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

第1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在美国联邦就业与培训政策体系确立过程中,几乎在各项立法出台之前和实施之后,就有相关的政策性和学术性研究成果面世。有政府委员会的调查、学术机构的研究和美国学者的自发性研究。这些成果的共性特征是关注政府政策走向、实际效用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的内容和特点看,这些成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就业和培训的理论基础及政策的总体性研究。由于政府政策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初期的宏观性研究屈指可数,而且,所有成果都折射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研究时下政策的成果多于对过往政策的研究。第二类是针对不同时期具体立法的个案研究,着墨的重点是每届政府立法的内容和实施效果分析。第三类是政府专门委员会的调查研究。自1946年就业法开始,美国政府在每次颁布重大法律时,都在其中设立对国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其职能是对每个时期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性措施和建议,以利政府政策的修订和完善。这类调查中既有肯定性评价,也有对负面的分析。

在美国联邦就业与培训政策形成时期,理论界就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其成果不仅为美国就业与培训政策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学界研究政府政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对美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结构性失业骤然凸显,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现象倍受关注。一些“制度学派劳工经济学家”(institutional labor economists)和劳资关系专家遂将研究的注意力从工资确定、收入保障和集体谈判等问题转向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了人力政策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哥伦比亚大学制度学派经济学家伊莱・金兹伯格(Eli Ginzberg)。1958年,他出版的《人力资源:国家财富》一书,强调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个信条:其一,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开发自己的潜力和自由就业”的权利;其二,一个国家财富来源的关键在于“为劳动力提供技术、智慧和正义”。金兹伯格认为,在美国,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机构从未实施过任何旨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政策,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萧条时期的工作岗位短缺;二是劳动力因找不到满意的、有价值的工作,就业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三是各级政府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不足以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四是就业市场运行机制无法通过自我调节保证所有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他认为,美国正处于“人力革命”(manpower revolution)之中,政府必须利用各类学校、企业和其他公共机构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说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从冷战思维出发,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结合起来。在比较美苏两国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后,他呼吁,联邦政府制定“更有目的性、更加开明地在美国人民身上投资”的就业培训政策已刻不容缓。政府关注“国民健康、教育和培训、能力和技术”既是“一个民主国家应该承担和履行的核心责任”,也是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并保持其经济和军事领先地位的需要。在他看来,政府政策既要为失业劳工提供技术培训,还应着力进行机构改革、劳动力市场规划和大规模投资。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金兹伯格对美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关注和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论述,顺应了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他的影响下,普林斯顿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学者开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研究。

到1960年代上半期,人力资本理论的成果与日俱增并渐居主导性地位,其代表人物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雅各布・明瑟(Jacob Mincer)、加里・贝克尔(Gary S.Beeker)三位著名经济学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西奥多・舒尔茨。他通过对美国农业的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19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产值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由此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不仅和物质资本一样,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通过就业和培训计划对人力开发所投入的费用,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高的收益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济之所以迅速恢复,基本原因是它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没有在炮火中遭到物质资本那样严重的破坏。贫困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则是因为金融资本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购置存货,而人力因未得到投资而滞后于物质资本的增长,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他指出,当劳动力因失业或就业不足而处于闲置状态时,人力资本便会退化。因此,面对美国经济对劳工知识和技术日益增长的客观现实,他建议,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公共教育的投资达到“极大地促进经济的繁荣并增加穷人的福利”的目的。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强调,通过学校和政府的培训计划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削减贫困人口数量。只要贫困人口拥有市场需要的技能,他们就可以在私有企业就业,并得到可以摆脱贫困的可观收入。而后者强调,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倾向于从制度上考虑如何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主张制定广泛、全面的人力政策。这两种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共性是:它们把人在生产中的“劳动力”(labor)角色视为“人力"(manpower)和“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最后上升到与物质资本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人力作为一种与大多数自然资源不同的丰富资源,其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人力资源未被利用是一种浪费,更重要的是,不管工人是否被雇佣,劳动力的存在实质上是政府和社会的一项经常性开支。因为工人及其亲属在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和日常社

会救济等方面都需要公民家庭和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投资,否则就无法维持生存。19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失业保险、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等政策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革命性的认识准确地抓住了战后经济增长中的瓶颈问题。正因为如此,上述两种理论成为196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在1960年代,由于很多就业与培训计划尚在执行中,学界和政府所属研究机构的专项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多数是在1968~1970年前后面世。这些成果对于政策机制和实践效果方面的评价不一。由国会的一些相关委员会推出的成果,如参议院劳工和公共福利委员会就业与人力分委员会于1965年出版的《人力革命及其政策后果》和国会全国市民动乱咨询委员会于1968年出版的《克纳报告》。这些研究具有政府支持的背景,主要目的是为政府政策做出颂歌性的诠释,其结论肯定大于否定,并附有政策性建议。例如,《人力革命及其政策后果》认为,由于美国“正在经历一场人力革命”,国民经济产值、劳动力人均产出、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中的技术结构、消费市场、生产方式和工业区位等方面的变化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些变化中,对就业市场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生产技术自动化所引起的产业和就业市场技术需求的结构性变革,导致技术性劳工日益短缺和体力劳工与非熟练工人过剩并存的矛盾性现象,其结果就是结构性失业率不断上升。这表明,在就业市场上,纯粹依靠企业对劳工进行技术培训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仅仅依靠削减税收和扩大消费需求也无法解决劳工技术的转换与升级问题,因而也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削减社会失业率。在此前提下,联邦政府制定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体系是必然。但实践表明,技术培训只能有效地提升劳工的就业技能,不能解决部分劳工的就业岗位,因此,削减失业的有力工具是联邦政府通过在公共机构和部门实施公共工程,创造公共就业机会。这种呼吁联邦政府创造公共就业机会的主张引起政府其他机构的共鸣。而《克纳报告》的建议是实施一项新增100万个工作岗位的三年计划,认为“公共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教育、保健、娱乐、公共安全、环境卫生以及其他市政服务部门都能迅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上述观点在未来十年成为美国政府内外支持政府公共就业计划的有力声音。

在为数不多的学术研究中,对政府政策持肯定评价的代表性人物是经济学家加思・曼格姆(Garth L Mangum)。他曾任参议院就业与人力分委员会主任和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就业政策总统委员会执行主任,参与反贫困计划和人力培训法的制定与初期管理。在1968年出版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联邦人力政策的基础》一书中,他指出,1962年法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为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联邦政策起到一种奠基性作用。尽管有些计划的效果难如人意,但绝大多数计划是成功的。数百万人在接受培训后增加了就业稳定性和收入;依据该法建立的年度总统人力报告把人力政策抬高到仅次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地位;实验性项目及示范项目具有开创性价值和普及性意义;“项目规划预算系统”的创建有助于加强政策在实践上的计划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他认为,由于美国仍处于人力政策的“实验性阶段”,对1962年法案不应给予批判。

尽管曼格姆为联邦就业与培训政策的辩护证据确凿,但他的声音被无情地淹没在1964年以来美国各地暴风骤雨般的种族骚乱之中。各地骚乱后的惨象与向贫困开战之初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社会各界特别是共和党人一波接一波地猛烈抨击约翰逊政府的政策。面对这种动荡的形势,学术界开始以冷静的心态全面审视向贫困开战时期的联邦政策。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约瑟夫・克肖(Joseph A.Kershaw)对1964年经济机会法及其修正案的实践效用的研究。他认为,劳工失业、就业不足和退出就业市场是导致贫困的核心原因。尽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雄心勃勃地宣布向贫困开战,但是,这种努力不仅要依赖于经济机会法和经济机会局,还要通过重要的社会保障、教育援助、公共住房援助等其他方式去实现。因此,就业与培训计划遗留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创造就业和提供培训应该是向贫困开战的核心,但实际支出远远不及政府实施的救济利支出,因而对消除贫困的贡献甚微;其次,失业和就业不足仍是多数贫民窟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而政府在贫民窟创造就业的努力却事倍功半;第三,贫民窟的居民、外来移民、领取福利救济者和失学青年对就业的需求远远超过联邦政府所提供的资源;第四,国会在不同法律中将管理权分别授予联邦部门中的不同机构,因而削弱了人力培训计划的有效性和流畅性,因此,政府政策以失败告终。与克肖的观点比较接近的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家萨尔,莱维坦(Sar A.Levitan)。在1969年出版的扛鼎之作《伟大社会的贫困法:贫困问题新探》中,他从管理学的角度对1964年法的立法过程、执法机构的管理方式及所有计划的具体实施逐。进行剖析。他认为,尽管经济机会法的实施是向贫困开战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环,但实际上它只占联邦反贫困措施的1/10(后增至1/5);由于联邦拨款比较有限,管理中疏漏繁多,受益劳工寥寥可数,加上各类培训营地中的学员纷纷辍学,因而联邦计划的覆盖面较小,无法有效地削减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他看来,消除社会贫困需要在教育、就业、住房和救济等方面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在政策机制上应形成长效机制,因为“贫困永远不会从陆地上消失”。莱维坦研究的不足在于,没有将联邦反贫困措施及其成效置于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因而其近乎全盘否定的观点无法解释196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失业率和贫困率都是战后最低的事实。

与上述观点相似但视角不同的是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怀特,巴克(E.Wight Bakke)。他认为,集中关注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是人力政策的本质,但是,行之有效的整体性政策应该把实现全国经济的增长和改善处境不利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效结合起来。在将1960年代美国人力政策与英国、荷兰和瑞典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他指出:第一,美国实施的不是真正的人力政策,而是处理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各种人力计划的拼凑与组合。政府因过度关注贫困人口而忽视了其他劳工的要求和全国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需要。第二,人力政策不应局限于考虑劳动力的供给,不应满足于为那些经常处于就业市场边缘和构成失业者主体的劳工提供补偿性救济,而应该根据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第三,在政策机制与管理上,美国是由联邦各行政部门分散管理计划,各类计划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而欧洲国家则是实行全国性的经济计划,以集中管理为主,因此,其政策体系性优于美国。第四,为创造繁荣、富裕的社会,美国政府应建立一项广泛而积极的人力政策,使其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协调一致,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的生活标准。

1970年代,在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下,社会失业率一直居

高不下。联邦就业与培训政策的重点也由向贫困开战转为向失业开战。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使学者们更加关注政府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出现研究1960年代政府政策的学术热潮。萨尔・莱维坦和罗伯特・塔格特三世(Robert Taggart Ⅲ)在对1960年代各项就业与培训计划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指标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他们认为,政府在制定每项法案前都采取相应的先期试验并择其有效者在全国推广,这种程序和运行方式是合理的。但是,在实施中,管理上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各地在提供财政支出与收益之比的数据中的弄虚作假和夸大业绩对政府制定后续政策产生误导作用。此外,政府的豪言壮语与政策实践相比雷声大雨点小,决策中的政治性考虑特别是两党意识形态的影响非常突出。查尔斯・佩里(Charles R.Perry)等人以社会调查和大量政府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历史学、社会学和统计学角度对1962~1972间美国就业与培训计划实施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不同群体从政府计划中受益的程度不同,妇女受益最大;在不同计划中,黑人受益率明显高于黑人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例;整体上,接受培训者再就业后的收入明显增长,高于未参加培训的劳工。加思・曼格姆和约翰。沃尔什(John Walsh)认为,1962年法在十年间得到两党的一致支持,其后的就业与培训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衍生物。这些计划由于集中于较为狭窄的群体而倍受争议。同时,计划的资金一直被用于资助“万能计划”,既要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又要面对处境不利者的贫困问题。所以,在向贫困开战时期,当政策目标改变后,社会各界对其褒贬不一。两人认为,人力政策的真正目标应该是满足所有人的工作生活需要并有效分配劳工资源。这种结论与曼格姆早年的观点大同小异。此外,查尔斯・布雷彻(Charles Breeher)的《联邦反贫困政策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向贫困开战政策产生的过程、管理机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但观点缺少新意。

1960~1970年代是美国大都市区郊区化进入爆炸性发展的时代。一些学者抓住这一时代脉搏,通过审视各项计划在全国各地基层单位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对联邦政策进行专项研究。这种从基层观察全国性政策的研究视角弥补了以前成果中“自上而下”重点分析联邦高层而忽视基层政府的缺陷,因而,他们对具体计划的评价和对联邦政策的总体结论更具说服力。例如,加思・曼格姆和赛恩・罗布森(R.Thayne Robson)的研究考察了1960年代就业与培训计划在波士顿、丹佛、洛杉矶至奥克兰海湾三大都市区的实践过程,对人力计划的两个目标――提升就业能力和增加处境不利者的收入――进行评估。他们赞扬工作刺激计划、岗位培训计划、商业领域职业机会计划等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肯定其对学员、社区及劳工市场的积极影响,并对1970年代各类项目的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改进提出建议。无独有偶,奥林匹斯研究公司(Olympus Research Corporation)对联邦政策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和费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认为1960年代就业与培训政策在总体上是喜忧参半。与上述两项研究相比,曾任约翰逊政府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的斯坦利・弗里德兰德(Stanley L.Friedlander)的研究更为深刻。站在全国性政策的高度上,他以“空间区位论”为视角,对1960~1970年代初联邦政策在30个城市的实施与效果进行考察。他认为,政策没有改变美国贫困人口的结构和区位分布。在各大都市区,贫困率最高的区位是贫民区,其次是中心城市,最低的是郊区。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那些适合下层劳工的制造业就业机会纷纷流向公共交通无法到达的郊区地带,贫困人口的低技术素质和能够谋求的职业的低薪性质使其无力购买家庭轿车,因而无法解决从中心城市到郊区的就业通勤问题。就业与培训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工就业的技术问题,却未能解决其居住地与就业机会相分离的通勤问题。这种逻辑性断层成为制约联邦政策效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弗里德兰德的结论可谓一语中地。

这个时期,对就业与培训政策体系的形成进行跨时空纵向梳理的学者首推曾任劳工统计局劳工统计委员的尤安・克莱格(Ewan Clague)。在研究中,他将巴克的早期论述置于人力政策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追溯从新政至尼克松政府的政策。他认为,由于巴克低估了瑞典与美国劳工运动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对美国的人力政策寄予太多期望。瑞典的工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加上代表其利益的工党长期当权,工人和政府在立法与经济行动上才能密切合作。同时,瑞典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多数参加了工人运动,工人领袖们乐于听取他们的意见,罢工现象少。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自由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中,劳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都比不上瑞典。”相比之下,由于民族、宗教、行业和地域等多种因素而利益多元化的美国各工会组织,长期奉行“给你的朋友以回报、给你的敌人以惩罚”的实用主义原则。它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而非全国性组织的利益,因而在政治上从未联合起来支持一个政党。有时工会成员在全国范围内投的票,而在州里投共和党的票。因此,美国工会组织很难像瑞典工会组织那样在政府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克莱格认为,从长远看,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未来几年美国经济的衰退会进一步加深,失业问题不容小视,政府应该仔细考虑一种规模大、针对性强、效益高的就业计划。

19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培训与就业政策日臻完善,学界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层次日趋深入,涉猎范围包括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政策有效性、就业市场的种族歧视、弱势群体培训与就业、国际比较、未来政策的可行性等诸多领域。更多的学者从政治学角度参与到研究行列中,把研究对象放在政策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使研究的理论性、历史感和客观性均跃上一个新台阶。 政治学家加里・穆西罗尼(Gary Mucciaroni)从价值观念、管理机构和利益集团三个层面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业与培训政策的变化和效用。他认为,尽管就业政策在战后十几年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自由主义改革家们对失业问题的关键性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因政治失败而结束”。他将1962年法和1982年《岗位培训伙伴关系法》进行比较,认为它们产生的背景具有相似性,对国际竞争的忧虑、劳动力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变化的需要、对扩大经济机会的关注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的努力等等,都是它们的催生剂。不同的是,前者诞生于自由主义信念不断增强的年代,后者产生于自由主义衰落的时期;1960年代和共和党对就业与培训政策持一致的支持态度,但在1980年代,它们在国家对经济特别是劳工培训与就业的干预模式和程度等问题上分道扬镳。仅仅是由于1981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日益增长的社会失业率和国会的坚持,才使联邦政府在就业与培训中再度扮演积极角色。比较1964年法和1973年《全面就业与培训法》,他认为它们都保留了战后美国的自由主

义理念。然而由于1970年代高失业率及城市财政危机等情况,1973年法的预算和政策目标显著增加,使整个1960年代的人力计划显得微不足道。海伦・金斯伯格(Helen Ginsburg)在对美国和瑞典的政策进行比较后也得出与穆西罗尼一致的结论。唐纳德・邦伯(Donald C.Baumer)和卡尔・范霍恩(Carl E.Van Horn)运用多元政治学说,对战后40年间国会立法的内容、制定过程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他们认为,虽然失业问题已经引起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及政党对政府作用、政策内容与重点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且都力图将自己的主张纳入政府法规,不仅使国会立法步履艰难,而且使多数立法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上述学者将美国就业与培训政策困境的根源归于美国政治体制,为认识美国体制的运作机制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

第2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川府发〔20*〕14号)和市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成府发〔20*〕20号),结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现就我区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统筹城乡、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我区综合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现代服务业先导区的现实选择,是推进我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抓投资环境、抓产业竞争力的观念,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抓好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我区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加快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办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营造互动环境,切实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新跨越。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宗旨,不断创新办学机制,扩大办学规模,以深化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致力于中等职业教育做优做强、社会职业培训做大做实,做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到2011年,初步构建起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全区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

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完成年度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到2011年,确保有就读中职学校愿望的学生都能就读中职学校。本地生源职普比达4:6。公办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民办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突破1000人;通过开展适应性培训、技能和创业培训等形式,力争每年完成3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专业服务能力增强。把*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唯一的省级重点专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和两个市重点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及幼儿教育专业)进一步做精做强;把*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已有的现代信息类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模具制造专业等普通专业,通过创建市重点专业活动为载体,争取尽快培育成优势专业;将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而新开设的金融专业和轨道运营专业做实,使其尽快成为我区职业教育的亮点专业。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到2011年,区域内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不断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专业教师素质,*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创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高标准实训基地全面建成,实训网络逐步健全,建好美容美发公共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全区职业学校“师生比”达到教育部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率在95%以上,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70%以上(其中拥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达到3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20%左右。

——教育质量较大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5%以上,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80%以上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学生高水平高质量就业。

四、工作措施

(一)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区职业教育攻坚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联席会的作用,建立“政府统筹、学校自主、行业协同、企业参与、社会评价”的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全区职业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落实职业教育发展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保障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和倡导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依托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探索组建*市中等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集团。

成立*区职业教育中心,具体担负起对全区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日常管理任务。到2012年,建成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并争取进入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1000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计划。

(二)构建全覆盖的大职教网络体系

统筹职业学校教育和劳动、科技等部门职业培训(职业鉴定)资源,统筹政府职业教育(培训)和社会职业教育(培训)等各类资源,逐步形成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岗位使用之间顺畅的大职教网络架构和政策体系。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对象范围,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加快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面向城乡,加强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教育;面向在岗人员,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企业在岗职工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培训,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档次,提高培训质量。

(三)加快公办职业教育建设

对我区目前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改扩建,2010年完成二期工程综合楼建设后,新老校区占地将达50亩,办学规模达3000人,基本达到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

(四)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发展教育培训市场,通过引进品牌、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我区民办职业教育在数量上有突破、在质量上有提升。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配套、质量优良的社会培训机构,努力满足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特别要为已初具规模的四川省经济技术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咨询服务,增强其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五)提升专业教师技能

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落实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1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或到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实践和培训情况纳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新上岗专业教师必须先接受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

(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并实行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制度。通过职业学校培养、企业自主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扩大高级技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完善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到2011年,区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争做到鉴定过程与专业教学同步,其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七)推进校企互动合作

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企业发展规划,开展校企之间以专业为纽带的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员工培训、实习实训协作。健全政府引导、学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契约式合作的“共同体”,并依托行业建成美容美发专业发展集团。探索建立鼓励接纳学生实习、做好劳动保护、支付合理报酬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接纳师生实践、实习。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对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规划、统筹、协调。组长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张济环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副区长杨建德同志担任,成员由区政府办、区目督办、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劳动保障局、区统筹委、区审计局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教育局局长兼任。

(二)严格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制

区目督办:将攻坚计划目标列入对各部门各街道的年度工作目标,督促攻坚措施落实,确保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区发改委: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牵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区教育局:负责全市职教攻坚的组织协调,分解目标任务;牵头职业学校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工作。

区财政局:按照确定的职教攻坚的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并加强职教攻坚资金筹措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工作。

区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为职业学校聘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并为其职称评聘提供政策保障。

区劳动保障局:负责牵头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帮助指导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区统筹委:负责牵头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相关培训项目。

区审计局:依法对职教经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进行审计监督。

(三)激活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区职教中心要进一步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并建立教育质量社会化评估体系,重视行业、企业、社会、家长的评价反映。充分发挥行业、企事业培训组织在职工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鼓励行业、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对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单位予以经费奖励。统筹各类培训资源,扶持一批社会公共培训机构。

(四)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区政府将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年起,城市教育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高于30%;提高职校生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年1000元以上;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用于职教攻坚的比例不低于30%;财政每年单列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公办职业学校外聘专业教师待遇。

(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积极鼓励各职业学校开展达标升级活动,创建部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或创办省级、市级重点专业,对创建成功的学校予以20~50万元奖励;引导学校在企业内建实习基地,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六)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氛围

坚持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发展职业教育的鼓励政策;重点宣传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成人成才和技术致富的身边典型,理性引导社会、家长、学生。《**》、*电视台要积极开辟职业教育专刊、专栏、专题、专访等形式,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在我区的社会影响。

六、年度目标及实施步骤

(一)20*年目标

1、部署并启动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2、全面完成*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一期建设工程。投资近2000万元,整合学校资源,扩大该校办学规模,完成实训实作楼修建,并投入使用;

3、投资约7000万元,启动*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暨职教中心建设;

4、区域职普比达3:7,在校生规模达2800人;

5、实现*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创建*市重点专业目标;

6、启动职教集团和公共实训基地调研及筹建工作;

7、积极筹备*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创建部级重点工作;

(二)2010年目标

1、全面完成*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暨职教中心硬件建设;

2、完成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全面完成幼教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4、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力争实现旅游专业创建省级重点专业和美容美发专业创建部级重点专业目标;

5、*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正式申报部级重点职业中学,积极做好创重各项工作;

6、区域职普比达3.5:6.5,在校生规模达3500人;

第3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成人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转模式,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体积极参与的社会全民办学模式,从资金、人力、物质设施大量设入。从而使成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普遍接受职业培训。政府积极立法,从法律上促进成人职业教育制度化,在长达近百年的成人职业教育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目标、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培训运行体制。

一、成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美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分散性和开放性。联邦政府只提供一个立法框架,各州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政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政府培训和就业的主要主管部门是劳工部和教育部联合管理,实行中央联邦政府引导——宏观调控,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的管理制度和市场化运作的社会管理机制。

1.联邦政府间接调控,以拨款、立法等方式间接地干预教育和培训

按1990年职业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另外美国还将财政预算的3%用于就业服务。联邦经费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本,以增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与成人职业培训相关的联邦拨款主要有以下几种:服务合同金,主要用于资助特别培训,如对参与VISTA项目自愿者的培训;直接运行金,用于政府雇员在职培训;学生资助金,主要以津贴形式用于退伍军人、现役军人等的再就业培训。而且联邦经费管理多采取临时性委托培训项目,引入市场化经费运作模式,实行“购买培训”,社会培训机构竞标培训项目,以优化培训质量。另外,联邦政府采取立法的形式规范全国的成人职业教育。自从1862年的《摩雷尔赠地法》以来,直接针对成人职业教育的以及相关的法律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从教育培训对象、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与运作等方面给以规定。1998年,克林顿政府又通过了《人力投资法案》,强化了联邦的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服务的角色。并规划了人力发展策略,有效地加强了成人教育和人力发展方案。另外,联邦政府干预职业培训的途径还有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资格鉴定制度,1994年依据《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案》,由劳工部和教育部共同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联邦政府还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旨在将行业的技术标准变成国家经济和教育政策的组成部分,以通过行业来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

2.州和地方分权负责

美联邦各州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拥有相当大的自主、自治权力。直接对联邦政府的经费进行管理,并自行筹集教育培训的经费。主要来自教育税收以及一些大企业和基金项目的捐助。具体的由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和规划全州职业技术教育,全美有8个州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其它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多归高教委员会管理。这两个委员会有共同的职责:1、制定本州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法规和确定发展规划;2、管理分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3、审议、评估课程设置和培训项目;4、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确定学生的收费情况和审计学区财务执行情况等。各州下面设的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讨论制定学区财务预算、确定和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计划、向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就业指导、聘任校长和聘请教师等。另外,社会各部门以及私人或团体积极参与管理和监督。由于企业组织以及纳税人还有社会其他组织直接对成人职业培训投资或间接地支持了这一教育形式,推动着他们积极监督或者直接参与对经费和教学的管理。而且政府也积极吸纳社会人士作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以增加管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校企合作办学,就由企业组成职业教育培训理事会,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方面来实施监督功能。

二、成人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

美国的成人职业本科教育属于高等专业教育,不划归技术教育,主要由各类正规大学举办;而职业技术教育则有以社区学院为主的各类教育和培训体系开办。以社区学院为主进行的高中后和高等职业教育是美国成人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一现状拉动了各类成人的教育和培训的需求。目前美国开展成人职业教育的机构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性。主要有各大公司企业附设的学校培训机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公共机构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等,诸如各级各类中小学、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工会、社区、学院、技术学院、企业办培训中心和学校(摩托罗拉大学)。其他还有行业协会提供的培训、联邦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等。构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办学主体。这些机构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实施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些机构的归属、经费来源和管理均不相同,从体系角度来细分,可达57种。具体分析代表政府的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当局、工商行会组织、工会(企业)、其他团体等;代表个人的有直接办学者和间接办学者,所有这些办学主体在成人职业教育组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维持着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良性运作。在美国举办成人职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机构中,企业和社区学院是两个最突出的部分。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1.社区学院是举办成人职业教育的主要基地

据社区学院网站分析,美国现在社区学院共有1166所。美国社区学院作为独创的形式,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大和最有活力的一个办学层次,培养了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也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后备军。除升学教育以外,主要着眼于在职人员进修提高或补习和训练服务如生计教育、社区服务等,包括成人继续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工商业的培训与再培训,学生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为目的,占70%左右。美国社区学院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受到成人学员的广泛关注,办学优势相当明显。首先,办学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由于社区学院设立在社区内部或附近,学生上学普遍采取走读形式,而且社区学院不需要入学考试,只要具有高中毕业文凭或有能力接受所受培训的教育即可,实行“宽进严出”。社区学院的学费也极其低廉,每人每年学费一般在750美元,而在同地区的公立大学的学费则达1731美元,私立大学的费用则高达7660美元。另外社区学院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包括就业培训、升学补习、成人继续教育、更换职业教育等。社区学院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区发展服务的,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等的确立都是建立在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的。社区学院采用学分制,不同专业对学分有不同要求,一般在两年中修满60或60以上的学分。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学习年限以个人情况而定。社区学院采取弹性化学习,突破学习障碍,提供周末、夜间课程,并有许多社区中心、低收入户公寓、工商中心及教堂等地提供学习课程,方便各类人学习。而且社区学院与联邦政府合作,社区学院是(JTPA)项目的主要提供者。工作机会培训方案(JTPA)是最大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社区学院为政府开发的劳动力课程有:私营部门的培训,适应性的培训,先进制造业技术的培训,公共部门提供的培训(JTPA,TAA)等。#p#分页标题#e#

其次课程讲求实效,科学化。课程设置主要采用模块化形式,课程计划的制定是由社区学院同有关的企业、行业协会、教育专家共同协商完成,首先由企业提出所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具体能力、技能,然后绘制出能力分析表格,最后才由社区学院会同有关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课程种类及相应的学时数量。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公司对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控制权,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主要由企业决定。另外,社区学院与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合作为职工提供晋级培训、更新知识的培训,社区学院常常为私营企业提供继续职业培训。劳动力教育质量中心(FQW)调查显示,所调查的3173个企业中的30%都利用社区学院来进行培训。以社区为依托,社区的各种设施为其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它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医院、图书馆、法院和各种社福利机构等作为大家了解社会,作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场所。最后是充分的经费保障。社区学院还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财政补助,其中地方税收补助占20%-30%,州政府补贴占60%-80%,而联邦政府占10%左右,政府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形式支持学生学习和培训。社会的个人捐助、校友奉献、公司赞助、社会集资兴学等也构成了学院的经济来源,公司、企业还通过选送职工、委托办班等形式向学院支付学费,赞助办学,充分显示了社会力量的最大限度地参与学校办学,有效地减轻了受教育学生的学费负担。目前社区学院作为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正日益受到在职人员的关注,表现在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上:一是部分时间制的学生比例不断上升,全日制的学生则相对下降:二是社区学院使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地方化、地区化。由于社区便利的就读方式,低廉的入学费用以及周到的教育服务,使各个阶层的在职人员依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学习。加上社区学院与社区的密切联系,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开发的合作等,都均衡了各地区的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以及社区成人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三是社区学院日益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机构,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一目标成为美国社区学院的焦点。社区学院将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

2.企业内的成人职业教育

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企业高度重视职工培训,把这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投资。1990年,美国企业用于培训自己员工的费用为300亿美元,培训员工3650万人。目前每年达2100亿美元左右,企业平均培训投资为工资总额的2%,大多数公司的预算中都有用来进行员工培训的专项资金,全美有97%的企业为职工制订了培训计划。政府也大力支持职工培训。《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的教育与培训,并逐年递增,对未达标的企业,每年必须上交其工资总额的10%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为鼓励企业对员工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联邦政府还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允许企业将教育开支列入成本,免于征税。企业内继续教育是一种以人力资本的开发为目的的企业行为,能够培养和挖掘企业职工的潜在能力,其内容涉及面也比较广泛,从识字扫盲、各类补习课程、学位课程以及高层次的博士培养,还有博士后水平的课题研究。一些大公司开办自己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并已形成了从普通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整套系统,每一部门都有相应的培训职能,如摩托罗拉、西部电气、通用电器、国际商用机器、美国电报电话等大公司就是如此。

美国企业组织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各异,层次不同。按出资情况分,有独家企业举办,数家企业联办,厂校合办(企业出资,学校提供培养服务,但培训目标与要求的决定权在企业),一家或数家企业委托(学校)代办培训,企业和政府合作办学等等。政府不仅为企业办学提供法律和政策之便,而且考虑到中小型企业缺乏办学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素,也出资开办职业培训机构。雇主提供的培训大多是在企业内进行的,也有部分培训外包给企业外的公立或私立培训机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①企业内部自办的短期培训班,它属于在职培训性质。②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到企业外的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的机会,教育对象多为熟练技术工人或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由社区学院实施。③企业自办大学培养人才。这一形式在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截止1985年美国共有18所企业办大学。④跨企业培训。美国的全国技术大学就是由18家企业和两所名牌大学联合举办的。贝尔实验室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密执安大学等37所大学联合,从其在职人员中培训研究生。此外,为了实现教学与课程开发方面的合作,一些企业正在通过学分转换,将企业内的实践和培训与社区学院或大学的教学协调起来,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由于拥有坚强的后盾、充裕的学费、先进的科研设备、便利的实习基地,使企业的办学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

美国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办学目标明确。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把企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部门,一项有效的投资,也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塑造的手段。公司实行全员培训,对各个层次的人员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对新职员主要进行有关理解公司战略目标,熟悉公司业务;对高层管理人员则是提高其对市场、金融、信息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认识和管理水平。②生产、科研、教育三位一体的“学习型组织”。从90年代起,美国不少企业正在逐步创建学习型企业,讲求全员学习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人员积极投入学习。包括参加企业自办的培训、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和培训。强调“全程学习”,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进步,把学习渗透到企业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企业也把培训员工作为一项重要投资。注重团体学习,加强群体智力的开发,培养团队精神。美国不少企业如杜邦、英特尔、苹果电脑、联邦快递等正积极构建学习型企业。③企业培训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各种“跨国银行”、“跨国公司”、“国际人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一类企业是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发展的,美国众多跨国公司普遍重视本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其措施有:一是设立研究机构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二是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加快人才本土化进程。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组建了摩托罗拉大学,每年都吸收一批中国青年学员进行培训,计划在2000年末至少训练100个部门主管代替外籍人员。IBM公司在全球共有雇员约38.9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程序员、科学家等,这些人员在本部有8万左右,在欧洲有3万,在亚太有近1万,该公司1987年教育费用高达9360万美元,其中3210万用于国外的教育中心。#p#分页标题#e#

三、现代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这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指包括针对在职或失业成人的职业介绍、职业信息资源及职业培训服务一整套服务体系。其服务对象多是就业困难群体,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就业能力较强初次求职者和自愿转换工作的人员;第二类为需要提供基本服务的人员,即需要接受职业基本能力测试、求职技巧培训的人员提供服务;第三类为需要提供重点帮助的对象,如长期失业人员、困难群体、为结构调整造成的大规模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此美国加大了服务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信息的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政府利用因特网(Internet)和信息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与各州联网的部级“美国职业信息库”(AJB)和“美国人才信息库”(ATB)。功能为职业岗位供求信息,以实现岗位与人员的优化匹配。最近,又开发了美国职业生涯信息库(ACINET)。该信息库主要是为求职者、雇主、政策制定者提供就业发展趋势、工资变化状况以及劳动力需求预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正在开发另一信息库,称为“美国学习介绍信息库”(ALX)。该信息库主要介绍各职业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和开设的课程。个人、企业和政府既可在该信息库寻找相关培训信息,也可以进行培训项目投标。这一技术体系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职业培训效率和职业信息的。另外美国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培训效率,整合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失业保险服务项目,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理念,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并建立资源中心,拓展了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由原先的单纯劳动力的供需信息到现在包括所有年龄段的集合就业服务、培训信息于一体的高效平台。以社会服务帮助最终提升其自我职业服务能力。目前它切实成为美国各个年龄段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服务中心。

四、成人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4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本科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233695平方米,(其中旧校区361252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万余册,电子图书6057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21人,其中正高级92人,副高级3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有52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951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八大门类54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6个研究生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1、音乐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基层、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馆(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能在群众和文化团体从事管理和宣传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和文艺团体从事教学、科研和演出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以及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在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制作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也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14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本科、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本专业有油画、中国画、版画三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舞蹈素材组合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等。

2、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师范类)

培养目标: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解剖学、 舞蹈心理学、中外舞蹈史论、中外美学史中外文学、芭蕾舞基础训练 、舞蹈编导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舞蹈教育学、中国古典舞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舞蹈剧目。

3、舞蹈表演(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戏剧、影视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 舞蹈基础训练。

书法系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成立于1995年,在山西省内属首家,在全国也比较早。专业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名,省书协副主席3名,省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5名。

1、美术学(书法方向)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书法(真、草、隶、篆、行)、篆刻、书法史、古代书论、文字学、古典诗词、古代汉语、美学、中国画等。

影视艺术系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

(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

(元/年)

计划数(人)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700

河北、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五年

7800

230

山东、河北、河南、甘肃、湖南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北、湖南、河南、甘肃

(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100

山东、河南、湖南(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美术学(书法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湖南、河南、甘肃、江苏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第5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外经验: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启示 

 

从主导机构来看,我国的职教集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职业院校主导型,如:江苏从2004年起成立的20余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湖南从2008年起成立的18个行业职教集团: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三是复合主导型,是一种校、企以及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多元合作组成的职教合作联盟。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最多,在模式上也最丰富”。本文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职教发达国家为例,探讨它们根据本国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职教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多方位支持,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建设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各类职教集团组织模式都离不开政府支持。本文所指的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种职教资源成立的区域性职教联盟,与行业性跨区域的其它类型职教集团有所区别。“政府直接促成各实体间的联盟;各实体间联盟的方式主要是互补性合作联盟:具有对弱势实体的倾斜和保护的作用:生命力和成功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时间”。 

地方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牵头组织和整合相关职教资源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联合体。二是区内联盟。集团内各成员实体都是本地区内较有影响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互补性很强。三是项目导向。政府通过政策、法令、投资等不同手段,促进各成员实体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共赢。四是保障有力。政府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投资、购买、筹措、协调以及规范职能。 

 

二、职教发达国家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办学的经验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集团化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领域发展最迅猛的组织形式,教育集团以其网络化、集团化、连锁式、巨型化等特点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圈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操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人,生产产品以做工精细、品质优异享誉世界,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上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越来越细,职业工种之间差别愈来愈大,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培训成本、培训能力和培训工种等方面的条件局限,无力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甚至无法完成企业内部的培训,在此背景下,以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德国纷纷成立。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国家拨专款。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中小型企业通过法律合同联合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多方资源以解决企业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它“提供了把各种宽泛的专业集中在一起培训的可能性,很好的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的一大难题”。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质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共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它作为民办非盈利机构,资金分别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 

“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的特色主要有:“(1)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非盈利联合机构。通常由政府拨专款资助,多家企业联合承办或者由社会中介组织主管。(2)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互补性合作联盟。(3)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培训联盟。(4)以法律合同为联盟的契约。(5)企业培训的重要补充”。 

 

(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培训学院” 

1998年以来,澳大利亚开始执行“新学徒制”。“新学徒制”主要是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无论是在对培训提供的经济资助上还是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都体现了市场导向。政府按市场运营机制,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如果某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下降,政府就将减少或收回投资”,鼓励职教培训机构的良性竞争。 

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学员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学员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落实学员学习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和工资等事宜。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 

某种程度上,部分tafe具有集团化办学的性质,它是由政府、社会和学校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的职业技术与培训机构。它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精心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大利亚各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加工厂”。此外,为加强职教资源整合,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跨区域组建大型职教集团,比如:澳大利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aitmg)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和教育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美国“技术准备计划中的综合教育集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tech prep),技术准备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设计的一套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方针。美国政府期望通过这一计划,整合政府、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及企业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生产要素,达成就业、升学、终身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个目标。 

其核心的实施理念:一是在政府统筹指导下,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相互签订实施技术准备计划的协议:二是实施工作本位学习,它是技术准备计划的关键;三是通过企业的参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开发课程。 

美国作为一个职教发达国家,具有集合体特征的集团化教育组织主要体现在中学后私营教育领域中。这些私营教育集团采用母子公司制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对原有的、加盟的或派生的成员单位以责任制形式实行公司化管理。在技术准备计划的指导下,各类教育集团加强了和产业界的联合办学,包括教学材料、专业设置、项目改进、结果评估等。以著名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为例,“其职业与成人教育领域有了三个改变:建设了紧跟市场的课程开发系统;完善了成年人学习的效果评估系统;健全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目前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四)荷兰“政府投资引导的区域培训中心” 

1996年1月,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这部法案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涵在内,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法案建议,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开办一些规模较大以集团化运作的区域培训中心。只要符合办学标准遵循教育部的相应法规,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进行资助”。 

荷兰政府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注重考查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政府才给予投资,避免了由于专业设置、办学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竞争和重复建设。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职业学校,是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职业技术学校。它根据海牙的经济发展,设立5个分校。各分校专业之间不重复。荷兰职教集团化办学主要特征是“以连锁投资型集团形式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以品牌、师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为纽带,形成自身的经营运行机制,并以规模优势实现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启示 

 

(一)运用多元杠杆,发挥统筹组织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同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动介入,一般不通过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如通过财政拨款、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置换担保、投资股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手段,在集团成立初期牵线搭桥,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的成员主要是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集团内部的中职、高职及培训机构之间,各企业之间也有着各自的利益冲突。以章程、协议或契约为纽带的松散联盟,对各主体难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挥好统筹组织职能。首先,政府应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集团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在管理层面上应设立或调整相关职能部门,赋予其协调、管理、指导职能,通过投资、评估、监控等方法引导集团发展。第三,政府在专项支持层面上应通过税收调节、政策优惠、严格就业准入等措施激励校企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平台互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二)对接地方产业,发挥宏观指导职能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均是在宏观分析国家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供求关系作出预测,指导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近年,我国各地都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编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吸收职教界人士的意见,分析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收集产业发展的各类信息、预测技能型人才需求、制订有关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组织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指导各类职业培训、组织职教评估等:第三,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教育服务内容,开办地方特色专业,争取区域内人力资源与供给结构的动态平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协调,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综合效益。 

 

(三)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协调服务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通过行使政府行政职能,既是职业教育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又是职业教育的协调者和服务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协调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保障职教集团的顺利运行。一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平台、制度平台、交流平台、共享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三是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探索教学改革和学分互认。及时调研分析区域内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探索集团内中高职对接的途径,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四是实现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学报学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建立新型的共享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五是通过政策扶持和发挥集团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共同进行“订单培养”、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合作,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四)出台政策法规,发挥激励约束职能 

第6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短缺与失业并存,职业培训助力体面就业

在巴西,技工短缺与青年失业并存。一方面,巴西的技术工人极度缺乏,程度仅次于日本和印度,排名全球第三位。据调查,在拥有10个以上员工的企业中,有63%的巴西公司缺乏符合岗位条件的专业人才;在印度,有64%的公司无法雇佣到专业人才进行特殊的专业性工作;而在日本,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占所有企业的81%。这项调查将技术人员短缺的原因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化加工机械的推广。“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的某些工作习惯也在适应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创造性和批判思维是人类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低学历或贫困学生等弱势人群往往就业情况不佳。据巴西官方统计,15~29岁的巴西青年有5000万,其中450万生活在极度贫困中,180万为文盲。那些家境贫困、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青年很难找到工作。有调查数据显示,巴西15~24岁青年的失业率是24岁以上成年人失业率的3.2倍。于是巴西政府决定加大对失业青年的培训力度,积极解决低学历、贫困青年的失业问题。在这方面职业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西政府发现大多数企业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于是在2008年推出“帮助青年就业计划”。该计划主要由巴西政府向各个州、市提供一定的财政援助,鼓励他们为当地18~29岁低学历、贫困青年提供职业培训,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巴西政府规定,各个州、市应为至少30%接受此类培训的青年解决就业问题。巴西各个州、市根据劳动力市场不同领域的需要,为这些青年人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保证他们接受培训后可以立即上岗。从2008年至今,已有近45万名青年人参加培训,其中约24万人最后完成了培训,他们中的35%找到了正式工作。此外,各级政府劳动局都设有专门的公共就业协会,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建立人才库,随时跟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为供求双方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

巴西政府将投入54亿雷亚尔(约合25亿美元)为15~29岁的处于极端贫困的青年人提供奖学金及培训机会等,预计将惠及4000个城市的42万青年人。

技工教育发达,走出校门就能自食其力

技工教育在巴西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均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巴西的中等教育即高中阶段,学制3年,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高中。

巴西公立学校的竞争相当激烈,只有通过严格入学考试的幸运儿才能到巴西较好的公立高中就读。高中入学时,学生可以选择只学习普通课程,也可以选择同时学习普通职业技术课程。然而,在高中阶段就选择技工教育培训的巴西年轻人并不多见。据统计,在25岁以下的巴西人中,同时接受基础教育及技工教育培训的仅占6.6%。

如果孩子只考上教育质量一般的公立学校,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到私立职业技术学校上学。目前在里约热内卢,比较热门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有计算机技术、电子工程、机械工程以及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有关的课程等。里约技工学校是当地很有名的一所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现有2000余名学生。该校学生每天只上半天课,其余时间可以选择到企业实习。据了解,学生在此完成3年高中阶段学业,学费共需约3500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2.66元人民币)。虽然与一些免费且教学质量较好的公立学校相比,这笔学费确实不菲,但年轻人在接受职业培训以后,不仅可以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还能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eduK获千万融资,打响在线培训新形式

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有力促进巴西青年就业的措施。巴西许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都接受过公立或私立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例如,在国家工业培训中心接受一年半的技工教育培训,学习电器维修等3门课程后就可以从事物业部门的水电工,比简单的清洁工、保安等工作收入高很多。

巴西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平台(eduK),刚刚获得由Accel Partners领投的B轮1000万美元融资。Accel Partners是世界五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致力于帮助杰出企业家建立业务定位非常明晰的技术公司。Accel Partners此前成功投资了,后者被LinkedIn(领英)以15亿美元收购。

eduK于2013年成立,是巴西一个提供在线课程的创业公司。eduK的课程内容包括摄影、美食、工艺品、时装、美容和商业,以及其他类别。学生在线一次性观看课程免费,购买课后打包出售的视频则需要付费。该平台拥有2亿注册的学生,拥有超过600门课程的目录,拥有超过5000小时的播放时间。eduK下一步准备走出巴西,将业务扩展到整个南美洲。

不懈改革创新,校外职业教育机构特色明显

除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外,巴西还有一系列校外职业教育机构,且校外职业教育特色更加明显。据报道,大众集团、中国徐工集团在巴西开设工厂,员工需要培训,它们选择的合作对象都是巴西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

巴西的校外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归各行业协会管辖,目前共有9个组织,包括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全国商业学徒服务机构、全国农业职业培训服务机构等。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成立于1942年。它不仅是巴西校外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内成立最早的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资历最老、成绩最突出的国家培训系统,至少使520万人从中受益。之后机构逐步增多,直到1998年全国合作社学徒服务机构成立,巴西校外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趋于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一直致力于自身改造。改革内容包括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培养专家队伍,建立教学中心,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研究机构加强合作等。在所有改革中最醒目的是融资多元化和设立创新机构扶协中小企业。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资金来源多样化。最初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的财政开支是工业企业所缴税收的百分之一,这笔资金是由国家社会保障研究所征收的。不过企业可以选择不交这笔税款,自己建立培训机构为职工提供职业培训,但必须事先签署协议。到20世纪90年代,管理者开始改革融资模式,除税收外,还通过向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增加收入。1995年,税收部分和服务部分占预算比例分别为80.8%和11.4%,5年之后,这一比例分别为71.2%和20%。这种混合型融资模式具有很大的优点:一方面,以税收为支撑的那部分收入直接汇入培训部门,可以规避通货膨胀的影响,以此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在企业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订制课程,避免培训模式化。这一改变成功避免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7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美术设计与制作

美术设计与制作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应根据教学要求及市场需求,对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一)顺应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美术设计与制作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紧密的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该专业以从事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各相应行业培养设计师和电脑设计制作人员。可广泛应用于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以及社会宣传等方面的需要。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中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教研教改具体几项措施

(一)学生意见:每学期组织不少于2次的学生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和课程设置的意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二)专业教师相互交流: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专题教研活动,听取所有专业教师对课程设置的见解,经常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三)根据学生状况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

将传统单一的绘画素描、绘画色彩与设计思想融合起来,形成为专业服务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美术设计课程与PHOTOSHOP、CORELDRAW、3DMAX软件课程编排相涵接,使实践和理论更紧密的结合,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课程完善,构建专业系列课,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四)进行市场调查,对课时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较多的课程加大授课时数,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

(五)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与社会和市场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课题设计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需要的主要实训设备是计算机,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很高,否则耽误设置水准,因此进一步完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机房、多媒体教室,添置教学必备设施设备,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随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改革电脑美术专业教研室的运作模式

结合专业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尝试将实训室对内为实训工作室,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践及培训任务;对外为设计工作室,采用公司运作模式,通过与学校各部门开展业务往来,并将有关设计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走向社会的练兵场,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岗位,而且搭建了本专业实训室对内、对外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合作的平台。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根据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整合,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强化实践环节,设计软件课程是该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整系统讲解软件操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大量实例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通过贯通和相互渗透,以减少原来多门课中间的重叠以及每门课的罗列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开拓教学领域,创造良好的实习与就业环境

(一)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强化市场和现场教学力度

积极与社会上有实力、经营管理好、技术设备全、员工素质高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分阶段组织学生实践,初步建成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实训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市场,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将主要设计实训课程企业,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紧密联系和依托行业协会,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为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技能标准,并有目标的加强训练,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实习就业挂钩,广开就业门路

结合该专业性强,专业实习要求高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实习、调查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并安排教师与实习单位密切配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调查工作。通过实习,一方面做到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向企业和社会充分展示个人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一条绿色通道。

五、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路

(一)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针对企业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社会对美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完善。针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今后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把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瞄准市场导向,立足专业发展,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二)根据专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第8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目前,在美国除了美国大学组织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外,其他改革项目多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ofGraduateSchools,CGS)、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theAssociationofAmeric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AC&U)、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ew慈善信托基金(PewCharitableTrusts)、福特基金会(theFordFoundation)等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私人慈善基金会发起或资助进行。这些改革措施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各有不同,既有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改革,也有针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位和就业等问题的局部改革。整体方面,例如1999年启动、2006年6月由华盛顿大学教学发展与研究中心主持,美国Pew慈善信托基金支持完成的“重新规划博士生教育”(Re-envisioningthePh.D.Project),主要是针对美国博士生教育过分注重学术研究以及毕业博士就业困难等问题,试图通过改革博士生教育,确保博士学位和博士生教育对社会各界具有持续的吸引力。通过对不同领域的人士进行调査,收集汇编有价值的改革案例,提出了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八项建议、七项主张。

局部方面,例如200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Integrative Graduate Educationand Research Traineeship Program,IGERT)主要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试图通过改革科学和工程领域博士生课程,以期望博士生获得跨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多学科领域的精深知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成为其专业领域的领导者和改革者。该计划还希望通过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超越传统的学科界限,培养能适应多个领域多种变化的全球型复合人才,并通过改革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催化研究生教育文化变革。目前该项改革还在进行之中。

如果说IGERT是以课程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那么2007年在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启动的卡耐基教育博士项目(The 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CPED),则是以学位建设为中心,主要是针对目前教育专业博士与教育学博士长期承载着培育优秀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卓越的教育研究者的双重目标,结果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好,使得这两个学位都被指责为“二流学位”的状况,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育专业博士培养方式。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舒尔曼(LeeS.Shulman)甚至给它重命名为教育专业实践博士学位(Profes?sionalPracticeDoctorate,P.P.D.)。

而由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与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共同发起和进行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Prepar-ingFutureFaculty,PFF)则侧重于就业,其目的是为一些研究生提供机会,使其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教育机构,了解教师职责,为将来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在欧洲方面,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是由欧盟组织自1999年发起至今仍在进行的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以及伊拉斯漠计划(EuropeanCom?munityActionSchemefortheMobilityofUniversityStudents,ERASMUS)、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MUNDUS)。“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建立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伊拉斯谟计划启动于1987年,现如今的伊拉斯谟计划是欧盟终身教育计划(LifeLongLearningProgramme)的一部分。终身教育计划涵盖学前、初等、中等、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等方方面面。伊拉斯谟计划主要负责高等教育,其改革核心包括课程研发;大学与企业合作项目,旨在将企业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学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师的一项技能,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等教育现代化,旨在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包括课程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等,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虚拟校园,旨在更好地整合利用虚拟空间资源,促进欧盟范围内校园资源共享。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是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来的高等教育交流项目计划。通过建立100个跨大学的“欧洲硕士专业”和提供近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法,吸引更多外国教师和学生在欧洲的大学学习,加强欧盟成员国大学之间的学术联系,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趋势

通过对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的分析,可以窥见目前国际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大趋势:

1.建立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就近几年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来看,各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一些尚未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根据博洛尼亚进程2009年调査结果显示,在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46个国家中,已经有42个国家启动了“国家质量体系框架”,已经有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质量体系框架”专门网站[2]。由此可见,质量保障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它的根基,今后可能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质量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5卑尔根会议制定了《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准则》(StandardsandGuidelinesforQualityAssur?ancein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作为欧洲国家质量保障的基础。在欧盟总的质量保证总框架之下,博洛尼亚各参与国自行建立适合本国的质量保证体系。如德国建立了政府认证评估机构、评估机构直接评估的制度。德国成立了跨州的学位认证委员会(Akkreditierungsrat),2005年更名为德国局校专业认证基金会(StiftungzurAkkreditierungvonStudiengaengeninDeutschland),它属于欧洲局等教育认证联盟(ECA)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的成员。它并不直接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认证,而是通过制定认证标准,批准或是直接认证某些认证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判断具体高校的新设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质量H。其认证程序是首先由申请认证的机构提交自评报告,然后认证委员会与申请机构进行一到几次的商讨会,随后认证委员会作出认证、有条件认证或不认证该机构的决定。而申请机构一旦获得认证后,认证委员会则负责监督该机构对承担责任的贯彻情况和设定目标的遵守情况。

英国1997年成立了局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ualityAssuranceAgencyforHigherEducation,QAA),独立 于政府和高等院校之外,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的管理、整体教育服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法不断更新,且针对英国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学术审査法主要用于英格兰和苏格兰,质量评价与学科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学术审査法始于2002年,审査点主要包括学术基础以及教学质量[5]。质量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的评价。除了外部质量保证外,英国的内部保证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同时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处在多元的监控之中。

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HigherEducationAccreditation,CHEA)也于2006年修改了其于1998年制定的高等教育评估标准。重新制定的标准涉及六个方面:第一是学术质量,认证机构在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成果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要求;第二是问责,向公众提供各种可靠信息并接受公众的监督;第三是在适当的情况下鼓励认证机构自我改进和完善其评估方案;第四,保障评审的方案适当与公正;第五,认证机构对自身评审进行自我审査,包括其认证在公众的认可度及影响力等;第六,认证机构要有足够的资金及人员。

2.关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

如果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的话,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则逐渐从传统的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关注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变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善硕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这里不得不提美国1993年启动、2003年完成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PreparingFutureFaculty,PFF)。之所以发起这个项目是因为虽然大部分博士研究生期望毕业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仅能为25%的博士毕业生提供教师职务,也就是说75%的博士毕业生将会去其他类型的学院或大学担任教职,而在那些机构对教学、服务的要求比对研究的要求更高。美国大学的传统却又使得其对研究生的培养集中于学术上。PFF计划就是要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学校期间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学术机构,了解到不同教育机构对于教师的不同要求,并亲身参与实践,为将来成为教师做好准备。208222名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PFF使学生在开始其职业生涯时不再手足无措,他们了解他们所要从事的工作,知道如何去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在就业市场中,他们比他们的同辈们更具有优势。虽然现在PFF项目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并没有结束。各参与学校正筹划着把PFF所进行的试点项目,融入到博士生的培养中。可以说PFF计划是对美国传统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一个挑战,要改变由来已久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另外在华盛顿大学“重新规划博士生教育”项目的研究成果中,也提到目前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不适应学术界和社会各领域的要求,缺乏系统的职业训练,应该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信息,提供合适的导师,使其广泛地接触各种职业。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2007年也发起了创业精神与研究生教育项目(EntrepreneurshipandGradu?ateEducation)。该项目主要是通过与研究生院院长、正在创业的学生、企业家、学术带头人的会谈,探讨究竟什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Entrepreneurship,如何将创业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中,以及研究生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欧洲,欧洲大学协会也于2006年发起了“通过创新博士教育增加就业机会”(FromInnovativeDoctoralTrainingtoEnhancedCareerOpportunities,简称DOC-CAREERS)计划。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博士学位课程与博士职业发展、就业前景的关系,提高博士生的就业率,使学校培养出的博士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更加重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

在注重学术型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目前欧美国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并且开始探讨专业型研究生的最佳培养方式。在这方面目前在美国影响较大的要数卡耐基教育博士项目(CPED)以及专业硕士项目(ProfessionalMaster’sInitiatives,PMI)。

由于在美国约有142个教育研究生院承担着培养Ph.D.与Ed.D.的任务,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两者在培养方式上却没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在2007年,以CID卡耐基博士教育创新计划(CarnegieIni?tiativeontheDoctorate,CID)为模板启动了卡耐基教育博士项目,以探寻最佳的教育专业博士的培养方式。截至目前,已有26个大学或学院参与了该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校必须由该校的管理者、学者和研究生组成一个团队,以便能在各个学校之间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参与项目的学校彼此学习交流。同时,每个参与学校还需要为自己学校设计新的专业教育博士培养方案,并使之有效运作。

专业硕士项目推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劳动市场的需求,帮助他们为将来在企业、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工作做准备。该项目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科学专业硕士计划(CGSProfessionalScienceMaster'sInitiative),另一部分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计划(CGSProfessionalMas?ter'sin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Initiative)。科学专业硕士计划最先开始于1997年,2006年由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负责推行,其目的就是要使科学专业硕士成为美国研究生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那些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数学、工程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提供一个最佳的选择,同时也为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

2002年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将专业硕士项目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项目在美国38所大学中进行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准备召集参与项目的研究生院院长、负责人、参与者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制度固定下来并在2010年出版该项目的重大成果。

4.关注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跨学科性,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一生中的变动性也越来越大。当今社会几乎很少有人一生从事一项工作,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改革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将学生的学习固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

比如在美国影响较大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十分注重给研究生提供跨学科的环境,使参与该计划的研究生能够理解和整合科学、技术、商业、社会、伦理、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培养其跨学科的视野和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促进各个参与IGERT项目的大学展开跨学科研究,该计划设立了各种跨学科主题研究项目,并为参与院校提供奖项。目前所设立的跨学科主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神经科学,生物学与心理学;传感,信号,图像和信号处理等。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以IGERT所设定的主题为基础设立研究生跨学科培训项目。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就建立了植物系统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训计划(IGERTPlantSystemBiologyInterdisciplinaryGraduateTrainingProgram),该项目涉及生物基因组学、模型计算科学、系统建模、植物学等多种学科,培训项目设立全新的课程表、建立新的师资队伍,以便为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哥伦比亚大学也发起了应用数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生联合培训项目(AJointGraduatePrograminAppliedMath?ematicsandtheEarth&EnvironmentalSciences),涉及IGERT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和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因素等多个主题。

根据IGERT2006年项目报告,IGERT计划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经历,而且促进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掀起了学校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热潮。

此外,在美国2005年的《21世纪国防教育白皮书:重新规划研究生教育》(NDEA21:ARenewedCommitmenttoGraduateEducation)也提出研究生教育应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因为不仅社会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且知识的创造经常发生在交 叉学科中,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跨学科的团队中创造出新的知识。

5.国际化趋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同时影响到文化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14]。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曰益频繁。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闭门造车”,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美国国务院就表示,国务院、国土安全局以及其他美国政府机构意识到,美国学术与科学研究的一个基础就是充满活力的国际参与。但是这并不是说各国高等教育趋于一致,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

比如欧洲,在欧盟的领导下,博洛尼亚进程到今年已走过了11年,在离其最初制定的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仅有一年之际,2009年的鲁汶会议又将建立高等教育区的目标推迟到2020年。博洛利亚进程的参与国家也由最初的四个发起国(法、德、意、英),发展到46个欧洲国家。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三级学位体系、欧洲转学分系统、文凭互认等,促进欧洲范围内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欧洲大学协会副会长JeanChambaz指出,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应对全球化的一个策略。尽管博洛尼亚进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阻力,牵涉到各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及根深蒂固的传统培养模式,但是各国多样化的创新方案,最终能使整个欧洲获益?。

另外伊拉斯谟计划的初衷也与之相似,其缘起就是因为试图通过欧洲内部的联合,以迎接来自美国、前苏联的激烈竞争。该计划从1987年启动,到1995年成为苏格拉底计划的一部分,再到2007年成为终身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二十几年经久不衰。主要就是在于其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该计划的核心部分,就是通过国际联合课程研发,主题网络系统建设、学生与教师的流动、虚拟校园等项目,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截至1999年,有2000所欧洲大学联网成功,35个大学专题网络建成,46万名大学生得到促进流动的奖学金和补助,3万名大学教师接受异地培训和参与交流活动。

在欧洲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就是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它是由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交流项目计划,具体包括三大行动领域:开设联合硕士和博士专业;在欧洲和第三国大学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宣传推介欧洲高等教育。另外,为了争夺亚洲人力资源市场,欧盟在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下还专门开设了“亚洲窗口”计划。2005~2006年间启动的“亚洲窗口”计划有5个,其中4个是为特定国家开设的(中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第五个“亚洲窗口”计划则是面向亚洲其余国家。

而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十分关注国际化问题。2008年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第48届年会主题就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GraduateEducationinaGlobalContext)。另外,在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的倡导下,也有许多关于国际合作的项目得以推行。例如,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目前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正开展一项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研究(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s),主要是调査美国各大学及学院联合学位与双学位项目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了解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国际合作的政策措施及现状,以帮助美国各大高校更好地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据目前的调査情况来看,在美国约有38%的研究生院至少有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31%的项目打算在未来两年启动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项目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一项长期性的规划,而且还可能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实施。除此之外,其还有一项国际性的研究--国际研究生招生调査(InternationalGraduateAdmissionsSurvey)。从2004年开始,CGS对美国504所高校展开调査,主要是了解美国高校中国际学生的申请、录取以及最后入学注册情况,每年就这三方面的情况撰写研究报告递交CGS。通过调査也使美国人意识到美国的高等学府也不一定是国际学生的首选,如何提高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于世界学生的吸引力成为美国高

等教育界一个重大课题。

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在进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欧亚高等教育计划,并与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支持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每个国家都试图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对于国力日益增强的我国而言,这也是发展自身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如何通过教育交流和输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对自身产生益处,成为我国的学者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思考

面对国外研究生教育改革趋势,我国应紧跟国际潮流积极寻求改革,改变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也产生了诸如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教育部已推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表明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社会中介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内部保障机制也亟须完善。其次是研究生培养中应注意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的区别,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应注重本科与研究生层次上的区别以及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应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各高校与国外高校的联系,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促进自身发展。

第9篇:美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范文

本次培训研讨活动由英特尔资深工程师游骅先生和乔楠先生主讲,课程内容包括英特尔多核体系架构及相关软件工具(VTune, Compiler等),随之讲授 OpenMP, Windows Threads, Pthreads 等编程技术,着重介绍了如何基于多核体系架构进行程序开发,最后结合上机实验讲授了英特尔的线程工具,包括Thread Checker, Thread Profiler等内容及相应的研讨。这些内容对老师了解英特尔多核体系架构及基于英特尔多核体系架构的程序设计均有很大的帮助。

在谈到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培训研讨时,英特尔大学合作部的相关人员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核技术和多核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英特尔公司通过对多核技术的研发和相关软件的开发来积极支持多核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英特尔通过设立专门的多核技术大学合作项目,包括课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来支持相关高校开发多核技术的教学和科研,更新现有课程,培养掌握业界先进技术的人才。这次‘基于多核体系架构的编程技术’的培训计划,仅是英特尔多核技术课程项目的一部分,英特尔在2007年还将陆续推出其他一些培训计划。”

在培训活动快要结束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老师,其中,东北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位老师说,“参加本次培训的收获非常大。Intel开发的工具的强大功能实在让我叹服。这次培训,不但让我对多核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一些多核编程使用的工具,通过实际动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多核的快速及Intel开发工具提供的方便。比如,我对线程的程序优化加深了了解,也掌握了VTune的使用。另外,这样的培训活动,也为我们同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