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计算机专业考研精选(九篇)

计算机专业考研

第1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难易程度因人而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属三个二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创新,也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旅游专业的计算机学习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创新。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计算机学习热情的必然要求。

一、中职旅游专业计算机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中职旅游专业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实践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而在旅游专业中实行的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对人才技术性的培养,拓展职业的行动能力,满足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高要求。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要求从事旅游专业的人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技术素养。因此,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对培养旅游业的技术型人才有较大的影响。

(二)加强了旅游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的所有专业都必须要求计算机技术这门课,这是教育部的课程要求。而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学科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教师的讲课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低。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并将旅游专业的行业案例融入教学模块中,学生能突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式,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前中职旅游专业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不相统一

许多的中职旅游学校,对计算机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重视。而有的只是把计算机的实践部分当做“辅”的课程,没有完整的计算及教学体系,且投入的实践教学设备也不足。另外,大部分教师没有成熟的教育观念,认为计算机教学只是课上讲讲基础知识,对于实践部分,学生课后自行完成就可以了。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有些中职旅游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实习部分,大多数都是课堂上教师讲完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则负责解决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没能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三)计算机老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强

计算机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水平高,而且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大部分的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存在着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低的现象。而计算机的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有效掌握。

三、中职旅游专业计算机教学创新的举措

(一)对旅游职场情境与网络搜索的创新教学

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环境。而这种情景的创设,是为了能使学生适应职业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而网络搜索的学习是计算机教学中比较困难的内容。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比较活跃,上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一些与上课无关的内容。因此,对网络搜索这一模块的讲解就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目标任务,能改变学生闪客注意力不集中的现状。

(二)对图文混排教学的创新

计算机中图文混排的学习,可以帮助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旅游线路的海报策划。旅游线路的更新是由于旅行社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旅游线路海报的精美、漂亮,能直观地给游客一种想象空间的美感。更能为他们提供决策依据。而制作出具有美感与吸引力的线路海报是旅行社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图文混排的创新教学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综合使用所有元素进行布局,创意自然十分重要。因此,在图文混排的教学前,教师让学生从网上搜集相关海报类型,总结它们的特点。到课堂上,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初步的讲授图文混排的知识。然后教师接下来打开word文档,使学生明白word的功能之一是设计海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就更强了。

(三)对PS图层蒙版教学的创新

将旅游的美食文化融入到PS图层蒙版的教学,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各地的美食图片,课上教师将旅游的饮食文化融入图层的蒙版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把图层蒙版教学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图像进行表达,还能考察学生对旅游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能对学生形成视觉上的享受与冲击,并且也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

(四)对演示文稿的创新教学

这一模块的创新教学可以将导游知识的讲解与演示文稿的制作相结合,这样能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旅游实践能力。首先,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这样会涉及到各个景点的实景图。利用实践,对导游的讲解进行模拟,以介绍景点的方式展开教学。提前让学生准备一张完整的有关景点介绍的演示文稿。这样的教学模式,将演示文稿的学习融入到导游讲解中,既强化了专业知识技能,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计算机学习的魅力。

第3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1、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计算机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与其他领域紧密相关的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等。

2、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目前中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艺术类交叉的计算机专业。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等。

4、工商管理:是管理学大类中与现代企业结合最紧密的一个一级学科。现代公司管理的三大部分,全都包含在工商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4-0006-03

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各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危害国家、社会、人民安全的事件不断上演。十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同时也指出全社会应该共同来承担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责任,不是某一家就能解决网络安全的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其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在网络安全问题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究其原因就是计算机人员社会责任感缺失。但计算机人员社会责任感缺失并非是先天性的,而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教育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教育部《P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1]:“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主力军,因此,社会责任视角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7月1日,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1341所,招生人数15年增长了3倍,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目标单一。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都注重培养计算机高级技能人才,但忽略了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2)课程设置落后、培养方式传统。办学模式落后,忽视了与产业需求对接,没有注重吸取最新技术成果;(3)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也跟不上技术发展要求。而目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李俊洁,李广乾(2016)[1]高职院校的职业教学强调从企业需求出发,努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孙西朝(2011)[3]强调专业技能特色,拓展专业实践,改变单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工式”和“专家型”两个极端方向为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刘益、张凯(2012)[4]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马晓虎(2011)[5]围绕“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制定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蒋宗礼(2010)[6]针对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研制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3.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吴明晖等(2007)[7]结合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构建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单独设课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短学期实训、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和手段。郭川军(2009)[8]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优化课程设计,创设多元化的智能发展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计算机专业质量保障措施研究

吴玉峰(2014)[9]提出“请进来走出去”、“内培外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两个指标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马秋菊(2011)[10]在考试、考核上根据课程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

二、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首先从理论上确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从实践上形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在总结国内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立足于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研究社会责任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能力(求真、求善,不恶;惩“恶”扬“善”)和计算机专业能力(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1.课程体系整合的出发点

社会越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德才兼备”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急需思考的问题。为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守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明确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2.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

坚持能力培养与责任担当并重,革除重能力培养的陋习,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及《法律、法规》与社会责任能力课程体系的整合效应,构建以社会责任能力为主线,贯穿“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

课程整合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才能有效解决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问题:第一,课程设计必须与高职计算机岗位能力相匹配;第二,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深度必须与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第三,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必须与高职计算机应用型能力培养相匹配。整合思路如图2所示。

四、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路

将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如图3所示。

1.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专业学生社会责任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应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第一,分析与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理论知识灌输式的模式为问题导向式模式,将所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第二,改变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方式公开演示其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结果。第三,开展学生纠错比赛,针对所学的知识,设计成简短案例的方式,并提出问题,由各小组独立完成,各小组的完成结果由其他小组进行纠错,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合

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必须借助于实践与操作,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充分把握实验、实习及科研等实践环节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建立“以德为先,能力为本”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贯穿专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实验环节为基础,实习环节为核心,科研环节为突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合策略带来的效应,加强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合作,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对实习环节与科研环节的基础性作用,将计算机人员所需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强化与更新高职学生计算机专业的社会责任及专业能力。

五、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职院校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和生命线。以教学质量促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M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质量监控与保障则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建设措施如图4所示。

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是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因素,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于社会需求,兼顾社会责任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或职业定位为依据,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计算机专业能力课程与社会责任能力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养与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第一,加强校内计算机教师的培养,给教师更多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第二,建立同城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的共享平台,发挥“能师”的示范与引领效应;第三,引进校外实践基地师资或企业师资,分享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三管齐下,夯实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根基。

3.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

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加强日常教学质量的监控,实施动态监管,人才的培养需要过程,第一,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及质量督导机制,可以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教学质量信息处理和分析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可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发现的问题。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未来它可能会渗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寻求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注重计算机专业人才社会责任理念培养,只有将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社会责任理念与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sfjs/zhengcezd/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

[2]李俊洁,李广乾,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角度的计算机教学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6(22):76-77.

[3]孙西朝.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J].职业与教育,2011(6): 135-136.

[4]刘益,张凯.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43-45.

[5]马晓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人才,2011(7):188-189.

[6]蒋宗礼.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11-13.

[7]吴明晖.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2): 66-68.

[8]郭川军.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6):20-21.

第5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04-04

0 引言

当前,计算机相关学科和专业发展呈现两个趋势[1]:一是向计算机领域更尖、更深和更专的方向发展,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网络;二是向计算机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如教育技术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学者将这些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似特征和共性规律的专业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诞生推动了计算机向高、精、尖和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许多高校而言,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大都是在原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上创立、分离、发展而来的,缺乏专业特色和战略层面的定位,缺乏高层次带头人,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2],资源获取的能力和强度也比较有限,通常处于边缘的被动地位[3,4]。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合作,带动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国内,燕山大学率先将“柔性教育思想”和“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构建了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柔性培养模式,依托计算机学科群的优势,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的涵义及意义

柔性培养模式有三层涵义:第一,教学管理具有柔性,使教学管理的职能和手段有助于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培养;第二,培养过程具有柔性,能以较低的代价对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培养的学生具有柔性,具备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意识和人格,更容易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柔性培养模式把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放在计算机学科群下研究,既关注专业间的共性问题,又涉及具体专业问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完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培养方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 “高、精、尖” 人才的需求。

2)有利于打破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使计算机密切型专业逐步拥有自己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拓展专业在教学、科研和交流合作方面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其成长;吸纳和稳定学术带头人,灵活充实新生师资力量,从而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

4)有利于优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为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辅助平台,促进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优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造了可扩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柔性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2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燕山大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4个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平台5个方面进行柔性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1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

目前,自觉融入区域,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理念[5]。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谋提升”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为龙头,带动其他密切型专业的发展。

1)以需求为导向。燕山大学立足于服务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形成了条件比较先进、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科发展平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将河北省的资源和区域优势融入到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全力推进校企合作,构建起与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企业的合作平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2)以特色求发展。在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发展过程中,燕山大学充分发挥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河北省重点学科的优势,形成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等十几个固定的研究方向,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课程开设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面向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突出地域和行业特点的培养方向,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型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素材,丰富案例库和教材内容。燕山大学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荣获2013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以质量谋提升。围绕质量主题,根据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确立了“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重点地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燕山大学形成了“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行业需求” 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荣获2009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2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

采用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临聘教师为补”的“三三制”原则,构建优势互补、流动有序的柔性化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师结构,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人力保障。

通过实施柔性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内专职师资队伍。重点引进名校名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注重引进人才的年轻化、知识化,建立一支有创新能力、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专业团队。对关系专业发展长远规划的关键岗位,大胆启用具有真才实学、具有开拓精神的博士、硕士担任学术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助手、课程负责人等。选拔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学习。以计算机学科为依托,多学科联合申报密切型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将相关专业教师融入到计算机学科的学术队伍中,改善相关专业教师的生存环境。改革师资评价方式,突出实践特点。教授、副教授在岗位聘用期内要承担一定的实验、实习、指导科研立项、毕业论文的工作,从而保障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成立青年实验室,把培养和引进的青年人才集中起来,汇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壮大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团队的科研实力,迅速提高科研档次、找准科研方向,力争短时间内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实现专业团队科研跨越式发展。

充分利用秦皇岛丰富的社会资源,聘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实际用人部门的高层次管理人员、研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沟通与交流,聘请外校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开阔学生视野。

2.3 柔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

将“柔性教育思想”引入教学,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学科的资源和环境为依托,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实验式、讨论式、协同式和行动研究式等多种授课形式,运用多教师交叉授课、自由选择、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法,采用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在课程结构上强化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为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生存、发展和创造的能力打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则要求多样化和综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网络化、立体化教学辅助系统和自主学习环境,将60%的训练内容设计成“自我导向式”探索课题,而将其中40%难度较大的部分设计成“团队攻关式”探索课题,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灵活”构建学习环境、“有效”调用外部学习环境。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定制培养毕业生。燕山大学以“育素质、教方法、练技能、学知识”为核心理念,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与东软集团共同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利用东软集团强大的知识积累以及领先的产品技术优势,完善计算机密切型行业工程师岗位技能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的阶段, 拥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建立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完善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根据职业需求来培养 “拿来就用”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

2.4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课程设置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体架构,以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拓扑关系为基础,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突出专业设置的标准化和特色化,构造“强内核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柔外壳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架构(见图1)。而且每门课程也包括必讲的核心内容和可调整的外壳内容,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思想。

强内核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拥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专业课程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课程内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备坚实的数理知识、深厚的现代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知识以及全面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基础知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已逐步成为每位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柔外壳专业课程平台由可扩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形成了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专业方向的柔外壳专业课程平台。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用于构建服务机械和重型装备行业人才的知识架构;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对接“河北、北京、天津、沈阳”软件开发园及企业的需求,用于构建软件开发人才的知识架构;信息安全课程模块用于构建服务地方社会信息化,从事企事业单位及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人才的知识架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构建服务地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技术开发人才的知识架构;教育技术学课程模块构建适应信息时代地方各级各类院校、企业、部队、教育电视台、出版社和电教馆等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资源和平台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的知识架构。在保持内核专业课程稳定的基础上,外壳专业课程每年允许有30%进行替换和更新,将每个专业方向模块中50%的课程作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5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设计

多年来,燕山大学通过实施“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以科研强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实验专题。以软件产业作为综合实践基地,强化综合实践环节建设。

1)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计算机控制原理”课程中引进了有多年研究基础的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成果,将并联机器人控制模型、算法、技术、装置等内容贯穿教学全程,出版了辅助教材《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及控制》。结合“油井下信号USB采集处理系统”科研项目,将USB接口技术内容引入到“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外设”课程中,编写了《USB2.0原理与工程开发》教材,在国内发行两版,共计11000册,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2)将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和教学案例,改变了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做法。以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开发“人工智能”课程的机器人足球实验平台,编写了《机器人足球系统》教学资料,为“并行/分布计算机系统”学位课构筑了基于Linux的并行分形实验平台,编著了《分形图形分布式并行生成技术》教材。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将获得“河北省十大优秀发明奖”、采用柔性软件技术开发的“万通通用财务系列软件”作为教学案例,出版了《柔性软件开发技术》、《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等参考教材;在“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外设”课程中结合国家“863”项目,将“机器视觉接口系统”确定为课程设计题目。

3)将软件产业作为综合实践基地,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内容和案例。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软件中心(以下简称软件中心)是由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领办的高科技企业,是河北省软件技术发展和软件产品研发基地。在多年专业教学实践中,以软件中心作为综合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那里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定期邀请软件中心技术专家开设讲座,根据软件中心的生产实践评价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产业支撑实践、人才回馈产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2.6 柔性考核体系构建

建立柔性考评模型,提出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的评价与管理,开展由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特点,提供自我测评、定性测评、长期测评、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柔性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构建了“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建立了柔性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多渠道提高教师学历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结构,构建优势互补、流动有序的教师队伍,以解决专业师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等问题。能够提高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对于促进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2]陈英.计算机学科本科教学规划的重构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4,(8):54-58.

[3]桑新民,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2-16.

第6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职院校 计算机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基于多元智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28-03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及普通高校几乎都有计算机专业,毫无疑问,这是个热门专业。从国家层面看,普通高校应该培养计算机专业的通用性中高级人才,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型初级人才。然而,随着就业环境的进一步严峻,部分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人才也进入初级工标准的就业队伍,导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十分困难。为了就业,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甚至进入中小企业的营销队伍。显然,这是违背学生初衷的,也不符合我国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麦可思2009年的调查显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的水平。但是,连续三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高职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专业排在一、三位。[1] 面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诸多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

1983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运算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等智能,以及可能的第九智能——存在智能。[2]它是一个教育者们普遍接纳的智能性的心理理论,发源于美国,已逐渐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在国内外,多元智能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美国的第一所多元智能学校、霍华德·加德纳的发现学校,阿根廷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全民教育框架》,土耳其的多元智能实践,多元智能与罗马尼亚大学教与学的新途径,国内陈杰琦教授的《中国教育对多元智能的同化》,中国澳门10年的多元智能教学实验等。

在全球,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应用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及特殊教育等领域,大学教育应用研究较少。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不仅仅是国内就业形势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学生素养问题。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本文开展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为载体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既是多元智能理论本身的拓展,也是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变革的探索。

一、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多元智能在国内教育界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国内教学改革的潮流,并符合国内2010-2020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思想。多元智能视野下的课程体系,主要强调课程模式多元化、课程设计个性化和课程实施的情境化。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每种智能都能够让学生成才,所以在学校中每门课程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都可能是发展其特长智能的核心课程。[3]

本人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方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多元智能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方向结构图

目前,国内高职计算机专业下有许多方向,如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计算机网络方向等。学生的专业方向应该是高职学生多元能力构建的核心,学生三年专科的学习都是围绕该学生报读的专业方向进行个人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达到一定理论素养和较高技能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

作为专业培养目标,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等三个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方向可以分三个维度,分别是能力、知识和素质维度。高职院校不是研究型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定位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高职计算机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组合,需要合理围绕能力、知识和素质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又从基础、核心、拓展、多元进行延伸,逐渐达到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多元特性。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学生就业目标挂钩,把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重组,不局限单门课程上的教学。根据图1,高职计算机专业下计算机网络方向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计算机专业下计算机网络方向的课程体系表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下计算机网络方向的课程安排,可考虑如下:第一学期,公众课加等级考(计算机一级,普通话二乙),第二学期组网课程(计算机硬件组装,做网线,局域网组建,各种常用工具软件应用,办公硬件使用),第三学期建网课程(网页设计,数据库,Photoshop,Flash),第四学期用网课程(架设服务器,维护网络,淘宝创业)。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下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安排,可考虑如下:第一学期,公众课加等级考(计算机一级,普通话二乙),第二学期掌握信息(汉语写作,文书档案,ERP系统使用),第三学期使用信息(网页设计,数据库,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第四学期美化信息( Flash,Photoshop,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信息检索)。

二、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探索教学方法,就离不开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教师。同样,教学方法一般有两个中心学说理论:一个学说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另一个学说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过度控制,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空间发挥个人的主动性,抑制了个体的学习热情。现代的教育思想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慢慢变革教学过程和方法,大多调整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加德纳教授也在他的《智力的重构》一书中总结说:“认真对待人类内部的差异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

在多元智能视野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样重要,但落脚点和中心都是学生的学。本人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多元智能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基于多元智能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两极是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作为教师,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到具体教学中,实现教的多元智能,这是一个很高难度的自我挑战。实施多元智能教学教师一般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素养:一是教师对知识和学科思维方式的真正理解;二是教师必须掌握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三是教师必须掌握多元智能的教学技能;四是教师必须掌握多元智能评价方法和观察方法;五是教师达到或具有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因此,多元学生观、多元目标观、多元教学观、多元评价观是教师教的多元智能的四个组成部分。在多元学生观、多元目标观、多元教学观、多元评价观的推动下,便形成学生学的多元智能。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人数还相对不足,可以考虑外聘一线技术人员,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进行多元智能的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将实际案例或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整个实施过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

三、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还是以总结性考试为主,一般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查成绩一般占20%至40%,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60%至80%。另外,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期末课程考试中,理论知识以闭卷笔试为主,开卷考试较少,上机考试课程也不是很多。

按照新的教学观念,考核不是检测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检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4]为达到高职计算机专业考核的有效性,本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新的考核方式,如图3所示。

图3 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考核方式

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考核方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学生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期末考试、学生平时考查和学生实践三个大类,学生期末考试又包含基础考试、核心考试和拓展考试,学生平时考查包括基础考查、核心考查和拓展考查,学生实践包括校内实践、自主实践和基地实践。为便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展示个人的多元能力,结合不同课程,学生期末考试、学生平时考查和学生实践三个大类可以进行任意比例的灵活搭配。如实践型课程就可以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考证型课程可以侧重学生的考证成绩,理论型课程可以侧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是学生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论考试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上机考试等方式。目前,统一命题的标准化试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不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要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中引入个性化考试。如考试内容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部分,增加知识覆盖面。选做题按不同难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层次,各级别试题所占分值相同,学生可选择必做题和某一级别的选做题, 选做题难度不同给予不同的奖励分。[5]

三是学生平时考查的多样化。除了必要的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进行基础考查外,同时对课堂互动表现和主动学习能力等进行核心考查,结合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对学生进行拓展能力考查。

四是学生课程实践的多样化。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型课程,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的高低,可以分三个档次进行课程教学实践: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校内实践,能力较高的学生组织到基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已找单位实践或教师推荐单位实践。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校内和基地实践可能无法满足个人技能的提升,而需要专业性更强的实践单位。

四、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标准

当前,国内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毕业率与就业率,毕业率反映专业教学水平,就业率反映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状况。传统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是所谓的唯分数论,专业课程的考试分数可以决定一切的评优、评奖。传统的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没有参与评价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模式很容易导致主观、片面的判断,而且往往造成学生对评价的排斥心理,不利于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反馈,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元智能教学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多元智能评价体系,这样学生的多元智能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多元智能评价体系是多元智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6]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注意发现不同个体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多元智能评价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随着多元化评价理论的认可,从总体上分析评价标准的多维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增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合理性。本人认为,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多元智能视野下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标准

根据表2,多元智能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评价客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结合,教师、同学、父母、班主任、实践导师都可以是评价客体,而自己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客体。另外,每个评价客体有四种主管评价结果,分别是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在备注栏可以说明评价主体的特点与不足。同时,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互动,将评价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

五、结束语

近二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本校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校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建立淘宝创业工作室,联系具体品牌企业,进行代销或分销。组建一个专业的硬件维修中心,添置相应的计算机网络设备。考虑学生知识的提升,强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过率,组织计算机全国一级考证以及大学信息技术统考。开拓调研渠道,了解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推行课程替代方式,接轨就业市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但是,本校高职专科计算机专业教师多元智能教的问题、学生多元智能学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融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很好接轨。因此,达到全面实现本校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多元智能教与学,还需要大量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DB/OL],.

[2]陈杰琦,西娜·莫兰,霍华德·加德纳著. 多元智能在全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3]夏广萍. 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元智能教学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7.

[4]关玉英,黄国雄.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J].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0):109-111.

[5]吕雅君.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173.

[6]丁燕. 高中影视制作课程多元智能教学与评价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4.

第7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业务规格,对如何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进行了论证,并对三个专业方向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环节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中原工学院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目前开设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在2007-2008学年,中原工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培养计划修改和制定,随后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课程研讨。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根据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和调整。

2培养计划修改的必要性

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出现了生源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专业来讲,绝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学习了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掌握计算机知识外还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这就使得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身的专业优势[1]。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培养计划制定不合理、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陈旧等方面,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自豪感,对所学专业存在畏难情绪。外部不利的因素短时间难以改变,因此要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主要应从解决内在原因着手。为此,根据我校的招生及就业状况,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

3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

根据我校办学层次要求,我校先后下发多个关于进行培养计划修订的文件,认真研讨了CCC 2005,调研了兄弟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情况,如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参考他们的培养计划,并结合我们的专业定位,制定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运行及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1知识结构

(1) 社会科学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工科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英语、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等知识。

(3)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Windows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实现、开发应用能力。

(4) 专业方向知识:按照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设置3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方面的能力,有所专长,发展有方向。

3.2能力结构

(1) 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具有的技能包括:①分析、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学生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等以及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保证;②学生具有分析、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方向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践环节进行保证。

(2) 专业特色方向的能力

在全面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必须在3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中任选一个专业方向。

(3)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毕业生能够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上灵活、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分析、设计和开发以及运行维护。主要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和实践环节保证。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始,也是适应计算机快速发展的需要。

(4)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通过日常学习中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协助,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3.3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4课程设置

教学总学分(学时)为186学分,2412学时。其中必修课115学分,1902学时,占77.1%;专业限选课25学分,375学时,占16.8%;专业任选课分,135学时,占6.1%;实践环节37学分,37周。

CCC2005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为CS、CE、SE与IT四个课程方向。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及开课学期如表1所示。以往教学执行中老师和学生普遍反应专业课课程设置偏后,前两学年专业课少,大三专业课偏多,使得对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不牢靠,为此我们将一些专业课适当前移。

依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以及培养目标,结合社会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我校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如表2所示,每个专业方向的第一门课程是考试课,学生选择了一个专业方向后,其他两个方向的课程也是其任选修课,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的具体要求为:①计算机网络方向培养计算机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管理能力。②电子商务方向培养电子商务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以及物流管理能力。③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

5教学环节

5.1理论教学环节

由于理论教学环节重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因此上核心课程的教师必须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每一门核心课程由3~5名老师承担,年轻老师由老教师帮带,定期进行教学反馈,及时进行教学改进。增加一门“新技术讲座”任选课,由教授或者博士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进行讲解,该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生普遍反应效果较好。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两个学分的“科研学分”,引导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必须在课外获得一定的成果,而且成果必须符合有关的规定才能获得“科研学分”,这对于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近几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大多数高校都选用国内主流的教材作为考研参考教材,因此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都选用国内和国际上流行的主流教材,对于非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可以选用自己编写的教材。

5.2实践教学环节

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有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是一个综合性锻炼的机会,要求学生从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考核时不仅要看程序的运行,更重要的是要看设计思想和程序代码及逻辑,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一个学生做出来其他同学就都拷贝的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题目事先要进行筛选和评议,根据课程设计的时间长短,题目的难度要进行相应调整,偏难和偏易都不合适。

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力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一些考试成绩高的同学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考试成绩中等的一些同学实践动手能力往往较强。为此,我们加强了实践考核,通过机考、提交一个完整系统的程序代码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选择一种开发语言和开发平台,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目前流行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平台有多种,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为此,我们开设了C/C++、Java、C#等高级语言课程。由于针对不同的应用,每种开发语言和平台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作为任课教师应熟练掌握几种开发语言和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

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接受工程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该实践环节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题目要先进行审批,在难度适宜的情况下,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际应用性,并力求有所创新。通过审批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在做好校内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申请到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获得批准后,就由校外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同时配一个校内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毕业论文的批改以及负责毕业答辩的事宜。到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一般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都是公司里的实际工程项目,是较好的实际锻炼机会。为了做好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我校将毕业设计时间设置为一年,在时间上对做好毕业设计给予了保障。

6结束语

中原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办了多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使得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整体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在逐年提高,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 陈平, 张铭, 朱敏悦.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08).

[2] 李玲娟, 郑彦, 王绍橡. 计算机课程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第8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 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3. 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4. 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6. 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1、按照学院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政治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做好考勤、组织讨论、认真记录。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今年学院正常教学、整体搬迁、基本建设并行。我们能够坚决执行学院领导的指示,与兄弟科室加强配合,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做到志相同,心相连,力相聚,情相融,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内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怎样推动工作进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座谈,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处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学校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激发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系科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坚决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按照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上要求执行。

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1、以贯标文件规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按照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和要求,按时做好质量记录、教学资料的整理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管理内审”工作。每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实施评估过程,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及时上通下达,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每天对本部门教学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教师避免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3、认真组织考前集训和模考、统考工作,及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考试结果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召开考试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机房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度,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维修。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规模机房计算机整合,我们系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动手维修设备,保证了计算机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5、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责任到人。全年计算机机房实习安全无事故,教师学生上机无安全事故。

6、规范库房管理,对采购、入库登记、领料、维修服务、报销签字修订了书面规章制度,并多次在会上强调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采购人员要廉洁自律。做到经常讲,反复讲,采购人员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三、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1、信息工程系继去年与苏州工业园区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铭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信息工程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五项信息楼建设项目,与苏州市科达教育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教师参与了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实习,科达公司根据学生实习课题安排张峰工程师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指导,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前瞻性课程“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技术、动漫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邀请士奥动画企业来校为教师学生举办了“动画专业市场分析及课程介绍”专题讲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下,邀请了五位企业教学咨询官来校对计算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介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之贯穿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

4、我系专业班级开设了职业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了“马斯洛理论”、“霍兰德人格”和“萨帕职业阶段”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考虑。按照“宽基础、多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得到了专业班级学生的欢迎。

5、我系完成了四个百人新机房建设,完成了录音渲染演播室和动画专业拷贝室的建设,完成了二维动画实训室建设,完成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一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有锐捷网络实训室一期工程和三个百人机房工程项目。正在筹划具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和三维动画实训项目。

四、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编著修改校本教材。今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12子课题。完成专业论文12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过程化评估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网建设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素质构建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设备配置前瞻性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

2、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公开课课堂教学氛围好,教师准备充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习一体化,全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苏州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苏州轻工业技工学校、机械部苏州技校、苏州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进行专业课听课评讲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心教研组活动和苏州市计算机中心教研组活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4、信息工程系全年开展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 “动漫设计竞赛”、 “计算机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教师学生参加了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五、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1、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数字化校园管理,本年度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配合基建办公室完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网络、校园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网络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配合工作,完成学院led显示屏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2、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信息技术公共实训,本年度能够配合培训处,举办了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举办了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举办了苏州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举办了苏州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举办了苏州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举办了江苏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

3、今年上半年每周六、周日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为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学员查阅参考资料提供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配合学生工作处完成全院07级5年制高职班和09级大班的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工作。

5、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全院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在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对学院办公室、学工处、招就处、项目研发处、公共教学系等多个部门的电脑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兄弟部门的赞扬。

六、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1、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本市职教范围内影响不大,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市不是最好,距学校领导寄希望的“计算机专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大差距。搬迁到新校区后计算机专业硬件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以规模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全市乃至全省技师学院范围内的竞争力,提高技能竞赛名次和竞赛技能水平。

2、硬件资源配置不足,信息楼面积限制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机房满负荷运行仍有部分省统考班级无法上机练习,目前5401机房的电脑设备陈旧,电脑故障反复出现影响上课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下学期更新升级。

3、近两年增加动画专业、服务外包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争做学习型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们不断在修改教学计划,设置新课程,选编新教材新讲义,可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教材、参考资料的制定编写还跟不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

七、个人主要承担工作

1. 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类: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工合格率达99%;第二全院高职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参加计算机全省统考合格率99%。担任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主任,配合培训处负责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的管理工作、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的管理工作、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的管理工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的管理工作。

2. 承担09科技班《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工作152课时、承担07大2班和08大10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90课时、承担08大5班、08大15班、08大16班、09大4班、09大5班、09大6班共6个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36课时。全年完成教学课时278课时。

3. 担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完成合著论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8000字,独著论文《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5000字。

4. 安全有效地组织安排老校10个计算机机房的搬迁和库房办公室的搬迁工作,搬迁后经整合维修,没有影响正常计算机专业教学秩序。

5. 配合学院领导对新校信息楼各个机房和实训室的策划布局工作。四层楼分布“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技术专业、动画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动画拷贝实训室、二维动画实训室和录音渲染演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8个计算机标准局域网机房和4个计算机百人局域网大机房项目的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作,现正在施工建设中。三维动画实训室、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室和三百人园形大机房筹建方案正在进行中。

6. 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网络编辑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网络编辑师技师职业资格。

7. 编写了数据库应用软件《技师学院招生录入系统》,2010年技师学院招生时投入使用。

第9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2-04

2007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201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江苏省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点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美国的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紧密,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项目委托高校开发并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把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合作紧密、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经费有保障、稳定持久等特点。

德国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双元制”。德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基本上是采用师徒教育模式,一边在企业工作接受师傅指导,一边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实施工学交替。德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合作注重实效。

加拿大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融入合作教育。学生在校内完成必备的专业课学习后,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合作公司、企业等进行带薪实习,实习单位由学校负责联系,学校跟踪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用人单位负责指导和鉴定学生实习。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起步较晚。近年来,经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探索和合作实践,已形成了一些成功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内公司、校内工厂等机构,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这些产学研合作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校企现状,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适应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需求,在对市场及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研发项目为载体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备的课程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定位高职教育。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2013年3月,我们对清华同方(无锡)有限公司、常州银港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市吟飞电子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深入了解,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新增了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向,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设置

第一,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确定课程—确定项目载体”的原则。

第二,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或方向,不同专业的岗位/方向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我院的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三个主岗位/方向,分别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计算机系统维护、高速电路板设计。

第三,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具有“三层结构、三证结合”的特点。“三层结构”是指“金字塔”型的“1+1+3”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一个“1”位于塔底,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模块;第二个“1”位于塔中,是指相对宽泛的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通用能力训练模块;“3”位于塔顶,是指三个适应范围较窄的对应某一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即本专业的三个主岗位/方向。这三个模块递进学习,又相互促进,如同植物的根系、主干、枝叶,根系越发达,主干就越粗壮,枝叶才能茂盛。“三证结合”是指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和毕业证书相结合。本专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外,还必须获得英语a级、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四级或全国(江苏省)

算机应用能力1级、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并获取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protel、计算机硬件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或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定的其他证书之一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第四,每一岗位专项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5~7门主干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第五,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把职业岗位要求的一项专门技术看成是一项任务,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路课程;以问题中心的科目课程打好技术知识和能力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

(二)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基础平台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包括基本能力平台和通用能力平台。职业基本能力平台主要由8门课程组成:德育教育、体育与保健、应用数学、应用语文、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训练。职业通用能力平台主要由7门课程组成:电路与模电基础、数字电路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protel技能认证强化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电子元器件识别、行业英语。

(三)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能力平台

职业岗位能力平台根据主要岗位群/方向进行划分,每个岗位/方向主要由下列课程组成:(1)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c语言应用实践、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单片机应用与实践、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电子产品综合项目实践。(2)高速电路板设计(电路设计工程师)。印制电路板制作与装配、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进阶、solidworks设计与运用、高速印制电路板设计与仿真、印制电路板综合项目实践。(3)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与维修、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沟通技巧、计算机系统维护综合项目实践。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技术(技能)体系和教学规律,结合校企科研项目,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专业技术(技能)体系的实施要求。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锻炼吃苦耐劳精神和受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而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正是实践技能培养的沃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已占总教学时数的50%左右,基本形成了基本能力教学、单元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串连多学期的综合科研项目教学、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配套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螺旋式上升,如图2和图3所示。

基本能力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包括课内基本技能训练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两部分。

单元实践教学单元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每个系列课程均设置多个单元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是课内外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和单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主要以特长生工作室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践项目均以教师开发的纵横向科研项目为原型,经过一定的教学化改造后用于实践教学,每个项目必须有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并按要求组织教学、考核及学分评定。

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是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力举措。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综合项目教学即串连多学期的综合性项目教学,它是贯穿学业全过程的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是以岗位系列课程为支撑、以递进设计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采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岗位系列课程负责人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设计,课程负责人对相应阶段的项目设计进行指导。每个

学生可选择1~2个项目进行设计或制作,项目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布置,学生要经过1~2个学期的设计或制作,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按照规定进行考核记分。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而建立,专业基本技能一般在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技能一般在项目实践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综合项目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

创新点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研究成果已全面进入专业教学计划,“pcb工程师”、“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等岗位系列课程已得到有效实施,相关课程建设已收到明显的成效,it类职业基础课程平台、产学研结合的岗位系列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技能体系已建成,并在积极实施,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每个实践项目均为教学化的科研项目,均有项目负责人和考核标准。建设与技术技能体系相对应的实践项目案例,项目实践教学活动效果很好,如科目小作品制作、串连多学期的综合实践项目等,并推出“师徒培养模式”的第二课堂项目教学,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统德.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成人教育,2011(12).

[2]哈贵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2):92-93.

[3]丁爱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128-130.

[4]张节兰,曾凌燕.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5-16.

[5]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1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