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建筑初步认识论文精选(九篇)

建筑初步认识论文

第1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目前各大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整合的思想,着重论述了价值导向、基本理念和整合要点,以服务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要求,最后对该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第2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sjglx169)

作者简介:高长征(1978-),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 380636290@qq.com。

摘要:文章扼要介绍了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中,针对该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结合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提出“模块化”教学方法,分析了“模块化”建筑初步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充分利用技法模块、构成模块、空间模块、建造模块及其之间的逻辑性,引入新的学生作业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建筑的认知水平及设计的基本能力,以期提高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效果,推动教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初步;教学研究;“模块化”;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9504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设置旨在向学生介绍建筑的本质属性及社会意义,并通过表现技法与设计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的空间属性、构成原理与设计方法,在整个建筑学教育中起到启蒙作用[1]。大多院校目前的建筑初步教学方法,仍采用以建筑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为核心,配合建筑理论及相关实例概括介绍的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在长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传统教学过分侧重于技法表现和初步设计,对形态、空间、建构的讲解不足,低年级学生以个人的知识面去认知建筑,缺乏创新性的建筑形态和建筑空间意识,在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中自身的设计能力与专业素质将受到一定限制。随着建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施过程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建筑基础教育需要承载的任务也必然随之变化[2]。因此,在建筑初步的教学中,综合分析国内外其他院校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安排,寻找适宜模式将学生非专业化的认知经验转化为熟悉的空间形式和空间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模块化”教学方法将具体建筑初步内容分为技法模块、构成模块、空间模块、建造模块,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空间想象力、关联性分析和逻辑推导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空间认知和形态创新的综合能力。

一、“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所谓“模块化”就是将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并且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专项训练。通过对各模块教学的引导和控制,阶段成果的合理评价,使教学中的建筑思维透明化,这个透明化的过程是学习建筑表达的过程,也是训练理性设计思维方法的过程。依照“模块化”的教学理念,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并加以归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这样一个阶段性训练过程,将课程整合为相辅相成的4个模块,即技法训练、形态构成、空间限定、 建造设计。这4个模块以“形态”和“空间”两部分作为主要内容,前后具有连续性,每一部分都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另外在每个训练模块中,又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性”训练单元,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并且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正确的建筑认识,以及建筑理性思维方法。

(一) 技法模块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高长征,等建筑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在课程安排上,传统的“技法训练”教学内容主要为:仿宋字、建筑钢笔速写、铅笔、钢笔线条练习、方案图的识图与抄绘、水墨渲染、单色水彩渲染、复色渲染等[3],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力,是基础教学的重点。但是这种单纯临摹性的技法训练模式与设计基本能力的培养严重脱节,常有学生作业做得不错,到后期却无法将其灵活运用于设计中。因此,在新的技法训练模块中将原有的基本技能训练——仿宋字、钢笔速写等作为课下作业,贯穿课程始终,而对于一些贴近工艺美术的色彩训练,归为与之联系更紧密的美术课教学。同时,将单纯临摹性的技法训练改为涉及 “人体尺度”(图1)、“半设计性”的课题,如小型咖啡厅或者展厅等,已给出其平面图、立面图及透视图,要求学生绘制鸟瞰图及室内外配景。完成这个课题,需要了解各部分功能的相互联系,人体及家具尺寸的相关知识,训练工程制图、钢笔手绘、色彩渲染等表现技法,从而既能达到训练基本功的目的,又可引导学生对建筑有更深一层的理

解。

图1人体尺度

(二)构成模块

传统“三大构成”系列中,内容各自独立,教学针对性不强。新的“形态构成”模块则突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之间的逻辑联系,除强调形态构成主要概念外,色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学生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往往利用pvc板和卡纸在比例尺度、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方面花费很多工夫,但却很难再进一步提升,主要是忽略了其色彩搭配与质感肌理的表现,这也是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教学方面的最大差异之一。在“形态构成”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重复认识和设计实践,逐渐加强对建筑形态的把握能力,拓展设计的思维空间,循序渐进地培养基本设计能力。

(三)空间模块

将“空间限定”作为培养学生建筑空间认知的重点内容,在“模块化”教学思路中比重将大大增加。该模块以类似建筑的空间形态(图2)为训练对象,训练重点不是具象实体形态的创造,而是以人体尺度为依据的空间形态等建筑固有特性的把握。同时在讲解与练习之中,强化学生对主次空间、流动空间、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以及均质空间的认识和体验,掌握空间限定的基本手法(分割、围合、抬起、下沉、顶盖、设立等),认识局部空间的多种关系(包含、穿插、临接、间接、主次、对位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构成手法创造不同空间形态的无限可能性,并且逐渐培养其对空间形态美的感受与把握能力,初步认识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图2空间模型 (四)建造模块

在“建造设计”模块中,考虑到学生是初次接触建筑设计,应挑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建筑,如景观亭、电话亭等,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身的需求来安排功能、组织流线、塑造形体,同时要求在设计中运用前面所学的“形态构成”与“空间限定”等相关知识,强调学习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建筑素养,加入“实体建造”(图3)环节,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尺度、材料、建构等相关知识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锻炼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图3实体建造:景亭设计二、“模块化”教学方法的逻辑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非是单一、孤立的,其设置与认知规律高度吻合,即模块之间的承接递进关系反映“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整个建筑初步教学体系内容按照建筑认知的逻辑性又可分为“基础模块”“思维模块”“ 设计模块”三部分(图4)。各部分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对建筑学专业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过程,具有清晰合理的教学脉络。

图4“模块化”教学逻辑体系框架

(一)基础模块

低年级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基础模块”的设置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启发的过程,使学生认知建筑的内涵,发现建筑的魅力并培养对建筑的兴趣。在这一阶段,表现技法的练习及人体尺度的研究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正确的引导与练习,让学生逐渐了解建筑,具备基本的图纸表现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维模块

“思维模块”作为整个建筑初步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应建立在基础模块之上。首先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本认知能力与图面表达能力,有利于建筑思维训练的展开。其次前期所学的知识与技法,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得到运用与巩固。在“思维模块”中,选择用“形态构成”“空间限定”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构成主要研究的是形态元素的组合规律,空间则是建筑最本质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建筑的本质,加深对形态的理解,并且逐渐由形态的认知上升到对空间的理解,掌握空间限定的手法,培养对空间形式美的感受与把握能力。

(三) 设计模块

“设计模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通过设计实践带动表现技法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应用,是对前期学习的综合运用。启下是指通过建筑设计实践,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内容和流程、设计的方法和表达、设计方案的品评标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建筑观,为下阶段的建筑设计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建筑设计任务按照任务解读、案例分析、功能组织、立面造型、设计表现顺序进行分项的专题训练,引导学生认识建筑设计的内在规

三、 “模块化”教学方法的评价标准

合理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是理性教学思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只对学生最终成果给予分数,这一方面会让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到最终成绩的评判,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往往为了获得高分而谨慎行事,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本来就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不能仅仅依靠最终的设计图纸判定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应该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去衡量。比如,实体建造模块,全班统一完成一个课题,使用传统的评价办法成绩根本无法评判。为改变上述状况,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尝试中,笔者引入新的评价标准,不再单纯依据作业质量给出成绩,而是建立展评结合、讲评结合、督导教师审定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4]。评价标准更为多元化,更具包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在“展评结合”的环节中,需要学生将阶段性的作品成果集体展出,并给自己的作品评分,解释评分理由。这样学生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梳理设计思路,讲解手法运用的合理性,明确作品的特色。“讲评结合”环节则由学生自我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两者共同组成学生的设计经验。这样每次设计都能收获一份经验,再用这些经验来指导下一次设计。最终再由专业教师与督导教师共同商议评定,给出最后的意见和评分。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变,使学生开始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也逐渐体会到创造设计的乐趣。

四、 结语

基于“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延续了传统技法对学生建筑基础表现能力的训练方式,拓展了原有形态构成的领域,突出构成的逻辑性与发散性,强化了以人体尺度为基础的空间形态及其处理手法,加入了实体建造,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空间尺度感。“模块化”的教学方法顺应了学生由粗浅到深入、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心理认知过程,从而将学生原有的初步认知体验转换为具有建筑学特征的形态与空间概念,基于“模块化”的建筑初步教学改革研究是培养学生建筑学语境下空间意识和设计程式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滨夏,周立军,于戈.从真实到概念——“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j].建筑学报,2011,(6):29-31.

[2]赵魏岩.必要的转变——建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不良性及其教学活动研究[m]//建筑设计及基础.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丁蔓琪,汪如刚,庄程宇.归纳与整合——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析[j].华中建筑,2010(5):194-195.

[4]高长征.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讨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4-185.

modulariz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f architect design preliminary course

gao changzheng, lu meiju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zhengzhou

450011, p. r. china)

abstract: w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basic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eliminary course, we propose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modularization” combined with teaching contents in other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the logicality among the skills module, form module, space module, and building module was introduced in evaluating students’ homework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basic skills of design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search.

第3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质量的提高全靠员工的总体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19设计师个人年终总结与计划范文四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19设计师个人年终总结与计划范文

时间一晃而过,弹指之间,20__年已接近尾声,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始终坚持团结同志,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严格要求,注重工作程序,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较好地完成了设计所领导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现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年来,本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和广大同事一起,积极主动地配合设计所领导,团结一致,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_至_二级公路施工图设计工作。

在参与本项目设计中我积极向院科室的各位同事学习,学习先进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通过本项目设计学习使我熟练的掌握了最新的桥梁设计软件,也对桥梁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2、十天高速公路两当连接线二级公路初步设计工作。

本项目为设计所组建和扩大后独立承担的第一条设计任务,面临着设计人员整体技术薄弱,经验少,工期紧,任务重,本人第一次担任设计专业负责人的情况,在项目初期外业测量中,根据工作分工我积极带领同事搞好控制点复测工作,后期放线与调查中,结合自己以前的经验,与相关专业的同事做好协调,仔细调查清楚每一处拟设构造物处的地形和现场情况,对于大的技术方案和自己拿不准的问题积极向领导和同事请教。

在内业设计中,面对组内人员技术和经验不足的情况,我在做好协调,在对新同志传、帮、带的同时也主动承担了全线11座大桥的初步设计工作。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设计任务。

3、__进出口收费站改造设计工作。

4、_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5、_水电站专用桥和_坝人行吊桥前期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设计工作。

6、_线_至_至和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工作。

在项目初设外业阶段,我主要负责桥涵调查,搞好调查是进行后期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方案必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责任大容不得有丝毫的马虎,调查中充分了解路线布设的意图,及时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与总体组进行沟通,避免了后期出现大量的返工以影响总体进度。

在内业设计中,合理安排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积极主动的与借调的设计院专业科室的同事进行沟通,听取组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好与道路和路线组的协调。

本项目从初设外业到内业交文件,前后历时1个月,在公司的支持和设计所领导的领导下,通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加班加点不懈的努力,11月底顺利完成了初设工作,向公司和设计院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队伍,为设计所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学习和政治思想情况

1、在工作中,本人能够虚心坚持向设计所领导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同行业兄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提高自己本专业结构理论水平的同时利用闲暇业余时间加强隧道和道路专业知识的学习。

2、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立场。

关心和了解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做到关心同事,热爱集体,在自身条件达到的时候能积极向公司党支部靠拢,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一年来,我能够完成设计所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这和公司、设计所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是大家密切配合、共同协作的结果。

但是这和公司、设计所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工作中还存在着急躁心理,在大事面前,遇事不够冷静,处理事情不够全面。

2、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3、理论学习还需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

当然我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在此肯请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批评指正,我将虚心接受,以图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不断加强学习,克服不足,发扬成绩,团结同志,努力工作,适应工艺创新、设计创新的发展趋势,为公司及设计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2019设计师个人年终总结与计划范文

今年是我进入公司的第2年,两年来,在工程实践中,在许多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取得了很大进步。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这些项目具有完整性

如__工厂新建项目、__办公楼改建项目、__新建厂区项目、__大型物流库等项目,我都是从方案投标或委托阶段就开始介入,经历过对方案设计的推敲比选、与业主的沟通、初步设计的审批、相关专业的协调、施工图的严谨以及施工阶段的现场配合,我对建筑设计与建造的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

建筑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连贯的,需要集体参与的生产工作,要完成一个好作品,应协调好设计与其他学科,以及经济、社会、人际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

因为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建筑从方案构思到付诸实施,势必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修改与完善,经历了这些相对完整的工程实践,我了解到并学习了如何在现实的框架中最大程度的把握住建筑的品质,这需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又需要耐心与细致的配合,这也正是一个建筑师精力投放最集中的地方。

二、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来到机电院之初,我先进入了浦东分院综合所,主要从事工业建筑的设计。工业建筑因其使用功能与性质的特殊性、专业性与严格性,而成为对设计要求很高的建筑设计类型。工业建筑设计应重点考虑几个方面内容:

1、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和基地周边的情况。

2、处理好各种流线的关系,包括人流路线、货流路线等。

3、新颖富有现代感的造型立面设计;

把握空间感和人性化。

4、造价经济因素。

工业建筑的工程实践对我之后从事其它类型的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让我在设计过程中养成分析与逻辑思考的习惯,让我能从建筑更本质的需求中去挖掘设计要素,更让我懂得建筑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对使用人群的理解与爱护。

在业务能力方面,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磨练,我已由一个初出象牙塔的青涩学子成长为一名具备专业素质的职业建筑师。建筑专业是一个龙头专业,建筑设计工作影响到各配合专业的工作,因此建筑师应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与控制能力,同时这些能力应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作基础。

进入设计院初期,我在前辈们的带领之下参与设计了__等项目,这些项目已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接着在常州华盛天龙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中我担任了主要设计人,从方案阶段到目前即将完工,我一直配合主师负责协调组织工作。获得业主的认可与赞扬,是我职业生涯中又一新的高度。

在20__年面临任务多、建筑专业人手少的困难下,我带领我们设计小组其他年轻同事经常加班、不畏辛苦、走在项目前面做好方案,为以后施工图阶段打好基础。

三年的实践工作,还培养了我严谨认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责任感,设计院的工作作风也培养了我良好的服务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建筑师所不能缺乏的品质。

在理论方面,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些建筑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书籍,由此对实践工作进行指导与反思。建筑是社会生活形态的空间语言。它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社会审美取向,以及世界观等信息。

而这些内容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批评,对建设水准、建筑水平、产品品质、环境效果,及职业道德的培育和社会引导等方面做出必要的评判和剖析,同时也达到建构与提升建筑理论的目的。因此,建筑理论应与建筑实践产生互动才有真正的价值。

以上工作经历是我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今后我将更为坚定踏实的工作,努力进取。就以一句千古的唱吟作为我的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9设计师个人年终总结与计划范文

转眼间20__年即将离我们而去,光阴似箭,岁月匆匆,时间伴随着我们的脚步急驰而去,穆然回首,才发现过去的一年是充实而又精彩的一年,内心感慨万千,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我们昂首期待未来的时候,在这里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一个回顾,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待在新的一年有所改进。

首先感谢公司的各位领导和同事给于我信任和支持,自20__年5月7日入职以来,在公司各级领导的悉心心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大力协助下,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果。总结如下:

一、业务方面

1、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对于今年刚刚入职的我来说,从事施工图设计工作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刚刚过去的半年多来,我尽快适应了工作的环境,融入到设计院这个集体中。这期间完成了__施工图设计等项目,特别是对__项目的设计,将对于施工图设计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水平。

通过做这些工作,对景观工程的认识逐步提高,与各配合专业的连接与协作更加全面,设计进度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在此期间,通过整理设计资料,分析甲方意见,锻炼了耐性,认识到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细心,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与集团各部门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逐步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领会设计工作的核心,本着集团“专业专注,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积极响应、倡导“进取精神、团队精神、主人翁精神、实干精神”的企业精神,为设计院的发展多做贡献。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通过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还很欠缺,所以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掉以轻心,要更加投入,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期间我自学各类规范图集,阅读大量优秀设计项目,这样下来感觉自己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

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工作经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专业素质,争取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严格要求,团结进取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事坚守工作岗位,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按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以极高的工作热情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很好的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履行了岗位职责,能够高质、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为本部门的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不足与提高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本人能敬业爱岗、不怕吃苦、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现场经验不足,特别是现场协调等工作,在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要多动脑筋,认真看其他专业图纸、看懂看透,熟悉各专业设计规范。

2、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设计规范学习还是很欠缺的,应当更加努力的学习与实践。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争取改正以往的缺点,总结经验吸取精华,为明年的工作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当中的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任劳任怨,多付出少抱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将不断地总结与反省,不断地鞭策自己并充实能量,提高自身设计水平与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与各位共同进步,与公司共同成长。争取在新的一年再创佳绩,迈上一个新台阶。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来,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

2019设计师个人年终总结与计划范文

时光荏苒,我20__年6月毕业于__设计本科专业,20__年7月开始在__设计院有限公司园林室工作至今,到20__年10月工作已满一年,在这短暂的一年多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原来学习的知识理解,而且对以前书本中没有接触或接触不深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工作以来,在领导和主管的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上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而在这点上公司给了我很好的条件: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这些对于我们刚工作的毕业生真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还有就是丰富的图书资料,能给我一个很好开拓知识面的机会,而且对于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也得到及时的资讯和了解。还有就是在设计院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和高素质的员工团队下更能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自身修为。

二、工作上

我首先参加的项目是安置__项目设计,在该项目中,我熟悉了项目设计的基本流程,并将在学校中学习的天正建筑,cad和photoshop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到许多实践经验,也懂得如何跟甲方沟通交流,处理设计中遇见的问题。

最后这两个项目的施工图分别在__顺利完成并交付给甲方。在此期间我一直兢兢业业地配合同事的工作,听从主管的指导安排,在项目中我清楚地了解到项目由方案扩初施工图的详细流程,学习了设计中的很多规范以及加强了工作中与人相处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主管的指导和与资深员工的交流过程中,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长足的提高。之后我还参加了__等项目的设计。

在这一期间里,我付出了很多,同样收获也不少,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受到做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做好每一步工作,对设计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设计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此外还要在工作中学会与人交流,怎样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质量的提高全靠员工的总体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能够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公司的重点。

第4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部分高校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境内外认知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全面认知、熟悉境内外土木工程行业的现状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以理论归纳及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境内外认知实习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境内外认知实习是一个使本科生先认识器物,再了解工程及企业制度,最后思考和探索建筑思想文化的过程。

关键词:境内外认知实习; 土木工程; 本科阶段教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6504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境内外认知实习的机会。对于认知实习的目的,较多的说法是“使本专业的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1-2]。那么认知实习能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有哪些感性认识,文章就此展开探讨。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这表明,一般的认知过程是先了解器物一类的表象,再看到器物背后的运作制度,再去思考和深究制度背后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认知实习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

一、境内认知实习

(一)了解国内土木专业相关的器物

“器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建筑物本身;另一方面指建造建筑物的各种测绘仪器、施工机械和相关工艺。初步了解专业相关器物,是学生认知实习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对建筑物本身的了解,第一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介绍的房建、地下、路桥等不同土木工程类型有清晰认识,让学生明白土木工程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第二使学生不再受限于

书本上平面示例和文字的抽象解释,可以对建筑物的组成部分有直观、立体、形象的认识,实地了解它们在建筑物中发挥的作用,实现学生知识宽度的拓展;第三,对建筑物的观察认知还有助于学生初步

建立结构概念,了解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框筒结构等各自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思考每种结构的力学性能,实现学生思维深度的拓展。

对测绘仪器、施工机械和相关工艺的实地认知,首先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介绍,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各种仪器、机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其次,使学生了解到了建筑物建造的各个环节和相关的工艺、工序,让学生对建筑的建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连贯的、动态的认识。

(二)了解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的相关制度

一些高校在安排土木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时,选择了与企业合作,这对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环境十分必要。与企业合作,学生能真切地了解企业的运行制度和管理制度,知晓每个职位的责任所在,使学生不仅仅把眼光放在科研和学习上,而是对整个土木工程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今后走向社会,选择就业方向打下了基础。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组织2013级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学生到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桥梁施工工地等地进行认知实习,学生对不同部门的分工、相应的职责和管理制度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学生对照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有意识有目标地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三)了解土木工程相关文化

1.学科文化与素质培养

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办事态度和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十分重要。这一点仅仅通过课堂讲授和提醒,展示工程事故的照片和视频远远不够。通过让学生亲自上工地,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参观完施工工地之后,可以实地感受到工程质量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环都必须小心谨慎,不能马虎大意。这种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了解国内的企业文化

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而言,除了要了解未来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之外,还需要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对工作场地的了解,以及同有关人员的交谈,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当然,认知实习能够去到的单位极其有限,实习时间短,因此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表观、粗浅的层次,让学生对国内的企业有一个初步笼统的认识。

3.了解国内的建筑文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稳步快速增长阶段,各地的建设事业正蓬勃开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千城一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城市建筑缺少文化特色是近年来被社会广为诟病的。

了解建筑文化、传承建筑文化,是当代学习建筑相关专业大学生应该肩负的责任。在认知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如岭南的骑楼、围屋等各种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从而生动思考这些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丰富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对于以结构为主的土木工程学生而言,许多人认为了解建筑文化并无必要。然而,树要参天,其根必深。如果要在建筑行业追求更高造诣,必须要有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认知实习在这方面也为学生作了准备。

二、境外认知实习

部分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境外(即中国大陆以外)实习的机会。一般境外实习包括四个部分:境外高校认知实习、境外企业认知实习、境外工程认知实习和城市参观。境外认知实习的重点在于比较和发现,即比较境外与中国大陆建筑的不同之处,发现其异同之处。如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境外实习,学生所看到、了解到的|西在境内也完全可以看到、了解到,那么境外实习的价值便荡然无存。

笔者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角度阐述境外认知实习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作用。

第5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地域历史建筑资源;建筑认知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basic cognitiv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design practice, described the basic cours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cognitive reform from geographical architectural history resources perspective, and then explore the use of old and new, progressive layers, interlocking means to improve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e teaching standards of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courses.[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c teaching;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resources; building cognitiv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要求、方法手段都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建筑学在新技术支撑下发展变化迅速,学生会不断面临新形式、新问题,片面的注重表象而忽视内在本质容易误导学生,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合理的教学模式,保持明晰的素质培养思路和方法,如何适应实践需求,搞好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建筑学人才,就成为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需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也属于专业设计类课程,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初始启蒙课程,专业培训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起步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改革背景

正是因为有如上所述的种种趋势,导致现今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出现了与建筑学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适应实践需求,搞好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建筑学人才,就成为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往的传统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建筑图面表达技法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交给了以后高年级的教学,一年级内容基本只为后续课程打下表达技法的基础,这样的结果导致教学环节的脱节,使学生在高年级规划设计课程中尺度转换过大,具体表现为思维模式的转换幅度过大,使学生容易产生迷惘和兴趣减弱的现象,学习感到吃力,降低学习兴趣。经我们总结,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设置单纯强调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对于认知的重视不够。

2、教学方法片面的注重表达而能力训练不足。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注重手段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教学内容片面注重建筑的立面效果而忽视空间的营造,片面强调现代建筑设计而忽视地域性差异,教学没有地方特色。

针对上述不足,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建筑的训练,在此过程中着重加强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同时建立与后续规划设计各学科互动的环节,实现课程的相互协调和整合,最终使学生进入对建筑有全面认知的良好教学模式。

二、逐步递进的建筑认知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建筑认知教学的思路是结合课程教学改革,从认识建筑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规划与建筑设计基础表达手段与技法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建筑――思考建筑――解读建筑的训练,最终进入设计建筑的教学模式。同时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实例,在教改中使教授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手段不断深化、推进。

在结合建筑历史资源的认知教学方法方面的思路为:使认知教学课题从微观走向宏观,通过环环相扣、逐步加深的理论教学方法,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从小到大逐步认识建筑乃至城市空间的实质,并通过动手的环节逐步使学生融入空间的设计过程,增加对空间的直观认识。同时通过课外实践课程,与寒假课外作业,在作业完成后结合多媒体教学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对所在城市建筑与空间的认识,配合教学思考拓展学生视野与学习兴趣。最后在课程结束时通过评分体系的优化达到客观统一的效果,使培养标准更加明确。

三、认知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认知教学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总结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方法进行介绍: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在课程认知环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更新最为重要。我们根据教学模式确定认知对象与地域历史资源特点,在教学试验中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增添部分新内容,增加的教学内容如下:

1、历史建筑空间认知训练――参观和体验历史建筑,直观认识历史建筑的形态特征、建筑构造、色彩形制等要素,使学生在新鲜的参观过程中增加了对古建筑的认知程度。

2、城市外部空间认知――认知城市开放空间,学习外部空间认知、分析和表达方法,掌握基本人体尺度知识。

3、思考历史建筑空间训练――分析、比较历史建筑空间形式,建筑形制,构造特征,逐步培养空间比较概念。

4、建筑形态解读训练――通过绘制著名历史建筑作品,学习建筑几何形态构成,学习空间分析的方法、训练图示语言的表达。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注重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以往认知过程只有对现代建筑的参观和体会这一简单过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其他先进院校的认知教学经验,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新尝试,其方法有:

1、增加参观实践课程:

结合山西历史建筑现状,安排一定课时参观实践,其中对道教建筑纯阳宫、宋代建筑群晋祠的参观为必选项目,对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平遥古城的参观为选修项目。参观的同时对具有典型性的建筑、城市空间进行现场分析、解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分析。

2、增加寒假课外作业加强对建筑的思考:

利用寒假时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观察自己居住的城市、村庄,认知自己最熟悉的建筑环境,以图片及文字说明的形式记录,在开学时讨论、汇报。让学生更切身的体会、观察建筑,认知建筑,并对建筑的相关因素进行思考,诸如:地理环境、时代背景、民俗文化、地域形态特征等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环环相扣、逐步加深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建筑设计基础认知课程中,通过参观古建筑--参观城市外部空间--思考历史建筑空间--建筑形态解读训练等环节,一步步逐渐深入地认知建筑、解读建筑,让学生对优秀历史建筑的理解逐层加深,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基本表达技法的同时,轻松地、由浅入深地学习建筑学基本理论,初步认知空间,并对学习建筑学产生浓厚兴趣。

(三)多种手段的训练,在课程中引入新旧结合的技术手段

教学过程中表达能力予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有能力按照设计的各个阶段目标和要求,掌握恰当的表达方式与手段。

1、认知过程与表现手段的完美结合:

在认知历史建筑教学中注重认识能力的培养,把表现作为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提高专业基本素质的体现。在认知教学中强调运用徒手速写表达古建筑形态特征。在速写过程中,强调构图、形体、光影、细部的把握,使学生掌握建筑的构造与层次关系,加深对建筑的认知与和理解(见图1)。

2、绘图手段的训练与建筑解读的良好互动:

在绘图手段的训练教学中注重与认识目标的结合,在参观晋祠历史建筑之后,通过对所拍摄照片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历史建筑构造、形制、空间的理解程度。在下一步的绘图训练过程,即时引入所拍摄的建筑场景,绘制谐趣亭等真实建筑(见图2)。绘制中强调写意与写真相结合,注重用色彩体现古建筑的形体、光影与场景层次,使学生在认知与和理解的古建筑的过程中掌握建筑的绘制技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课程体系由单纯绘图走向综合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中通过增加参观、速写、临摹、绘图、抄绘乃至测绘等技术手段,将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作为重要的教学题材。进而推动学生对建筑地域特征,环境影响,建筑材料,建筑功能,人体尺度等的思考与理解。通过这些技能训练的环节,使学生综合技能迅速提高。

(四)与后续课程相结合,着重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建筑学学制为五年,其后续课程与建筑设计基础多有相关。当进入高年级后学生面对的建筑对象由微观走向宏观,一下子从单体小型建筑转换到大型建筑综合体甚至面对一个城市,会产生尺度转换过大的问题,即会面临思维模式的转换幅度过大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迷惘和兴趣减弱的现象。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实现教学环节的良性过渡,降低学生由于不适应而带来的消极情绪,改革中通过加入过渡型的认知环节,可以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结束顺畅地进入后期自由设计的阶段。

1、与建筑历史的结合:

在结合地域建筑历史资源的认知教学中强调古建筑基本知识的了解、在参观中注重建筑的构造认识与建筑结构演变过程的理解,如在纯阳宫的参观中,重点讲授内容为:中国建筑空间演变历史,古建筑的结构演变过程,古建筑屋顶形制分类,古建筑大、小木作构造特点,古建筑装饰特点等。使学生在认知与和理解的古建筑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古建筑的发展趋势与构造特点。在认知之后是为期一天的测量与绘制草图阶段,虽然在一年级本科生运用CAD辅助绘图的能力不足,但通过对描绘建筑的平、立、剖面的测绘草图练习,初步掌握建筑的表达方法与测绘要点,可使之增加对认知建筑的直观认识,减轻高年级建筑历史课程中的过渡困难。

2、与建筑设计理论的结合:

在认知教学中注重理论逻辑性的培养,把人性化的理念注入认知教学中。如在参观城市空间过程中,在参观平遥古城的同时对现代城市广场与街道空间进行参观,体验和分析、比较多个建筑内外空间,培养空间概念,学习空间分析的方法、训练图示语言的表达,掌握基本人体尺度知识。在参观过程中进行街道空间丈量,建筑细部测量,开敞空间对比,城市家具描绘等实地体验过程,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人性化理论与建筑设计规范有深入的体会,尽早领会建筑学的逻辑思维模式和方法。

3、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结合:

在认知教学中注重设计能力训练和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中通过增加等技术手段,将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作为重要的教学题材,测绘之后对给定的建筑室内外空间加以模拟改进设计,学习用面对空间进行划分的空间设计方法,学习室内空间的功能组织和尺度关系,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增强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对建筑形态和建筑群体空间的具象认识,通过这些技能训练的环节与建筑学后续课程向结合,增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与历史建筑资源相结合的设计基础认知教学的效果

经过三届学生的实践,我校建筑学专业与历史建筑资源相结合的设计基础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显著效果有:

首先通过增加课外实践课程,效果明显,学生非常兴奋,积极配合教学思考,比课堂教学提出更多的问题,现场解答,学生记忆深刻,由此更增强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信心。

其次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技术手段的优化,使课程的具有了更强的地方特色,使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历史建筑资源有了深切的热爱,对于绘图与表现应达到的目的更加明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实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实现与后续各个教学环节的良性过渡,降低学生由于不适应高年级课程而带来的消极情绪,领会了建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五、结语

建筑学学科是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相当密切的学科,建筑学专业教学也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逐渐进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牢牢抓住学生能力培养不放松,以严谨和务实的态度合理定位,勇于创新,结合地域建筑特色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地方教学特色,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比较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 国外城市规划汇刊,2003,(3).

第6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1.社会与文化环境

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在1976年(逝世)前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前期左倾的激进转变为后期右倾的自由与开放。在1976年之前的中国建筑注重表达民族、国家和革命的宏大主题,此后的建筑倾向于表达地方文化并逐步关心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从“大叙事”走向“小叙事”的过程。①到20世纪90年代,经典政治权力已非中国惟一的权力中心。以发达互联网及传统媒体系统为载体,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文化霸权主义侵入中国,并呈现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中国的媒体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靠近西方媒体:电视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信息在国外、国内的同步传播提供了可能,信息在国内国外几乎同步上市。西方强势文化借助媒体形成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另一种权力——文化领导权。中国经典的政治权力反而渐渐退居世俗大众生活的次要地位。

众所周知,西方在历经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之后,于20世纪60、70年代步入后现代社会时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在许多艺术领域展开(建筑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并逐渐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统一价值取向标准的对神圣与崇高的向往被单体个性的张扬所取代。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准则。对库哈斯央视新大楼的追捧即体现了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神往与倾慕,而对该方案的批评则反映了坚守本土文化传统者(即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拥趸者)的贯常立场,审美的多元化取向可见一斑。

2.边缘性

中国当下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边缘性地位。一方面,文化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被纳入另外一种价值观,不得不屈从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支配。无论承认与否,全球化都无情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俞可平)。然而在比较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体系中,找不到一种属于中国人原创的体系(季羡林)——这说明我们难以接近学术中心的边缘状态。建筑界也是如此,对西方当前主要的建筑文化与理论,我们缺乏对其所以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理解,同时也缺乏理解它们这种发展的社会参照系,更遑论对其作出有力量的批判了。

二、喧嚣与冷寂——历史大关系下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1.超出权力与政治阴影

从1976年以后,中国国家政治与权力形成的单一文化态逐渐拥入开放而自由的空气,整个中国开始重新认识“真理问题”。国家意志与正统意识形态从主流文化地位渐变成文化中的“主旋律”,虽由政府大力倡导,但并未真正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因为其中充满了过多的政治宣传。与此形成对照,“主旋律”文化之外是大量富有生命力、为大众喜爱的世俗文化。“主旋律”作为国家的文化导向,具有强制意味,带有鲜明的权力和“教化”色彩。然而比“主旋律”文化更为生机勃勃的是大众的流行文化,它没有权力的支持,但充满了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建筑迎来了一次真正的热潮。这一热潮与建国初期兴建“十大建筑”的热潮不同,这一次是自下而上的力量使然,少有政治与权力的影子。这标志着中国建筑从表现宏大叙事主题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正其时,西方的后现代与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盛行,中国建筑界几乎未加批判便接收了它们,正好用来当作如何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论支柱。

1976年以前(或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建筑界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定义为民族主义,表现为所有的建筑现象都围绕一个中心——一个原则、一个意义、一个精神以及一种世界观,这是权力与政治阴影下的单一文化态现象。这一时期的建筑理论与批评也以对民族主义建筑的讨论为主,语言风格上模仿前苏联,呈现出整体统一的价值取向。

时间再回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较之20年前,事物的真理性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被强制性地带上开往后现代主义②的列车。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权力与政治的约束,形成一整套的“共识法则”,一切建筑叙事主题只有经过它的认可,才能具有真理性的价值,并且为人们所接受③;而在此之后,权力与政治影响式微,“共识法则”被颠覆,“科学不再以追求真理为第一要务,而以生产未知为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利奥塔)”,随后,中国建筑界呈现“百花齐放”的丰艳效果。建筑理论与批评终于走出了权力与政治的阴影。

2.视觉化倾向

前面已述及后媒体时代审美的视觉化倾向,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而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④。英国艺术批评家伯格说得好:“在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⑤在各文化产业中,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并不只限于艺术领域,艺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泛化了,审美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如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建筑也不再是建筑师的专利,业主、公众都有参预、评判与选择的权利。

建筑理论与批评刚刚走出权力与政治的阴影,又面临这样一个好的建设时代,应当说应该有好的建树,可惜,西方建筑文化丰富的形式语言拥入得太快(上海建筑金、银、铜奖的评选中,约半数方案为国外建筑事务所设计),让人眼花缭乱,又乱了阵脚,很多建筑师便再也无心深究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问题,而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中国的建筑理论界俨然与西方建筑理论界全面接轨:西方的各种建筑理论都可以在中国的建筑媒体中找到介绍。中国的建筑批评更呈现出一副庸俗的面孔:以充满视觉张力的精美建筑图片为主,以西方建筑理论片言为点缀,以对建筑的参观性介绍为主线,因此整体缺乏理论深度。

3.边缘与中心

第7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17-02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逐渐在各地方院校开办。虽然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学起步晚,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迅速。建筑学作为一门建筑类学科在目前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备受学校教师的重视,它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理念关系着学生建筑设计基本观念及思维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情况及发展进行了说明,以供参考。

一、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说明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设置分为理论和实验部分,实验部分主要包含仿宋字练习、水彩渲染技法练习、线条练习、图纸抄绘等基础内容。该门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该门课程将有利于建筑学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更好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地方建筑院校均有开设并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各地方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可以说,该课程在这些年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各院校特有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将更加有效,对于培养综合实力强的建筑学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地方院校早期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缺乏系统认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定义为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以对待与培养。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严格的技法训练为主,通过一系列工程案例逐步将学生引入建筑设计的思维模式中,过多地强调临摹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就对该门课程培养大纲过多强调了基本技法训练、模型制作等,未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意识及创新能力放在其应有地位,使得该课程在日常教W中收效甚微。但目前,经过持续多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筑学专业的教与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地方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重视这一细节,制定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该课程发展。

三、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发展情况描述

前面提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由于各地方院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纵观该门课程的发展,这些年变化较大,如江西理工大学根据当前教学水平较高的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教师也在该课程讲授中逐步加深了认识程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由基础训练型向认知设计型过渡;同时,随着课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人们建筑观念的改变,该课程教学,目前逐步实现了向综合改良型过渡,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基础训练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变。《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如较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将该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建筑概论理论课程学习及作业练习。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包括建筑基本属性、构成要素及中外建筑简介等,授课内容较多,教学要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建筑理念及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对于作业练习主要以绘制线条图、建筑视图等,着重培养学生绘制建筑工程图的基本功。地方院校早期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采用模仿其他院校或根据教师本身所受专业教育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目标不清,教学效果也一般。但是在这些地方院校和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模式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和成果。因此,传统基础训练的模式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替代。随着国家及学校对建筑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招生方式的改变趋势,各地方院校也逐渐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与信心。此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部分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课程中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针对这些现象,应该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比如在作业练习进行了改革,加入了结构设计的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的融合[2]。不管教学改革的内容变化多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建筑观念,使得学生透彻了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

2.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突破。随着国内各建筑院校对低年级《建筑基础课程》的重视,地方院校教学改革内容已较少从国内别的学校“拿来”,提出了地方特色教育理念,教学的重点也由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培养过渡,主要是从侧重于手工技能训练转向创造能力训练培养。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可以辅以计算机使用课程训练内容的完成,还可以用计算机和手机等获得较多新鲜的建筑资讯,更新和扩展知识面。教学改革后的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建筑学专业角色,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学其他课程知识,促使学生成才。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正是为提高建筑设计基本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当时国内外常采用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该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这种模式在地方院校课程的改革中也弥补了不足,并有所突破。当前,地方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深造前未接触过建筑学相关知识培养与知识积累,单纯用这种认知设计方式来改变当时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脱离了实际,因而不能得到长期发展。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强调学生在入学后即开始对建筑设计知识的全面讲述,由于学生综合技能差,教师讲述及辅导存在很大难度,无法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全面学科基本知识讲解。

3.C合改良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模式。随着这些年地方院校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主要是综合改良型教学模式。目前各地方院校基本上都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优化,有的学校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基本每年都有改动,并且实验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与当前的教育形势接轨。与此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综合技能的提高,每年会安排工程实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建立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与认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改良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也加强了建筑学设计基础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筑学理念的提升。本文就地方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对这些年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由基础训练型教学逐步向认知设计型型教学、综合改良型教学的教学改革历程,探讨了该门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及教学重心问题,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原伟,刘潇衍.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5):11-12.

[2]马震,蒋天洁,陈倩云,等.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J].山西建筑,2014,40(10):257-258.

[3]何宇珩.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改革探索[J].大科技,2014,(15):45-46.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Course

XIAO 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第8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近代建筑 多元文化积极维护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阅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反动而迅猛展开。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端,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好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中止了。,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宽广,各地展开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域、长江沿岸地域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对等条约的签署,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遭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呈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域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需个别城市或临近边境、或因铁路树立的展开等缘由,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起的民族认识,这两种要素有猛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颜色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契合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质朴稳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肉体。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呈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端进入重要的展开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生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展开。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添加风采。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别离问题,仍然是烦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固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不断跳不出中华民族持久而绚烂的几千年历史文化所构成的耀眼光环。固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维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典范。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维护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展开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维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劳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彩,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义务。只需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好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认真想想我们能否能付出失去一切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棗维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四)近代建筑的维护工作

1、对细致建筑物调查、实测,中止建筑历史研讨。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展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遭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讨理论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引见、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作、展开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作风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惹起了留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得到了国度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树立部城乡树立科学技术基金会的分离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经过中日协作,至1995年底共中止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域)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关于推进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的展开和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正处在深化展开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维护、再应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树立部、文化部分离发出《关于重点调查、维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表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度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端注重其保管与再应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掌管下,同中日协作中止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举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维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维护、再应用的细致工作也逐步中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树立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拜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中止恢复改树立计,以维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度文物局拜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中止调查,对有重要价值的中止论证,提出维护与再应用方案,以维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拜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中止实测,以建档定级维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树立委员会拜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域14栋近代建筑中止实测,以提出维护与再应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展开、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维护日益遭到注重,逐步付诸理论。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中止维护的理想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辛同升.鲁中地区近代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 张啸马.城市复兴中建筑遗产的再利用策略——以近代遗产为例[D] .东南大学,2004

[3] 王法成.我国城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探析[J] .南方建筑,2005

[4]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一个中国近代殖民空间在历史现实中的转义[D] .中华民族大学,2007

第9篇:建筑初步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构造分析;考核改革;开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3-02

一、《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的特点

《建筑构造分析》课程主要分析讲解的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二是建筑构造设计原理分析。《建筑构造分析》课程分章节分析讲解了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及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主要组成部分中的基础、地下室、墙体、楼层、地层、楼梯、屋顶、门和窗等构件的构造知识。教学重点是建筑构造设计原理、建筑构造要求及做法。该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综合,课程结构逻辑层次分明,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应用性较强的特点。

二、《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通常《建筑构造分析》的考核是采用闭卷的方法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设计原理基本理论和建筑构造设计方法的掌握上,由于时间和场地的原因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的试题较少,容易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也就造成了学生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找答案、背题目,不能深入地、综合地进行复习,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能力。因此改革《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确有必要。

三、《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改革的开展

针对《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特点及传统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了过程考核的方式,对考试成绩的评定采取的措施是将过程考核与期中、平时成绩相结合,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其中学生平时成绩是根据出勤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20%。中期理论测试主要考核构造要求、构造方法,以选择题、构造分析案例题为主,占总成绩的比例为20%。过程考核以理论教学的开展中应掌握的实训为考核内容,占总成绩的比例为60%。这样做淡化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依赖,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教学应以适应新的建筑技术发展为依据,《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依据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合理安排组织不同的实训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环节的顺利转换。伴随着《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理论教学的开展应完成的实训任务有建筑施工图初步设计实训(如建筑平面图设计、建筑立面图设计、建筑剖面图设计)和建筑细部构造设计实训(如墙体细部构造详图设计、楼梯详图设计等),通过实训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在不同阶段布置构造设计实训任务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地推进知识体系并在不同的知识环节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第2章是民用建筑设计部分,通过此阶段的设计原理讲解、典型建筑施工图识读、现场参观教学,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建筑制图标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设计图集相结合,首先要求学生完成建筑平面图初步设计实训。在经过同学间的交流探讨、任课教师指导、进行了多次比较修改完成的建筑平面图初步设计实训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完成建筑剖面图及立面图初步设计实训。此时因为建筑构造设计部分的内容还未学习,且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正在开展之中,学生的设计成果虽不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但教师通过对此阶段实训成果的评价、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热情,提示学生对其中尚不能完成的图纸设计内容将通过后面的相关章节学习可以逐步补充完善,这样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学习动力。在学习了第5章墙体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补充完成之前建筑立面图设计实训中的墙面装修做法,进行墙体细部构造详图设计;在学习了第6章楼层和地层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完善之前建筑剖面图设计实训中楼地面构造做法、确定楼板类型与尺度;在学习了第7章楼梯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完善之前建筑平面图设计实训、建筑剖面图设计实训中楼梯的形式与尺度、建筑立面图设计实训中建筑入口及立面处理,进行楼梯构造详图设计;在学习了第8章屋顶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完成屋顶平面图设计的实训任务;在学习了第9章门窗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学生可以确定之前相关设计实训图纸中门窗的位置;在《建筑构造分析》课程教学中开展的上述实训活动,使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掌握了建筑设计的程序,懂得知识的运用与联系,通过反复修改实训任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毅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训考核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及课后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运用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制图知识、构造知识等确定符合条件的构造方案设计。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师及时讲评、指导每一次实训,同时平时做好每一位同学每一次实训情况的记录,课程结束时学生按照要求将实训成果装订成册上交,教师汇总平时记录评比整体效果确定过程考核成绩。

四、《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改革取得的实效

1.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考核改革的推行,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不再搞“一言堂”,而是在课堂上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师生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机会,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设法让学生“背”知识,而是通过规范、标准、图集、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学与做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学习热情的提升。采取了过程考核,学生出勤率高了,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热情显著提高。平时不努力期望于期末考试一次性过关的想法行不通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对教学内容的领会、理解,并及时用于对应的实训任务的完成,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应用,同时采取过程考核也减少了考场作弊的情况。《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主动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同时在完成任务的阶段中积极讨论、交流,学会查阅资料(规范、图集等)辅助完成任务。让教师能及时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评定,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效果,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建筑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与知识的联系能力较往届学生有所提高,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我们将不断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推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各地区通用民用建筑配件图集[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