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高级统计师论文精选(九篇)

高级统计师论文

第1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浅谈;高级财务会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4日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财务会计人员的必备知识。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包括:系统讲授高级财务会计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跟踪高级财务会计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在高级财务会计方面的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部分师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同学们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以下是对本门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吃透教材,掌握课程体系,抓住教学主线和重点

目前,我国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别。本文主要以高级财务会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东北财大会计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刘永泽、傅荣主编)为例,说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筛选。本课程体系共分11章:第一章:企业合并;第二章:合并会计报表;第三章:外币业务会计;第四章:租赁会计;第五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第六章:股份支付会计;第七章:物价变动会计;第八章:企业清算与重组会计;第九章:生物资产会计;第十章:油气开采会计;第十一章:保险合同会计。但是按教学计划安排,只有48个课时,如果要在有限的48个课时内把以上所有11个专题都在课堂讲授,笔者认为不仅不现实,而且会让学生感到主次不分,抓不到学习的重点,不利于学生学习。为此,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在精研教材,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主要内容、熟悉课程体系,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相关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把本课程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第一章:企业合并;第二章:合并会计报表;第三章:外币业务会计;第四章:租赁会计;第六章:股份支付会计;第八章:企业清算与重组会计。本部分内容是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考试的重点内容,因此本部分是课堂讲授的重点。第二层次,主要包括:第五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第七章:物价变动会计;第九章:生物资产会计;第十章:油气开采会计;第十一章:保险合同会计。这些章节主要涉及特殊行业,本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因为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都不可能穷尽该学科的全部知识,尤其是像高级财务会计这样教学内容可以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拓展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及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凡事不能只等待老师去讲解,而是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真谛。这种能力的培养、意识的灌输、对学生将来离开学校独立从事工作乃至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这样划分,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高级财务会计学习的重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以学习文化为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早以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但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导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级财务会计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发展迅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呈现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和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1、多媒体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两种合并方式的比较时,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黑板上画出每合并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图,这往往费时费力还不够形象,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多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多媒体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减少老师在传统方式下大量辅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高级会计课程往往需要列举大量的例题,尤其是越复杂的业务越需要将例题板书清楚。传统教学方式下这往往占去很多课堂时间,有时一节课或两节课只能讲解一个例题。如果我们提前将例题制成课件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堂时间;二是可免除教师上课时的劳累,而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讲授,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

3、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使用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可以将授课内容上网,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

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应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掌握多媒体教学特点,认真备课。

(二)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高级财务会计因其所具有的新颖性、理论性、深难性、专题性、多维性、变动性以及其开课时间上的后端性等特点,使得该课程适宜采用包括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等在内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以培养、训练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问题导向。学习过程始于问题。教学的目标在于主动探索实践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掌握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基于高级财务会计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应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辅之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针对高级财务会计专题性、理论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本专题所研究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去分析这些问题来自何处、如何演变、如何解决,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类、归纳和比较,让学生相互了解其他不同的分析思路。然后再引入本章内容的基本理论对问题加以分析,引导学生研究关于类似问题的主要分析思路和结论,从而使学生开拓自己的思路,形成对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

2、能力导向。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多数要参加会计师职称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考试,而这些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都是在高级财务会计中才学习的,所以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应对这些考试的能力很重要,应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数量和增大练习题的难度,通过实例向学生教授一些常见习题的解题思路,增加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将历年职称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典型题目作为案例或练习题加以讨论;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要么走向工作岗位,要么考研究生,两种选择的竞争压力都很大,可邀请经验丰富的财务经理、成绩突出的研究生等到课堂上传授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既能开拓学生视野,也能满足学生了解职业经理人、研究生应试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和其后的职业生涯以及考研应试等中做到应付自如。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引入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由于案例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目前案例教学已在我国高等学校各个学科教学环节中广为采纳。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补充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笔者的具体做法是,除了在主教材以及与主教材配套的习题与案例教材中设置必要的教学案例之外,在课堂上,适时引用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不拘形式、不限大小,只求与教学内容匹配,只求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是,既增加了学生对本课程有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又令其感到了本课程的实用价值,更让学生对未来的专业应用环境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三、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条件要求高、教学组织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学校应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最好是大型集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习基地接触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前已述及,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很复杂,综合性也很强,对主讲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的会计、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实际资料;熟悉国内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具备较强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校门到各企事业单位去参观、去实践、甚至去兼职,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的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可以说,师资队伍的合理配置和建设是提高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三)典型案例的科学开发。任课教师能否提供科学开发的典型案例用于课堂研讨,是导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用于高级财务会计上成功与否的关键。典型案例的科学开发是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主讲教师或任课教师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具有一定影响性或代表性的会计业务,如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合并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破产清算案例等,通过科学的删减、加工,整合成事实清晰、逻辑清楚、行文简洁、是非分明的文本,使之可运用于课堂介绍、分析和研讨中。

(四)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做练习,并要学生尝试撰写小论文,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沟通,让学生牢固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善终意识。策略性地引导他们学好高级财务会计知识,掌握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第2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级会计师;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6-0200-01

在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为高级会计师构建良好新型体系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在信息时代环境下高级会计师应掌握利用新型技能以及新型知识理论来帮助提升自身实力,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确保能以保持最佳状态投入到会计工作总,促进企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一、高级会计师分析

作为高级会计师应该具备这几个条件:(1)职业道德以及政治思想条件: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对财经规范严格执行,还要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2)资历与学历:作为高级会计师必须是本科毕业学历,会计相关专业如经济、审计以及统计等,从事会计方面工作并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超过5年者。(3)专业技术条件: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较强,并且还要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等。另外,其还要具备继续教育、著作或是论文出版等条件,通过这些条件的审核从中选择出优秀的高级会计师,为企业、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信息时代的条件下,我国高级会计师们同时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会计行业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中逐步发展的,因此需要不断更新会计理论以及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因此,高级会计师以及企业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促进企业发展,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工作,学会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会计技能水平、理论知识,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学习会计知识、技能,重视会计行业发展动态,使自身思想能与世界会计行业发展相接轨,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良好配合。

二、高级会计师体系作用与发展

信息时代环境下,高级会计师具备的财务管理方面技能是信息时展与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一种产物,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会计行业也踏入了一个新时代环境[1]。因此,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环境下,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充满了生机。

(一)高级会计师体系是信息时代条件下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

处在信息时代下,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新型做账系统等均被应用在当今会计管理工作中。传统做账方法是通过手工完成,从记账到算账,最好再到报账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手动完成,而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使会计师体系采用了新型的会计信息化、新型技术来进行会计工作核算。从而使会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准确,在进行会计工作中所用的方法比较灵活,进一步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

(二)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建立能帮助会计职能实现转型

会计行业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从客观角度而言,其促进了国内高级会计师群体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企业、单位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投资相关数据及标准,企业能通过这些会计信息数据以及会计报表来分析投资活动的风险率、可行及可靠性以及利润回报率,从而为企业、单位经济增长以及控制经济风险提供可靠保障。

(三)高级会计师体系以及高级会计师是企业单位的关键资源之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作为全新衡量基础以及衡量标准的是知识这一因素。通过对企业财务相关需求以及企业核算工作的准确性进行全新了解,从而帮助衡量高级会计师具备的理论知识以及会计技能水平。高级会计师以及会计体系能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准确、更安全可靠的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做出准确决策提供有利保障。因此,高级会计师以及高级会计师体系是企业、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资源之一。

三、在信息时代环境下建设高级会计师体系

信息时代条件下,会计领域应该做到不断完善,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构建良好高级会计师体系,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高速发展。学会合理采用信息时代环境下的新型产物来帮助企业解决会计问题,这也是健全、完善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采用信息化技术以及实践战略健全高级会计师体系

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以及竞争能力条件下,信息化的应用为单位实现未来战略以及落实实践方案提供了可行性,并发挥着一定的指导作用[2]。采用高效的信息化技术资源来帮助建设高级会计师体系,并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来制定解决方案,使信息化管理系统帮助不断完善并巩固高级会计师体系。然后高级会计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总结出有效信息来帮助实现会计师体系的合理化。

(二)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及信息化技能来帮助健全高级会计师体系

为了不断加强高级会计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计技能,高级会计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工具帮助完成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并且更好发现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与漏洞,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高级会计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会计技、信息化技能以及自身素质,并做好自身会计管理角色的定位,从而提高会计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重塑会计工作流程强化高级会计师管理体系

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采用,这些全新方法与知识理论使会计管理步骤以及会计核算工作都进行了不断更新,使高级会计师可以通过新型会计做账方法、账务处理方法以及纳税工作的完整会计流程中实现自我提升与完善,从而不但强化高级会计师管理模式。在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过程中,减少了阻碍会计管理功能发挥自身作用的不良因素,使单位管理者能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单位财务信息的发展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更新环境下,国内会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及传统会计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颠覆。作为企业、单位中的高级会计师,更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会计理论知识以及会计操作技能,在信息时代下学会利用网络条件、计算机技术等新型技术来帮助解决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构件良好的高级会计师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不断充实自己,完善高级会计师体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治国.浅析信息时代下高级会计师的体系建设[J].中国外资,2013,2:105. 

第3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至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模式陈旧。目前很多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内容理论灌输多,实践技能锻炼少。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很多教师害帕因分析案例占用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只好采取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形式,其结果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3)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支粉笔”,没有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操无味、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4)考核方法不科学。传统考试大多采取闭卷考试,试题考背功的多,考分析应用的少,学生只靠几天死记硬背,就可取得好的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忙于应付繁多的教学内容,导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地组织教学,这既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仅培养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种双向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的有效结合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内在必然联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是启发、引导,在讲课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在课堂讨论中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教师应当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直观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1)应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将传统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启式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组织和引导、启发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理论部分以“必须、够用”为度,把教材中的重点进行整理,课堂上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而不是先告诉结果。每一节课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案例教学。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积强的课程,在给学生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说案例教学法应该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笔者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大量应用案例教学,课前广泛查阅资料,收集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案例,上课时在讲完有关知识后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先给学生案例,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指导学生研究案例,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然后自由发言,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自由地探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融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板书为课件教学,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设施,在教师主导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节省板书时间。特别是课件教学信息量大,能使高深的问题通俗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信息量,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3 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

传统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组成,一般各占二八或三七。平时成绩主要根据是:出勤率、作业成绩、课堂讨论确定。这种传统的成绩考核制度存在多种缺陷,特别是期末试卷多为死记硬背的内容,实践性、分析性的试题都要加以回避,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为此,传统的考核制度必须改革。笔者认为该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实行考教分离制度,任课教师只负责讲授课程,试卷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建立试题库,用计算机随机抽取试卷,考后由教研室统一评卷,营造公平环境。二是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容采用闭卷考核,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应通过选题、查阅资料、 撰写课程论文加以考核。三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因为期末一张试卷难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所以必须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2.4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包括网络操作能力,会计软件运用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教学改革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任课教师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田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商业会计,2013(3).

第4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科生;统计学;效果评价;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9-0050-03

一、应用统计学与PBL教学法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应用的工具性课程,在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发表等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众多高校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应用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成为一项重要的实用性技能,受到文科生的广泛关注。然而,相比其他文科课程,“应用统计学”因概念抽象、逻辑性强而成为文科生又爱又恨的课程,与“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一起被视为最令人头疼的课程。如何为文科生讲好“应用统计学”,发挥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价值,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国际上使用广泛的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求进行开放式、探索式学习[1],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2],在“心理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显著[3]。PBL教学法的理念和属性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完全契合,在相近学科中的应用效果启迪“应用统计学”教师采取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以克服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PBL教学法的理念和属性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完全契合,在相近学科中的应用效果启迪“应用统计学”教师采取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以克服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基于2014—2019年间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讲授“应用统计学”的经验,围绕学生畏难情绪、学校教学安排、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开课前和结课前对2017级和2018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来获得数据资料(有效样本101份);利用调查数据,首先分析学生面对本门课程的畏难情绪,然后介绍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最后分析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效果评价,以检验PBL教学法在文科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二、大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畏难情绪

调查发现,在正式上课前,两级学生认为课程“非常难”或“比较难”者达64%—65%,而认为“不太难”或“一点不难”的比例很低(0%和9.8%);担心学不好的比例分别为68%和76.5%,而不担心的比例非常低(8%和4%)。此外,通过多选题方式调查了本门课最困扰学生的方面,2017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实验或上机操作(76%)和課程难度大(60%),2018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课程难度大(58.8%)和实验或上机操作(52.9%)。可见,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两级学生均认为本门课难度偏大。究其原因,这与课程性质和要求有关。“应用统计学”侧重于应用,“高等数学”和“概率论”是其理论基础和前期课程。对于文科生而言,这两门课程往往被视为是困难和挑战,甚至意味着“挂科”。所以“应用统计学”也容易被认为是充满数理推导和繁杂公式的枯燥课程。于是,不少学生在开课前便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对课程教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凸显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三、基于PBL教学法的统计学改革措施

为克服面向文科生讲授统计学遭遇的困难,基于PBL教学法的理念与主张,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做好学生心理建设与疏导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其心理建设与疏导。首先,围绕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分享基于统计分析的视频资料、媒体报道和研究成果,让其发现统计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分享自己学习统计学的感受,让学生知道教师也曾有过担忧、顾虑和迷茫,但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最后,介绍近几年本课程的考试情况,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备好适合自学的多元材料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学和主动参与,是PBL教学法的关键。备好适合学生自学的相关材料尤为重要。首先,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为原则选择适合文科生的教材,而理论性过强、重数学推理、偏计量经济的教材仅作为参考书。其次,遵守教材选取原则,提前准备课件,使其在内容上既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又能结合教师的学术积累适度拓展,并提前两三天通过教学平台发给学生,以方便其预习。最后,适时向学生提供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刊载的统计学资料,以辅助其自学。

(三)开展问题主导式案例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是PBL教学法的重要导向、原则和模式。“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解决的对象,也是教师授课时的重要切入。“案例教学”是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面向文科生的“应用统计学”。调查发现,除了实用性强,两级学生中分别有68%和62.7%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是本门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反映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改革中应狠抓以“问题”为主导的案例教学。一方面,开课之前精心设计每章或每节需要学生思考或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与相关知识点密切联系;二是典型、真实、贴近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实际科学研究问题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贴近学生,所以在备课授课时可以用作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如,婚恋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选取初婚年龄和婚姻挤压等主题案例,此类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也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熟练使用统计软件来处理和分析数据。所以,课程安排务必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方法是将“应用统计学”和统计软件学习分别作为两门独立课程的教学安排,虽然增加了课时、突出了重要性,但是却割裂了理论和应用,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参悟软件操作的内在逻辑。所以,2015年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采取理论+实验(上机)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学习和统计软件学习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深度交融,以期达成教学目标。

(五)预习与复习相辅相成

对未学知识进行预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有利于抓住知识的规律或脉络。由于学生经常反映“推断统计”部分难度明显高于“描述统计”部分,如中心极限定理与推断统计的内在关系、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关系等,都是学生认为最难以掌握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前后知识点系统图、知识点汇总表等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点串为有机的体系。如在讲授总体均值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时,我们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何单个总体的参数估计和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都是分三种类似的情况考察,置信区间怎样有助于理解假设检验等。

四、基于PBL教学法的统计学教学效果评价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们调查了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自身学习行为及课程难度的评价情况,以检验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是否有效。

(一)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均采用五级评分方法,选项1—5分别表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评价结果见表2。

总体而言,在课件、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收获等方面,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在教材选择和学习投入方面,学生的评分介于“比较同意”和“一般”之间,表明学生还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二)对学习行为的自评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自评采用四级评分方法,选项1—4分别表示经常、有时、偶尔、从未。

由表3分析结果可见,在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上机作业方面,学生的评分均值小于1.55,介于“经常”和“有时”之间,说明其行为表现尚佳;但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方面,2017级学生得分均值分别为2.66和2.22,2018级学生得分均值分别为2.62和2.00,介于“有时”和“偶尔”之间,说明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一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于强化和提高。

(三)对课程难度的评价

结课前就课程难度问题对两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4)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比较难”或“一般”,但是分布情况却有了明显变化:相较于开课前的难度评价,两级学生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的比例均有所降低,2017级认为“不太難”或“一点不难”的比例有所升高,2018级认为难度一般的比例有所升高。开课前,两级学生中非常担心或比较担心的比例分别为68.0%和76.5%,而结课前认为该课程学得不太好或一点不好的比例分别为16.0%和33.3%;相比开课前两级学生中不太担心或一点不担心的比例,结课前表示课程学得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例均有所提升。

此外,从结课前学生的考试信心看,2017级学生中不太有或完全没信心的比例为14.0%,2018级的比例为43.2%,这与2018级学生尚未修“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不无关系。

(四)对课程的认同度

表5分析了结课前学生对本门课的认同情况。首先,两级学生中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的比例均为65%左右,不太喜欢的比例仅为5%左右;其次,如果重新选课,两级学生中还会选这门课的比例均超过60%,不会选这门课的比例均未到20%;最后,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比例均为95%左右,反映了优良的学习效果,也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两级文科生在开课之前对于“应用统计学”的畏难情绪,然后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最后分析了两级文科生在结课之前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文科生关于“应用统计学”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这既与课程性质和课程要求有关,也与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有关。对此,学校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在教学安排方面,应将“高等数学”和“概率论”基础课程设置为先修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借鉴相关教学法理念,采取有效改革措施。

第5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薪酬制度;工作压力;心理承受力;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大学教师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来专门化,而教师工作管理机制不管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中,仍在许多方面习惯性地沿袭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于是,在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中,形成了一种两难的困境:在理论上,已认识到知识的管理是复杂系统管理,不能用简单的工业时代的量化方式进行;在实践中,从可行性的立场,又不得不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管理。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指导高校提高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2000年国家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贯彻实行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将体制改革的重心放在薪酬制度与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并希望通过有效的薪酬制度,来保障人事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以达到学校的总体目标。各地在高等学校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长江学者、首席教授制度的实施.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在教师聘任与职务晋升制度等方面所做的尝试引起了国内多方面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理论与实证分析方面,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有关的探索的研究,如黄伟、骆品亮等进行的研究。但总体而言,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薪酬制度改革实践领先于理论研究,同时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研究。

为研究高等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中,薪酬制度的作用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许多文献依据理论分析与个人经验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以实地访谈与广泛的数据调查与分析为基础进行的有关薪酬制度研究尚不多见。为深入准确地研究薪酬制度的作用及教师的反应,本文依据伯顿·克拉克提出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基本价值观念理论,从师资结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薪酬水平与结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数据问卷调查,对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薪酬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数据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以及可能的消除途径。

二、调查与统计

为调查当前教育部所属高校的薪酬制度现状,按照教育部相关课题计划要求,我们于2005年9月,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样本高校为教育部所属72所大学中的20所大学,占教育部所属大学总数的28%,涵盖了各类高校(综合、理工、艺术、农、医、师范等,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理工科大学),分布在华中、华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等地。调查对象为每所学校随机选择的3-4个院/系的教师。

在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中,一次性发放问卷1090份,扣除漏填及填答错误的无效问卷后,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0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满足了社会统计调查问卷的发放要求。

调查指标设定的主要依据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外高校中有关专家的访谈中所反映高校薪酬制度主要问题的影响因素。调查指标分为师资结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薪酬水平与结构、绩效考核制度等五个维度。

(一)人口与师资结构

问卷的统计数据(见表1)显示在我国研究型高校教师队伍中,中年青教师(25-50岁)占绝对多数,该年龄段比例超过85%;中老年教师(50岁以上)人数比例不到15%。中青年教师基本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历(94%),其士超过35%。数据表明,教育部所属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青化和高学历化,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重很大。

在中青年教师中(31-40岁)高职称的教师比重较高,几乎占到半数。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183:356:341:141。显示出教育部所属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普通高校的比例[2]。其中,教授几乎全部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表1 教师职称/教育程度/年龄结构

注:因数据缺失,总人数与问卷数稍有差异。

(二)科学研究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95%的教师至少承担过一项科研课题。33%的人承担过部级课题;47%的人承担过省部级课题。其中,各类职称教师曾经承担过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的统计见表2。数据显示,几乎所有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过省部级以上课题;但在初、中级职称教师中,分别约有60%、40%未承担过任何科研课题。这个结果显示,高校中科研的主要承担者是中青年高级职称教师。

表2 各类教师曾承担的科研课题统计

(三)教学工作

表3反映各类教师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除了中青年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具有特征的是,教授除了研究生指导工作外,绝大多数同时进行本科教学,这反映了各学校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

表3 各类教师授课情况统计

(四)薪酬水平与结构

本次调查仅要求填写由学校发放的校内工资、津贴及课时费三项货币收入(见表4)。经统计,超过90%的教师将校内收入作为第一收入来源。其中50%教师的年收入超过在2-4万元。另外,4%教师的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而年收入低于2万元的教师也占17%。

表4 教师校内年收水平

从年龄角度进行统计,3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年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占约50%;30-50岁中年教师大多在2-4万元;50岁以上教师年收入达10万元的比例超过10%。

从职称水平进行统计,正高级教师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人数约4%;约40%的高级职称教师收在2-4万元以上;50岁以上教师年收入达10万元的人数比例超过10%。

表4数据显示,青年教师收入水平相对最低,但随着年龄和职称的增加收入会有提升,但总体水平仍在2-4万元左右。绝大多数教师主要依靠学校的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对学校有较大的依存度,随着年龄与职称的提升,收入将随之提高。

为了测量收入水平与教师的工作满意程度,通过设置问题“对目前自己的薪酬水平是否满意”来进行调查。统计表明,只有约20%的教师感到满意,不满意者近70%,且有8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低于付出”。这反映了教师对于收入水平有较高的心理预期。

本次调查对于教师的薪酬结构只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相似度,其基本情况与天津大学李春梅在文献中所提供的分类分级设置教学岗位制度相似。教师校内收入主要由固定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以及可变工资三方面组成。基本工资通常参照国家统一职级工资与各地方的补贴构成,各学校基本统一,其变动主要根据职称变化与国家统一的计划进行调整。岗位津贴主要指学校内部规定的职务(职称、岗位)等级岗位津贴组成,在聘期内相对固定。岗位津贴直接与职称(职务)岗位等级联系,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收入与激励效果。职务等级大致划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及各级管理岗位(如院长、系主任)等级顺序。各学校在每档之中通常划分为若干级别,这部分各学校有较大差别。可变工资主要由特殊津贴、教学工作量报酬、科研项目余款提成、科研成果奖金等组成。在这种体制结构中,基本工资一般不作调整,对教师而言可归为保健因素;而岗位津贴及可变工资则随时间与工作绩效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教师工作有较大的激励(刺激)作用。

(五)绩效考核制度效果

由于各大学教学与科研要求以及所拥有的师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差异,其绩效考核制度要求水平程度不同。因此,调查主要根据教师对于所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主观判断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只反映全国一般的平均情况,以作为理论分析依据。

调查问卷中相关问题主要反映教师对现行校内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效率、适应性,及其进一步改革的态度。调查结果归纳为四个方面(见表5),通过表内的等级水平与比例数据反映教师对现行体制总的评价。

表5 总体对现行管理体制的态度频数比例分布

注:1.水平数字标示正与负向态度,0表示中性。

2.公平性、效率用“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不太满意、不满意”标度。

3.适应性用“适应、比较适应、无所谓、不太适应、不适应”标度。

4.维持现状用“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标度。

表5中的比例数据显示,除对四方面高度肯定的比例较少以及对现行体制的效率认可程度稍低外,总体上各种态度比较平均,说明各学校现行薪酬制度能被教师所认可,但较倾向于改革现行薪酬制度。

通过对不同职称、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的教师的态度的分类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教师中,对这四个方面的认同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对于公平性的态度,中青年教师持否定态度的几乎占到50%。从问卷中可以看到,这个结果主要是因为,约有60%的教师认为“不管工作业绩是否变化,薪酬不变”,所导致的。这说明,尽管各高校均实行了内部体制改革,但仍可能存在“搭便车”现象。

现行薪酬制度在适应性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分化,高学历教师的适应性较强,而学历较低的教师的态度则相对有不适应感。通过数据观察,这部分教师主要是年龄较大及部分本科学历教师群体。

三、薪酬制度对教师作用的分析

在理论上,上述薪酬制度各方面因素将决定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预期、教学科研工作态度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但是由于心理因素与高校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纯理论的分析难以反映真实的结果。因而,本项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实际测量了现行体制对教师的心理作用以及反应结果,并结合上述几方面因素提出了分析结论。

1.工作压力

由于教师必须承担来自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任务,同时受到薪酬制度的约束,因此必然会承担来自这几方面的工作压力。因此定量考查这种压力对教师的作用并估计对教师产生的心理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薪酬制度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问卷调查表中所列“现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身心疲惫”问题的统计表明,高校中近60%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 (见表6)。

表6 “现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身心疲惫”频数表

表7对不同属性的教师作了进一步的分类统计。从表7中可以看到,在不同属性的教师中,年龄在30-50岁之间教师的压力感最强;而职称为副高级与中级的教师及具有硕士与博士学历的教师也具有较强的压力感。这个结果与其教学与科研工作情况统计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7 “现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身心疲惫”分类频数统计

表6、表7仅反映了一般的平均结果。为更多地反映不同学校相关信息,表8显示按学校分类的统计结果。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统计结果既显示了复旦大学教师的心理感受,也显示了北京大学所属教师在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心理感受[3]。

表8 “现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身心疲惫”分类频数统计

2.心理承受力

工作压力是促进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超过一定程度后,将明显降低教师的工作能力与积极性。为研究教师对工作压力的承受力,采用对照的问题“我对目前的工作胜任愉快”进行了对比调查。统计结果(见表9)表明,只有15%的教师表示了否定,64%的教师持肯定态度。

表9 “我对目前的工作胜任愉快”频数表

表10对不同属性的教师作了进一步的分类统计。从表10中可以看到,在不同属性的教师中,大部分教师均持有较乐观的心态,反映了对薪酬制度改革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与表7对照,年龄在30-50岁之间,职称为副高级与中级的教师及具有硕士与博士学历的教师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能力。

表10 “我对目前的工作胜任愉快”分类统计

3.结果与分析

在工作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的双重作用之下,教师个体必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表现为心理预期、教学科研工作态度及职业选择。表11所列问题与统计数据反映高校现行薪酬制度对教师的作用结果的总体情况。

表11 薪酬制度对教师的作用结果

注:问题的回答为5级(1非常同意,2同意,3无所谓,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分类统计频数以3为界,包括其前两类或后两类,且不包括3。

从表11可以观察到,高校教师都有经济收入与个人成就与兴趣方面需要,但相对于这些需要来说,教师在精神、思想、自我价值和事业上的追求非常强烈。总体来看,教育部所属高校教师绝大部分热爱教师事业,尽管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但仍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能力,并对职业前景保持着良好的预期;同时,也反映了教育部所属高校内部现行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四、结论与措施

(一)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使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具有高学历与高职称的教师充分发挥了工作的积极性,并保持着良好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第二,教师的职称与学历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数据见文献)。

第三,各学校现行薪酬制度基本合理,兼具公平与效率,并能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反映了教育部所属高校具有较强的高等教育管理水平。

(二)从存在的问题来看

第一,在现行薪酬制度下,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人群中存在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舒晓兵等在其研究中,引用国务院体改办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多岁。本次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高校教师在职业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

第二,数据反映,中低职称的青年教师同样面临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但他们主要承担的是教学工作,承担科研工作的比重较小。这反映了其在教师工作岗位上,首先需要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而科学研究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适应现行管理制度。同时,青年教师在收入水平上相对较低。这两方面的因素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压力。

(三)从学校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为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可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教学科学活动中的团队建设。鼓励中低职称的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加强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并更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第二,青年教师是最具价值的潜在优势人力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手段,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重要基础。

第三,在薪酬与考核制度方面,由于各学校的管理体制具有很大程度的趋同性,本文未进行更多研究,但调查反映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公平性与效率,这是大部分教师较倾向于改革现行薪酬制度的主要因素。反映在统计数据中,初、中级职称教师分别约有60%、40%未承担过任何科研课题,以及部分教师年收入达10万元的比例超过10%。尽管各学校采用分类设岗、量化考核的方式试图对此加以解决,但由于知识工作的价值与质量度量的复杂性,量化的方式并不能很好解决这类问题。亚当斯所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经过努力获得的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自己的报酬和其他人报酬的关系。个人受激励程度不仅受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所得相对报酬的影响。因此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如“目标激励”,实行多层次、多目标、多模式的管理策略是提高公平性与效率的主要手段。

注:

[1] 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分配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研究项目。

[2]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全国普通高校中,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教师的人数比例为18:35:33:13。

[3] 据网大(netbig.com)所的2005年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分列于第一名与第三名。

参考文献

[1] 黄伟. 深化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2-44.

[2] 骆品亮,陆毅. 我国研究型高校薪酬制度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63-70.

[3] 伯顿.R.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 李春梅, 徐友浩. 完善教师聘任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284-287.

[5] 杨文明,陈士俊,安蔚瑾. 天津市高等院校R&D人员状况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63-68.

[6] 舒晓兵,廖建桥. 工作压力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国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理论综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1-125.

[7] 冯晓光,朱继洲. “形体”与“机能”——研究型大学综合校力评价的侧重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9-31.

[8] 王怀宇,沈红. 美国研究型大学教授发展的诸力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3:9-13.

[9] Kyriacou C, Sutcliffe J.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J].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8,48:159-167.

[10] 邵光华. 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20-24.

[11] 吴天松,文亚峰,夏银燕. 促进高校发展的科技政策及管理办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5):130-136.

[12] 石鸥,王昌善. 高校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机制的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4,1:1-5.

[13] 唐智松. 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投人状态调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73-78.

[14] 伯顿.R.克拉克. 组织的观点.引自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5] 胡成功,田志宏. 我国高校学术组织结构现状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4:5-8.

[16] 赵蒙成. 论高校教师激励系统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1):34-38.

第6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格教学评价;学习系统;班级社区 ;高校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77-03

一、问题的提出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试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以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教学技能、技巧为主要目标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人才,对教学技能的要求非常严格,微格教学法是当代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先进教学方法,因此微格教学评价对于师范生十分重要。在高校中,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呈现着多班级、分班级教学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在微格教室的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微格教室规模有限,时间、地点的限制成为阻止微格教学有效实施的主要矛盾。师范生在微格教室录制完讲课内容后,需要得到教师的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由于课时有限,许多学生的讲课内容无法得到教师细致的评价,甚至无法得到教师的评价,同学之间互评草草了事。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同学之间的互评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微格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评价不断更新、完善,传统微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现有的系统在用户管理环节、评价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评价环节简单、单一,用户管理混乱。在评价环节,评价结果仅仅是简单的分等级,笼统的分等级不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等级高的沾沾自喜,却无法了解优缺点,就不能保持与改进;等级低的师范生无法了解等级低的原因,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进行微格教学的班级很多,现有网络微格教学系统的用户管理单一的因素导致系统无法同时面向多个班级。例如: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生何浩在其毕业设计中开发了一种基于在线视频标注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系统,该系统应用了在线视频标注的技术,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必要的地方进行标注,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指出缺点。尽管该系统在功能上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评价的环节依然沿袭“老路”,评分只是分成了9个等级,评分的环节过于简单;在用户管理上也没有提及,不能有效地面向高校各个班级。

为了解决上述产生的问题,本文设计开发了面向高校师范生的网络微格教学评价系统。面向高校的微格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完善了评价系统评价环节的薄弱与用户管理的混乱,加强了评价环节的系统性和多元性,拓展了系统在高校中的使用范围,探索了新的评价模式和师范生在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在应用系统时使每个师范生用户之间都能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

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设计思想与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必须能够满足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评价的需要,使高校的师范生能够有效利用该系统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高校师范生用户需求分析如下: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具有多班级的特点;用户需要对经典案例、专家讲座与师范生基础理论进行学习;师范生将教学技能视频上传、评价;对个人信息管理与评价结果进行反思;不同班级的用户之间进行交流、资源共享;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

本文根据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的特点,设计该系统来满足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评价的需求。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用户采用班级社区的形式管理。二是提供公共社区,使不同班级社区的用户实现交流、资源共享。三是打破视频上传、评价的时间地点限制,实现评价的系统化、多元化。

因此本系统主要实现的目标如下:①本系统的评价是以班级社区为单位进行的,首先进行用户班级注册(班级名字、人数),然后进行班级人员分类注册(师范生、教师)。为避免他人注册,用户需要以真实姓名注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用户注册后将获得本系统的相关权限,未经注册的用户只能以访客的身份浏览公共模块的信息资源以及以访客的身份进行相应的评价。②师范生用户登录后可以进行视频的上传,按照任务要求对其他视频评价,并对自己的得分进行反思。教师用户登录后对师范生上传视频评价,并把优秀的视频放到公共社区让大家学习。③每个视频得到班级社区所有人的评价后,评分系统综合得分给师范生用户反馈结果。④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即可获得对资源管理的权限。系统管理员分为一级系统管理员和二级系统管理员。一级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包括班级社区与系统公共社区上传的视频、文件的删除。二级系统管理员是由班级社区成员申请的,其权限是删除师范生用户上传到本班级社区的视频资源相关的评价信息。⑤本系统具有检索功能,通过输入关键字对需要的视频进行检索。⑥操作界面简单化、人性化。⑦建立公共社区,教师将优秀资源共享到公共社区内,师范生用户登录后可以浏览公共社区的资源,加强学习交流。⑧根据教学技能的分类采用相对应的评价量表进行多元评价。

2.主要功能模块

基于系统功能分析,将系统分为以下五个主要模块:资源模块、评分模块、上传模块、公共社区模块、个人信息模块。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1)资源模块

资源模块包括视频资源与基础理论资源两大类。视频资源包括上传视频、经典案例。基础理论资源包括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相关理论基础。

(2)上传模块

在线视频上传功能主要是针对师范生,师范生在登录系统后,将自己在微格教室录制好的教学技能视频上传到微格教学评价系统中进行网络上的系统评价。用户上传时,按照上传页面的提示,填写或选择上传视频的属性名称、类型、简介等。同样,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目标资源进行在线下载。

(3)评分模块

评分模块是微格教学评价系统的灵魂所在,系统的其他主要模块与功能也是为这一核心模块所服务的。为了方便师范生和教师对视频的评价,本系统将视频播放与评分放在同一页面。系统采用IE浏览器Windows Media Player 作为默认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支持的视频格式包括asf、wmv、avi、mpeg、dvr-ms等,因此在上传视频的时候,用户需要检查视频格式,如果不符合需要转化格式后再进行上传。本系统根据上传视频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量表(本系统采用的量表是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微格教学评价的量表,量表科学性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因此不同类型的视频在评价的时候就会进入与其类型相对应的播放评价页面。对于师范生、教师开放的播放评价页面包括板书技能类、导入技能类、多媒体教学演示类、讲解技能类、结课技能类、说课技能类、提问技能类、语言技能类、综合技能类等九个,对于访客的播放评价页面为一个。页面主要由播放视频、视频作者和名称、评分说明、评价表四部分组成。

(4)公共社区模块

公共社区模块是本系统的亮点之一。公共社区模块包括推荐视频资源与班级社区的公告。推荐视频资源页面是不同班级社区的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把具有正、反示范作用的视频、资源共享到公共社区,供其他班级社区用户学习、借鉴,有效加强了不同班级社区师范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班级社区公共页面是教师向班级成员信息的通道,师范生通过浏览公告得到教师传达的任务。

(5)个人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个人信息、评价结果、个人视频三个页面。个人信息包括了用户在系统中注册的相关信息――姓名、学号、班级社区等。个人视频页面整理了用户个人上传的所有视频,方便用户对个人视频的使用与管理。

评价结果页面整理了上传视频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由量表评分、评语两部分组成,其中量表评分是由教师、同学、自己按照比例评价而成;评语则列出教师、同学、自己的评价,其中既包括了师生评价、同学互评,也包括了自己的反思。

3.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根据数据资源存储需要设计存储表――用户表、班级社区表、视频信息表、评论表。其中用户表存储了用户注册的信息;班级社区表存储了注册班级的信息;视频信息表存储了上传视频的信息;评论表存储了视频的评价结果。信息存储表通过主键相连,构成了系统数据存储网络。

4.系统开发技术

在系统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java web编程开发实现了师范生微格教学评价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经典的Struts程序框架,服务器硬件采用hp Z420机型,软件采用myeclipse9.0、tomcat,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Struts技术、、AJAX、JSP、JavaScript、java。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采用JSP、JavaScript作为系统页面开发工具,通过实现数据的控制,使用java作为整个系统开发语言,使用AJAX实现数据交互控制。

三、系统开发

本系统有前台操作、后台管理两大部分构成,包含五大主要功能模块,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开。本章选择评价环节展开阐述。

系统的评价包含三个环节:一是根据上传视频的类型选择进入评价的页面,页面包括了量表评价与文字评价;二是本班级社区的教师、同学以及自身都需要对同一视频做出评价;三是用户自身查看评价的结果并反思。用户登录进入所在班级社区后,点击评分模块即可进入评价相关页面;视频评价的结果汇总可以通过个人信息模块查询。在评价环节,系统采用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在传统微格教学中采用的评价量表,量表根据教学技能分为九个量表,分别为板书技能类、导入技能类、多媒体教学演示类、讲解技能类、结课技能类、说课技能类、提问技能类、语言技能类、综合技能类。当用户上传视频时,视频相关属性如视频名称、类型、作者等也随之存储在数据库中。进入班级社区后,用户可以在资源模块的视频资源中检索到本班级所有的上传资源及其属性。评价过程在系统的评价模块中进行,评价者将需要评价视频的名称、类型、作者以及视频地址分别输入,然后点击评价按钮即可进入类型相对应的评价页面。板书技能评价页面如图2所示:

视频上传后,需要得到班级社区的所有人员评价,其中包括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评价。在个人信息模块的评价结果页面,用户可以看到视频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根据系统权重设置,综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的总体得出最后结果,评语则全部列出。师范生通过浏览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提高。

参考文献:

[1]倪晟.基于Web的微格教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 .

[2]张改勤.网络环境下探究式教学社区的构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李凌云,吴鑫,陈维维,王海军,瞿文燕.整合播客资源的微格教学在线学习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3(6).

[4]何浩为.基于在线视频标注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陈金阳,刘道平,周焱,徐丽娇.基于AHP法的微格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2011(1).

[6]严瑾.基于Web2.0的微格教学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0.

[7]李小志,黎启龙,叶新东.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系统设计及其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

[8]刘禹,陈玲.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协作学习研究[J].远程教育,2013.

第7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教育部在各大高校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旨在转变传统学习观念,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性实践改革,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现存问题及新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学习和独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2]。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强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深化教学改革理念与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2021年某医学院校在《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以“大创”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某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统计学》的本科、专升本和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377人为调查对象,以2021年2—12月授课的班级为实验组,包括本科2002-03班、专升本2101班和专科2001班,以2020年2—12月授课班级为对照组,包括本科1902-03班、专升本2001班和专科1901班。教材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康、贺佳主编的《医学统计学》(第七版),授课教师相同。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理论课按班级合堂授课,SPSS实训课为小班授课,单人单机,采用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授课教师动态演示SPSS软件操作过程并解读SPSS输出结果,SPSS实训以课后上机题为练习,督促学生完成操作并课堂答疑。1.2.2实验组采用分层多阶段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论课按班级合堂授课,改革理论课程内容,SPSS实训课为小班授课,单人单机,采用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将“大创”项目设计融入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结合上一阶段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教学主线,形成多层递进、逐步增强的阶段化教学步骤。第一阶段为学习阶段,进行SPSS软件操作、基本方法和结果分析教学;第二阶段为积累阶段,学生分层分组以“大创”项目为契机,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虚拟“大创”项目设计,项目设计从立项选题、开展与实施,包括数据资料的收集、录入、整理、分析和结果汇报,由指定导师指导完成;第三阶段为科研阶段,组织申报省级与部级“大创”项目,以各项目团队为小组,分享课题设计过程的经验与成果,择优选择部分项目修改后申报“大创”项目。1.3评价指标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作为教学评价标准,考核试卷难度系数相近,考核评价体系相同。对照组考核成绩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为过程性考核成绩,以考勤、课堂表现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10%;第二部分为SPSS实训考核成绩,以课堂提交作业情况与上机操作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40%;第三部分为理论考核成绩,以闭卷、线下理论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50%。实验组考核成绩也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和第三部分理论考核评价指标与对照组相同;第二部分SSPSS实训考核评价指标与对照组不同,以“大创”项目完成情况与最终评分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40%。1.4调查表设计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自行设计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问卷,利用超星尔雅教学平台发放给实验组学生,评价指标设为“满意”或“不满意”,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4个方面评价满意度,分析满意率[4]。1.5统计学分析用《网络数字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系统》V1.0软件采集问卷信息,剔除无效问卷。用SPSS22.0分析数据。定量数据用xˉ±s表示,定性数据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成绩比较2.1.1本科学生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共2个班93人,参加实践教学改革授课为实验组,2019级共2个班95人参加常规教学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过程性考核成绩对照组得分高于实验组(t=17.016),理论考核(t=-21.392)、SPSS实训考核(t=-5.135)和总评成绩(t=-14.795)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1.2专升本学生专升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1级共1个班46人为实验组,2020级共1个班50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过程性考核对照组得分高于实验组(t=5.598),理论考核(t=-14.765)、SPSS实训考核(t=-13.662)和总评成绩(t=-14.178)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1.3专科学生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共1个班47人为实验组,2019级共1个班46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过程性考核(t=6.573)、理论考核(t=3.544)、SPSS实训考核(t=4.915)和总评成绩(t=4.539)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2实验组实践教学改革满意度评价对实验组93名本科生、46名专升本学生和47名专科生调查实践教学改革满意度,结果显示,专升本学生对授课内容(97.8%)和授课方式(100.0%)的满意率最高,专科学生对总体教学效果满意率最高(93.6%),不同层次学生对授课内容(χ2=0.857)、授课方式(χ2=0.536)和总体教学效果(χ2=1.641)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生、专升本和专科学生对考核方式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8,P<0.05),本科生满表1某医学院校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

3讨论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概率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基础,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医学现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从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模式,以“大创”项目为契机,成立导师教学团队,分层、分组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虚拟“大创”项目设计,课程结束后从虚拟项目中择优选择申报省级和部级“大创”项目,以期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信息素养[5-6]。使学生在考研及撰写毕业论文前,对学术产生兴趣,并具备使用基本学术工具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层分阶段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和尝试科研设计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本科和专升本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t=17.016,5.598),但理论考核(t=-21.392,-14.765)、SPSS实训考核(t=-5.135,-13.662)和总评成绩(t=-14.795,-14.178)实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专科生与本科、专升本学生考核结果不同,所有考核项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t=6.573,3.544,4.915,4.539,P<0.05),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师生双方均有关系,实践导师方面,只要第一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解决,产生滞后现象,如课后师生互动较少,导师主动性不高,不能较好的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大创”项目,均会影响课后实践教学质量。学生方面,实践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亦要随之改变,部分学生思想散漫,跟不上课程内容和项目进度,不能很好地融入实践课堂;其次“大创”项目的设计与资料收集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部分学生由于其他课程冲突或对项目重视度不够而影响完成质量,造成评分较低;再者学生层次不同,对课程的需求与定位不同,本科生有毕业课题设计或考研需求,认为《医学统计学》比较重要,而专科生无此需求,认为是一门边缘学科,用途不大,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差异影响了“大创”项目完成的质量和评分。同时部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过《医学统计学》,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好,考核中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本科生和专升本学生更适合采用分层多阶段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涉及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3个方面[7],不同层次学生对授课内容满意度最高为97.8%,对授课方式满意度最高为100.0%,对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最高为93.6%,且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57,0.536,1.641)。本科生对考核方式满意率较低(78.5%),与专升本、专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8,P<0.05)。部分学生表示首次接触“大创”项目,实践过程中任务重、压力大,较其他课程费时费力,理论闭卷考核压力更大,更喜欢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因此实践教学还需进一步完善,改革考核方式、教学内容与模式。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梯度,优化《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导师团队[8]。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了《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理念,把教学与临床应用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着培养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宗旨,在实践教学中组建导师团队,按照学生的层次与需求进行多阶段导师制实践教学,将常规实践教学中较为枯燥的课后习题上机操作改为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大创”项目的设计实施,为学生搭建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验室与导师课题参与科研活动,2021年本科生申报了4项“大创”项目,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科研打下一定基础。在实践教学中同步开展《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务实精神,这是做数据统计工作的基本道德素养,也是大数据时代对医务人员科学精神的要求[9]。

参考文献

[1]陈淑珍,戴品怡,陈素云,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的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711-713.

[2]吕军城,王莹莹,石福艳,等.医学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障碍及教改思考[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6):946-948.

[3]刘伟.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打造数学建模"金课"[J].山东教育(高教),2019(6):33-34.

[4]霍红,路彬,贾喜平,等.预防医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1,36(6):77-79.

[5]叶小华,周舒冬,李丽霞,等.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内容—评价三位一体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7):50-52.

[6]王春霞,王晓东.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改革探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4):90-92.

[7]李宓儿,张露,郑倩雯,等.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情况及效果的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7):3260-3264.

[8]腰昕月,马艳.基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背景下临床专业留学生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0,35(3):93-96.

第8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用来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解释的科学,目前,统计学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上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金融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在长期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统计学已经成为了高校理工学?的一级学科。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将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应用,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统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目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向导,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和相关的统计技能,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的应用统计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

一、优化课程设置,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是实现统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根据学校统计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统计类专业的课程实行探究式教学,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研究课题,通过对课题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出、探究和解答来提高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创新精神[1]。在统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贴近生活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统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巧,培养出应用型统计学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学校统计类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统计学的实践教学,构建多维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包括基础操作性实验教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层层递进,全方位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2]。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可以包括: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小的课题,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利用寒暑假针对该课题进行调查和统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非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课题的调查研究,并且要求学生在开学报到的时候向教师将调查结果采用正式的调查报告进行上交,完成实践教学。②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联系,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自行对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对一些统计学理论进行探究,而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以教学课程的设计、学年小论文或者学位论文等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③可以在学校的社团中组建统计建模协会,开展一些课题的调查活动或者统计任务,可以让学生参与自行组织的调查实践活动,也可以申请参与社会商业性调查活动。④组织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加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指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之后进入用人单位或者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正式的参与到统计工作中去,学生在工作岗位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真正统计工作中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将学校中学到的统计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的融会贯通,只有让学生处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够让学生感性的认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实践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对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应用型统计人才。

第9篇:高级统计师论文范文

1数据来源

尽管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评价多以SCI、EI收录论文为标志,但由于SCI、EI收录文献数量及类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SCI、EI收录文献集中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SCI、EI侧重于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使得这种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产出的全貌[1]。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又称中国知网,建有期刊、学位论文、报纸等一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CN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从“2011年”到“2015年”,来源类别分别选择“全部期刊”,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模糊匹配方式,进行检索。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

表1为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至2015年发文量统计,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的数量基本稳定,共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论文20424篇。

2.2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超过600篇的学科共有9个,如表2所示。陕西师范大学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从发文量最多的学科即可看出,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学科研究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多还有中国文学、数学、体育、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史、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也显示出陕西师范大学的师范特色。

2.3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

检索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作者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见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的主要基金多为国家层面的基金项目,其中有3553篇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同期总数的17.39%。作为“211工程”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雄厚,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强劲[2]。

2.4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量超过200篇的期刊有7种,如表4所示。这7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十二五”期间连续入选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说明陕西师范大学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较高。

2.5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