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食品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食品专业论文

第1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导致本科毕业论文:(1)重视程度下降。(2)缺乏必要的(时间、经费和资源)保障条件。学生找工作与做论文时间冲突,敷衍塞责;学校投入经费少;实验室生均资源严重不足。(3)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责任心不强势必严重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除了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普通高校师源、生源质量差,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外,高校原有的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大众化教育形势,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也是造成上述不良结果的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是:(1)学校管理过于程式化,且疏于过程管理。目前仍普遍奉行多年来一贯采用的以行政手段分配师生和收缴存档文件、辅以控制答辩时间、事后检查存档文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模式落后。时下毕业论文工作能与过程管理相关的只有中期检查,但它是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有时也是走过场,针对教师工作的检查却是空白。没有对学生论文实验情况、工作量、论文及相关文件质量进行普查或抽查,并将其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更严重的是近年忽略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论证及其工作检查,导致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价值等均被忽视,而结合教师科研的好课题和严谨的实验方案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重要因素[3]。这种管理模式易使部分教师产生懈怠心理。(2)教师惰于或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尽责。有的指导教师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关心、指导不够,治学不严谨。(3)学生应付心态强,组织纪律差。有些学生在心目中未将做毕业论文放在重要位置,总想在短时间内不费力就完成论文,不注重质量。不少学生对实验研究和写作内容不求甚解,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抄袭、摘录他人论文,编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常见的是学生行踪失控,未形成学生主动汇报行踪的制度。(4)实验技能差,写作水平低,答辩准备不充分。不少学生工作不认真,做事不动脑。实验做得不好,缺乏创新;论文内容不充实,逻辑不清晰,表达不顺畅,分析不透彻。(5)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但因该学期是学生集中找工作、毕业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复试时间,大多数学生均无充分时间做毕业论文,故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和论文质量难有保障。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一)实施半程与全程导师制,增强师生责任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5级到2010级均从大三起实行导师制,自2011级起将从大一始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学生无论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可得到导师的大力帮助,就业方向设计和人生规划也能得到更多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更便于提前谋划、扎实推进。师生责任明确,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二)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及就业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2008届到2011届,食品学院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工作,不少教师从大二学生中物色人选参加其科研项目研究或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并令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前完成毕业论文。 

2007年下学期,笔者(本文第一作者,本节下同)指导04食工(2)班学生李琦完成了毕业论文《龙葵红色素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校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在《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第6期上)。2008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5食质(3)班学生王岩和赵程程完成了毕业论文《用废食用大豆油制备O/W乳化剂的研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食品学报》录用,拟2011年第4期发表)和《乳化冷餐油的抗氧化研究》(院优秀论文)。2009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6食质专升本班学生郭静、06食质(1)班学生杨萍和管美青完成了毕业论文《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冷餐油抗氧化研 

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粮油学报》录用,2011年第7期发表)、《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和《大青叶葡萄果酒的研制》。 

2009年暑假,笔者指导07食质班学生吴海舟、杜开祥、李晓彤、王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实验工作。这4名学生在2010年4月中旬与2006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且表现突出,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表扬,开了食品学院学生提前一年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先河。其中,王雯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11期上,吴海舟在《中国酿造》2011年第2期上,李晓彤论文已被《食品科学》录用,预计在2011年底前可发表。这4名学生中有3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2011年5月,笔者指导08食质(1)班学生罗岩完成了“紫薯红色素提取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实验和毕业论文,该生已与2007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通过了毕业答辩。 

2011年上学期,笔者指导09食质(1)班学生祖若琪,用化学热力学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已完成实验。2011年暑假,笔者指导该班学生韩金柏、邓玉云完成了紫薯发酵酒研制实验;指导该班学生杜金荣、罗响完成了苣荬菜和苋菜多糖提取与测定实验;指导09食质(2)班学生陈玉同开展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性能劣变测定实验,已完成总实验量的一半,2011年下学期可完成全部实验。笔者拟于2011年下学期指导09食质(1)班学生张影、董亚雪、刘卫、于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豆制品研制系列实验,从原料选优与处理、凝固剂选择与复配、制作工艺条件优化、颜色控制、品质评价等诸方面入手开展研究,计划该学期完成所有实验,现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以上10人预计在2011年寒假完成论文撰写,可与2008级学生一起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的2004级到2007级学生多数都在第7学期联系好了工作,如李琦、王岩、赵程程、杨萍和管美清、杜开祥分别与重庆某乳业公司、完达山乳业公司、北京某区疾控系统、山东青岛某食品企业、湖北黄冈某企业签约;吴海舟等两名学生分别考取南京农大和东北农大研究生;一名学生自主创业,从事肉品加工与经销。至第7学期末,这些学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国二考试,3人考取质量体系内审员资格证,4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格证,4人考取初级营养师资格证。 

实践证明,提前做毕业论文可使学生在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论文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更早、更好的锻炼。有些知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很有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了更多的专业领域新技术和研究热点,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三)管理模式校方由“管”变为“理”,师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从2008年起,食品学院不断对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工作理顺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提高了。2008—2011年食品科学系4年的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明,提前完成的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为27.5%,比正常完成的论文优秀率的16.2%高出11.3%,效果显著。近4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136、150、162和127篇)与前3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59、138和133篇)质量相比,平均优良率提高9.9%,中等率下降12.5%,质量提高明显。 

2011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还出台了《本科生创 

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增记学分,这项政策得到好学上进学生的普遍欢迎,已有不少大二、大三学生纷纷主动联系导师,并表示努力做好实验,写出优秀论文,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三、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在导师制框架下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有的研究者提倡在第7学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第8学期撰写论文和答辩[4]。笔者认为:(1)应在大一起实施的导师制框架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活动,将毕业论文工作从大二全面铺开,在大三全部结束;(2)将以往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从第8学期挪至第5至第6学期,时间不排定在教学计划中,由师生自行安排;(3)毕业实习仍在第8学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岗前培训和试岗相结合,同时将第6学期的专业实习并入毕业实习,实习周数和学分均合并。在教学计划中舒缓第5、6学期课程节奏,紧凑第4、7学期课程节奏,并在第7学期提前考试,期末前将学生在校所有成绩、学分登记完毕,为其在第7、8学期找工作提供准予毕业证明。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质量检查和存档,以利于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就业率亦大有益处。 

(二)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和程序日益科学化 

有实践者提出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法[5],还构建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6-8]。笔者认为,各校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在共性化框架下保持特色。我们提倡的做法是:(1)按每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与论文质量情况施行导师动态津贴制。(2)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奖励。(3)取消毕业论文材料申报、审批、报销制,因其过程烦琐又无法实施,消极影响甚大。(4)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真正形成答辩由学生提出、指导教师核准、系(教研室)审批和筹备、答辩委员会现场组织实施、院检查和指导、校教学督导监督的工作程序,消除院、校管而不理,系理而难管,上下情达不畅,责任不清,教师作用得不到发挥等现象。(5)学校对院系考核只针对是否及时制定和下发工作标准,是否适时地认真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进度是否控制得当,存档文件是否合理,检查结果是否公示等,不针对具体文件质量。(6)强化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院为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毕业论文工作检查,取消以导师检查代院系检查、督导事后检查代过程检查的做法。列出检查项目、检查标准,确定检查人员,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对检查结果公示;加强答辩管理,杜绝形式主义。答辩前学生所有存档文件均由其指导教师检查、审核好,否则不准参加答辩。若检查中发现参加答辩学生的文件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则视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答辩后立即上交所有纸质和电子文件,且院系不再指派专人检查、整改和审定,直接存档备学校检查。若学校检查中发现问题,按相应管理办法处理,唯一的质量责任人是指导教师,切实将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消灭在答辩前;学校教学督导组最后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抽查毕业论文,监督答辩的组织、实施。 

(三)高校全员重视、参与,大力投入,不断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是铺就由学校迈向社会道路的基石,各方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而言,有的人以此为起点步入科学的殿堂,有的人从此再与论文无缘。以往的大学教育非常看重毕业论文,因为它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方向和质量,因为它是毕业生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标志,而这两点正是人才聘用的标准之一。 

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能映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学风教风,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现着师生的科学态度和综合水平。人才孕于过程教育,学校犹如工厂,学生好比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精心选料、科学设计、精细加工,更要在成本和精力上舍得投入。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各方尽心竭力,在责任与使命感召下倾爱心于育人,尽才智于履职,才能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亦应如此。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其工作开展得是否顺畅与高效,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科学与否。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要求高校不能定位于培养“定型产品”。品不同型,则模无定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无顶峰,方法无至上,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亦然,无一劳永逸之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使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 

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 

[3]郑思春.指导完成高质量生物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实 

践与体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A). 

[4]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 

[J].钦州学院学报,2010,(2).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 

汇,2010,(9上旬刊). 

[6]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 

系探索[J].安徽农业通报,2010,(4). 

[7]刘兴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2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 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 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9]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第3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食品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当前时展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关注与重视,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已成为当下重点研究课题。由食品行业英语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行业英语进行立体化研究及课程内容优化设计,从职场口语和听力、针对性阅读训练、模拟写作项目、工作场景预设等方面对食品行业英语教材进行板块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为将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食品行业英语》全书共8个单元。第1单元主要讲述面包店的相关事宜,包括面包及其加工过程;第2单元介绍了某家乳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情况,涉及到酸奶的生产工序;第3单元是海鲜及肉类市场,对肉类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说明;第4单元介绍了美国专门生产豆腐和豆奶的食品公司;第5单元重点讲述了有机水果和蔬菜,另外涉及到气体储存等内容;第6单元论述了豆类和坚果类的问题;第7单元对果汁和榨汁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第8单元是从茶到酒的相关历程。该书选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为题材,内容翔实且针对性强,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既可作为相关院校食品专业英语的教材用书,也可供食品行业的研究人员或学者用作参考读物。

结合该书可知,跨文化背景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中国作为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只有与其他国家保持商品信息的有效沟通并加快熟悉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开展食品对外贸易及相关外贸合作。食品英语作为专业英语的重要分支,对于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食品英语教学研究对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专业英语作为特殊用途的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食品英语的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性较强。基于食品生产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在生产过程中历经多个环节,其中涉及食品生产与宣传以及产品后续的营销和质检等,由此便牵涉出大量专业术语及生僻专业术语。而且,食品英语作为一个学科,涵盖诸多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因此食品英语理论知识具备多学科性特点。②词汇类型丰富。食品英语中包括大量简化词汇和外来词汇,此类专业词汇在被相关行业人员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时展形势的影响,其中多数词汇的使用频率和重复次数较高,为了便于书写和应用,食品生产者便对这些词汇进行了缩写和简化处理,以此在短时间内加强对食品专业英语词句的记忆。③句子结构灵活。食品英语的句子类型以被动语态句子结构、一般现在时及现在进行时为主,是为了在交流时对食品特色做出直观生动的描述,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食品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食品英语教学及研究的特殊性。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食品英语教学在跨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和改革趋势,但基于现实各种因素,相关学校在开展食品英语教学时面临诸多困境。(1)教学资源有待更新。现阶段,中国相关学校针对食品英语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资源较为陈旧、文化知识深度不够等,同时由于教学参考和理论基础有所缺失,导致食品英语教材更新缓慢。在教材选择方面,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标准,且存在教育工作者自主编写英文教材的情况,因此食品英语教材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其素材来源于国外参考文献,具有理论知识过时、内容晦涩难懂、章节缺乏连贯性等特征,这与当前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无法适应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需求。(2)教学内容及形式落后。

传统理念下的课堂以理论讲解和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词汇讲解、长难句分析、篇章阅读及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教学模式是传统的黑板加板书,教师使用新媒体课件授课普及率需要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是全英文模式,多数教师以学术性知识讲解为主,且看重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难以提高,同时鉴于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有所欠缺,在授课时忽略了对于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难以提升,这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3)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中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以词汇记忆、句子结构及翻译等为考核内容,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理论知识则少之又少,且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场景预设还有待完善。究其原因,基于考核评价内容的侧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真实跨文化交流语境的营造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饮食文化对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和国际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起关键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却得不到体现,教师也很少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此,相关学校需结合时展形势和个体学习需求,制定全面而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模式的科学化和多元化。结合该书,针对上述食品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和问题梳理,依据食品英语特征和时展要求,基于该书所涉及到食品英语相关内容,可以从以下层面提升食品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1)教学资源的优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食品英语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国家的相关学术研究和最新资讯等,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的灌输,其内容可以包括诸多方面,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科学研究、饮食习俗等,如此即可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可促进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教学形式的革新。传统模式下的食品英语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和理论输出,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关键作用。在当前时展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挖掘不同的教学形式,包括自媒体课件的运用、图文及音视频资源、优质网络课程开发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3)教学方法的改进。食品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英语,具备诸多区别于普通英语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类型,具体从专业术语、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外来词汇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和真实的应用场景来开展教学,可通过创建真实的文化情境或语言情境,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或者实际工作场景之中,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交流及训练中,需要涉及到必要的文化元素和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此外,相对应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4)教学设施的完善。基于当前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环境和设施,缺乏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语言学习环境,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性技能掌握不尽如人意,相关学校和部门应该加大对食品专业教学设施及实践教学场地的投入。根据当下时展趋势及教育改革方向,高校需结合食品英语的基础特征,即专业性和实用性,针对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在育人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场所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和制度完善,以此来提升跨文化视域下食品英语教学质量,这对于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英语人才和对外饮食文化传播者的需求日益增强,分析食品英语特征和其当下教学现状,探索食品英语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方式,对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促进食品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食品专业英语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行文结构为基础,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和渐进性,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助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为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学习参考。

作者:金瑛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经贸学院讲师

第4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3-03

Abstract:Foo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the foo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we made some exploring research about the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widening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methods, which in ordering to cultur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对食品的各种组分进入生物体后,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进行研究,掌握代谢规律。本门课程研究内容涵盖食品的化学组成、构成比例、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营养和安全性,还包括食品在加工、储运及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1]。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课程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核心课。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许多基础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后才能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高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有部分学生还是文科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不够用。与此同时,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有陌生感,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继而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设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生动体现,通过兴趣引导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动者,懂得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资源探寻生活中的食品生物化学知识,才能真正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 结合高职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专业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而现有的出版教材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内容,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这些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色素和添加剂等构成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论指导作用不强。所以,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亟待调整。

为此,根据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我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生和教师双向反馈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仍然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未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和广泛了解其他高职高专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3-5],进行总结整理和认真分析,结合我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现状,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如下调整:

1.1 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 对食物中普遍含有的几种成分,如水分、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要在保证原有课时数,对于其中涉及化学结构的内容要减少课时数的同时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注意紧密贴近生活和后继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水分知识点里很抽象的吸着等温线,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借助食品加工中的食品干燥环节,吸着等温线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立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都能得到提高。

1.2 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食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这部分内容,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其中生物学功能部分内容知识较分散,但是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举例生动体现。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可以用双氧水分解为例,借助多媒体或者挂图将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的作用条件及效率进行直观对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提高。而对于代谢部分内容,因为涉及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缩减课时,联系食品加工工艺中涉及的代谢过程,只要学生能掌握如何从食品加工的产品出发,分析糖、脂肪、蛋白质在不同代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产物的原因即可。

1.3 食品安全 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增设这部分内容,不仅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施,收效很好。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检验、食品质量监管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2 革新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还是各类化学反应,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恰是授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 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借助实物,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具体化地掌握抽象知识,缩短认识过程。特别是当前的90后学生缺乏日常生活经验,对身边经常发生的食品生物化学现象不留意,而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又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积淀。这时若在教学过程中单独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即便加上教师的说明,仍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性地采用实物演示法后发现,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单独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糖的甜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甜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现场让学生亲口品尝预先配好的标准甜度蔗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品尝时教师要告知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品尝后,评价2种糖溶液。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讲授不同糖类甜度的性质。通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对甜度部分内容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变得轻松且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演示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任课老师能巧妙地利用实物演示法的优势,课堂教学就能充满趣味性。

2.2 案例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与食品加工、贮藏与保鲜和食品安全等专业内容前后联系,理论性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讲授这门课程的高职高专教师都面临如何借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挑战。针对教授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很好地关联起来,促进教学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

案例教学是借助对真实案例的引用、分析,针对生产实际中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6]。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从与学生最熟悉的食品入手,选择与要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典型食品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质,提出疑问后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解答问题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最终使学生掌握目标内容。如:代谢部分的“TCA循环”授课。因“TCA循环”是非常复杂,反应过程包括很多的酶促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即抽象又困难,而这一循环又是代谢部分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弱化对酶促化学反应过程的要求,以近些年流行的食醋保健和食醋减肥等案例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食醋减肥的原因是饮醋可以促进体内“TCA循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代谢,才打到了减肥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对“TCA循环”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具体学习“TCA循环”就轻松许多。

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将生活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以某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预先设计和组织好,启发学生就某一中心议题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分小组探讨,形成小组共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7]。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路径,听取小组内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见解,努力通过语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文字总结。这一系列的课下准备和课堂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注意提出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有选择地实施。

议题尽量选《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关键知识点,如“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酸奶是怎样凝固的”等,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资料,并给出明确的资料整理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阐述观点,并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并能始终驾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和小组总结都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今后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性地学习。通过撰写小组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加深学习印象,而且文字形式的总结可以服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对学生将来书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3 拓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课地位,一直以来无法改变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这一考核方式虽然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知,但却无法获知学生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高专是要培养具有可操作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显然,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高职课程的考核目的,也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和检查作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考核评价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宽,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探索研究,拓宽之后的课程考核评价包含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构成要素是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平时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各种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第二部分是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实训教学时数有限,但是地位不容忽视,实训环节是基础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个缩影。考核的构成要素有实训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操作过程的严谨科学、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实训报告中是否有缜密的分析过程并能查阅资料注明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等。

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题目分2大类:一类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成熟,这个过程需要收集企业、同行、学生的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为培养高职高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271-272 .

[3]陈海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266-267.

[4]孙芝杨,翟玮玮,魏福华.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16-117.

[5]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169-170.

[6]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27-28.

第5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80-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2]。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3]。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在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按照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进行讲授,存在若干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教学关注不够,尤其是对该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更是寥寥无几,笔者根据多年的食品添加剂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4],为使该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并能学以致用,针对上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做了些研究与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添加剂》[5]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每一大类又有很多小类,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内容繁多、零散,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学生学起来也往往不得要领,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内容需要按照知识点的掌握逐渐进行推进并做到主次详略得当。

1.1 加大原理等理论讲授的力度,力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基本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而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食品添加剂通常也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是相同的物质基础,因此,根据某一类添加剂的作用的原理,着重讲述食品添加剂作用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新型的添加剂的结构来判断是否可以起到相应的功能,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现并创新新的食品添加剂,做到学以致用。

1.2 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突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通常在食品加工中常常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添加到食品中。这种情况在给学生教学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复配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类型。根据上述情况,通过笔者与企业的接触和了解,以具体企业的生产加工为例,给学生接受了食品企业生产中常用到的复配型食品添加剂,并结合该类型的食品企业生产工艺,进一步说明食品添加剂是如何与食品工业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使用和添加的。这样的举例不但有针对性,也能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企业生产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改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该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就能做到理论教学在先,实践教学在后,同时穿插图片、动画、视频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和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

2.1 以老师教学为主,以学生课下自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理论内容的讲授,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如果仅以教师进行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即便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学生也会疲惫而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通过对于某一类食品添加剂的原理讲述完毕,这时可以简单对这类食品添加剂介绍,然后让学生下去自学这类食品添加剂的具体种类,它们的性质,功能和具体的应用情况,并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呈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动手动脑同时进行,更重要的是在搜集资料和整理的过程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知识,做到了一举两得,因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加强电教化力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快速其全面,容易获得。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室一般都有无线网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连接网络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画,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贴切。笔者在食品添加剂的理论教学之前,通常播放一些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道》中涉及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事件,以及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质量安全事件,以此为引子,让学生运用自己以及学到的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来分析该事件的起因,结果和处理办法,以及如何来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学生课堂讨论非常激烈,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3 丰富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通常会在该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一定的强化复习,但是考试过后,强化记忆的知识基本已经忘记。因此,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违背了教学考核的初衷,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笔者认为,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主要以学生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如采用撰写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课程论文,或者是采用开卷的形式,对一些典型的食品添加剂事件进行分析和论文等,这些丰富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的背诵知识点中解放出来,在掌握一定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上,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有了质的飞跃。

3.1 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高校教学中普遍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看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不断的设定好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与大家一同探索。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的把那些低头看书的同学的思路从课本带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来,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引导式的课堂提问中,让学生能从回答问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这种引导下将教师的学术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

3.2 撰写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学生到了大四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通常发现写作水平比较低,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不知道从何谈起。因此,通过撰写自己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论文是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很好的一种方式。通常要求学生按照正规科技论文中综述型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这样不仅做到了对本学科知识点的查找,整理和撰写整个过程得到了锻炼,也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109-112.

[2] 纵伟,刘艳芳,郑坚强,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3] 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6-68.

第6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行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人才需求 实践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营养和食品安全更加注重,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食品工业持续近30年的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没有突破9万亿元,但是整体上还是保持一个向上的势头。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会有较大需求;同时,对食品行业高职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也有新的要求。当前食品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综合适应能力表现一般,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此看来注重实践教学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重要环节。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是强化理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创新点的重要途径。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在制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应对以上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合教育现状,才能确定所需的技术岗位、开设课程等,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过程

为了进一步修改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10~2012年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38名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岗位调查,涵盖区内外66家企事业单位。通过对学生从事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完善2013届和2014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岗位调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对138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发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调查表138分。由于是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保证所有问卷全部收回。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从调查结果(表1、表2)可以看出有47.3%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岗位上工作或实习,52.7%学生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还不到一半。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这两个岗位上,各占43.07%和24.62%;从事食品营养、食品研发与加工、食品销售岗位的人数较少,分别占10.77%、7.69%和9.23%。有三名毕业生在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仅占4.62%。毕业生从事岗位分布如图1更为直观。

根据毕业生反馈工作或实习企业人才需求结果(表3、图2)表明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有80%的食品企业需要食品检测人才,需求人数占需求总人数的40.1%;对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有一定增加;特别是食品营养岗位需求较为明显。分析职业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和社会需求有关,食品质量问题迫在眉睫,因此食品检测和质量控制人才需求量很大,现在食品企业数目很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比例较大,食品加工和销售也需要较多的人才,至于营养方面,由于人们认识不足和社会服务较少,所以目前需求相对较少。

图2 近几年食品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

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食品营养方向人才需求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与膳食营养密切相关的疾病日益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结合我国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大力开展营养工作,引导我国居民参与及改善营养膳食搭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因此,需要大量的食品营养人才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菜师等满足社会需求。

(二)食品检测方向人才需求

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对食品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三)食品相关方面人才需求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奋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与食品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配方的研究与生产人员也是市场和社会需要的。

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全面分析社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群进一步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析

通过表4、表5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也比较完善,根据以上对社会需求及毕业生两个方面的分析,为以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第五届食品安全论坛.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中国包装工业,2013(13)

[2]顾仁勇,颜文斌.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第7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满足这种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划,以培养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以下不足:如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过程通常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导师组成、招生方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方面过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及学习,未能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未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实践性的特点;其次,在师资结构上以学术型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且导师多来自于本校、本学科教师,师资队伍组成结构单一,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拓展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2]。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是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3]。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采取建立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形式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生团队进企业工作站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参加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4]。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要求,学院除重视理论研究外,还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立足苏中、苏北,广泛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先后与省内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已建成6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近几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结合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初步摸索出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本文总结了近3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1 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

1.1 双导师有利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架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是以学术研究为主,通常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专业学位的课程知识则以实践为主,这一矛盾导致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太适应实践性教学[5]。从师资结构的角度来看,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省产业教授等)重点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可以弥补校内导师知识结构偏重理论、缺乏具体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性的见习,这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适合于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生产现场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2 可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导向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角度来看,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取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士共同授课的方式,校内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而企业人士侧重于实践教学[6]。与纯粹由校内教师授课的传统模式相比,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可以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实践导向性。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校外导师的讲解能够更好了解具体的生产实践方法,将理论联系实践,提升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1.3 可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从教学科研资源的角度来看,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资源,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课室、教师与教科书等,而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教学资源从学校内部扩展到了学校外部的企业,实现校企资源共享。这样既能减少了学校的资源投入,还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教学科研也能增加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如通过邀请企业界人士来参与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和生产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很好平台。而企业则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高校合作申报科研项目,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培养高层次企业人才;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引进人才的好机会[7]。

2 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开发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共5个研究方向。鉴于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学院先后与省内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如江苏长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银燕食品有限公司、维维饮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绿扬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顶能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广泛合作,建立了6个江苏省企业研究工作站,并已初步摸索出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

2.1 建立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以实践为导向的准则,开设新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并及时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教材,通过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后期的生产实习与实践。如我院已与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共同开发了诸多工艺实践实训课程,例如微波热风干燥脱水蔬菜加工工艺实践实训、如皋火腿发酵工艺实践实训、江苏啤酒大麦麦芽制备工艺实践实训、液态杀菌乳加工工艺实践实训和超微粉香辛料加工工艺实践实训等,以增加课程的应用实践性。在教学形式上,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讲座、企业实地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以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如校内导师授课多采用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校外导师则采用网络教学、讲座及企业实地教学的形式,以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程学分的分配上,设立专门的生产实践课程学分,以调动研究生参与具体生产实践过程的积极性,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同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与职业化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强调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组织规划、工艺技术开发、自我约束管理、事业心与进取心等多元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在选题上,紧密结合所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具体生产实际,重点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关键科研难题,如发酵禽肉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如皋特色火腿专用发酵剂的研制与新产品开发、江苏沿海国产啤麦麦芽精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在科研经费保障方面,主要通过企业与高校共同申报省科技支撑计划、苏北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的方式,保障学位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实验经费与研究生的生活补助,如学科已与江苏长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共同申报了多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共同培养了数名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为企业输送了宝贵的科技人才,实现了合作双赢。

2.2 完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水平

鉴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相对于高校的特殊性,需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企业和高校双方共同管理,通过组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的方式,对进站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管理。如由学校、学院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中心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日常在站研究生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在日常运行管理方面,高校应联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教学与实训、科学研究、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保障等环节制订如《实验实训课程评分标准》、《进站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和考核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验物品采购供应管理规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安全管理制度》等各项细化管理制度,以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及科研,确保进站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 建立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质量评价体系

相对于传统的学术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的质量评价体系应更加突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因此,需建立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质量评价体系,例如可以从课程学习(总学分、各科成绩加权平均分、专业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科研能力(收集文献资料、申报与参与科研项目、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发明专利、获奖)、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论文所占比重、学术道德、论文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应从培养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及利用、培养经费)、培养过程(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学位论文、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管理(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和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化发展、社会声誉、办学特色)等方面对高校及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结语

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可满足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重要的产学研基地,是合作培养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全新平台。本文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应用实践性角度,阐明该模式的必要性,并对其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目前,我国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建立新型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83-90.

[2]胡玲琳,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0-23.

[3]李安萍,陈智栋,潘剑波,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88-90.

[4]邓红,孟永宏,谢俊.浅议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校外导师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1-83.

[5]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第8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企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河北省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河北北方学院食品专业起始于1983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我省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食品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给我国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食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和家长对此专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双重的压力使我们认识到传统课程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下面对改革内容和效果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总学分偏多

课程体系中基础学科学分偏多,专业课程学分偏少,特别专业实践学分少。这样使得学生的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轻食品工程而重食品科学

由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原来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产品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来的,不可避免地沿袭了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基础弱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中食品科学的课程多,食品工程类课程少,满足不了市场对本专业的需要。

(三)对实验实践重视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实验和实习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条件和经费不足,很多应开的实验无法开设,应实习的项目没有实习,或者只是简单地走过场;二是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实验教学方法不尽合理,综合性实验较少,验证性实验较多,而且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了实验全过程之后,就按部就班地做,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工厂现代化工艺实践困难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参与实习;五是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队伍不稳定,一些教师不愿当实验专职人员,高职称高学历的更少。

(四)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特色和优势

现在很多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在创建自己的特色,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基础弱、资金缺乏,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应该结合张家口本地农业加工实际和自己的优势,尽早创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五)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足

毕业实习与设计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桥梁,但一些学校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都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而最后一学期学生事情太多,特别是找工作,加上毕业设计经费不足,效果不太理想。

二、解决的措施

(一)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程总门数

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总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内总学时可由原来的3050学时压缩至2600学时。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讲课学时,增加学生自学、调研、讨论、实践等方面的时间,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二)确定专业特色

紧密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利用一些地方特有优势资源开展科研和教学。另外,大多数本专业的学生出去后都会到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兼顾一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将实训实习纳入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内容设置如下:

1.实验课。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及专业一般技能。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实习。根据实习目的的不同,将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全面认识与接触。生产实习包括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肉品加工、果蔬加工,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生产技能,在第六学期末及暑假进行,共三个多月的时间。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前半学期,学生根据市场需求、个人特长及爱好,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前的就业顶岗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如对食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生产中故障排除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设备的检修与调试能力,施工与组织、生产与管理能力、经营销售、协调与组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能力等。

(四)改革毕业设计

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总学时增加,真正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全方位锻炼可以从大三开始,学生选定导师,导师对其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大三就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自查资料,在完成论文的综述材料和方案设计后分组讲解讨论,再根据导师意见和讨论结果进行修改。通过这个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利用全校选修课程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

改变过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政治理论、人文修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我校是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选修课资源十分丰富,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学科互相交叉,文、理、艺、外互相渗透,针对学生特长和特点,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发展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本校教师讲授一些前沿课程的同时,聘请一些校外有着丰富教学与社会经验的学者、企业家授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贴近社会,掌握毕业后进入社会必需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我国在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方面正面临一个转型期,新的食品科学技术必将替代零星陈旧的落后技术,这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有食品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批人才需要量大,素质要求高,在技术上能承上启下,还应懂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一批务实、在工艺上能够不断创新的具有企业家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当务之急,而且这批人才势必能够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传统技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益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3,(3):245-246.

[2]蔡华珍,汤志,郭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64-66.

[3]周文斌.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80-182.

[4]谢毅,文良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89-90.

[5]周静峰,何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75-76.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6-58.

第9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安院校;食品安全概论;教学探讨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限于“吃饱”,而是更加注重“吃好”,也就是不仅要求食品要满足人类必须的营养物质,而且对食品的适口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社会大众的期望有所不符的是目前越来越因起关注和重视的危害食品安全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目前已将危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到危害公共安全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重新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从而希望改变以往相关部门在整个食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分段管理”所导致的“九龙治水”问题;通过《食品安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进行定罪量刑,并从严从重打击等。

作为大学生,不管从自身、家人健康的角度还是从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未来从业等角度考虑,都应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而食品安全概论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多,非食品专业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引导,就很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作者建议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 定位课程属性、选择合适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食品行业具有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庞杂等特点(如食品添加剂目前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大学生不论从自身、家人健康、未来可能从业方向等角度,都应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但目前大学采取“厚基础 宽口径”的大背景,同时,食品安全概论作为一门课程没有其它相关课程的职称,因此除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外,其它专业作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都是不合适的,建议先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开设。

目前,食品安全概论课程可选择的教材版本较多,主要有张建新等主编的《食品安全概论》(普通高等教育食品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学校食品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教材);谢明勇等编写的《食品安全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等。其共同特点为供食品类专业学生必修课使用,教材的内容是以总论的方式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并有食品专业其它课程可以相互支撑,从而成为食品安全专业整体知识体系。

而在除食品专业的学生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食品安全基本相关知识,重视自身、家人的健康,并可能在未来工作中排上用场,侧重点和落脚点与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是有所不同的。基于现阶段没有符合此目的的教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结合实际的案例对课本进行补充,有重点地进行讲授。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师生互动。

作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使学生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公安院校中,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活跃起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到有用的知识是至为关键的。作者认为,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未来工作中常用的知识点分成不同模块,以问题或案例为先导,采取“观看案例或提出问题——讲授理论知识——师生讨论学生——得出答案”的教学流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知识与实践直接对接等正面效果[1]。

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问题作为引入点,比如讲授“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商场、超市、实验室进行调查、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进行准备,在课堂上通过讲座、讨论、制作PPT轮流上讲台授课等方式对学生们讲授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运用好多媒体、实验室等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课题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实用工具,应在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图片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因为课程的课时、侧重点等原因,在授课时应注意不要面面俱到,而是在一堂课中通过“案例——获得的经验教训——应学到的相关知识点——此知识点的理论架构——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逻辑顺序,通过PPT来讲清楚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并建立起正确的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即使没有学到此知识点,也能通过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工作[2]。

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均属于理工科的范围,在执法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运用相关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来确定该食品是否违反了相关指标、规定标准。学生学习此类知识对未来工作中涉及到的相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仪器分析技术水平日新月异、迅速发展,教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滞后性的问题,因此,在课程讲授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查看最新的相关学术论文、收集最新的科技新闻、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得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具备应有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三 结语

在大学中开设实践性很强的食品安全概论课程,在授课中要突出体现为实际服务这一重点,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本课程不管是从自身、家人健康还是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角度都应引起重视,作为教师还应通过贴近现实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方式等途径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实际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以锻炼,从而重视自身、家人的健康,增强学生毕业后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大学中开设食品安全概论课程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食品营养与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