焊机等加工方法并熟练运用。在公司安排的模具基础理论课和师傅们的指导快速的学会了模具的组立、调试。现在通过公司的考核、由培技升为助理技术员。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薪水也做了大幅度提升。

清晰职业发展目标,加深了学生技能培训的好奇与期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为企业塑造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实现了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在现代师徒制模式中,企业一定为员工提供清晰明朗的晋升通道,有意识的牵引人才成长,让员工切身感受到光明的职业前景,宽阔的职业通道,公平的职业环境,可见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

同时根据岗位、专业以及综合能力,并且安排相应的岗位培训,提供多种职业发展路径。例如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方面,就可以从培训生逐层晋升到资深技师,并可获取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晋升职位详见图1中所示)

晋升通道中的职等等级是各项待遇、福利的直接依据,同所在岗位的工作难度、专业技能、培训学时、工作能力、在公司服务年限和考核成绩等相关。

六、现代师徒制模式在昆山科技企业中的成效

1.培养高技能人才,缓解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公司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技术及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外部招聘满足不了内部需求。但是现代师徒制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的融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半工半学,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适合的人到适合的岗位上,使学生目标清晰明确,通过主动学习和参与能快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且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满足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缓解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2.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培养一位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且外招人员薪资要求高,且稳定性不好,跳槽頻率高。而现代师徒制可以从内部培养塑造自己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大大减少了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稳定性的增强,能不断地为公司谋取最大的效益。

3.深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缓解就业压力

现代师徒制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了合作桥梁,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实施,到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有效地将岗位对人才的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及时表达出来。学校按需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培养方向也能够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就业现状,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这种模式将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减压减负,学校可以降低教育成本,企业也可以获得高端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清晰明确的职涯晋升体制,给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输送,而人才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广阔的职业生涯发展。在现代师徒制中,清晰明确的职涯晋升机制,为一大批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公平的职业环境,可见的职业成长,为企业留住大批的优秀人才,给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七、结语

在“现代师徒制”中,学员都是双重身份,既是学校里的在校学生,也是工厂里的操作学徒,这一模式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充分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

然而,也需要避免这一模式演化成的两种极端分化的结果:

一方面是师徒制成为了劳动用工制度,使得学员进行学习技术的重要性下降,成为了工厂生产的廉价劳动力,虽然在表面上是一种师徒制,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劳资关系,用劳动用工取代了职业技术技能的传承,不适应人才的发展,不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师徒制成为了单纯的培养技术工人,忽略了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产品所包含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单纯通过机器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只有通过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培养出更多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智能型人才,才能在未来制造企业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个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之潮流。

第3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键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一观。人刁一观念转变了,职业教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那么,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呢?科学的人才观,首先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和落实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人才具有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是个很广阔的概念。我们应以品德、知识、刁一能、业绩、社会承认、业内认可等为标准衡量人才,改变原来单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等论人才的片肉人才观。其次是要树立小康大业人才为木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卞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全肉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木、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必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大军。再次是要树立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需要做到: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川二发;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所以,谈及人才,就不能把技能型人才从人才范围戈日出。

二、发展职业教育,国家规划长远

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走入低谷,生源随人曰减少而减少,人才质量下滑,技能型人才继续深造通道不畅、领域不宽,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规划更长远。2009年国家“梳理问题、理清思路”,2010年从“问题入手、研究措施”,2011年开始探索体系建设”,ZOlZ年)}爹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步架构,2020年建成完整的具有世界水准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1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今年国家还提出了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技能型人才终身学习通道,并安排了一部分高等教育学校进行转型,由学术理论型转为技能型大学,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木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十培养制度,以期到2020年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儿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我县目前职业教育现状

我县职教中心于2003年建成,2009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示范中专,2013年通月被批准为国家中职不范校,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儿年,由于领导重视,起步旱,我校搭上了国家不范校建设的末班车,率先实现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职教单招也被社会逐步认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毕业学生供不应求。如2012年技能大赛全省第_,今年技能大赛宝鸡第一;单招13年木科上线4人,大专上线百分之百;此外,我校数字化教学终端已完成,二个重点专业、1个特色项目也止在建设,职教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但在良好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客观上生源减少,加之普通高校招生扩大,生源不足;_是机制不活,社聘人员工资待遇低,能人、高级技师难进职教;二是人才观念落后、陈旧,职教生被歧视;四是生源质量降低,教学效果不仕;五是职业教育领域不宽。

四、建议和希望

1.坚定信念,明确职教发展力一向。各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改善职教发展环境,深刻认识职教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全力发二展各类人才与培训,为企业发展储备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2.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目前,研究生就业率20%,木科生6%,技能人才86%,且今年职教生薪水明显高于木科生。高校一博导说他的压力不是科研成果,而是学生出来没有岗位。中职教学生供不应求,工资每月:3000元以上。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

3.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培训理念,构建特色现代职教体系。我们应把职业教育与职前培训、职后进修联系在一起,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学习与兼职学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每个环节中,使中高职院校成为容纳社会各个成员进行终身学习的场所。

4.政府要营造技能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奖励各行业技能人才、技术创新者以及自卞创业者,做好导向工作。

5.要搞活职业师资队伍建设。如大胆高薪招聘能人、技师进学校当教师;提拔懂教育、了解市场、有企业管理才能的人担仟职校领导,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第4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逻辑范畴;范畴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114-04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项目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作者简介:高涵(1981-),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生态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生态学研究;李嘉丽,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应用技能型人才,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呼唤成熟的理论体系,更需要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引方向。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要科学化发展,只有将其建立在范畴研究的基础之上,成为范畴水平的理论体系,才能摆脱粗糙的经验主义之困,从而建立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建立一个适恰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不仅可以揭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在认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并明晰其重要价值之所在。

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认知

要建构范畴体系,我们必须界定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内涵,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反思与借鉴,才能准确找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构建的方向。

首先是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内涵进行界定。“范畴”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将其分为本质、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遭受等十个范畴[1],但却未将其内涵定义。“范畴”一词英语为category,来自希腊语kategoria,汉译系取《尚书・洪范》“九畴”之意,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范畴”的解释为:一是指类型、范围;二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在哲学中,不同的学者对于范畴亦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2]。“范畴是普遍的概念,彼此各自完整独立的概念”[3]。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不是还原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概括、抽象式的反映,体现一定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范畴是关于思想与思维趋于成熟或已经成熟的一种知识形态与理性形态,是人类理性及其思维的言辞表述,它体现一定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然而,客观事物及其属性是多样而丰富的,只靠单一的范畴,难以充分地反映客观事物。因此,只有通过一系列范畴,才能把握客观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丰富的性质。任何科学领域一旦出现范畴与范畴群落,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这一学科的知识、理论范型正在或已经建构[4]。这里的范畴群落相当于范畴体系。范畴体系是一系列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范畴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过程,即范畴体系中各个范畴并不是任意堆砌,而是通过范畴之间辩证、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5]。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范畴体系是指抽象和概括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群,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

其次是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现有研究的反思。目前关于职业教育范畴的研究有几种代表性说法:一是结构形式说。如有学者从结构和形式上对职业教育进行划分从而认定其范畴,认为根据标准不同,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可以划分为几种不同类型:一种是从层次上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这是依据社会的劳动力结构与层次对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不同以及职业技能的高低划分的。第二种是从职业阶段上可分为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第三种是从形式上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6];二是内涵定义说。向炬等人从职业教育的内涵来构建范畴体系,认为凡以社会就业为直接目的的教育及为就业后继续提高技术水平、业务水平的在职培训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即以职业为目的的各类就业前的培训,就业后培训,甚至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干部教育,以至高等教育等,均属职业教育范畴[7]。三是政策规范说。从政策层面将职业教育范畴解析为六个对偶范畴,即“教育与培训的分离与重合”、“来自不确定性的挑战”、“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人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市场主导与国家主导的取舍”、“在劳动力与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低技能平衡与高技能平衡”[8]。四是层次水平说。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范畴可以分析高层次范畴和低层次范畴两个层次。低层次范畴是指职业教育范畴虽然确定了若干范畴,但是范畴之间存在更多的并列关系,缺乏由基本范畴到一般范畴的导出关系。高层次范畴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体系[9]。

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构建

鉴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构建是个相当复杂而系统的问题,难以一文之力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在此,笔者综合运用理论抽象、实践验证、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活动展开的纵向轨迹为边界,遵循“逻辑起点――逻辑中项――逻辑终点”的科学理论构建原则,仅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纵向范畴体系,即始项范畴、中项范畴和终项范畴进行初步探讨。

(一)始项范畴:技术技能

始项范畴是一门科学理论范畴体系的开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科学结构的起始范畴,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10]。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讨论哪种范畴能作为开端范畴时,提出了四点规定性:第一,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本质规定;第二,应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包含着体系对象发展中的一切矛盾和可能,并由此可以展开和完成整个体系;第三,应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发展上的起点;第四,应是一种纯有,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11]。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认为“技术技能”应该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始项范畴。原因在于:首先,“技术技能”这个概念本身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最简单也是最抽象的范畴,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领域里是不可再分的概念,否则就不能体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其它学科的本质区别;其次“技术技能”这个概念是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其包含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理论上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实践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等均与“技术技能”这一概念有关并由此展开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再者,“技术技能”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起始,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上看,技术技能的产生发展必将带来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逻辑上看,技术技能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得以存在;最后,技术技能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客观存在,并以“直接存在”形式体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和矛盾和关系。技术技能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存在,直接体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矛盾,即“教什么”与“学什么”的关系。

(二)中项范畴:产教融合

中项范畴是将始项范畴与终项范畴联结起来并实现逻辑转化的中介环节,在整个范畴体系中发挥着承接前后的作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纵向范畴就是由始项范畴出发,经中项范畴,最后推演出终项范畴,是其在纵向维度逻辑运动的过程。可见,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中项范畴促使各范畴之间相互联结并进行转换,从而形成整个范畴体系。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中项范畴是“产教融合”。一方面,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各个范畴之间的推演都应要基于产教融合的思想。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就是“产教融合”史。早在“实业教育”阶段,就有了“讲习与历练兼之”、“共学并举”的产教结合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就是“生产与教育结合”;进入21世纪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各个范畴之间的转换必须经过产教融合才能实现。比如,技术技能要经过产教融合这种特定的途径,才能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培养之间的转换也需要经过产教融合这一中项范畴方可完成。可见,“产教融合”是贯穿、支撑和引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中介环节 。

(三)终项范畴:生态职业人

终项范畴是整个范畴体系辩证运动的终结,是全部范畴的思想内容的综合。作为“纯存在”的始项范畴通过中项范畴开展复杂而漫长的转换过程而得到“绝对理念”的终项范畴。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纵向范畴中,从逻辑起点“技术技能”出发,经中项范畴“产教融合”这个培养途径,达到培养“职业生态人”的结果范畴。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职业人”。随着生态理念的逐渐深入和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生态社会”、“生态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向,机械式的“职业人”不应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由此相对“经济人”而言的“生态人”概念应运而生。“生态人”是指具有充分而周全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掌握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作为“职业人”培养基地的职业教育更应融入生态思维,将由培养“职业人”向“生态职业人”发展,使其不再是培养职业的“奴隶”而是拥有职业发展自由的生态人。这里所谓“生态职业人”不仅拥有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还要具有充分的生态学素养及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知识,更是能够在职业发展中有实现人与职业均衡发展的自由选择权。因此,“生态职业人”应该是反映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终极目的的“绝对理念”,即终项范畴。

三、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价值

任何范畴体系都是历史的产物,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和思维认识的发展水平相联系,没有绝对完善、最终完成的范畴体系。但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科建设、理论发展和现实问题解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有赖于范畴体系的构建。构建完整的范畴体系是一门学科得以建立的标志,亦是使之系统化并与其它学科区别开来的关键象征。职业教育学科建设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现代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般来说,体系取向和研究问题取向是学科建设的两种基本取向。由于职业教育从产生开始就是一个应用性强的领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员大多数重应用重问题研究,而忽视对体系建构的探究,使得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目前,虽然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具体范畴问题的探讨较多,但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系统研究却很少,对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应该由哪些范畴构成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随着职业教育学科地位不断提高,并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学科,离不开其理论体系的建设,而探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问题是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建构一个自洽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可以揭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有助于促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发展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范畴体系对于构建整个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意义重大。范畴的性质、水平的总和决定科学理论发展的程度[12]。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内部结构极为复杂的逻辑思维形态,并通过适切的概念、范畴、逻辑、规律体现。范畴是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理论体系之网的“网上纽结”。离开了范畴的理论体系,如同失去骨干的主体,将不复存在更无谓发展。同时,范畴的水平直接制约科学理论体系的水平,是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标识。当前学者们经常诟病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问题,恐怕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性质不明及水平低下不无联系。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构建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也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纵观当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与迅猛发展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相比,其理论发展的滞后是不得不说的话题。归根结底,作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发展核心的范畴体系构建落后,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理论自觉”和“理论先行”的关键所在。因此,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构建科学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解决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现实问题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构建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产生的本质,从而科学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哲学上,范畴体系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是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只有深刻认识到范畴体系,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判断、逻辑推理及辩证思维。正如马克思所说“范畴具有变革客观世界的力量,由范畴组成的科学理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13]。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构建不仅能帮助我们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这一客观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指导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当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正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新的事物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其范畴体系构建有助于我们认清内在本质,把握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态势,更好地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形形问题。总之,探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体系,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形成清晰的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明确性,最终取得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如果不能明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范畴体系,我们就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态势,从而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M].方书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9-42.

[2] 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恩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4.

[3] 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21.

[4] 章沛.辩证逻辑基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37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恩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7.

[6]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7] 苏振芳.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5.

[8] 和震.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政策:基本范畴及其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6,(21):6-10.

[9] 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17.

[10] 瞿葆奎,喻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1986(11):37-43.

[11] [德]黑格尔.逻辑学[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1-65.

第5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教育的改革,优化教与学,职业教育更是需要这一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是关系到培养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也关系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对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2.职业教育的特点

(1)职业教育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经济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

(2)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

(3)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即要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新课程,将适用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在国外己有近百年的历史,名称也几经修改。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电化教育的名称从国外引进,至今也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开始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但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也越来越多地为广大专业教师所接受。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2.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质与内容: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学生就能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2)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运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性教学,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3)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有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1.可能性

(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要求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要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正确发挥。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2)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去获取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育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知识,通过网络还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必要性

(1)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人面临的不是知识危机,而是本领和技能的危机,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使毕业生理论有余,专业技术不足。而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这要求职校学生要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变通能力大大加强。

(2)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它强调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将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推向了极限,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3)使用教育技术增强职业教育的操作性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强,强调学用结合,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实践和亲自操作的机会。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

(4)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传统职校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的学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6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人格本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27-05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董 奇(1960- ),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所课程和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和信息技术;黄芳(1978- ),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所终身教育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和政策;国卉男(1979- ),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人格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B11091),主持人:董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迄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立了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此后,高职实现了大规模发展。然而,高职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课程改革的诉求形影相随,但改革的方向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近年来,随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逐渐明确。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实现价值观的转变。从最初的学科本位,到后来的能力本位,再发展到人格本位,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课程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主要需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二是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三是为解决千军万马走高考“独木桥”问题,构建人才培养多样化的立交桥。

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中国教育体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颁布后,正值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关键和核心理念是,在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依据理顺职教体系结构的同时,兼顾中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和本土特色,以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为抓手,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为最终目标。经过近年来学界的探讨,现代职教体系的轮廓逐渐“浮出水面”,有学者认为现代性、职业导向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是现代职教体系的特征[1]。笔者认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特征可进一步归纳为“四性三化”。

一是现代性。主要包括: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服务理念。另外,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保持本土优势、扬弃原有职教体系传统结构的前提下,往新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靠拢,先理顺我国职业教育分类结构,继而为全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奠定基础。

二是职业性。职业教育系指主要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即实习)。成功完成这类课程后,可以获得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或劳务市场以从业为目的而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虽然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其特征是职业(经济)属性,和普通教育有本质区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都有明显区别,有其特殊性,忽视其职业特点必将使职业教育功能弱化。因此,现代职教体系对课程的要求是必须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接轨。

三是层次性。根据《国际教育分类标准》,高职教育属于“55”类别下的“550”子类,即“短线高等教育”。在与新国际教育标准接轨的现代职教体系下,从初职、中职、高职到职业本科,甚至到职业类研究生,各类职业教育是相互衔接的,涵盖各个级别。高职教育(“550”子类)向下延伸,是“45”类别(定向)下的“454”子类别(等级完成),即“获得认可成功完成一个短线高等职业课程(或阶段)但不够等级完成”的教育类型;向上延伸则是65类别的具备学士或等同的职业教育[2]。层次性还表现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要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布局,统筹协调发展,要明确各种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性。

四是开放性。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开放和合作两个方面,开放教育和合作教育的理念赋予了现代职业教育全新的内涵。开放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资源是向任何受众开放的,学习者只要有需要,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程度和视角切入而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合作则指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只是学校一家,企业乃至社会也是参与办学的合作者。开放性还表现在企业、社会的资源与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学校的资源和文化也向企业和社会辐射,双方在开放的前提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五是人本化。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在人本化主导的社会中,教育理念体现在知识观上,是从本体论的知识观向主体论的知识观转变。所谓本体论的知识观,就是从知识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就知识论知识。而主体论知识观的视野则超越了本体论知识观的视野,不是从知识的产生过程与产生结果来就知识论知识,而是从学生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在这种知识观下,学生成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人。

六是国际化。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应当瞄准国际前沿水平,以国际标准作为衡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尺度。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是世界市场,企业的生产标准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定位,这要求职业教育要有国际视野,要在全球经济、国际人才和世界教育的框架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要学习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举办相关专业,培育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七是终身化。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已经成为现代人适应未来变化的法宝。通过一次职业教育使人终身享用不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生产岗位技术日新月异,管理、服务岗位的新理念、新要求也层出不穷,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要,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伴随终身的生活方式。

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上述基本特征,必然要有相应的职教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就高职教育而言,传统“学科本位”及“技能本位”的课程体系都难以满足现代职教体系对课程的要求,时代呼唤一种既能克服“学科本位”和“技能本位”的弊端,又能兼蓄二者长处,同时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新型课程模式。在新世纪的国际战略与发展方针中,一些国家纷纷把教育发展看作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并把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心放在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生命品质上[3]。毫无疑问,面向21世纪,从能力本位论走向人格本位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4]。

二、现代职教体系下的高职课程观

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框架下,高职课程观必然要发生重大转变。从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特征不难发现,现代职教体系下的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是更具有现代性、国际化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将受教育对象终身发展置于更高位置来完成教育使命,而不是仅将受教育者作为服务经济的工具。在这种理念下,高职课程将面临新的价值观转变。

(一)高职课程观的第一次转变:从“学科本位”到“技能本位”

我国高职课程经历的第一次价值观转变是从“学科本位”到“技能本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其课程体系具有“学科本位”的特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具有严密的知识逻辑结构,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科本位”课程模式曾经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行各业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首先,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完系统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后,到了工作岗位上无法直接应用,表现出知识有余、技能不足、适应岗位能力差等问题。其次,由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滞后于生产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发展速度,存在学科知识老化的问题。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追求利润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对职业教育目标形成强烈的“倒逼”作用,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到了企业要马上上手才能受到欢迎。基于这三条原因,加之近些年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每况愈下,“学科本位”课程模式难以为继,被“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取而代之。

(二)高职课程观的第二次转变:从“技能本位”到“人格本位”

“技能本位”高职课程模式实施后,从短时间看确实解决了“学科本位”的积弊,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科体系消解后,相应的专业知识被融入操作性的技能训练中。然而,这里也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融于操作技能中的专业知识是不系统的、零乱的、逻辑体系不清晰的,这种支离破碎的知识是容易遗忘和难以迁移的,其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情境中就事论事地发挥作用。这种“技能本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且,在技能为先的指导思想下,往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有所弱化[5]。在这一背景下,“人格本位”课程模式成为职教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人格本位”兼蓄“学科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长处,扬弃了它们各自的不足,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软技能”。“软技能”主要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一起可称为个体的综合职业素养。现代职业所要求的许多能力,并不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要求,这种基础性的、共性的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这种能力中必然包含大量系统的学科或专业知识。因此,过度排斥学科必然导致基础性职业能力的虚无化,削弱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面临社会道德滑坡、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明确其职业道德、职业良知、职业操守是每一位职业后备人员进入职场的必修课。这突显出高职院校德育、人格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有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即“软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促进社会风气健康发展的生力军。

总之,现代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三者不可偏废。亦即职业教育始终要把职业人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培养摆在首位,特别是在职业变动极大的新经济时代[6]。这就是“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兴起的机缘。从“技能本位”到“人格本位”的转变是时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人格本位”高职课程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为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其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思想态度,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文化等各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人格包含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情感、理想、信念等各种特征。个体的人格并非完全是先天形成的,成长环境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是关键因素。基于“人格本位”的课程的要素,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是体育,二是智育,三是德育,四是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7]“人格本位”的课程就是蔡元培所说的“四育”并重的课程。教育实践表明,“人格本位”思想不仅涵盖而且超越了“德、智、体、美”,是这四个要素在个体身上的有机组合,是某一特定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本质特征。在实施“德、智、体、美”四育课程时,要注意这“四育”间的关联和渗透,不能彼此孤立、相互割裂。“人格本位”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为目的的教育,其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种使人能够成为“人”的教育。现代职教体系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教育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学校课程的设置不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德为先。“人格本位”高职教育的实质是“以德育为先、知识和技能并重,培养具有公民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

基于“人格本位”的高职课程,要体现现代职教体系的各种要求,尤其重要的是要在课程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要形成“理论课程、技能课程、人文课程”共生和互融的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关注到了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利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中体现“人格本位”,要与课程的三大标准,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相结合。连续性指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人格本位”的理念要体现在这种重复之中。譬如,在课程中要体现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就必须确保学生有机会重复地、不断地熏陶和发展这些素养。顺序性则强调学生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养成态度。对于人格教育也不例外,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要根据其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道德、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是其人格发展的重点。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对高职学生实施“人格本位”教育,不仅仅是加强人文课程,更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将人格教育的目标“化整为零”地渗透到专业课、技能训练课、文化基础课以及各种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中,形成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式教育氛围,使学生浸润在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中获得美好人格的充分发展,这才是“人格本位”教育思想的真谛。

在设计和实施人格本位高职课程时,首先,要在课程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诚如潘懋元所指出的,高职年限较短,技能培训任务重,应该少开或不开专门的通识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8];其次,要形成基于人格本位的,理论课程、技能课程、人文课程共生互融、三位一体的体系;第三,以人格为本的课程还必须重视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体差异,构建灵活、多样兼具共性与选择性的满足不同个体需要的课程体系;第四,注重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校园文化活动、班级建设等都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特别还要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第五,加强对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教师、教研人员)的培训,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课程内容注入人文内涵。最后,课程改革还要考虑为学生未来成为学习社会的一员打下坚实基础。学习社会的倡导者哈钦斯认为,学生在校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他强调,“所有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以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并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转换和成功的社会”[9]。因此,学校对于学生人格构建和终身学习习惯养成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可以预见,在当今这样一个关注“民生”和“人的发展”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也必将会日益关注学生的需求及其人格的完善,必然要建立“人格本位”的价值理念,使更多能够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完善的元素融入到高职课程中,使高职课程开发更适应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格本位”,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的渐进认识过程,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随机调整[10]。推行“人格本位”教育就是要摒弃一切功利性目的,回归教育的本源,即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激烈国际竞争和各种挑战的人才,必须用世界的标准、国际的视野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能从容应对未来各种挑战和考验的人才。在现代职教体系框架下,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人格健全的适应未来挑战的知识型、发展型高技能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人格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庞文英,边保旗,廖绍袍.基于职教人才供给理论的现代职教体系特征研究[J].职教论坛,2013(4):56-5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2011:45.

[3]吴遵民.倡导“成才之路”还是培养“合格公民”——兼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9-13.

[4]邓志伟.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方向——兼对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的质疑[J].外国教育资料,1998(1):1-7.

[5][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 刘剑乔,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

[6]章仁彪.以职为志,转识为智,由技入道——职业教育与职业人格、职业精神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6):38-40.

[7]蔡元培.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词[J].教育杂志,1920(13).

[8]孙晓玲,郑 宏.高职“人格本位”教育的“职业人文”路径初探[J].职教论坛,2010(4):30-32.

[9]吴遵民.走出“学习社会”的理解误区——兼论哈钦斯“学习社会”思想的本质与特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75-79.

[10]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9(2):7-9.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urriculum Concept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DONG Qi, HUANG Fang, GUO Hui-na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ducational Science Academy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32, China)

第7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一癸丑学制》;《壬戌学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047-03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办学宗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依据,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有机衔接的保证。对整个国家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初的近2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三部学制即《癸卯学制》(包括《壬寅学制》)、《壬子一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因此,这三部学制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1 研究现状

1.1 资料的整理与著作的发表

1983年~1993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991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和200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都辑录了大量学制史料,为全面了解近代学制提供了便利。此外关于近代学制方面的专著有1996年钱曼倩、金林祥的《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为研究近代学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情况

据笔者初步统计,自1980年以来,有关近代学制的论文有50多篇,改革开放以来,陆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发表,但是数量不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叉展开了新一轮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人,对中国教育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一些教育事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的是想从中找到能为今天服务的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值得认真回顾和反思。本文检索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几个主要的专题和突出成果,最后讨论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所引用论著截止到2008年。

2 研究成果

归纳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对《癸卯学制》的研究以及学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近代学制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张之洞与癸卯学制、学制的建立和学科发展的关系等主题展开,下面分专题进行介绍。

2.1 关于学制本身的研究以及学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对学制本身的研究是比较集中的问题。李慧洁将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曲铁华、梁青、杨建树分别对癸卯学制产生的背景、影响等进行研究。认为《壬寅一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不仅对中国学制的建设影响巨大,而且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也意义深远。汪巧红对癸卯学制作了评价,她说,癸卯学制的颁布是中国教育走上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学制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有的教育制度。马立良论述了癸卯学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他说癸卯学制是近代教育的发轫。刘虹对癸卯学制的特点进行了论述,他说该学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体西用”为纲,这一思想贯穿于学制的始终,具有很浓厚的封建性,整个课程体系,特别突出伦理道德教育的地位。周葵葵和朱洪波认为从学制制定的精神内容方面,当时中国刻意追求日本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本位的教育观、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突出师范教育。

2.2 近代学制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伴随近代学制的制订中国的职业教育也确立起来了。刘虹就持这样的观点,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被《壬戌学制》中的“职业教育”所取代的过程。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它是教育民主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铸就的结果。张新民认为随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清末实业教育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体系的框架并具有了若干与当代职业教育相似的特点,对后世职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廖承琳、吴洪波从《壬寅一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与实业教育的发展和《壬戌学制》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他们也谈到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代,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学者从还学制与职业教育的法制规范方面进行了论述。王为东认为《癸卯学制》是以《壬寅学制》为基础,既借鉴日本学制又综合我国办学经验而制定的第一部在全国施行的教育法制文件,使职业教育法制成为《癸卯学制》中最适合中国的部分。高奇论述了《壬戌学制》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他说清末的实业教育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不关心国民的生计和解决失业、就业的职业问题。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没有职业平等的民主思想和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的人权思想,更无谋个性发展的人本思想,《壬戌学制》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将“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开始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篇章,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3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

张之洞参与制定了《癸卯学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剖析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内在联系。甄建均论述到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新学制的拟定等宗旨是根本,张之洞在这个问题上毫不含糊,他认为要总揽新学制的大纲要旨,无可迁就。《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仿洋的系统学制,它的指导思想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朱海龙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论述了张之洞是《癸卯学制》的主要制定者。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以《癸卯学制》为载体影响着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他不仪从宏观角度赋予《癸卯学制》中体西用的精神主旨,而且还从微观角度,诸如课程、教法等方面契人中体西用的实施原则,努力把中国传统教育融人教育现代化的洪流中。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谈了这个话题,车磊的论述是学制中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思想,张之洞痛惜国民素质不高,从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认识到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学制的建立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研究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王华倬谈到直到1901年体育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t从而为《癸卯学制》体育课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1922年学制颁布了新课程的标准,这样就使体育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王华倬、郑沪娥对此进行了论述,他们从对我国近代《壬戌学制》与体育课程的改革背景、新学制下体育课程的特点,以及学制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历

史意义等问题人手,做了分析与论述。认为1922年新学制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提倡民主与科学、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儿童本位”的现代教育观念。有的研究者从近代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关系的角度论述了近代学制的作用。李听揆在他的论文中说在清末民初的三次学制变革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借助学校教育制度。从《癸卯学制》中学科品格的具备到《壬子――癸丑学制》中学科意识的自觉,再到《壬戌学制》中形成了一套规范而可供操作的话语模式、课堂构架和教学方式,最终确立了其作为一种学科知识形式得以在近代中国形成。

2.5 从其它方面进行的研究

范立君、谭玉秀以学制为切人点对中国近代女子的确立、发展进行了梳理,文中讲到《癸卯学制》中女子教育包括在家庭教育中,《壬子癸丑学制》中男女平等教育权初步确立,《壬戌学制》中男女平等教育权完全确立,可以看出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益在学制当中从遭受漠视到有所体现再到完全确立。谷忠玉以学制为切入点和透视窗口,从中可以探寻到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的曲折轨迹。文中说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出现及发展是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近代学制的出台与修订则充分反映了女子学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变革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益在学制当中从遭受漠视到有所体现和改善的历程,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的艰辛,知晓今天女子受教育权的得之不易。

3 研究特征及今后研究方向

3.1 纵观2003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学制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近代学制研究的热点不断出现。它主要集中在对《癸卯学制》、近代学制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方面。从对《癸卯学制》的研究看,这一时期不仅有对它产生的背景、内容、特点的研究,还有对它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从对近代学制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的研究看,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近代学制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第二,对近代学制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化。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领域有所创新来顺应这一经济大潮,尤其是最近几年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加大,为了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一些研究者就从近代我国职业教育的确立着手研究,这就必然要谈到近代学制,必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人的研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当今的教育改革。

第三,对近代学制的研究细化了。有的学者从学制与女子教育的关系入手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学科的起源与学制的关系人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研究了体育课的渊源等等。

3.2 2003年以来对近代学制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无需讳言。还存在很多不妥之处。笔者在此提出,以供商榷

第一,同类研究中的重复内容太多。笔者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有雷同的研究过程甚至结论,这无疑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降低了学术价值。所以说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需要学者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第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不够。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是运用一种学科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历史事实的把握不是很好,有时与中国的历史事实不符,这种研究就有点牵强。

3.3 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第8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培养

1.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1.1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要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将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为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职教与普教、高教、成教等相互衔接、沟通、补充,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大到整个职业生涯,其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不再只是职业技术培训,而是把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是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

1.2 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再是狭义的职业技能,而是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领域,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具备现代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2. 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1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2.2 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

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3. 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1 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3.2 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场教学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数控专业的“数控机床编程”课程,学生在数控技术实训室,按教学要求学习编程、练习编程并当场直接上数控车床进行加工。

情景教学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如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将课堂设置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如商店购物、医院就医、车站接人等,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第9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近几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备受关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在打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断头路,同时又有与普通教育体系争取同等话语权的意图。其力图通过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整体推进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度完善与质量提高。目前,人们探索的路径大致从学制、规划角度入手,借鉴国外不同经验,寻求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解释路径。

 

回首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过程,从现有研究与讨论来看,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政策文本的颁发、解读与传播;二是引介与参考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如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瑞典、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三是梳理中国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史,厘清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规整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以上讨论与研究既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的背景、内容、思路、流程,又包括形成的共识、聚焦的点面与尚未释清的难题。以上讨论与研究,概言之,围绕“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总体来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轫于部分学者与管理者的零散讨论,正式提出并进入建设轨道源自于政府建设引领。就时间起点问题,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1904 年的 “癸卯学制”。二是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三是2005 年 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癸卯学制”和职教法的确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就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实提法应该起始于2005年,2010年从政策文本转向落实。2011年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位列“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各专项规划中,教育部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明确要求2012 年初步形成体系架构。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按着分步走的战略,逐渐朝向2020 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目标推进。

 

至此,整体上类似于道路设计与前期论证阶段。政策设计与理论研究者一致认同,现代职教体系归结为“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内在系统自身的协调性”。前者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者强调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后者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分别从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子系统展开。

 

系统是有点、线、面、体构成的,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备的结构。在现代职教体系上,“点”是构成系统的关键要素,“线”是要素间的关系和运作逻辑,“面”是线与线之间构成的价值与功能,“体”是面与面之间的边界与流通。理想上来说,先分后合,从术而道。

 

本文题目之谓“别议”,是想在以上理论与政策引领的基础上,发散出一些不成系统的反思,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要从要素到逻辑,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体系”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多瞩目于要素及其简单关系的探讨上,如构建从中等到研究生层次的完备教育系统,打通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激发企业行业的热忱参与等。在探索结构逻辑与运行法则时,多参考不同国家的做法。各国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形成缘由,各国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福利制度和文化、生活方式不同,不管从“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出发,还是从“集中制”或“自由制”出发,各国后期在面对自身职教问题时都采取相互借鉴与补充的方法,形成以某种逻辑为主,其他逻辑补充的相互流通体系。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和职业教育问题,可以学习别国的成熟经验,但没有可以完全参考的蓝本,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问题尚需要“自己解决”。我们亟需综合化研究,从要素和简单逻辑线条间的衔接和融通,深入到内部运作逻辑的探讨。没有逻辑,最后的体系只会是一个框。

 

其次,要从职教到社会,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职教”问题。第一,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如英国)是“市场本位”,主张“社会优先”的国家(如德国)推行“企业本位”,我国推崇“儒家文化”则认定“学校本位”。但是,职业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需要从学校回归社会,站到更高的国家规划的层面重新考虑。第二,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时,历来使用的词汇较多的是“服务、满足、适应”。这没有错。但一些人借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处于“服务、满足、适应”角色的职业教育附带了价值判断和等级排序,利用职教功能贬低与俯视职教,视其“位卑”。鲜有讨论,社会需要为职业教育做些什么?招生依旧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统招时北大清华等先录,一本次之,职业院校最后。三六九等的观念促使社会屡屡出现 “宁为普通教育的草,也不做职业教育的苗”“多一所职业学校,社会上就少一所监狱”等骇人听闻的习语。职业教育所遭受的冷遇,便是显性的社会排斥。如若依然存在类如某市长公开讲话所诉说的“我承认职业教育重要,需要大力发展,但我依然不会送自己的孩子读职校”这类语言背后的思想,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画地为牢,便是“阶下囚”。从制度到观念,皆需要社会为职教做些什么。第三,从职校到社会不仅要强调政府、市场的运行主调,更要要求职业教育从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向关注个人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关注围绕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向关注支持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宽泛能力。从这点上来说,“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不矛盾。如今,更需要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个人”的发展起点与可持续发展的线路。

 

再次,要重视“现代”的研究,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现代”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二字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自我革新。在整个社会转型期,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正亲历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依旧刻骨铭心,现代社会新的伦理、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和社会转型同期进行,就要厘清“现代”在职业教育领域意味着什么。现代化、现代性的讨论汗牛充栋、林林总总。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其中一点无疑,“现代”必然是在面向更加民主、更加科学的道路前进的。更加民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摈弃如上所述的三六九等的分流、分层和特权观念;“现代”意味着新的袪魅与启蒙的开始。

 

言说于此,突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犹如社会城镇化进程,乡野文明被冷落、破坏与抛置,城市文明难以辐射、统辖与浸染。如此,职业教育更容易导致像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留守人员和城中村现象一样,旧时、童年梦中的乡村已然不在,新的邻里如同陌路,文明进程尚未完成。到时,就不是小时候的院墙隔开了人心的问题了,而是体制壁垒铸就了“围城”。为避免如此,我们需要在国家引领下,启迪职业教育内部苏醒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