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建筑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专业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在此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主要分三个阶段:开工前期我主要参加施工___设计、及各种施工方案编制、并参与临时设施规划布置、和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编制。

开工典礼后参与方格网测量、放线。

施工班组进场后开始___施工、对班组现场安全施工技术交底、___检查验收、和办理现场临工程签证等时同时根据施工___设计及施工总进度计划编排周、月进度计划、材料采购计划。

在日常的工作中、主要落实三环节:

计划:首先对周进度计划中所涉及到的工程量细化实施,将每个片区、每个工种、每个工人的每天实际完成量结合起来、根据现场情况做调整,确保每项工作有效的完成。建筑施工员工作总结实施:在具体的工作中,我借鉴了沈经理的管理方法,首先算好工程量然后再给劳务单位下发工程任务单,并要求在工程部自制的收发文上签字确认,并力争做到工程任务实施中的有效性和工程重点、节点工期的明显性、在此同时从另外一方面又反应出工程签证等需要的原始依据和痕迹管理要求。

检查:针对下发给劳务的工程任务单所设计到的工作、结合图纸及相关建筑规范要求,逐一检查、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到过程控制。并将每天的工作、人力___、机器设备、施工进度情况如实记录在工作日记和施工日志中。

落实:对在过程控制中检查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后、口头、或书面形式下发整改通知单给劳务签收,并督促整改、落实整改情况。

验收:通过过程控制、劳务自检、我项目施工员、质检员检查验收合格后即申请业主、监理并做到一次性验收合格,并且得到业主、监理的一致好评。

工程进度和质量方面总体来说:在可控状态、尽管前期因为桩位偏移、施工中、设计院图纸疑问回复等拖延很长一段时间、施工总进度计划被一次又一次打乱、又一次又一次被迫调整、前期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导致先前___的流水施工无法进行、导致平行施工所带来的周转材料过大、后期的图纸修改导致周转材料积压、后又因钢构网架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先前必须抢先施工的A区B区暂停施工。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我和业主、监理单位的沟通主要以工作联系单的形式、___预算、以及相关部门现场及时签收的工作模式将有操作面的工作有效推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施工基本正常、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体现整个项目轰轰烈烈抢工期的画面。

每周开生产例会:总结上周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处理意见、回头看总结、向前看推进。会后针对施工中的可能存在疑点、难点我主动和同事沟通、和广泛听取各部门及劳务单位意见、最后做出正确的指示。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与图纸和设计意图相悖地方,这得感谢沈经理日常说的:“施工员必须要有施工预见性。”是密不可分的。

说句心里话:针对这样的合作项目,我入行以来是第一次接触,开始我总有些不适应。有一次沈经理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小杜你不能改变别人,你唯有改变你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我主要以痕迹管理为依托、用文字、照片、录音来支撑我的工作,团结协作,努力改变自己、最终适应、和融入到此项目、工作有困难的时候我主动找沈经理、杨总等领导沟通虚席听取领导意见,时刻调整心态、增强责任心再一次融入项目。尽管如此,我最终还是落下了一个工作不踏实的(合作方徐经理的评价)

回到公司:在爱总的指引下,指导下我带着几分惭愧来到项目,此次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并时时提醒自己:少P挎,少挨打...凡事亲力亲为不要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和原谅自己的理由!)调整心态认真投入到工作中去。

__年对我来说,将又是一个崭新的、更具挑战性的一年,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即将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将面临更多的使命。

在工作方面:我必须更加务实、努力工作、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多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多考几个建筑相关的专业证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公司共同发展,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宁可___抛弃我、我绝对不抛弃___艾总曾经说我们是一支利用别人项目训练自己军队的独特___,为此我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更加努力的锻炼自己、并且成为铁军中强悍的一员、并时刻准备为公司效力!

最后请让我再次衷心祝愿公司的明天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二

从事建筑事业已久,建筑施工中,必须要坚持建筑施工的程序,___工程进行施工,作为一个施工员就要将工程施工中的所有流程都按照一定的施工顺序___施工,保质保量。将管理与施工相结合。走经济质量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施工,不只是一项简单的施工技术,要而是将整个施工现场的管理都要紧抓,合理布局,合理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得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保修阶段和保修期。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就要编制项目的建议书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作为施工员,对于施工的准备工作要做到提前、到位。掌握施工坚实工程的特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要求,了解施工的客观条件,合理的不知施工力量,从技术、物质、人力和___等方面为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施工现场的“三通一平”等。这是坚持施工程序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我就以商业街项目为例总结如下:

施工最基础的就是土方工程,它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要分布工程,这就包括场地平整、基坑与管沟土方的开挖等等。要仔细的阅读图纸,根据地质情况,图纸开始最简单的场地平整工作,以备放线、进行土方的开挖,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挖土方及运土方机械的协调,还要拟定好土方的施工方案。合理的确定场地的设计标高,对于减少挖填方数量、节约土方运输费用、加快进度都有重大的意义。

基坑的挖完就开始监理的验槽,等验槽完成后,根据图纸的要求开始放线(包括独立柱、伸缩缝、条基等)。然后开始基坑独立柱、伸缩缝、条基支模板。处打砼垫层,并及时的做好垫层的养护工作,接着就是条基砼浇注工作。

以上步骤完成后,就开始了条基放线,这是就要结合结构施工图中,把每一个构造柱都要放出来,还要注意需要预留的洞口,接着就是砖砌的大放脚(无地下室)查阅相关的图集,要时刻查看图纸中要求的标高,砖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允许干砖上墙,要提前做好砖的浇水湿润工作。构造住处,构造柱的钢筋要在砌砖钱就要做好,砌砖时马牙槎要留置正确。都完成后,为了防止砖的腐蚀破坏,要做防潮层均根据图纸的要求。

就主体结构施工工程做详细的总结。

模板工程:___的要点,在___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砼前,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应有积水。模板与砼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刷涂隔离剂。

钢筋工程:要提前做好钢筋的下料工作,将钢筋切好,在模板支好厚边进行钢筋的绑扎工作。钢筋隐蔽工程是现在钢筋砼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钢筋原材料质量的好坏,钢筋规格数量是否与设计相符,钢筋接头是否合格,都是与结构质量、安全息息相关的关键所在,所以做好钢筋隐蔽的检查验收是必不可少的。把好钢筋隐蔽检查验收关,是确保主体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但在实践中发现,质量检查人员往往偏重于检查钢筋的数量和间距,忽视对钢筋的构造要求,因而返工现象时有发生,或有疏漏时则可能给工程留下隐患和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钢筋偏移的水平距离越大,斜率越大,弯折的纵向筋在受力时,对柱根部表面剪力分力也越大,从而造成柱根部混凝土的裂缝。对此,应按纵向筋的偏移大小,作如下不同处理。建筑施工员工作总结(1)纵向钢筋偏移不大时,可将下筋按折角坡度(斜率)≯1/___平缓地弯折到上柱后搭接绑扎。

(2)纵向筋偏移较大且已变成弓型,返工难度又较大时,经设计单位同意,可在搭接长度范围内,用Φ8箍筋加密绑扎,并将该长度范围内的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以增加钢筋弯折处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及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

在柱根部增设封闭箍筋,如同环筒一样,当桩承受荷载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被约束混凝土的变形抗力,推迟钢筋弯折处混凝土的劈裂,保证柱中纵向受力筋充分发挥其强度。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节点是各构件的交汇点,受力复杂。在抗震设防地区,各柱梁端必须采取加密箍筋的抗震措施。但是,不少施工单位往往少放或漏放,造成节点处柱子内很长一段呈无箍筋状态,一旦发生地震,柱的纵向筋由于缺少箍筋的约束,首先会被压曲,并加速节点区混凝土的破坏。因此,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应是质量检查的重点。施工再难,也要严格按设计要求的间距设置足够数量的箍筋。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技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近五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三

在公司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基础和工作经验,刻苦钻研和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在第四季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发挥自己优势,完善自身不足,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一、主要工作表现及成绩

1、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时刻提醒自己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公司形象。

2、不断充电、认真学习。除报考的二级建造师外,着重加强工程造价方面的学习;除此以外,还取得了___交通大学本科学历。

3、今年主要完成了__合同段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和决算,该项目竣工资料先后通过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和___局验收归档。完成了__灾后重建工程路面项目的竣工编制、结算。

二、努力的方向

1、首先需要给自身充电,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__合同段竣工资料在内业资料两次审计过程中,总体上受到业主、监理的好评,但是也发现自己在编制竣工资料是思维不够严谨,作为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和资料员对内业资料的完备性认识不足,随着灾后重建工程的推进,在工程内业资料上也越来越规范,自己有时还报着以前的思维。在这方面我应该即是改正。

2、积极参加证书考核,钻研专业技术,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通过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虽然个人认为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一个优秀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同时还需要多学习,掌握好规范规程及有关文件资料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责任感,及时做好个人的各项工作。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总结与反省,不断地鞭策自己并充实能量,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与公司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第2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

本人于2012 年 7 月正式参加工作,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了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的要求,我努力学习建筑施工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短短的半年内,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们的帮助,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较复杂的建筑施工等日常事务工作。

二、政治思想方面:

在政治上,我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尤其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努力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工作上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新的岗位上摆正位置,把建筑施工的事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工作中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 不推诿扯皮,讲求效率。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工作思路清晰,能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三、组织协调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注意学习现代管理知识,较好地掌握了人文社科管理的一般规律。能协助单位负责人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单位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工程管理方面:

1、质量

建筑施工质量是项目管理的核心,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我认为有几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在投标中选择资金到位、造价合理的项目是关键。施工项目经理以及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监理的考核非常重要,他们能否用到工程项目中,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一发现问题,就要尽早下决心尽快换掉,虽然每更换一次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进度、工程代价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更换越晚,对工程的顺利开展越不利,造成的过程损失更大。选择好的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强与业务能力强的监理也可以大大的缓解业主的管理压力和工程成本, 所以在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的考核必须要慎重、精心考核。

工程管理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在工程管理中,要认真做好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的跟踪。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规范标准,它们是工程建设的依据,也是质量检查的准则,在进行质量检查前必须摸透设计施工意图才能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监理,加强现场检查,处理质量问题要解决果断,要安排专人跟踪负责,不能马虎走过场,发现问题不处理、处理不彻底都是质量管理的弊病,必须要对质量问题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令施工单位不敢再犯、重犯。

2、进度

进度计划应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宏观任务目标为依据,科学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总体工程计划,提出关键部位的控制工期及各施工段的奋斗目标,结合工程任务的具体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工程控制计划,然后再制定每一阶段、每一季度、每一月份、每一天的具体的工程进度计划。在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计划实行动态控制,动态调整,计划不能按时完成是要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调整计划,或者要求施工队围绕计划安排增加机械设备、人员等资源的投入,并及时跟踪计划的完成进展,对影响工程进度的要尽快解决,确保工程的正常进行。另外,在审核施工进度计划时,对旱季和雨季不同的施工季节的计划和施工投入要完全分开,有可能雨季前后半年时间的进度还不如旱季一个月干得快,所以要根据季节,实事求是的安排不同生产任务,否则,实现不了的计划会失去其严肃性和可行性。

3、专业知识的提升

任助理工程师职称以来,主要工作在基层房管所老旧公房维修建设,老旧公房维修的重点工作在确保结构性安全、施工进度、安全文明洁净施工等,有以下的认识:

(1)整体施工

由于老旧公房随着年代增加,抗震, 甚至是基本的居住安全也很难得到保证,施工前,确定其本身安全性,通过底部支撑、斜撑来解决老旧公房倾斜,坍塌的风险。在施工中,切忌为抢进度抢时间野蛮施工,必做施工围挡防护(老旧公房聚集区,年龄大、生活保障差的居民居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危险。同时,施工中发现木质结构的损坏,虽然现代水泥混凝土强度高,受力好,不容易损坏,但使老旧公房失去原有风格,失去历史神韵,邀请有经验的木结构施工师傅可能更好。

(2)屋面施工

屋面由于具有表面平整、倾斜度高,所以维修施工安全性相对较差,因此在施工中高于屋面1.5-2m的施工安全围挡更重要,保证施工人员安全施工。屋面平整度是影响老旧公房今后的使用性能,反映维修后综合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屋面平整首先给人赏心悦目的效果,其次平整的屋面有利于雨水及时流走,以免后续屋面积水也造成漏雨。影响住户的居住舒适度,且影响老旧公房的使用寿命。

五、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前提,自任助理工程师职称以来,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自我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施工能力,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上是我任助理工程师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任职以来,通过单位的培养教育、领导和同事同行的指导帮助、个人不懈的努力和虚心学习,我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等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建筑施工和管理领域取得了系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古建筑施工技术、古建筑施工及管理的实践经验。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

六、专业成果及其著作

专业成果:17年维修的周铁北街四间公房及周铁北街三层楼公房(恢复了周铁老茶馆——鹤鸣楼),经过维修后更是成为老街游客注目留影的必去之处,这两处公房更是成为了周铁镇政府重点项目曹梁厦故居及妇联妇女微家、三点水志愿者项目的基地。

著作:在工作期间先后撰写论文2篇,《古建筑修缮技术探析》、《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研究》。

七、继续教育学习方面 :

自助理工程师评定前后,先后参加的继续教育如下:

(1)2013年7月,参加《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继续教育培训。

(2)2015年4月,参加《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培训。

第3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竞争;技术;深圳市福田区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95-02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福田区建筑业在规模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各项绝对量指标快速增长。

一、主要特点

1.资质建筑业企业是行业的主力。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二普”)数据显示,福田区共有建筑业企业725家,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415家(一普311家),劳务分包企业17家,以上两类都是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59.6%;资质外企业293家(一普123家),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40.4%。从企业数量上看,资质企业是建筑业的主力军。福田区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88 006人,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69 950人(一普109 541人),劳务分包企业年末从业人员3 722人,资质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占建筑业全部年末从业人员数的92.4%;资质外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4 334人(一普4 556人),占全部年末从业人员数的7.6%。从从业人员数量上看,资质企业是建筑业的主力军。福田区建筑业总产值568.53亿元,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总产值531.54亿元(一普219.26亿元),占总量的93.5%;资质外企业总产值36.99亿元(一普7.07亿元),占总量的6.5%。

2.民营建筑业表现活跃,各项指标占近半比重。在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内资建筑业企业396家,从业人员数164 620人,建筑业总产值516.15亿元(一普235.03亿元);港澳台商投资建筑业企业15家,从业人员数3 350人,建筑业总产值7.09亿元(一普4.03亿元);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4家,从业人员数1 873人,建筑业总产值8.3亿元(一普4.96亿元)。民营建筑业企业298家,从业人员数81 885人,建筑业总产值254.21亿元(一普98.06亿元),以上指标分别占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的71.8%、48.2%和47.8%,民营建筑业表现突出,各项指标均占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近半的比重。

3.建筑业各行业发展平稳。二普数据显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31.54亿元,比一普增加312.28亿元,增长142.4%,年均增长24.8%。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完成产值279.41亿元,占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产值的52.6%,较一普年均增长11.7%;建筑装饰业完成产值192.34亿元,占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产值的36.2%,较一普年均增长31.3%,是建筑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建筑安装业完成产值55.21亿元,占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产值的10.4%,较一普年均增长11.1%;其他建筑业完成产值4.58亿元,占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产值的0.8%,较一普年均增长7.5%。

二、发展的动力

1.宏观环境利好拓展发展空间。2004―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加之近两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爆发式的房价上涨,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增速过猛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过热的购房需求有所降温,但从投资总量上看,房地产市场的建设需求仍是建筑行业企业重点关注的细分行业。在宏观环境的有力支撑下,随着政府在招投标、工程验收、资质评定等行业管理方面日趋规范。

2.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迈向新台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福田区的建筑业企业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建筑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吸纳、培养,从提高人员素质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普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32 436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数的19.1%;工程技术人员34 228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数20.1%,高学历和较高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企业施工技术和生产效益的明显提高。建筑业企业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严把质量、安全关,加强管理,创新管理制度,促使建筑业企业迈向新台阶。

3.行业内不断延伸,发展格局多元化。福田区建筑业企业不断拓展行业领域,从单一的房屋工程建筑向铁路、道路、隧道、桥梁、水利、港口、工矿、架线和管道等多行业并进。二普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从事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的企业14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9.15亿元;一普为8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15亿元。二普中,从事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的企业3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7亿元;一普为1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5亿元。二普中,从事其他土木工程的企业3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53亿元;一普为16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1亿元。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竞争加剧,“蛋糕”被优势企业瓜分。建筑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但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不断强化以及国家对建筑业节能、环保技术的大力倡导,行业内呈现资源向优势企业继续集中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上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二普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平均建筑业产值为1.28亿元/家,一普为0.71亿元/家,企业平均产值增长较快。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产值前三十位企业的产值总额为312.47亿元,占总量的58.8%,前三十位企业的企业平均产值为10.42亿元/家,其他企业的平均产值仅为0.57亿元,其他企业的平均产值较低。

2.行业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偏低。虽然近几年福田区建筑行业取得长足发展,总产值连年增长,工程结算收入也节节攀升,但利润收益情况总是不尽人意,二普的产值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较一普均有下降。二普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54亿元,产值利润率2.7%,低于一普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合计513.73亿元,成本费用利润率2.8%,低于一普0.8个百分点。近几年福田区建筑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采取优化劳动组合、控制建筑队伍规模等措施,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二普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94 762元/人,比一普增长67.3%,但比上年仅增长0.3%,增幅较小。 二普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资产总计387.07亿元,负债合计为256.24亿元,资产负债率66.2%,较一普高9.8个百分点。

3.资源制约、成本上升加重企业负担。近年来由于国内建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建筑工程成本费用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二普期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工程成本488.67亿元,占工程结算收入的89.8%,比一普增长1.4个百分点,处于高位区间。由于钢材、木材、水泥、柴油等价格上涨较快,导致原材料的消耗成本上升。经营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项合计为25.06亿元,占工程结算收入的4.6%,较一普小幅降低。工程结算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建议

1.完善监管与扶持,促进有序竞争。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建筑业法规,坚持工程强制性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行业监管、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严密监管市场秩序,严厉查处违规发包、倒手转包、恶意拖欠、偷工减料等违法违纪行为,形成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各级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对业主、建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加快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等有关部门链接,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约束力的社会信用管理新体系。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各级建筑主管部门要根据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要求,重新确定建筑业新的技术要求和素质要求,明确市场准入原则,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

2.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加大建筑科技推广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引导企业更新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全面进行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使福田区建筑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和信息技术应用率有较快的提升。努力构筑建筑业人才高地,牢固树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人才,全面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项目经理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技术精湛的一线操作技工队伍。

第4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 流程;工程管理;管理规范

1 概述

我国智能建筑始建于90年代,起步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建成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化的大型公共建筑。国内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已经成为智能建筑的巨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智能系统设备商、系统集成商、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房地产开发商。智能建筑是高技术的结晶、系统集成商、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房地产开发商。智能建筑是高技术的结晶,既是技术密集型建筑,也是资金密集型建筑,它的设计和施工都不能照搬传统建筑的方法,需要有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和承建商。

2 建筑的实施流程

2.1 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建筑物就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是推动和促进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目前国情下,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居房中,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就是一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客户暂时没有这种需求。所以了解客户需求,是有效进行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目前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工程建设的环节中,由专业顾问公司进行需求分析。顾问公司代表业主的利益,根据业主的实际要求,结合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招标文件和监管工程的实施过程。顾问公司通过编制技术规格书规定系统技术性能,对产品选择和实施方案具有否决权但对产品不具备推荐权。

2.3 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系统设计是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详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它已基本完成各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管线路由、电源供应、系统接地等主要构件的设计,也必须完成与建筑主体专业和其他设备专业的配合工作。 整个系统设计施工图作为日后的招投标工作、深化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2.4 弱电承包商的选择是智能建筑设计的重点: 目前智能建筑的工程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式,目前国内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2.4.1 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择一个承包商,协调工作由业主完成。

2.4.2 业主将弱电系统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由土建总承包商来作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管理工作。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发展还不成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像模式一,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包,就要求业主具备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管理的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弱电工程缺乏较深的了解,即使是一些大单位,在组织机构上设有基建处,有一些负责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往往这些人熟悉的又只是结构、电气、水暖等建筑的常规系统,而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仍有欠缺,这就难免造成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各子系统不考虑对外开放通讯协议,造成总集成的麻烦。负责的人员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效果不好,巨大的投资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即使业主能招聘到一些有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员工,但这会使业主的基建班子变得很庞大,而且一旦大楼竣工,这些人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业主单个系统分包的这种办法要求业主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而这又是目前实际情况很难达到的。

由弱电总承包商对整个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这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趋势,由于一直从事建筑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弱电总承包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班子,这些人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已经具备很强的弱电各子系统的技术能力和对关键问题、关键点的把握能力。弱电总承包商是专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作的,力求自身的不断发展,他们会不断跟踪新技术,力求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综上所述,弱电总承包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但凡事有利便有弊。对业主而言,如何选择一个合格的弱电总承包商是一个存在很大风险的问题。目前,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声称能做建筑智能化的承包商越来越多,在发展的大潮下,难免泥沙俱下,抛开没有“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的班子不说,就是具有“建筑智能化专项”的公司的水平也良莠不齐。选择一个好的弱电总承包商对工程至关重要,这也是最终交工的工程能否达到业主要求的关键。2.5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

不同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弱电总承包商或各子系统承包商根据优化的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

2.6 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与原设计不符的质量问题。

系统调试时,集成商获取机电设备厂家提供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后,就可以组织缩写相关的接口驱动程序。该驱动程序应该可以让其他程序合法调用而不需要对具体设备有详尽的了解。比如,通过驱动程序可以读取系统的温湿度而不需要考虑温湿度用何种方式进行测量,通过驱动等距离可以控制机组的运转而不需要考虑从哪个路径进行控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二次集成创造条件。有了驱动程序后,就可以按照软件工程技术的规则来组织编写用户界面语言。当所有的一次集成系统设备安装完毕、调试成功、提交完备的通用系统接口硬件、符合要求的系统接口软件编制完成,此时一次集成就完成了。

.结束语:综上所述:智能建筑工程总体设计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系统总承包商的选择,确保以确定的工程界面实施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严格按设计、产品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施工和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历史实绩或成果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第5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技术应用日趋成熟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代表建筑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建筑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建筑产品的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工程的功能、质量水平,有利于提高建筑业的增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建筑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正忠认为,智能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趋成熟,许多技术的研发成果已接近国际水平,并正向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智能建筑领域的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迅速成长,涌现出了众多人才和一批优秀企业。智能建筑正从观念、人才、生产方式、居住质量和经营模式上,带来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智能建筑作为当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改造提升传统的建筑行业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智能建筑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办公和经营方式。电子办公、电子商务、远程教学、电话会议和物流技术等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成级数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行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智能建筑技术在居住建筑里的应用,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方便性,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居住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

第四,随着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市、数字港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社区成为新亮点

浙江天都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广厦―天都城”是位于杭州余杭区的超大型数字化社区。该建筑群总用地面积为6500亩,建筑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80亿元。建成后的“广厦―天都城”将是一座融合建筑、现代科技、房产、和旅游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城。被列入国家建设数字化社区试点项目的“广厦―天都城”数字化社区工程,在设计中采用了宽带、电话、有线电视“三网融合”的总体网络架构,Web & GIS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等多种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智能技术,实现了智能建筑“节能、安全、高效、舒适、环保”的目的。“广厦―天都城”数字化社区具有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并具有智能建筑没有的某些重要的数字化功能,是对智能建筑的提升和完善及进一步发展。数字化社区也构成了数字化城市的单元节点,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

据了解,在广州丽江花园、广州珠江新城、上海中远两湾城、苏州今日花园等项目中,也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数字化社区的功能。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正忠指出,中国的智能建筑队伍成长迅速,尤其通过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已涌有一批有相当实力、并且有较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以及产品生产企业。据粗略估计,目前从事智能建筑的企业至少3000家以上,产品供应商也将近3000家左右。

经过近10年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建筑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和不断发展,国产产品不断开发,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再加上各地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因此,国内各类建筑对智能化的需求,已基本上具备了技术支撑条件。

同时,智能建筑也呈现了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各类建筑(楼、馆、场等)的智能化工程投资,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8%,有的已高达10%;居住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投资平均在每平方米60元左右(也将占土建投资的5―8%),如按全国每年竣工面积计算总投资约为几十亿元。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企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对企业的管理、市场行为的规范、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队伍的自身建设等,已影响到智能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转,需要从行业上加强管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徐正忠强调,“专业委员会”的每个企业,应该按照ISO9000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企业的管理;“专业委员会”要制订自己的“行规”,作为在市场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针对本行业的技术快速发展、队伍中青年人居多、相关的基础资料尚不齐全等现状,必须加强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提供信息。此外,尽可能地组织专家及企业,负责或参与编制相关的标准、规范,提供协会内企业来参照执行。

第6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展览 开序幕

嘉宾云集

上午八时三十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在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组委会总策划、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董春、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绿色建筑事业部总经理王宏、河南亚鹰钢结构幕墙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铎等嘉宾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钢结构展览,姚会长仔细观看着一家家精心布置的展览,当他走到由我们钢结构分会扶持的团凤县的展览区时,驻足观看,仔细询问着展览产品的性能和用途。

上午九时许,大会在庄重热烈的气氛中隆重开幕,在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董春的主持下,大会首先由东道主湖北弘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顺红致辞,他高兴地说:“弘毅钢结构工程公司历经六年的积极申办,一年的精心准备,终于迎来了这次盛会,今年的会议突出湖北特色,体现了一个主题(建筑工业化)、两个展览(室外样板房搭建展和室内新技术成果展)、三个专题(金融专题会议、物质供应专题会议和信息化专题会议)、四个分会场(弘毅分会场、武船分会场、武钢江北分会场和中建钢构分会场)。这个独具特色的一、二、三、四会议将永远铭记全国建筑钢结构会议的湖北时刻,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建管局局长张宏代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尹维真厅长到会祝贺,他说:全国钢结构大会在武汉召开,是我们近距离向大家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必将为湖北的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再向前推进一步。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与节能司副司长韩爱兴再次莅临大会,并带来了新的观点和理念。他高兴地说:“我很高兴来参加我们每年一度建筑钢结构行业盛会,我感受到了建筑钢结构行业巨大的发展,也经受了这种激励和洗礼,记得最早我第一次参加会议时只有几十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七八百人了,大家欢聚一堂,共庆我们行业的发展”。他指出:“这一年来,在全国钢结构企业奋力拼搏下,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全国的钢结构企业又取得很大进展。这一年,我们的建筑节能科技工作,特别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和整个的建筑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他说,当代的建筑技术有三个极其重要的明显特点和趋势:一是节能技术,已基本贯彻建筑技术各个方面,并逐步告别了传统的建筑技术;二是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技术,这大概是我们建筑技术的终结者和目标;三是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为特征的智能化技术,也广泛的渗透到我们建筑技术的各个方面。他说: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是在姚兵部长当初在建设部直接领导下,推动和发动起来的,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全国各个气候区域都普通执行了建筑节能的标准,随着建筑节能技术工作的不断拓展,中国已经发展到了绿色建筑领域,从原来的单一建筑节能扩展到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包括材料、交通、室内环境各方面的技术。他指出:中国最早1999年引进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正是在姚部长亲自布置、要求下完成,开辟了中国建筑绿色节能的起点,而在2013年国务院又印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掀起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新高潮,建筑工业化是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建筑钢结构作为建筑技术中最早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结构体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欧盟提出,到2020年,建筑能耗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20%,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可再生能源占到全社会应用的20%,在这个宏伟的目标下,欧州国家都争先恐后采取措施,德国、荷兰都提出了2016年、2018年,公共建筑要达到零能耗,2020年新建的住宅建筑要达到零能耗,2050年经过节能改造,全部建筑达到零能耗。与这个目标相比,我们还要很大的差距。”

他说:“五年前,我们与德国合作在秦始岛和哈尔滨建设超低能耗的房子,目前,秦皇岛已经建成了8万平米的超低能耗的住宅,开辟了我国建筑超低能耗的新阶段。全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大约三十个项目都要建设超低能耗建筑。武汉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人口密集,人口占到了45%以上,经济发达,经济也占到45%以上,而这个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冬季寒冷夏天严热,居住环境较差,虽然这些年有了分体式空调的发展,这个地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作为建筑技术还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指出:钢结构建筑要紧紧围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深入研究钢结构建筑的节能问题,钢结构建筑的碳排放问题,碳排放因子和碳排放量的问题,技术上要进一步的集成,要走集成化携同创新的路子,与各种建筑结构,各种建筑技术,更加高度的集成和携同,走工业化的道路。他进一步阐述:这几年我们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在北方大力推动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仅仅一个薄膜灰的外墙外保温就有178专项的节点和配件,而对于整个建筑而言所需要的专业节点和配件更多,需要更加高度的集成和携同。”最后他希望大家能共同开创钢结构建设的美好明天,为中国的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演讲 显功夫

专业登场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在会上作了主题为“钢结构企业扩张发展”的主题演讲,姚兵会长指出:在全国“两会”刚结束不久,我们在湖北武汉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提出了更加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在今年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推进新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从趋势上看,转变传统的现行的施工方式,向预制化装配式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建设领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一次革命。

我国钢结构行业2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一个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阶段,钢结构企业经历原始资本积累、快速发展、规模扩张的发展过程。建筑用钢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经历了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限制用钢”、“节约用钢”,到后来的“合理用钢”,再到今天的“鼓励用钢”,随着我国钢铁产能的扩张和发展,提高建筑用钢比重,扩大有效内需,是国家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的一条重要措施。

围绕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国务院文件提出的工作措施,我们把推进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提升钢结构房屋预制化装配化程度,推广绿色钢结构建筑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动员行业的企业、专家和社会各种力量,根据国家经济转型需要,研究钢结构建筑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产品需求方向,调整我们的市场布局,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和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借这个机会,我想重点和大家探讨钢结构企业扩张发展的问题。

对于企业钢结构企业扩张发展,姚兵会长提出了企业素质扩张、加工制作能力扩张、市场营销扩张、科技实力扩张、经营战略的扩张、市场营销扩张、管理部门扩张、企业文化扩张等八个方面的扩张,他说,行业的做强做大,要靠企业的品牌和市场的需求,要依靠钢结构领军企业的战略扩张,实现钢结构行业的更大发展,有赖于企业管理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融合了先进技术和优异质量的产品,是我们占领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根本。

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以“钢结构-钢铁产业链建设的思考”为主题发表了演讲,李世俊副秘书长认为,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改革重点锁定在五个严重产能过剩行业,钢铁首当其冲。2000年以后,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是全球第四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产业的转移带来了产能。在钢铁的市场拉动力中,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用钢行业,如制造业、船舶等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瞄准这部分产能而建设的钢铁产能,从出生就带有产能过剩的“基因”。钢铁产能过剩要从中国实体经济的大环境去分析。他提出要重视“商业创新”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分层次的推进产业链建设。

在这次独具特色的武汉会议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分会分别组织和主持了两个大活动,“四新”的推广与交流大会和技术论坛大会,其中技术论坛大会和东道主弘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组织的钢结构信息化主题会同时举行。在“四新”的推广与交流大会上,有15位会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行业“四新”技术进行了交流,由郭彦林主持的“技术论坛”首先由贺明玄拉开序幕,他从“BIM技术在建筑钢结构制作中的应用”开始讲解,专家们的讲座理念超前并针对性强,共有8位专家参加了论坛,从江苏沪宁高继领的“桥梁钢结构施工技术探讨”到香港金属结构协会钟国辉的“国际建筑用钢材等效欧盟标准设计技术研究及应用”;从宝冶集团肖瑾的“珠海十字门高层特大跨箱式钢转换桁架安装技术”到北京建筑设计院胡正平的“钢结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在几个大型工程中的应用”等的观点展示,专家们的新观点新理念火花在会场中回荡,台上台下互动交流,整个会场充满了学术氛围。由弘毅组织的钢结构信息化专题会也热闹非凡,地方领导,行业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其乐融融,大家围绕一个主题,钢结构信息化。

行业年会的工作报道是大会的重头戏,过去一年的成绩,新一年的打算和未来的方向展望全在这里体现,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的工作报告可操作性强,催人奋进,深受入会者欢迎。

榜样 再展示

英才辈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年一度的优秀协会工作者、优秀项目经理证书颁发、优秀企业家证书颁发和中国钢结构30强企业证书的颁发、2013年度建筑金属屋(墙)面十强企业和2014―2016年行业信誉AAA企业及两年一度的颁发中国钢结构金奖活动,更是会议的重中之重,为会议的项目增加了欢乐的色彩和氛围,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由钢结构分会胡育科副会长主持的颁奖仪式提前开始,当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分会副会长,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仕统宣读秦海琴、宋新利等33位2013年行业优秀协会工作者时,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会上,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秘书长李肇凯,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建筑钢结构混凝土协会会长顾炎晴,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河北省建筑业协会秘书长吴涤清,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安徽富煌钢构总经理助理杨俊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工程师方鸿强,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河南省钢结构协会秘书长魏群分别宣布颁发2013年度钢结构优秀建造师,杨正军等68人荣获第九届全国钢结构工程优秀建造师奖;王宏、单银木等29人荣获2013年全国钢结构行业优秀企业家奖并获证书;中建钢构有限公司、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荣获2013年度建筑钢结构企业30强;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荣获2013年建筑金属屋(墙)面十强企业;山东聚鑫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宝钢钢构有限公司等52家企业获2014-2016年度建筑钢结构行业推荐品牌(信誉AAA)企业和颁发中国钢结构金奖时,整个大会沸腾了,代表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按秩序向主席台领奖,悠扬欢快的乐曲和澎湃激动心情将大会推向高潮。每两年一度的中国钢结构金奖今年是第十一届(2013~2014年度),这是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国建筑工程钢结构金奖,是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钢结构金奖的评选对象,为我国从事建筑钢结构制作、安装企业承建的各类建筑钢结构工程,工程质量应达到中国国内领先水平。“钢结构金奖”(名单附后)每年评选一次。

总承包资质的试点工作是分会为钢结构企业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建市2014第45号文件,由住建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逄宗展处长宣读,关于多维联合集团等15家企业开展试点总承包一级资质试点文件的宣布,赢得了各企业的强烈反响,会员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为企业办实事的魅力。

旗帜 永飘扬

移师上海

明年的全国建筑钢结构大会将移师上海。随着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波宣布会旗交接仪式开始的音量,上海通用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若兰英姿飒爽的走向主席台,从东道主手中接过会旗,飘扬在武汉会议上空的会旗在朱若兰和党保卫的共同挥舞下,随风飘扬。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助推建筑工业化的旗帜将一年一年的传下去。

附:中国钢结构金奖名单

第7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第8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征求意见稿)

 

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强、经济社会作用显著、发展提高潜力大的特点,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影响深远。为推动我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建筑业向工业化升级,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制定《东莞市建筑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2021-2025年)东莞建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动我市由建筑业大市向建筑业强市发展,打造“东莞建造”品牌提供政策依据。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建筑业快速发展,为未来五年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规模效益快速提升。2019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562.68亿元,同比增长18.7%,2016-2019年年均增长26.3%;2019年建筑业增加值为183.03亿元,同比增长9.6%,2016-2019年年均增长7.88%,对我市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实现利税总额49.1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2.27%。建筑业在集聚技能人才、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业人员数超过20万人,技术工人达13万人。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0.68万元/人,位居第二产业前列。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根据省厅三库数据统计,全市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总数达2195家,其中总包一级资质企业26家,总包二级资质企业166家,总包三级企业738家,专业承包资质企业1265家。建筑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排名前20名企业产值占全市纳入统计900多家企业产值的比重接近50%。初步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依托、劳务分包为辅助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建筑施工为中心,建筑材料、构件、机械设备等关联生产制造以及勘察、设计、审图、监理、造价、检测等建筑技术服务领域加快集聚,全市有勘察设计、监理领域甲级资质企业16家、乙级资质企业34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建筑工业化步伐加快。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建节能〔2016〕16号)、《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17〕103号)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及相关配套细则,积极推动以绿色节能、装配式、环保、信息化为主的建筑业现代化。2016-2019年,共有绿色建筑约22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60.4%;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在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均达100%,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4600万平方米。编制《东莞市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导则》(东建节能〔2018〕13号),麦德龙东莞商场项目获得全国首个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三星级运行标识案例。装配式建筑稳步发展,2018年共落实新项目11个、175万平方米;2019年共落实新项目15个、390万平方米,有1个项目被评为广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有4家生产企业被评为广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品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6-2019年共获得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获得广东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5项、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13项、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111项、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奖58项、“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省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83项。2016-2019年共获得国家级设计奖项4项、国家级勘察奖项1项;获得省级设计奖项14项,省级勘察奖项6项。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工程咨询、代建制等新型工程组织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提高品牌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市场范围不断拓宽。本地建筑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业务范围拓展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国内其他省市以及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范围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建筑企业在省外建筑市场完成产值63.17亿元。2016-2019年,省外建筑市场完成产值年均增长27.87%。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住建事项网上审批率达93.3%。2019年,我市开展新一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不断压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3日,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已压缩至43日,比我省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压缩了47%和28%。其中施工许可阶段审批时限由96个工作日压减至3个工作日。监管机制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管理制度,创新试行承包商预选库、评定分离、简易招标等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代建模式,全面实施用工实名制、银行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筑市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撑全市建筑业总部经济加速发展,越来越多高资质建筑企业正在落户东莞。

(二)存在问题

我市建筑业整体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方式占主导地位,建筑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强,创新发展动能偏弱,关键领域与环节仍不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离“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建筑业要求还有差距。

——产业支撑能力偏低。2016-2019年建安投资平均达到1000多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全市每年在监在建项目约1500项、6000万平方米,但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仅为建安投资的45%左右,本地企业市场占有率仅在25%左右,大部分建筑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2019年,建筑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比重的1.93%,远低于全国7.16%、全省3.95%的平均水平,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仍有待提高。

——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本地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足,科技创新投入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数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反映城市形象的精品工程很少。我市建筑设计领域获奖数目远远落后于广州和深圳,排在珠海、佛山的后面。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使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网络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项目成功应用的案例较少。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和基础较弱。

——要素供给制约明显。企业对高端建筑人才的招引投入不足,招引条件偏弱,自身培养能力不强,现有本地高级科技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建筑业新一轮发展的需求。区域间人才竞争激烈,本地企业引进人才难度加大,面向建筑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单一问题突出,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形成明显制约。

——企业竞争实力偏弱。本地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航母型”“旗舰型”领军企业仍处于成长阶段,大部分企业产值低于1亿元,10亿元以上企业较少,还没有产值过百亿的企业。高资质企业数量少,没有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受业绩、资质、规模等因素制约,本地企业高度依赖本地建筑市场,走出去的能力较为欠缺,难以独立或通过联合体方式获取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成长能力有待提高。

——监管水平有待提升。多层级、多部门监管问题依然存在,部门间协同监管机制仍需完善,市、园区(功能区)、镇街纵向联动仍需加强。基于网络化、大数据的现代监管方式、监管平台、监管机制亟待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仍有优化空间,规模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培优导向,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产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东莞以制造业立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建筑业发展,但在建筑业顶层设计方面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在推动建筑业发展的意识仍需提高,在产业扶持措施方面与周边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二、发展环境

(一)宏观环境

——城市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未来五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也迈入中后期阶段。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主体,大力推进“新基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区间经济、交通的互联互通,成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大任务。

——“双区”建设承载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将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将推进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城市间在产业、交通、空间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连绵发展,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城市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区叠加”建立东莞发展新格局。随着我市迈入“万亿元俱乐部”,未来全市发展质量将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广东“双区”建设加上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形成“三区叠加”的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有利于加快我市从“通道城市”转变为大湾区“战略节点城市”。同时,我市将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全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通过住房、出行、通讯、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大力度投资,大项目支撑,大规模建设,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目标。

(二)产业新趋势

——大数据应用和智能建造是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业将加快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招标投标环节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全国和省、市层面将加大建筑业服务和决策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应用,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建筑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将加速融合推进智能建造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要求加大智能建造在工厂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明确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确定了系统化集成设计、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精益化施工、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科技支撑、专业人才培育等重点。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建筑品质和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良好市场环境是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随着建筑市场的完全放开,良好市场环境有助于形成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专业特色企业做特做精、产业联盟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格局。优化建筑业市场环境,推进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将为提高监管水平,实现行业公平竞争和良性竞争,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市建筑业扩规提质增效,提高产业综合实力,加快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外部环境下,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1.机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激发建筑市场活力。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进入大配套、大建设、大提升时期,建筑业在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2020年全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鼓励支持本土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全市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激励我市建筑业活力的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都有广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新基建建设方面,包括东莞在内的大湾区将大力推进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东莞建筑企业发展提供新市场空间。新型城镇化方面,《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实施,广东各地市以及东莞城市更新和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将为本地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全市纳入“三旧”改造标图建库面积达到25.8万亩,相当于我市20多年的新增用地规模。城市功能提升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节点城市,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将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提升、园区开发等各类重点项目建设。从2020年开始,我市大力推进教育扩容千日攻坚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新建或改扩建公办中小学两百多所,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全面推进综合交通“六大体系”建设,涉及交通配套项目逾百项,投资金额数千亿,以及推进轨道交通站场周边土地综合开发,东莞松山湖、水乡功能区以及滨海湾新区扩容提效。

——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建筑产业竞争力。我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正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5大新兴领域,这为建筑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建造技术,推动生产装备、施工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在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楼宇自动化系统等方面培育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新业态。

——区位优势有利于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集群。东莞处于香港、深圳、广州的轴线上,面临“三区叠加”重大机遇。这有利于东莞把制造业的产业组织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转移到建筑业上,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金融、产业金融优势嫁接到东莞建筑业,发展建筑金融,培育建筑业总部经济,建设现代化建筑产业集群,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2.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挤压本地企业发展空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元大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支撑作用、经济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国各地,以及我省多个地市出台扶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建筑业培育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众多拥有高资质的外地大型建筑企业在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抢夺市场的局面。在市场竞争中,我市建筑企业资质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对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我市建筑企业在尚未完成规模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就已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虽然有部分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领域进行了探索,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这些企业同样面临极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不足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是我市建筑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机械化、装备化等工业化建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我市建筑业虽然从业人数众多,但是层次与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工人短缺,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东莞建筑业中高端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将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统领,发挥东莞产业优势,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建筑业向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构建以龙头优势企业为核心、以现代建筑产业集群为载体,上下游产业环节贯通的建筑业全产业链;不断提升东莞建筑业品质和标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打造“千亿产业、现代建造”的建筑强市,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做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1.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把建筑产业发展与全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结合起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对内推动“东莞建造”量质齐升,对外增强“东莞建造”品牌优势,促进建筑业发展全面服务于我市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2.全产业链升级发展

发挥建筑施工优势,筑牢建筑业的发展基础,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探索建筑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建筑业产业集群,构建涵盖科研、设计、施工、装配、制造、物流、运营管理和服务融合一体的建造产业体系,形成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3.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把建筑业增长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来,结合本地现有基础和优势,积极推广建筑新技术和新材料,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构建良好的建筑产业创新生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源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努力推动我市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

4.关键领域优先发展

更好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挖掘本市建筑市场空间和内需潜力,培育一批高资质、高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建筑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推进建筑业“强链”“建链”,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优先培育壮大建筑业的重点环节和高技术环节,增强我市建筑产业竞争优势。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建筑产业全产业链,新型建造方式取得突破,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处于全省领先水平;龙头骨干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技术水平和建造资质明显提高,建筑企业竞争优势和“东莞建造”品牌优势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以政策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筑产业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监管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千亿产业、现代建造”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

1.产业规模

建筑业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总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平均增速超过20%。

培育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1-2家,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8家。培育年产值超200级亿元级企业1家,100亿元级企业3家,超50亿元级企业5家;超10亿元级的专业承包企业3家,形成龙头骨干企业强、专业企业精、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良好格局。培育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2.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2025年末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5%以上,政府投资建筑工程项目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建成10个以上广东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其中有2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培育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智能建造新业态。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80%。

3.科技进步

全市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建筑技术体系。总承包特级企业及年产值超50亿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主编、参编国家或者行业规范、标准1-3部,新增省级以上工法30-40项。特级和一级企业基本掌握智能建造新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应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4.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以及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在本地企业中培养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管理专家30名以上;引进国家或省级高等级人才10名。新增300名以上一级建造师。

5.品牌培育

打造精品工程,走品牌发展之路,创建自有特色品牌,形成“东莞建造”品牌竞争优势。争取创鲁班奖、国优工程3-5项,国家级勘察、设计奖10项;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40项;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50项;省省级勘察设计奖30项以上。

6.质量安全

坚持质量优先,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稳定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建成质量安全监管智能平台;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品质持续提升。

五、主要任务

(一)做强建筑全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壮大建筑施工优势行业

提高建筑施工能力和水平,拓展建筑施工领域。鼓励工程施工企业以公共项目和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为重点,发展村镇和市政建设工程施工领域,扩大园林工程、道路桥梁和水生态治理工程数量和规模,形成新的工程施工业务增长点。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大力提升高端工程施工项目的承接能力,积极参与滨海湾新区、教育园区、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为施工企业创造条件,培育建筑施工工业化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包括装配式在内的新型建造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提高我市高技术工程施工能力,打造东莞建筑施工品牌。支持以专业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工程施工和相关业务企业,承接东莞和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基础性工程项目,以及绿色、节能、资源可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工程施工项目。

2.做强建筑技术服务业

优化建筑技术服务结构,提高建造设计技术和服务质量。鼓励东莞设计企业创新设计理念,提升精品项目和大型项目设计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东莞提供优质服务。新增甲级资质勘察设计院5家;培育产值超5000万元设计院6家,产值超亿元设计院2-3家,以及一批有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建筑服务企业。推动建筑技术服务业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提升建筑技术服务业市场竞争体系,创新建筑技术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东莞勘察设计、造价、招标代理等企业积极探索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建筑技术服务业竞争力。推动设计、造价和监理等技术服务企业联合工程施工企业组建“东莞建造智库”,建设东莞建造咨询服务平台,以创新的设计理念,研究东莞城市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功能、资源节约利用、地域文化与建筑和谐共生等课题,以我市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为导向,为水乡功能区建设、滨海湾新区建设、高等级公共建筑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提升我市建筑品质和城市建造特色。

3.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鼓励和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适度、稳健多元化发展,向相关产业环节延伸。鼓励大型施工企业收购有较高资质的勘察设计院、市政公司等,将并购企业转移到东莞注册并实体化运作。培育能够打通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招标代理、工程咨询、原材料供应、工程检验检测、维护维修、运营的全产业链核心骨干企业团队,大力发展建筑幕墙、钢结构、园林工程、装饰装修等中小企业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专业承包商。推进建筑服务行业本地市场差别化竞争,外地市场抱团式合作,在错位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打造有东莞特色的全流程现代建筑业产业链。

4.发展特色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鼓励企业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深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与创新运用,提高智能建筑、建筑流程和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选择若干家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培育成为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引导本市电子信息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建筑业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开展面向智能建造的技术合作,建立跨产业组织,构建智能建造工程项目多方协同智能建造研发平台,提供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服务的智能建造产品和解决方案,带动以新型智能产品和服务平台开发为中心的智能建筑制造业发展。推动发展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专业领域转型升级,逐步形成有东莞特色的智能建造、智能建筑设备部件制造、智能建筑服务新业态融合发展的智能建筑产业体系。

5.培育东莞特色建筑新业态

充分发挥东莞的制造业优势,建立建筑工业化合作平台,对制造业行业进行建筑工业化赋能,推动我市地墙砖、卫浴、家具、五金卫浴、建筑铝材建筑装备等建材制造业适应建筑工业化标准,向绿色环保产品升级。推动产业招商引资与创业企业孵化相结合,引进拥有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行业领先建筑企业及部品部件企业,为建筑新业态发展培育新兴力量。适度发展高质量新型墙体材料。培育一批能够提供建筑材料和构件供应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新电商,提升东莞建筑建材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着力推进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智能建造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培育智慧建筑新业态。鼓励专业化建筑工程骨干企业增强绿色、节能、环保理念,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投资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快布局绿色建造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培育东莞特色的绿色建筑新业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提高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由建造建筑产品向建造和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二)大力培育产业基地,发展建筑产业集群

1.加快建筑产业集聚发展

整合建筑业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鼓励本地骨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构建产业发展联盟,实现龙头企业、核心环节、关联产业有效集聚,形成技术领先、配套齐全的特色建筑产业集群。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导向,打通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培育集建筑项目管理、规划设计、新型材料研发、造价咨询、中介服务、金融平台等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建筑技术服务园区,大力吸引科研机构在园区开设工作站、研究室,打造“东莞建造”的高端发展平台;推动建筑研究、科技创新、建材生产等相关企业合作创建“产、学、研、商”一体化发展平台和示范基地。支持具有产业优势的建材、装饰、智能、幕墙、园林等企业走“专、特、精”道路,做大产业规模,整合专业建造上下游产业链,建立绿色建造产业链创新联盟,推动建设绿色建造研发中心、绿色产品生产中心、绿色产业服务中心。

2.培育建筑产业化基地

发挥东莞制造业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工程应用类(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部品生产类(构件生产、配套产品、装备制造等单位)基地。利用各镇现有的产业基础,扩大、提升相关的装配式部件、铝模板、爬升脚手架等产品的生产、供给,形成规模化的建筑制造产业链。支持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带动装配式建筑上下游企业发展,鼓励企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及央企和大型建筑企业在东莞建设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和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心,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科研教培类(咨询教培、科研院校等单位)和综合产业类基地的协调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支持有港口和铁路站场镇区,发挥资源、交通优势,提升石材、家居、上下游产业的配套能力,规划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将与制造业相关的装配式建筑业态列入先进制造业的范围,享受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择优向市科技创新部门推荐申报重点扶持对象,积极向省和国家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3.培育建筑企业总部基地

通过培育一批、招引一批、提升一批等方式,支持建筑企业在我市设立企业总部或大湾区总部。探索培育国际建筑展览平台,加快建设建筑市场信息、科技创新、建造人才配置平台,把东莞发展成为建设资本密集,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具有高度活力和创造力的建筑企业总部基地。支持我市贡献大、能力强、有需求的龙头企业建设总部大楼,提升龙头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引导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申请认定为总部企业,享受我市鼓励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央企和省内外优质建筑企业到东莞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本地建筑企业提升特级资质或有专业技术优势的企业拓展经营建设总部大楼,给予用地等政策优惠。

4.培育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打造建筑业与建材制造业深度合作平台,鼓励建筑企业积极采购应用和推广东莞建材产品,与本地建材企业共同开发建筑技术和产品,优化提升本地建材市场。促进东莞建材产业及关联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链向上下游优势环节延伸,支持优势企业提质增品壮大发展。通过资本、技术、项目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强强联合,以强带专,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培育新型建材龙头企业。以东莞为经营中心、市场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物流成本和生产资源优势为重要因素,在惠州、河源和粤北、粤东地区投资生产中心,发展跨区域的幕墙、玻璃、铝型材、陶瓷和预制混凝土产业集群,支撑东莞建筑全产业链发展。强化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科学规划和优化搅拌站布局。

(三)内强外引共同发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1.培育建筑施工龙头企业

坚持培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资产规模大、社会信誉好,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增强内生动力,拓展优势业务环节,向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成为集投资、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立本市重点骨干企业库和日常联系服务制度,协助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对入库企业在资质升级、上市融资、工程担保、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产值和税收排名靠前的企业给予信用分值等奖励,为企业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提供服务。支持已上市建筑企业通过融资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推进本市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争取上市机会;鼓励本市龙头骨干企业学习央企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主动和央企、国企结成联合体,参加本市和大湾区大型项目投标,扩大企业影响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2.支持企业整合优化业务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化业务,解决承揽工程、融通资金、分担风险、提高效益等难题,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提供支撑。鼓励总承包一级资质以上企业并购有较高资质和人才储备的设计院或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建筑业相关行业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拟上市企业资源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优先支持库内企业挂牌上市。对开展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给予奖励。

3.招引一批高质量企业

围绕“强链”、“补链”目标,招引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到东莞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围绕提升资质水平目标,设置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和奖励标准,争取引进2-3家有特级资质的企业落户东莞。积极吸引大型央企、省属国企和优质企业将总部基地落户东莞,或在东莞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开展经营活动。鼓励重特大项目中标单位落户东莞,或在东莞开办企业。推动市镇两级招引项目机构对招引企业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对已招引企业持续实行一对一、多对一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良条件,帮助企业解决到东莞后的经营场地、市场开拓和人才引进落户等问题。对为东莞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新招引企业给予奖励和宣传,扩大知名度。

4.推进企业晋升资质等级

制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激励政策,为申报施工总承包特级、专业特级、施工总承包一级以及工程勘察设计行(专)业甲级的企业提供政策和专业指导,对晋升为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成立由省内外专家团队组成的建筑企业资质申报提升专家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辅导和申报资料组织的技术支持;由相关部门牵头,鼓励高级资质企业开展对中小企业升级资质资格的辅导。制定全市建筑业企业资质提升计划,设计东莞建筑产业链相关资质关系动态发展信息图,为企业组团合作、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引导和鼓励企业制订资质晋升计划,提高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打好晋升资质的基础。

5.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发展

鼓励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专业企业。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发展包括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内的新型建造技术安装专业分包业务,培育特色分包能力。在建筑幕墙、地基基础、园林设计、装修装饰和钢结构等专业领域着力培育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群,支持一批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为大型骨干企业。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清理对民营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设置的不平等限制条件,清除各部门和镇区针对中小建筑企业直接或变相设置的各种障碍,保证民营企业平等竞争地位。在省级工法评审、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创建各类优质工程等方面,加强对中小建筑企业的指导帮助。

(四)公共建设项目引领,推广新型建造方式

1.发挥公共建设项目示范作用

积极推动公共建设项目采用新型建造方式,提高工程建造标准,全面提升公共工程建造品质,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具有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和经验的建设单位以及具有设计、生产、施工等综合能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参与政府投资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打造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以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南城CBD区建设等为试点区域,选择一批政府投资工程和部分社会投资项目,采用新型建造方式,培育一批在设计施工质量提升、智能施工管理、减少材料浪费、缩短行政审批、降低建设成本等方面成效显著的优质工程。

2.加快推广绿色建造方式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造和运营管理,通过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建材选用、绿色施工和安装、绿色一体化装修、绿色运营,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推动绿色建筑量质齐升,在公共建筑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更多建筑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深入开展《东莞市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导则》应用评估研究。大力发展和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建筑企业优先使用资源化利用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的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广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的适用技术,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提升绿色施工水平。

3.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编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指引,制定适合我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构建与国家技术体系相衔接、适合本地特点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研究开发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工法。成立装配式建筑专家库,以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为载体,建立装配式建筑技术服务中心。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促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生产单位进行协同设计,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制定我市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制造的规格标准,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提高装配式施工水平,引导施工企业对装配施工、安全防护和质量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编制科学可行的施工作业标准书模板,提升施工流程的标准性和组织性。推进建筑全装修,新建住宅项目率先推行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配式装修,推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和协同施工。

4.加快推动智能建造

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智能建造快速发展,发挥重点项目以及大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拓宽各类技术的应用范围,探索集研发设计、数据训练、中试应用、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模式,研究制定我市智能建造的实施意见及评价标准。推动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工程项目积极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加快推进BIM技术在公共建设项目中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项目提质增效。推动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鼓励中高级建设项目以“互联网+”为基础,推广智能建造中的传感器、物联网、动态监控等关键技术使用。

5.优化提升建造组织形式

支持我市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合作、兼并等调整升级组织形式,健全管理体系,增强竞争优势,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龙头企业。引导大型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积极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鼓励相关单位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拓展业务范围;支持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建立全过程咨询平台,提升咨询企业全过程、一体化服务能力,承接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业务。探索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全过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推动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

(五)构建建筑技术平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1.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建造新技术

支持企业开展建筑科技专项和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推广,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推进工程项目采用建造新技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优势。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推动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基础共性技术的应用。利用我市的制造业优势,推动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的战略合作,突破一批建筑核心技术,形成东莞建筑技术优势。加快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梳理已经成熟应用的建造技术,定期发布成熟技术目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应用新型建造成熟技术,培育具有新型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2.建立建筑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招引高端人才及团队到我市建立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重点研发平台,加快关键适用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选择一批有技术积累、有人才优势、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多出技术成果,优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鼓励总承包特级企业及年产值超50亿的一级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项目,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建筑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协同创新,培育和组建行业协同创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发挥技术创新和建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优势,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围绕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型建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3.加强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重视专业人才队伍、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有效的育人、引人、留人机制。关心关爱企业家团队建设,壮大东莞建筑企业家力量,提高我市建筑业企业家整体水平,培育和奖励一批有素质、爱东莞、能力强、业绩优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激励优秀企业家成长。加大建筑人才招引力度,深化校地合作,引进创新人才,把引进建筑业技术管理人才纳入我市鼓励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范围。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宽松的工作氛围,创造承接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筑人才资源外溢到东莞的条件,吸引广州、深圳和内地建筑人才到东莞工作和落户。以提供比广州和深圳更优惠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补贴为前提,加大东莞发展和品牌宣传,引导东莞常住人口的建筑和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回莞就业。以东莞建设“技能人才”之都为导向,大力推进建筑技能人才建设。大力培养建筑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打造立足东莞的高素质建筑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的财政投入,组织建筑产业现代化、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信息化管理等高端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能力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新型建造方式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培训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要求的技术管理团队和高级技工,提升本地建筑业企业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提升东莞建造品质,创新质量安全体系

1.增强高品质建筑设计能力

提升建筑规划设计理念,聚焦东莞城市建造品质提升,着力培育一批精品建筑和品质设计优秀项目,打造与“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相匹配的城市建筑。加强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统筹引导,高定位、高标准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协调建筑与城市空间及公共活动关系。推动建筑设计方案编制城市设计衔接专篇,充分落实城市设计内容。鼓励设计企业以东莞城市建设品质提升为目标,融合岭南建筑特色,融入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创立东莞建筑设计新模式、新风格,切实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推动重要或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在前期策划阶段组建管理运营团队,引入高水平技术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创新建筑方案设计优选制度,结合建设项目特点,鼓励采取设计招标、设计竞赛和直接委托行业知名专家团队评选等方式优选项目设计方案。建立高水平城市建筑设计专家库,为我市高端标志性建筑项目提供设计技术咨询服务,推行设计竞赛和设计招标的“阳光评审”。吸引业绩优、水平高、信誉好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设计单位或团队,积极参与或与本地勘察设计企业组建联合体参与东莞的设计竞赛或设计方案招标。

2.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对现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制订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技术规范,编制设计图集,逐步建立国内一流水准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完善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BIM应用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积极推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安全标准化、防范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图集指引,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水平。适度提高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强制性指标要求,逐步提高标准水平。支持企业积极参加行业标准、地方规范的制定,主编或参编国家、省级行业标准。

3.建立创建优质工程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争先创优,积极争创优质工程、标准化星级工地和科技示范工程,力争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建立创优质优秀工程激励机制,制定创优质优秀工程表彰奖励办法,每年定期召开全市建设工作会议,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工程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支持有经验的科研院所为企业工程项目申报优质、星级和科技示范工程提供咨询服务,鼓励社会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对获得优质优秀工程奖项的单位进行奖励。

4.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完善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强化关键环节、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完善标准化工地管理体系和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建立工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探索建立建设工程安全责任主体失职追责和清出机制,构建施工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强化工程质管理制度的执行,压实主体责任。加强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以过程检查记分评价为主的动态监管机制。落实政府监督执法责任,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巡查和工程质量抽检,加强工程双随机抽查。进一步理清市与镇(街)、功能区与镇的监管职责,制定“阳光监管”制度,建立联动机制,提高监督效率和质量。强化工程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与建筑市场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和资质资格管理等有机联动。探索对企业的差异化监管,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完善危大工程信息化监管系统动态管理,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工地”质量安全监管技术开发应用,建设和优化东莞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推进完善建筑机械设备服务和施工的技术安全服务标准体系,优化设备使用的安全监管制度,提高我市建筑装备现场生产技术和安全水平。

5.深化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治理

深入开展房建市政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法人管安全、带队检查制度,对隐患排查整治不落实的予以追责。突出关键环节、关键部位治理,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建机一体化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对设备的维保和日常检查责任。加强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加大力度整顿检测市场不良行为。整顿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完善检测过程和检测行为的监管机制。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对工程检测全过程动态管控,规范检测行为,确保检测质量。

(七)壮大本地核心市场,积极拓展湾区空间

1.大力支持企业深耕本地市场

充分利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加大对我市“三心六片”组团联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市场研究,分析我市构建高水平轨道交通建网络、打造国际空港中心、建设东莞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水利、市政、5G基站、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本地建筑项目市场信息。引导本土企业加快适应本地重特大项目建设标准,支持本土企业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筑融合发展,向市政、路桥、水利等领域拓展,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资质等级,适应重大项目招投标方式的变化,努力扩大本地市场份额。把深耕本地市场作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地和跳板,支持本地企业在公共建筑工程、科技含量高、建设难度高的中高端建筑领域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做出样板项目,为进入东莞以外的大湾区建筑市场提供示范工程。

2.提升本市建设市场供给标准

引导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经营机构在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前提下,对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应用建筑信息模型项目,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方式,每年明确一定比例,并逐年增加国有资金投资占主导的项目实施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为培育东莞特级总承包企业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提供平台。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咨询服务节约的投资额对咨询单位予以奖励。推动市城建局、市水投集团、东实公司和交投集团等政府投资机构在建设学校、医院、水务、轨道交通、道路桥梁、高速公路等重大公共设施的过程中,适应我市建筑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突破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高建设项目的建造标准,整合创新项目立项条件,优化招投标程序和标准,提供招投标政策咨询服务,支撑“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和东莞建筑市场优化发展。

3.积极拓展大湾区市场空间

利用我市处于大湾区核心圈内、“三区”叠加,并处于香港-深圳-广州轴线的区位条件,鼓励企业培植以大湾区为核心的主力市场,以抱团竞争的形式,探索“投建营一体化”的东莞做法,形成智力、技术、资金、装备、管理、标准和劳动力等联动参与的市场竞争优势,拓展市场空间和业务范围,积极承接大湾区的省重点项目和城市水生态治理工程。鼓励企业加强与央企、国企的合作与协作,通过项目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投标大中型项目,实现“靠大联强”拓展市场。借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深港科技合作区的建设契机,主动对接深圳建筑产业链条、技术标准和建造方式,跟踪深圳,对标国际一流,建立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推进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模式,鼓励嵌入深圳建筑产业链条中的施工、专业装修装饰、设计、建材等环节,在工程建造中不断学习建造技术,提升质量安全和品牌竞争优势。

4.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

高点谋划,提前布局,加快建筑“走出去”步伐,力争开拓境外建筑市场形成突破。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筑市场的研究,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市场和法律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组织推介对接活动,为企业海外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全过程风险防控和服务,为我市企业赴省外、境外承接工程业务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引导企业通过合作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等,与大型央企、国企建立战略联盟,以“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全链条参与海外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省外、境外市场条件研究,围绕主业选择和拓宽市场,形成市场适应性强、专业覆盖宽、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化市场开拓和工程承接体系,积极走出去布局新市场,设立新机构,承揽新业务。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1.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梳理可下放事项,推动“数字住建”建设,深入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事项要件,压缩政府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能。推行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级分类审批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以及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集成服务模式,按照“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推行审批事项一窗办理,推动全程网上无纸化、一网通办。

2.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推动工程总承包实施和完善。加快推进全过程电子化招投标,研究探索电子化监督,实行招标人首要责任制,试行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加大择优力度,落实招标人权责对等。倡导招标人适度择优,加大公平竞争力度。创新改革设计招标制度,鼓励国内外优秀设计企业团队与本地设计企业联合,组建联合体参与投标项目。

3.完善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平台对全市建设项目开展监督登记、联合验收、施工图抽查、质量安全监督等事中事后监管过程,实施远程动态监控与监测预警。推进BIM的工程建设项目智慧审批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智慧建造、智能监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整合优化升级,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4.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完善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优化概算定额、估算指标编制发布和动态管理。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统一信息发布标准和规则,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市场价格信息。加快建立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为概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引导建设单位根据工程造价数据库、造价指标指数和市场价格信息等编制和确定最高投标限价,按照现行招标投标有关规定,在满足设计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探索根据合同造价实施差异化监管,为建筑品质提升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工程施工合同履约和价款支付监管,引导发承包双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展工程款支付和结算,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探索工程造价纠纷的多元化解决途径和方法,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防止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

5.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动态化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和科学化信用评价体系,与国家和省建筑市场信用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实现数据共享,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信用评价信息在市场准入中的作用,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在企业承接业务和差异化监管等方面的运用,加大企业纳税、评优、科技进步等加分比重。依法完善建筑业质量和安全管理执法标准和措施,建立质量安全档案和公开不良行为信息,筑牢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防线。探索建立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与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快速处理制度。

6.强化行业协会发展和自律

加强对建筑行业组织的指导,鼓励行业协会承担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提高行业协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发挥协会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发布市场参考价和最低保障价,制定禁止通过恶意降价进行竞争的自律公约,抵制恶意低价、不合理低价竞争行为,探讨差异化行业监督和行政监管,维护行业发展利益。支持行业组织研究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行业管理模式和技术,鼓励行业组织开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开发、专业研讨会和技术培训活动。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功能,支持行业组织对发生建筑质量安全事故、供应假冒伪劣建材设备、不合法的转包挂靠、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或者其它社会影响恶劣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通报和纠正行动;推动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与行业组织合作,打击恶意竞争等不良的从业行业。鼓励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诚信自律体系建设,规范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合理竞争。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建筑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加强建筑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建立完善指导建筑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设立由相关部门分工落实的建筑业发展协调机构。完善规划衔接机制,分解建筑产业发展质量、规模与效益目标,压实主体任务和责任。

探索设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筑业、电子信息、建材制造、金融服务业等企业和行业组织以及科技部门参加的东莞建筑产业发展联盟,推动建筑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和建筑产业与科技、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对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勘察设计、工程咨询服务等中高端环节企业招引的领导;积极组织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主要建筑市场开展推介活动,让更多地方的政府部门以及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熟悉、了解、信任东莞建筑企业,增进沟通交流,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平台和服务。

(二)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制定与规划实施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有效的政策预期和导向。

着重围绕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出台建筑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政策,以及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市场培育、人才支撑、融资上市等支持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支撑。

设立东莞建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支持。推动持续开展“东莞建造”优质施工企业、技术服务企业的量化评价。

以发改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主导,加大公共设施投资项目的信息化、工业化的成本投入,提高我市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补贴标准。推动工业和科技部门加大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研发的支持,把“东莞建造”技术创新项目纳入东莞重大科技项目,出台鼓励建筑业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技术中心,以及优先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形成新业态的政策;推动人力资源部门研究引进建筑业高端人才和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政策。

整合优化市内市政、交通、水利、片区开发、城市综合体以及公共领域项目和工程的供给市场,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优化调整资信、业绩、报价等发包条件和评分标准,用好优质企业名录,鼓励在同等条件下,建设单位优先选取本市优质企业作为承接任务单位,支持我市优质建筑企业单独或组建联合体承接项目。探索建立小额工程预选库、联合体投标企业库。

创新和完善建筑业安全质量监管体系,引进智能化管理技术,建设覆盖全市工程项目的全天候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优化质量监管体系,提高东莞建造质量水平。

各区镇、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吃透省、市对建筑业的支持扶持政策,认真落实,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三)纳入绩效考核

围绕加快我市建筑业在上规模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建筑业全产业链的目标导向,制定建筑业发展规划任务实施的分部门分级考核制度,把考核指标纳入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第9篇:建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型建筑; 给水技术;创新探索

Abstract: building water belongs to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category,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life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quirements are increasing; with the people living standard,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concern for the health, launched a green reform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for living water supply system from the restrictions, eliminated the traditional galvanized steel pipe, and then to replace sb. Is the promotion and use of new water supply pipes, heal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specially in water supply field gradually new material to promote the use of environment-friendly, healthy trends. These reforms not only require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in the new building water supply technology,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building water supply, planning also require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reform of water supply,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ll achieve mor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 new building; water supply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给水工程:是将符合水质标准的水送至生活、生产、和消防给水系统的各点用水点,满足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是一个冷水供应系统,按用途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1.生活给水系统:供民用、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建筑内的饮用、烹调、盥洗、洗涤、沐浴等生活上的用水。要求水质必须严格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质标准。

2.生产给水系统:因各种生产的工艺不同,生产给水系统种类繁多,主要用于生产设备的冷却、原料洗涤、锅炉用水等。生产用水对水质、水量、水压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由于工艺不同,差异很大。

3.消防给水系统:供层数较多的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及某些生产车间的消防设备用水。消防用水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必须按建筑防火规范保证有足够的水量与水压。

根据具体情况,有时将上述三类基本给水系统或其中两类基本系统合并成:生活——生产——消防给水系统,生活——消防给水系统;生产——消防给水系统。

一、我国建筑给水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

1.建筑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步创立阶段

这个阶段建筑给水的主要标志是我国开始设置给水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并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第一代通过专业培养的建筑给排水专业技术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队伍,对建筑给水技术进行研究、改革,促进其发展。

2.室内给水阶段即总结反思阶段

在这一阶段建筑给水过程的主要标志是通过工程实践,对以往机械照搬照抄国外已有经验所导致的失误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和确立了专属于我国的,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水技术体系。

3.建筑给水阶段即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使建筑给水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建筑给水的专业技术已逐步成为建筑给水建设中不可缺少而又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给水的发展阶段,其专业队伍上已逐步具备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同时拥有着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的人员;在技术上,不仅积累了以前的实践经验,而且也同时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促使给水建设的专业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发展:其中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消防给水系统;在组织上,成立了有关建筑给水工程建设的“两大委员会”——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而且在近年来,我国更加强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使我国的建筑给水技术的相关专业人员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给水工程建设技术的创新和改革。

二、现代新型建筑给水技术的创新探索

1.现代新型建筑给水工程建设中节水技术的创新探索

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充足,但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水资源缺乏。另外再加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企业或工业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这就使得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建筑给水工程建设中,要进行节水建设,就要把建设重点放在推广节水配件和建筑中水道的建设。其中节水配件:有液压式冲洗水箱配件、二挡冲洗大便器配件、屋顶水箱的配重逆开止回阀、水力控制的多功能阀以及给水的卫生器具配件,可具有限流、温度自动调节、高温限制等功能。在改进这些配件的同时还要着重于节省用水的总量和防止不必要的漏水。建筑中水道的应用已是建筑给水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其中沐浴排水、盥洗排水等均可作为冲厕用水的水源,中水还可用于消防、清扫、家用洗车、城市绿化用水等方面,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用水,又可缓解水资源不足,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对于中水的水源可取自生活废水或冷却水,一般情况下可按以列顺序进行取舍:冷却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厕所排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医院污水不易用作中水水源,容易对人体造成污染。最后,在建筑施工的中水设计中,可采取将污废水分流,废水经生化处理后回收再利用。目前,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深圳、太原等城市也先后建成一系列中水工程,这些城市中有些已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废水的回收再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节水节能、保护环境事业的发展。

2.关于建筑给水建设过程中消防给水技术的创新探索

建筑中消防的设计已成为建筑给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动喷水灭火技术

和气体灭火技术是新型的建筑消防给水技术的创新探索,在自动喷水喷头除了设置在容易起火部位、疏散通道和人员密集场所以外,还扩大设置在火灾蔓延通道,不易发现火灾、不易扑救火灾部位和需淋水降温保护等场所,使火灾扑救更及时、更迅速。这也是我国消防给水系统设置标准和发达国家逐步接轨的重大举措。在高层建筑中对玻璃幕墙,中庭回廊,还有自动扶梯开口部位和普通防火的卷帘处,采取了喷头加密的方式来替代水幕。既促进节水又可提高灭火的效率。

总之,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发展形势下,对于我国现代新型建筑给水工程的技术创新探索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体现,不仅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我国的节能与环保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宏燕.《谈现代住宅给排水设计理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

[2]周炳成.《住宅给水排水设计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

[3]李天鸣,余海静.《现代住宅给排水设计的体会》.[J].山西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