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卫生院全科医生精选(九篇)

卫生院全科医生

第1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1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1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低下、功能单一及方式落后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是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其有效性和现实意义在于以上功能的整体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能力有限,医疗仪器设备老旧,无法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要,导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持怀疑态度,看病一般选择综合性医院,而只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复诊取药。此外,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和局限,目前开展的服务只关注有收入的医疗服务,对医疗服务之外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则热情不高和实施力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方式比较落后,仍然处于被动坐诊的服务模式,不能走出诊室,深入居民家庭,积极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

1.2社区卫生人才匮乏 相比大型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社会最基层的卫生机构,具有地位低、待遇少等多种劣势,目前社区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低、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大部分未经过系统化培训与良好的继续医学教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也无法适应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据2011年北京市卫生统计资料显示,每千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 助理) 医师数为0.4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0.31人。按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实施意见》的规定计算,"十一五"期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每千服务人口配备0.34名全科医生,每千服务人口配备0.4名社区护士,每千服务人口配备0.5名预防保健人员,目前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明显缺乏,其中护士及预防保健人员缺口较大,依据北京市目前人口状况计算,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人员应该达到10093人,但目前的统计大约仅有4350人。北京尚且如此,全国的形式更加严峻,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调查推算,我国有注册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约12.3万人,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5.4%,距离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27~41万)有差距显著。社区执业(助理)医师中,大专及以下人员占68%,初级及以下人员占57%,45岁及以上的占36%,可持续发展性差。

1.3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目前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严重的不合理状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卫生资源严重短缺问题,面临着日益萎缩,甚至被淘汰的危险局面,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北京地区为例,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八区,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区过度密集,郊区较为稀少,北京地区城八区的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和三级医院的数量分别为全北京地区的59.0%、68.1%和88.0%。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综合性医院充分发展,基层医疗服务相当落后,康复和护理类医疗机构的床位数为1098张,占北京地区编制床位总数的1.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使有限资源无法高效合理利用。

2三甲医院办社区及北京安贞医院的实践经验

三甲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力于解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多样化功能,改变落后的服务方式,弥补社区人才短缺现象,合理分配医疗资源。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合作优势[8]。北京安贞医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时代需求,早在医联体之前就开始了社区医院的建设。安贞医院于2007年独资建立了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中心由安贞医院直接管理,从医疗卫生标准,到人员配置,再到资源及经济利益分配,统一按照安贞医院本部的要求执行,在北京地区开创了三甲医院办社区的先河。2008年在中心二层设立安贞医院第二门诊部,在一层增加安贞医院药房,药品与本部一致,品种略少,定时由专车专人自本部药房取药补充,并实现信息系统与本部联网,二门诊的一切医嘱、操作都与本部一致,受本部监督,医院要求各科室派人轮流在第二门诊部出诊,中心三层还设立专家诊区,由安贞医院各科室专家及部分返聘专家定期出诊,进一步加强了安贞医院与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2009年安贞医院本部建立全科医学科,2013年全科医学科与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为一科,同一主任,统一管理,中心内的医护人员95%以上为安贞医院正式或合同制职工,享受安贞医院的一切福利待遇,自此,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三甲医院的介入,为社区医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为双向转诊的落实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了新的探索。

2.1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与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与水平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三甲医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全科医师培养基地,向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承担起社区全科医师的医学教育、再教育和培训的任务。此外,三甲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以投身到社区卫生工作的实践中,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从根本上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业务能力的进步。

安贞医院全科医学科每天都有高年资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到第二门诊部出诊,其他各专科包括心内科、高血压科、呼吸内科、中医科等也都轮流派人出诊。三层专家诊区的每位专家出诊时间固定,患者根据需求可提前预约。中心一层的社区医生若遇到疑难、不确定病例,可直接请教楼上的专科医生,或者专家,由于条件便利,甚至可带患者一同会诊、学习,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对社区工作的信任度及满意度,另外对提高社区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一项关于安贞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不同合作模式对比研究发现,"院办院管"模式通过大医院的积极参与,保证服务质量,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最高,社区卫生机构受益最明显。中心每周三的继续教育课程,部分针对患者,部分针对社区医务人员,讲者均为安贞医院各科专家,甚至科主任亲自授课,体现了医院对社区继续教育的重视。社区检验科及超声诊断科等辅助检查科室的工作人员会轮流,定期到院本部学习,本部的专家也定期下社区给予现场指导,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保证了检验及检查结果的可靠性。社区中心凭借庞大的人群优势,成为安贞医院大型研究基地,每年的脑卒中筛查,两癌筛查,老年人体检如期举行,方便群众,服务百姓的同时,为医院和社区的科研工作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心内科马长生主任牵头开展的中国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调查正在社区中心进行,此项目吸引了大量社区群众的参与,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力,社区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该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安贞医院和心肺研究所的科研骨干,定期下社区指导研究进展,为提高社区科研能力,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安贞医院的带动下,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了附近居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工作人员热情高涨,不仅临床工作有条不紊,科研也不甘落后,每年社区医务人员发表的文章远远超出了医院的要求。中心相继被评为:北京市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糖尿病协会教育基地,最近,再次被评为全国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三甲医院的带动,大大提高了社区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及影响力。

2.2实现了患者的合理分流及双向转诊 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存在本质区别,三甲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和急危重病症的诊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承担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初诊、治疗,慢性患者的长期维护、管理,以及疾病的预防、控制。然而,目前广大群众无论身体有任何不适,也不管程度轻重均直接奔赴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不堪重负。三甲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使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紧密联结、制定统一的标准、流程,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提高转诊的可靠性和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双向转诊工作的深入开展,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这种最具效益的医疗模式。

安贞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包括了院本部全科医学科和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成为联结三甲医院与社区中心的坚固纽带,有利于患者的合理分流和双向转诊。全科医学科每天到中心出诊的医生,如遇到疑难病例可直接推荐给院本部科内从全院聘请的专家,患者90%以上的问题在全科医学科就可以得到圆满解决,部分需要进一步检查或住院治疗的病例直接推荐给院内专科,这一举措得到了各专科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因为全科推荐的患者都是经过详细检查,排除其他病变,非常有专科治疗价值的所谓"优质"患者,这节省了专科医生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可以直奔主题,充分发挥专科的优势。安贞医院各专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患者众多,良莠不齐,专科医生不仅要专业精湛,还要对一些不典型病例进行繁冗的鉴别诊断,实际这部分患者占到专科门诊的相当大一部分,这应该是目前中国三甲医院的普遍现象。患者有任何不适,自己经过简单判断后就直奔专科,专科医生围绕自己专业首先开展一系列检查,发现非本专科疾患后又推荐到其他专科,继续一系列检查,这不仅增加了专科医生的压力,还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些外地患者甚至需要租住在医院附近,奔波于各科室,等待漫长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全科医学科建立之后,这部分患者终于找到了归宿,全科医生不会局限于某一器官或系统,而是应用整体观念分析患者的不适,制定诊疗方案,往往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化验和检查。由于有社区作为基础,很多在本部需要等很久才能完成的检查,全科医生会推荐患者到社区中心,当天就可以拿到结果,这一举措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精力,也为社区中心带来了效益。一些已经确诊,集多种慢性病于一身,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常常要挂几个科的号才能完成取药和复诊,由于全科医学科不受专业和专科用药的限制,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对于住在社区中心附近的患者,如果中心的药品又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全科医生会建议其到社区就诊取药,并根据各医生的社区轮岗时间预约老患者前来就诊,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全部诊疗过程。各专科医生都有社区出诊的计划,也可以把患者约到社区进行复诊,缓解了本部的就诊压力,方便了患者。三甲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尤其以全科医学科作为纽带,实现了患者的合理分流和双向转诊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以安贞医院为代表的三甲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益,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公众对社区医院的认可程度,充分发挥了社区医院作为基础医疗的重要作用,改善了目前医疗资源"倒三角形"的严峻形势,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医改要求的有效措施。国家也正大力倡导大型综合性医院帮扶社区医院的做法,建立医疗联合体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头作用,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引导患者分层次有序就医。安贞医院因具有独立办社区医院的经验,因此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2014年1月牵头并联合18家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形成朝阳区北部医疗联合体,安贞医院的医生要定期到10家医联体中的社区医院出诊,扩大了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联结范围,也有利于安贞经验的传播。目前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各医院参观学习团,甚至海外团体。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甲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三甲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的安贞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解决国内医疗矛盾的有效方法,也可能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各国医疗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伟燕,李士雪.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5,8(3):243-245.

[2]宫林利,张亚平,王承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1,17(8):506-507.

[3]北京市编制办公室、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实施意见[Z].2006.

[4]陈新,王丰,吴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8):911-913.

[5]秦怀金.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促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10):697-698.

[6]尹德卢,陈博文,郭默宁,等.北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6-8.

[7]林崇健,丁书琴,何思中,等.城市大医院与周边社区医疗机构联动构建新型医疗网络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0):30-32.

第2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年工作回顾

**年是“**”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并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厅党组和厅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全省卫生科教系统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卫生科教工作的全局,上下齐心,努力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及全省卫生科教工作会议精神,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确定“**”卫生科教工作方向

**年3月,召开了全省卫生科教工作会议,姚志彬厅长做了重要讲话,黄小玲书记作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我省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工作报告。会议总结了“**”期间我省卫生科教工作,部署了“**”卫生科教工作,制定了《**省“**”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省“**”医学专科建设计划》和《**省“**”继续医学教育规划》。会议确定我省在“**”期间卫生科教工作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统筹区域发展,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关键技术攻关,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医学科技竞争力;加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坚持科教工作与疾病预防控制相结合,坚持科教工作与临床相结合,坚持科教工作与推广适宜技术相结合。

一是以加强专科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医学技术整体水平。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多层共建,加大投入,重点建设30个左右重点专科,50个左右特色专科。

二是以加快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集中力量组织重大项目攻关。重点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包括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测和应急能力研究,重大慢性疾病的基础、防治与控制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促进模式研究,农村适宜技术研究,老年性疾病防治的研究,环境、职业危害和伤害防治技术研究,出生缺陷防治研究以及注重现代科技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

三是以实施“**”卫生人才规划为动力,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以项目为龙头,以学科为依托,力争培养全国著名专家(医学院士)2-3人,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500名,逐步建立学科、年龄结构合理的卫生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全科医学人才、农村卫生人才培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供技术保障。

四是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毕业后教育。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以及健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建设。

二、加强医学科研课题管理,提高卫生科研质量

组织**年度**省医学科研基金的申报、评审及**/**年度课题的后期管理工作。**年共受理课题申报938项,按专业分为15个学科组进行评审,经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及查新结果,总立项487项(占总申报数51.92%),其中立项资助课题289项(占总申报数30.81%),立项非资助管理课题198项(占总申报数21.11%),资助总额为260万元。立项课题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主要资助应用型研究,兼顾地区(单位)与专业分布。

贯彻落实我厅《关于加强**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后期管理的通知》(粤卫〔2004〕69号),对科研课题的结题、延期严格把关,督促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对所属单位立项课题的管理,对不按要求完成课题的个人或单位实行暂停受理或限额受理的措施,该项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据对已到期结题的**/**年度基金课题结题统计,两年的申报结题率分别为82.09%、86.84%。批准结题率分别为64.37%、70.04%。

三、卫生科研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年以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杨培增教授等完成的《葡萄膜炎发生及慢性化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等完成的《肾小球疾病免疫发病机制及治疗干预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医学专业获**省科技奖拟奖项目共86项,占总拟奖项目的29.66%,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6项。中山大学获得各类科研基金近1亿元,其中国家863计划6项。申请“**”国家支撑计划有了新突破,省人民医院以牵头单位获得“**”国家支撑计划资助项目3项,其中2项为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共获得院外资助额为1411万元,同时获得**年度**省科技奖拟奖项目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这也是省人民医院近15年来首次有可能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科技奖一等奖。

四、依法规范生物安全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号令),加强我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二是加强卫生系统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实行材、统一师资、统一授课内容和要求,对全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至**年底,完成了全省21个地级市1369名技术骨干的培训。三是开展申报实验室,积极督促各列入国家计划内的实验室进行申报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工作,并做好临时启动省CDC的BSL-3实验室的监督和管理。四是向卫生部推荐生物安全评审专家。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推荐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评审专家的通知》(卫科教实验室便函〔**〕123号)要求,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申报,共向卫生部推荐专家19人。五是依法做好禽流感死者尸解标本的管理;布置落实了全省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调查工作;加强我省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发生生物安全事故。

五、依法规范辅助生殖技术管理

一是认真组织申报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为进一步加强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印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人类库培训基地认可标准及管理规定的通知》、《卫生部关于印发人类辅生殖技术与人类库校验实施细则的通知》,做好省内培训基地的申报。目前我省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两家机构获批准为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获批准为卫生部人类库培训基地。

二是组织受理医疗机构申报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年受理5家单位申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我厅组织专家对5个单位进行初审,出具初审意见后,上报卫生部,卫生部组织对这5个单位的现场评审工作,其中3家机构获准试运行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

三是严格把关,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年组织有关专家,严格按照标准,对第三批申报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25所医疗机构进行评审,除2个单位因故申请取消评审外,共有9所单位获准正式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试运行一年的3所,校验基本合格1所,未通过10所。

六、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为了贯彻落实张德江书记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的指示精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组织实施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天大药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资助我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项目,资助总额达800万元。根据资助项目要求制定了《**省部分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试点实施方案》。该培训项目简称“6161”工程,培训全省卫生管理干部600名,清远、揭阳、云浮三市卫生院业务骨干1000名,乡村医生6000名,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该项目于**年11月11日全面启动,并顺利举办了农村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清远、揭阳、云浮三市和全省70个经济欠发达县(区)卫生局局长、医院院长(包括人民医院院长、中医院院长和妇幼保健院院长),以及清远、揭阳、云浮三市乡镇卫生院院长等培训及内儿科业务骨干、预防保健业务骨干培训班。通过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卫生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的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

七、开展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督导

为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和专项经费的落实,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根据《关于印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督导方案的通知》(粤卫办〔2005〕43号)要求,我处委托**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于**年11月份组织专家对承担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的19所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实地督导,重点督查经费落实情况及培训质量。通过督导,及时发现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技人员培训质量,推动我省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八、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评估认定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省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及社区培训基地标准(试行)的通知》(粤卫办〔2005〕58号)要求,我厅于**年5月下旬组织专家分3组分别对我省21个市申报的29个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80个临床实践基地和109个社区培训基地进行了系统的评估。通过评估,全省认定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25个、临床实践基地76及社区培训基地88个,初步建立了**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网络。到目前为止,培训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师资626人。

九、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评审工作

为推动我省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建设,转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粤卫办函〔**〕1**号),并向卫生部申请作为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根据卫生部《通知》精神,认真组织我省符合条件的医院申报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共申报447个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其中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31个,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16个。向卫生部推荐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436名。**年11月,卫生部组织全国90多名专家,对省人民医院等9所医院153个专科、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了评审。通过卫生部评审成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普通专科71个,亚专科66个,通过率89.5%,其中省人民医院普通专科15个、亚专科16个,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普通专科13个、亚专科15个,附属二院普通专科11个,亚专科8个,附属三院普通专科9个,亚专科6个,附属五院普通专科1个亚专科2个,光华口腔医院口腔科和眼科医院眼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专科11个,亚专科14个,珠江医院普通专科9个、亚专科5个。通过评审,使我们初步掌握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的程序、方法和重点,锻炼了我省的专家队伍,为我省进一步做好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鉴于我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取得的经验以及在专科医师基地评审中取得的成绩,卫生部批准我省成为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

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继续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定了《**省“**”继续医学教育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认真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审批、立项及后期管理工作。**年获批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62项,公布省级项目504项。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年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全国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积极组织编写继续医学教育教材。我处与厅应急办共同组织专家编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9个分册,该系列教材纳入省人事厅全省继续教育教材,作为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必修课。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筛查培训工作的要求,举办了全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筛查师资骨干培训班,共230人参加了培训,进一步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诊断、报告、采样送检工作,提高我省医疗卫生队伍防治不明原因肺炎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卫生保健专业学生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问题,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妥善处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参加医护资格考试问题的通知》(粤教职〔**〕70号)。根据此文件精神,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9月会同教育厅和中医药局主持召开了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通报会,并下发了会议纪要,解决了近两万名学生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问题。

组织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估认定,目前全省共有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166个,其中高校直属附属医院2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9所,教学医院90所。继续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年全省认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个,组织5134名住院医师参加全省统考,发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2415个,合格率为43.8%。

**年卫生科教主要工作

**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十分关键的一年,也是推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根据全省卫生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我省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重点部署,加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着力抓好农村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纵深发展,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卫生事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效,为促进和谐**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卫生科教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今年全省卫生工作重点,坚持卫生科教工作为卫生事业服务的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两条主线,围绕知识更新、技术流动、成果转化三个中心环节,构建卫生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支撑、成果推广应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四个体系。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及远程医学教育的规范管理。

一、开展“**”期间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的验收工作

为培育**省医学专科优势,提高我省医学科技竞争能力,**年省卫生厅开展了省医学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工作,经过单位申报和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等18个医学重点专科,**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等29个特色专科,经过4年的建设,我省医学专科水平明显提高。根据《**省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方案》的要求,今年将对“**”期间**省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情况进行总结验收。省卫生厅将下发有关验收的《通知》,请各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做好自查,各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进行检查验收,将验收情况作为评选“**”**省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年全面启动“**”**省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工作,发挥医学专科在重大疾病、疑难病防治的中流砥柱作用,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使我省的总体临床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通过优化布局与结构,多层共建,加大投入,重点建设30个重点专科,50个特色专科,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优势(特色)的专科点群,扩大覆盖面,缩短服务半径,使人民群众能就近得到较先进的优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专科示范作用。

三、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医学重点领域的研究

卫生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于建立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树立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优化创新的政策与环境,提升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根据卫生科技发展的规律,紧密围绕我省卫生实际需要,抓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这一关键环节,在明确我国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构建创新体制和长效机制。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大疾病为工作重点,以影响广泛、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重大疾病为突破口,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的研究、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防治的研究,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研究,老年相关疾病的干预控制研究、重大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的识别技术与干预措施研究、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农村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防治研究等,认真组织科技力量攻关,努力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降低出生缺陷和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寿命,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健康保障。

四、认真组织“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基金的申报工作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中央财政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

卫生部从**年开始设立“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重点开展卫生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要求体现行业科研的特点与重点,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做好衔接,避免重复交叉。专项只设项目层次,不分解。项目采取招标或择优委托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要求:以需求为基础,以任务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面向健康共性问题、解决行业实用技术、促进卫生科技发展。国家已立项的支撑项目、863、973、重大专项等项目,不得重复申报。重点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公共卫生研究、相关医学类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应用技术、循证医学、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可申请培育性的项目为973项目打基础。请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组织申报,将申报材料于**年6月20日前报卫生厅,由卫生厅汇总后,统一向卫生部申报。

五、进一步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卫生工作者健康的大事,各级卫生科技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负责。要从强化人员培训、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分工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做好硬件建设、加强审批和监督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我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一)加强BSL-3实验室管理:继续抓好我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敦促我省列入国家发改委规划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申报及监管工作。根据卫生部**年第50号令《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做好实验室活动的审批申报管理工作。

(二)做好自查和督查工作:今年全省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工作,同时,为配合卫生部每年两次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根据自查的情况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督导方案,对全省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做好BSL-2实验室备案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第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市级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我省将启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地级市卫生局负责辖区内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备案工作,省卫生厅统一备案格式及数据管理。

六、进一步加强辅助生殖技术管理

目前,我省共有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衍生技术医疗机构11所(其中4所试运行),开展供精人工授精技术医疗机构1所,设置人类库1所,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医疗机构29所(其中5所试运行)。

为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人类库的管理,一是制定规划,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年制订**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库规划,严格申报、审批管理。二是规范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申请、校验、变更、注销等管理,从**年8月起,凡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申请、校验、变更、注销的医疗机构,按照行政许可要求,进入**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由**省卫生监督所受理大厅统一受理、发证。三是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和体系。**年起试行启用夫精人工授精年度报表软件,辅助生殖技术及库均实行年报制,使该项工作的管理步入科学化、程序化、动态化、规范化的管理渠道。

七、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加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是发展农村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完善我省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技术推广体系与模式,加强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探索面向农村和社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对促进卫生服务协调发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方便群众就医,增进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年起,卫生部将在北京、河北、辽宁、**、广西、宁夏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适宜卫生技术进社区工程”试点活动,我省将在广州市、深圳市六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选择2个示范区作为全国的试点单位,重点加强高血压防治技术、规范用药技术、冠心病防治技术、血栓防治技术、心脑血管病社区管理技术、以及心脑血管病引起的焦虑、抑郁症干预技术的推广,请广州、深圳市各选择1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试点工作。

同时,省卫生厅将从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项目及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选取优秀的适合基层推广的项目在全省推广。各地区、各单位要加大对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采取有效方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卫生科学普及工作,把防病治病的科技知识送入千家万户。

八、继续加强农村在职卫生技术人才培训

继续组织实施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天大药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资助我省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完成清远、揭阳、云浮三个试点市的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训任务,并在项目完成后组织督导组进行评估,保证该项目做好做实,取得良好效益。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培训全省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管理干部以及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通过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农村在职卫生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的基本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救治条件,以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九、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

为加强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2年下发《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和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工作的通知》(卫科教高发[1996]第116号)精神,1996年成立“**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领导小组”,组织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委员会,开展临床教学基地的评审工作,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为规范我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保证高等医学教育质量,20**年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规范附属医院设置、教学医院设置和毕业生毕业实习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申报、评审和管理工作。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全省拥有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9所、教学医院90所,基本满足我省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拟与省教育厅、中医药局联合召开**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工作会议。总结10多年来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工作经验,规范临床教学基地工作管理工作,修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审标准和管理办法,组织制订预防医学教学基地标准,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提高教学基地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带教水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十、进一步加强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落实国家和省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划》,重点建设2~4个部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5~6个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在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领域遴选一批有学科优势、内容好、质量高的项目,重点扶持。定期对各地、各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编写出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必修科目系列教材,重点抓好卫生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员培训。研究和探讨面向农村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一批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或专题讲座到农村基层举办。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今年组织对各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督导。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认定,组织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课统考,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加强卫生科教管理人员培养,提高卫生科教队伍管理水平。

十一、大力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意见,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岗位培训,加大社区卫生人才岗位培训力度,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开展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社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市积极探索规范化培训模式。继续健全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网络,积极探索社区卫生人才培训新方法、新途径。举办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班,提高全科医学教育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十二、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试点的工作

第3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一、工作职责

(一)负责高考期间的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市区医院、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做好医疗保健、急救预防和防暑降温准备,特别要做好中暑等突发性疾病的救治工作。

(二)负责高考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对考点学校的食堂及周边的餐饮业、服务业开展食品卫生大检查。采取积极防范措施,对集中接待参加考试学生的酒店等餐饮部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对不符合餐饮卫生管理条件的餐饮店进行严肃查处,直至停业整顿,严防考生集体中毒事件发生。

(三)负责高考期间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做好对突发病、流行性传染病的监控和预防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市卫生局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林芳立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周延萍同志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行政主要领导及市卫生局医政和中医科、卫生监督科、疾病控制科负责人为成员,领导高考期间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二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医疗组、卫生监督组和疾病控制组,办公室设在局医政和中医科,由局医政和中医科科长任主任,局卫生监督科和疾病控制科负责人为副主任,市直等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协调、指导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医疗组、卫生监督组和疾病控制组分别负责高考期间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工作的落实(附件)。三是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单位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本地本单位的工作。

(二)实行包保责任制

1、医疗救治。市中心医院、一医院、中医院、康达医院落实城区考点医疗机构主要责任,并实行包点责任制。即市中心医院负责市四中、五中、二十二中、三十六中、襄樊学院附属高中;市一医院负责市一中、八中、八中新校区;市中医院负责市三中、九中;康达医院负责襄樊致远中学、二十四中的医疗保障工作,并畅通院内急救绿色通道,与院急救做好无缝对接。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负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2、卫生监督。实行定单位、定职责、定人、定岗,安排卫生监督员,在高考期间,对考点学校周边的食堂及餐饮业进行公共场所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确保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市卫生监督局负责市一中、三中、四中、五中、八中、八中新校区、九中、二十二中、二十四中、三十六中、襄樊学院附属医院考点的保障工作;襄樊铁路防疫站负责襄樊致远中学考点的保障工作。

3、疾病控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做好对突发病、流行性传染病的监控和预防工作。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各地各单位的行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工作人员,是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的责任人。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影响高考顺利进行,将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做好高考期间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高考安全的重点工作。各地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防范和处理机制,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保证医疗卫生保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措施到位。

(二)各司其职,制定方案。各地各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责,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制定周密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精心准备,认真落实,确保高考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万无一失。

(三)精挑细选,确定人员。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业务素质精,政治素质好,团队意识强,组织纪律性高的标准,挑选身体健康、听从指挥、乐于奉献的医务人员,从事高考医疗卫生的具体工作。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各地各单位要对从事高考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进行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培训,明确职责,讲明要求,强调纪律,提高其素质,为完成高考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各地各单位必须强化责任,重点做好高考餐饮食品卫生、医疗救治工作,切实履行报告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使每项工作任务按规范按程序落实到位。

附件: 2、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名单

3、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领导小组医疗组名单

4、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领导小组卫生监督组名单

5、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领导小组疾病控制组名单

附件1

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

作领导小组

组 长:林芳立 市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周延萍 市卫生局副局长

成 员:吴富常 市中心医院院长

张小平 市一医院院长

段华汛 市中医院院长

熊全庚 市康达医院院长

李仁连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雷明生 市卫生监督局局长

周开国 市卫生局医政和中医科长

汪 耀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科副科长

万永凌 市卫生局疾病控制科负责人

附件2

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周开国 市卫生局医政和中医科科长

副主任:汪 耀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科副科长

万永凌 市卫生局疾病控制科负责人

成 员:刘文卫 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付度关 市一医院副院长

乐才文 市中医院副院长

李春国 市康达医院副院长

马先海 市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

附件3

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医疗组

组 长:周开国 市卫生局医政和中医科科长

成 员:刘文卫 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付度关 市一医院副院长

乐才文 市中医院副院长

李春国 市康达医院副院长

负责高考期间医疗救治工作的落实。

附件4

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卫生监督组

组 长:汪 耀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科副科长

副组长:孙 浩 市卫生监督局副局长

成 员:市卫生监督局卫生监督员

负责高考期间卫生监督工作的落实。

附件5

20xx年市区高考期间医疗卫生工作疾病控制组

组 长:万永凌 市卫生局疾病控制科负责人

副组长:马先海 市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

成 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

第4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细化目标,1全面实施“跨江发展”战略。落实责任,基本完成现代化医院的基础建设,启动江南、江北的对口帮扶工作,区中心医院建成第一医院分院,区人民医院建成医院分院,努力提高江北地区的卫生综合实力。

二、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妇幼卫生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100人均筹资额110元以上,2全面巩固小康指标成果。农民参保率97以上,基金使用率90以上,农民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30

争创1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全面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3六城区新(改)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建成5个省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全面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4秦淮区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试点工作的同时。力争城市居民和农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分别达45和60以上。

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5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和12‰以下。

三、疾病预防控制

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6加强疫情监测。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

脊灰、麻疹、百白破、乙脑、流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新生儿24小时卡介苗接种率城区达98农村达95以上。7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消灭钉螺面积600万平方米;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8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发现新涂阳病人1725例;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干预工作,自愿咨询检测人数达到45/10万以上。

检索数达总人口(含流动人口)1‰以上。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综合医疗机构100开设腹泻病门诊;02检索率达10以上。

区县达8010市疾控中心检验项目100达到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A类疾控机构检验能力标准。

街道(镇)设立卫生监督、疾控中心分支机构,11全面推广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做法和经验。夯实公共卫生网底。

四、卫生监督执法

继续在经卫生许可的餐饮单位推行量化分级管理,12依法履行监督职责。量化分级率达95以上,卫生监督覆盖率100食物中毒及时查明率100力争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1350以上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车辆基本符合卫生部标准;卫生监督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五、应急管理

并完善工作机制。各区县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区县卫生局和市、区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二三级综合医院(含市第二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胸科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14高标准建成“12320公共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组建应急专业队伍。

完善应急指挥网络通讯系统。15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六、医疗机构管理

制定地区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16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工作,17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鼓楼医院、第一医院、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口腔医院、高淳县医院、江北人民医院率先通过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评审。

试行单病种限价管理,18落实“三合理”规范。巩固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完善惠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药房托管”工作,努力缓解困难群体“看病贵”问题。

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分配机制,19制定市医疗机构内部财务控制规定和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南医大二附院托管第三医院;加快推进医院南扩、第一医院南扩、妇幼保健院妇儿保健中心大楼和区、县医院、县新区医院等工程进度。20建成第二医院、脑科医院、儿童医院、胸科医院等病房大楼和区医院门诊大楼并投入使用;启用医院。

七、科技兴医和人才培养

建设市卫生系统的高级人才库。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21完成“213人才的新一轮选拔工作。重点扶持3个省临床医学中心、6个领军型人才。

八、中医工作

争取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2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创建23个省级中医示范专科。

创建12个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积极推动中医工作面向农村、社区。

九、行风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24积极开展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十、综合管理

第5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1、全面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基本完成现代化医院的基础建设,启动江南、江北的对口帮扶工作,浦口区中心医院建成第一医院分院,**区人民医院建成鼓楼医院分院,努力提高江北地区的卫生综合实力。

二、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妇幼卫生

2、全面巩固小康指标成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100,人均筹资额110元以上,农民参保率97以上,基金使用率90以上,农民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30。

3、六城区新(改)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创1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全面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年内建成5个省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在秦淮区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试点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力争城市居民和农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分别达45和60以上。

5、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和12‰以下。

三、疾病预防控制

6、加强疫情监测,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

7、做好计划免疫工作,脊灰、麻疹、百白破、乙脑、流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新生儿24小时卡介苗接种率城区达98、农村达95以上。

8、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消灭钉螺面积600万平方米;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发现新涂阳病人1725例;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干预工作,自愿咨询检测人数达到45/10万以上。

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综合医疗机构100开设腹泻病门诊;“02”检索率达10以上,检索数达总人口(含流动人口)的1‰以上。

10、市疾控中心检验项目100达到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A类疾控机构检验能力标准,区县达80。

11、全面推广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做法和经验,在街道(镇)设立卫生监督、疾控中心分支机构,夯实公共卫生网底。

四、卫生监督执法

12、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继续在经卫生许可的餐饮单位推行量化分级管理,量化分级率达95以上,卫生监督覆盖率100,食物中毒及时查明率100,力争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13、50以上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车辆基本符合卫生部标准;卫生监督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五、应急管理

14、高标准建成“12320”公共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并完善工作机制。各区县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区县卫生局和市、区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二三级综合医院(含市第二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胸科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组建应急专业队伍。

15、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指挥网络通讯系统。

六、医疗机构管理

16、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___地区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17、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积极推进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工作,鼓楼医院、第一医院、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口腔医院、高淳县医院、江北人民医院率先通过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评审。

18、落实“三合理”规范,试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巩固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完善惠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药房托管”工作,努力缓解困难群体“看病贵”问题。

19、制定___市医疗机构内部财务控制规定和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分配机制,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20、建成第二医院、脑科医院、儿童医院、胸科医院等病房大楼和江宁区医院门诊大楼并投入使用;启用南山医院,南医大二附院托管第三医院;加快推进鼓楼医院南扩、第一医院南扩、妇幼保健院妇儿保健中心大楼和浦口区、溧水县医院、高淳县新区医院等工程进度。

七、科技兴医和人才培养

21、完成“213”人才的新一轮选拔工作,建设___市卫生系统的高级人才库。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重点扶持3个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6个领军型人才。

八、中医工作

22、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争取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力争创建2-3个省级中医示范专科。

23、积极推动中医工作面向农村、社区,创建1-2个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九、行风建设

24、积极开展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十、综合管理

第6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人力资源 需求 供给

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成熟且越来越快。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成熟度不是很高。近几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成为我国卫生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成为制约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章将分析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主要需求目标以及如何保证供给。

1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主要需求目标

1.1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一体的综合的服务。因而社区卫生不是专科性质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最需要的是满足服务需求的足够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保健人才,富有独立工作能力,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全科医师应该成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主体部分,承担绝大部分的卫生服务工作。

1.2 公共卫生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的持续性的卫生服务,可见健康教育及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具备全科医师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公共卫生医师,开展对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开展社区内免疫接种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计划生育相关服务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公共卫生医师来承担,因为对公共卫生医师的需求是社区卫生人力需求的另一个重点。

1.3 全科护士

与大医院护理工作相比,社区护理除了打针发药以外,还需要提供上门服务,护理的空间范围不只是社区卫生机构,而包括家庭、社区及有关团体机构。其护理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医院中的单科性质的护理,而是全科护理。因此,现代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实际上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护理更应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提供护理过程中,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区护士必须对个体及其家属在其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方面进行评估,帮助个体寻找社区资源,使其能达到自我照顾的最终目标,这是社区护士的基本职责。

1.4 中医医师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医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保障人们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不说中医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中医在预防保健,调养慢性疾病方面的价值也是西医无法取代的,中医药具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况且,部分群众偏爱中医治疗,不喜欢甚至排斥西医治疗。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忽视中医药建设,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落实这样的政策那么,对于人力资源这方面,中医全科医师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又一大需求目标。

2 关于社区卫生人才供给的分析

社区在编医务技术人员学历不高,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符合要求的全科医学人员短缺,难以胜任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公共卫生人员少,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差,预防与保健原本是基层的弱项,公共卫生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护理人员少,忙于扎针发药,上门服务难以开展[1]。社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难以实现小病进社区的总体改革目标,如何保证社区卫生人才供给成为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尽可能为社区提供高质量和充足的各类人才。

2.1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2]高等医学院校要结合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了解社区卫生人才的需求量,使培养目标能与现实需要量吻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在学科建设、培养方案、教材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且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见习或实习。地方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甚至可以采取委托培养的模式,与当地的医学院校联合办学,有计划地培养一定数量的,符合一定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实习点就选择将来可能去工作的社区,通过这种模式,在不久的将来,高质量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实现。

2.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

要解决目前的社区高素质的医学人员缺乏的问题,除了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的长远考虑外,另一方面就是对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和由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专业人员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技能和素质,尽可能满足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这个工作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主要由省一级的卫生、中医药性质部门组织,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培训结束采取考试或考核的方式聘用上岗。以广东省为例,全科医师骨干培训为期l0个月,培训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科、传染病、中医、精神卫生疾病、皮肤科等。

2.3 引导医学生向社区卫生机构就业

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改变成才观,[3]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好的大背景下,医学生应该转变一定要去大医院就业的观念,树立下基层服务,学以致用的理念。当然,这需要学校专业教育的引导,同时也需要配套人才政策以保证。

2.4 鼓励其他医疗机构人员转入社区卫生机构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正开始试点,许多一级、二级甚至三级医院都将面临生存危机,全民医保以及社区首诊制等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这些都使得很大一部分医院的患者分流到社区,原本充足的城市医院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会逐步显示出过剩的迹象。那么这些医疗机构的人员其实可以选择转入社区卫生机构,通过培训考核,成为全科医师或公共卫生医师以及全科护士等,在社区卫生机构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2).

第7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期间,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抓住新一轮医改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卫生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928个(不含村卫生所(室)),医疗机构床位数达20413张,比年增加6904张,增长51.11%;每千人口床位数2.98张,比年增加0.96张;卫生技术人员22671人,比年增加9391人,增长70.72%;每千人口卫技人员3.31人、医生1.34人、护师(士)1.24人,分别比年增加1.33人、0.47人、0.53人,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19%、9.0%、12.2%,卫生资源得到较快发展。

期间,全市共有卫生建设项目162个,总投资规模36.79亿元,计划投资25.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22亿元,新、改、扩建卫生医疗用房73.14万平方米,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6.08万平方米,新增床位5500张。其中:投入10.1亿元,加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开(竣)工一批重点卫生项目,市第一医院城东新院竣工投入使用,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市医疗中心一期传染病医院竣工投入使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和市第三医院开工建设;筹集17.68亿元加强县级医院、中医院、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建设,全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全面实施新农合制度,覆盖范围由局部试点发展到全市有农业人口的9个县(市、区),覆盖率达100%,参合人数达548.6万人,参合率达98.36%;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50—18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120—150元,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级以上医院分别达到80%、60%、40%,门诊特殊病种扩大到15种以上,实施大病市级统筹补充补偿,在洛江、德化和惠安试行普通门诊统筹补偿试点,有效减轻农民就医费用负担;成立市新农合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新农合信息平台,实现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报,在全省率先启动发放社会保障卡作为就诊“一卡通”,方便群众就医和报销医药费用。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从年1月起,全市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全部及市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定和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调整和优化公立医院的配置。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在市第一医院等5家医院开展结节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剖宫产、老年性白内障等3个病种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工作。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内涵建设逐步提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7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参公管理,加强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全市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完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市、县两级卫生应急机构和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应急机制,健全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先后成功处置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显著成绩。逐步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推进为8—15岁儿童补种乙肝疫苗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公共卫生服务惠及所有城乡居民。

(四)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斐然。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实现无重大传染病流行目标。较好完成世行贷款卫生Ⅸ项目和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卫Ⅹ项目,得到卫生部及项目督导团的高度评价;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取得新成效,1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强化,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疫苗从7苗增加到11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逐步建立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市继续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县继续被确认为“国家卫生县城”,惠安县崇武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乡镇”;先后被评为“省卫生城市”。加大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力度,年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1.53%,比年增加31.53个百分点,增幅达63.06%。

(五)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利用率显著增长,—年全市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年平均增长率9.35%,住院人数年平均增长7.6%,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上升13.26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0.33天。人均门诊和出院费用增幅持续控制在3.5%以内。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推进医院等级评审和评价工作,市第一医院荣获三级甲等医院,市中医院、市正骨医院通过三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评审,12家县级综合医院通过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建立急诊急救、医院感染、护理、超声、麻醉、放射、检验、病案、儿童重症救治、合理用血等10个市级质控中心。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改革诊疗服务流程,推行预约门诊、错时上下班、延时服务等便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完善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在市区江南、北峰、东海设立3个急救站。加强血液管理,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建立医院内部投诉、医患纠纷应急处置、第三方调解、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救助等“五位一体”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成立市、县两级医疗纠纷人民调委会,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市185家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参保、统一保费、统一理赔标准,有效加强“平安医院”建设。

(六)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加强。期间,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加强89个辐射功能强、服务半径大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增投和省级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全面消除D级危房,到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基本诊疗设备装备标准。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管理,全市有甲类卫生院11家、乙类卫生院42家、丙类卫生院70家,对丙类和山区乙类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新增卫生院编制1391人。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全市建有村卫生所3776个,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94%以上,服务覆盖率达100%,在岗乡村医生5383人,其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794人,乡村医生培训率达100%。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4个,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覆盖人口近200万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全科医生325人,社区护士204人;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组建272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实施推动社区医生进家庭项目,社区医生逐渐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七)加快中医事业发展。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市中医院门诊楼建设纳入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等县级中医院建设;在全市甲、乙类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设标准化中医科。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创建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6个省级中医农村特色专科(专病)。积极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安溪县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鲤城区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八)妇幼保健水平明显提高。推进乡镇卫生院产科规范化建设,完成市级儿童医疗救治分中心和7个县级儿童重症监护室建设,实施妇女儿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年全市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住院分娩率99.99%,出生缺陷发生率7.78‰,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比年下降76.2%、55.4%和50.2%。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知识和健康意识,从年起,卫生部门与电视办健康周报,共刊播136期,与晚报社合作开展健康防病专栏,共编辑出版132期。

(九)卫生执法力度逐步加大。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调整食品卫生监管职能,开展以餐饮消费安全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与预警制度,定期食品卫生质量公告,保障群众饮食卫生安全。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站式”服务,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大医疗市场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年全市共检查医疗机构14898家(次),取缔非法医疗机构2541家次,查处非法医疗广告217家(次)。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五大卫生直管单位的建档率、从业人员体检率、培训率、五病调离率和监测覆盖率均达95%以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质量不断提高。出色完成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任务。

(十)人才队伍建设和医教科研不断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对10所部属医药卫生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采取直接考核办法录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共招聘硕士及以上毕业生218人,不断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全市有硕士以上学位卫技人员430人,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15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部级名老中医8人,人才层次和水平显著提升。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医高专设有8个教学系(部、中心)、17个专业,有6个专业被评为省高职教育精品专业、11门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3800多人,成人教育在学函授学生2000多人,为我市输送了大批适用型基层卫生专业人才。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期间全市卫生系统共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71项,项目总数位居全市各行业前列。全面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抓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院务公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工作,整顿行业不正之风,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卫生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年实行医改后,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明显。—年,每年全市卫生事业费财政拨款2.75亿元、3.10亿元、3.80亿元、5.1亿元和6.87亿元,分别占同期一般财政支出比例为2.64%、2.33%、2.35%、2.75%和2.99%;但各级财政卫生事业投入占医院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仅为5—10%,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主要还靠自身业务收入,导致公益性质淡化。

(二)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我市卫生事业主要发展指标:即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全市卫技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仅占3.3%、本科29.2%、专科34.0%,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各为11.8%、27.1%、51.5%,且城乡分布不均、专业结构不合理,医护比例偏低;专科医院的数量不足,如职业病防治、口腔、眼科、老年康复等专科医院缺乏,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后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供需矛盾突出。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服务能力不高。丙类卫生院和山区乙类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的政策亟待有效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改革后财政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四)公共卫生任务日益繁重。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等防治任务艰巨。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总量偏少、力量不足,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管、食品安全任务十分繁重。公共卫生普惠项目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队伍力量不足,基本医疗和公卫任务统筹兼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医改面临攻坚压力。医改近期目标突出四个“基本”,免费服务项目增加,基层工作压力大;医改配套经费需求大,财政资金保障面临巨大困难;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多方面深层次问题,改革难度大。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保障民生越来越得到重视,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中央医改意见和近期改革重点实施方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通过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有效措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物质基础。

(三)医改的全面实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围绕“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目标,提出近期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加大医改投入,逐步启动各项改革措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四)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等变化,社会人群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压力与日俱增。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先后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卫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五)人口结构与疾病谱变化,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新课题。到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85.27万人,非农业人口196.47万人,常住人口约800万人,城镇化率60%;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4.9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0.9%,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全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10万人。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我市人口结构、疾病谱发生改变,不可避免地带来疾病传播危险、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孕产妇、婴幼儿卫生保健难度增大等诸多公共卫生难题,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社会和卫生问题,由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要求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群众健康观念和卫生服务需求增强,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医保制度日益完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对高新技术服务、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和承受能力也相应提高;社区化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推动社区卫生的更快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使居民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释放,医疗服务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优先发展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提供健康服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15年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质量优良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1、发展指标

(1)全市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0张;

(2)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7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75人。

2、健康指标

(1)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

(2)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3‰以下;

(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降,报告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五、“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1、巩固和完善新农合。持续保持农民参合率在98%以上,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完善门诊特殊病种补偿和普通门诊统筹补偿,年全市所有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全部实行普通门诊统筹;开展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充补偿,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加强市、县两级经办机构建设,完善保险机构承办新农合业务运行模式,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做好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有效衔接。

2、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药品零差率改革范围,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并全面实现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证基本药物成为临床首选药物。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严格药品采购配送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和基本药物供应。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对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

3、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构建便捷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各级医疗机构纵向整合建立医疗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逐步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鼓励小病在基层就医,合理分流病人,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4、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与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探索住院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制等付费方式改革。

5、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依托政务外网,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连续保存、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以国家标准的社会保障卡为基础,统一全市医疗机构就诊卡,做到一卡通用。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开展居民健康信息实时查询服务,促进居民积极参与个人健康管理,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强化卫生服务监管,以信息化、网络化促进卫生服务现代化。加快发展医疗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二级综合医院均建立与省内外三级甲等医院、1/3山区卫生院与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建立会诊系统和会诊制度。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目标,建设市本级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收治床位达700张,每个县(市)都有一所精神病防治医院(或收养院),改善设施设备条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实验室检测检验以及对基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督促指导等能力,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强化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其他专项预案,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协调管理机构,健全卫生应急处置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专家库信息系统,以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强化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市、县、乡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3、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对法定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和防治能力,重点做好人感染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前的各项准备,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情况,在港、、石狮、惠安、安溪等县(市、区)建立若干居民健康监测点,及时掌握疾病谱成因变化,加大干预,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4、认真做好卫生项目工作。实施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继续加强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阻断艾滋病传播途径,完善美沙酮治疗门诊建设,提高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性。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提高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和传染性肺结核病人规则治疗率,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新涂阳肺结核发现率达70%以上,治愈率达85%以上。

5、强化免疫规划。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更新冷链设备,全面实施免疫规划计算机网络管理,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持免疫规划高接种率,以乡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建立人群免疫屏障。积极稳妥地推广使用各类有价疫苗,使疫苗针对的相应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6、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等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抓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优生检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针对重点人群推广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等为重点,积极开展社区防治和健康教育,实现对慢性病病人全面连续的健康指导与管理。大力发展老年康复医疗服务。完善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理和治疗,开展精神卫生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提高全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7、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产儿科建设,争取90%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达到相应级别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完善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儿童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规范住院分娩补偿、补助与医疗救助机制,继续保持以县为单位住院分娩率巩固在98%以上;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力度,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常住(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属地化管理。落实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实施为农村孕产妇免费增补叶酸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产前诊断筛查技术网络建设,努力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8、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除“四害”活动,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建立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村改水改厕,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力争“十二五”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健康栏目、卫生信息、卫生网等宣传阵地建设,大力传播健康相关知识和卫生政策,提高群众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提高疾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1、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院为主导,非公单位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卫生区域规划管理。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加快环湾核心区医疗服务圈建设。继续抓好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市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病房楼、市光前医院病房楼、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按区域卫生规划要求,整合市中医院、正骨医院、中医外科医院资源,建设中医联合医院;推进老年医院筹建工作。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建设石狮市医院新院、市医院新院和港区、永春县、德化县医院以及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中医院等一批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力争到2015年,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成为县域医疗中心。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每一个乡镇有一家卫生院,提升优化服务功能,发挥骨干作用。加强村卫生所(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服务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卫生所(室)机构覆盖率达98%,探索实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管理服务一体化,夯实农村卫生服务网底。三是支持、指导万祥医院、惠安德诚医院、安溪祥和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成为公立医院有益的补充。全面落实床位发展规划,全市医疗机构增加床位8500张,力争“十二五”末期全市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服务,开展社区医生进家庭活动,逐步建立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抢救能力和水平。继续完善市传染病医院和各县(市、区)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完善城市新区急救站布局,升级改造紧急医疗救援指挥系统。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建设和完善农村急救网络,加强甲类卫生院急诊科及乙、丙类卫生院急诊室建设,乡镇卫生院急救车和急救药械配备率达95%以上,培训和配备村卫生所(室)急救技术和药械,建立覆盖城乡、反应灵敏、救治及时的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

4、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疗技术、医技人员等的准入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建立全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网。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医院评价评审工作,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和评价制度,推行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执业行为、医院管理、经济运行、群众满意率等综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完善采供血网点建设,“十二五”末期,全市各县(市)均设立无偿献血点,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保证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处置覆盖率达100%。

5、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全面落实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修订)》,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行为自律。严肃查处医疗服务中收受红包、回扣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按低于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完善医院内部投诉、医患纠纷应急处置、第三方调解、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救助“五位一体”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参保率保持在100%,医疗纠纷办结率90%以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平安医院”。

6、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和侨资、台资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非公立医院在新农合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一视同仁,争取到2015年,全市非公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500张以上。支持发展健康产业。在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和设施,开展特需医疗服务、运动保健、药疗食疗、中医药保健、养生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1、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全面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意见,落实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和公益性保障机制,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政府投入保障,促进乡镇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完善乡镇卫生院编制和岗位聘用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和激励机制,转变运行模式,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服务。

2、加大卫生支农力度。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建立市级医院支援县级医疗机构、县级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分级帮扶制度。继续做好千名医师帮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3、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加强村卫生所(室)标准化建设,逐步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边远地区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实行当地乡镇卫生院或周边村卫生所(室)包干责任制,采取统一派驻、巡诊等方式,满足当地农民就医和公共服务等需要。落实乡村医生津补贴制度,对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农村公卫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组织乡村医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养老保险,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促进村级卫生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

(五)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科技兴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中医事业;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努力实现每个县(市)都有一家中医院,提高全市中医院整体实力。加强综合医院及甲、乙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科建设,探索和支持医保制度优先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室)的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2、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积极开展中医对台交流和对外交流活动。到2015年,再创建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和3个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争取再建设1个部级(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3、推进医学科研创新。根据我市疾病谱和居民健康影响因素,开展疾病因素与干预方法、技术的研究,研究重大疾病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支持优势学科开展创新研究,加强医学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设立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扶持中青年业务骨干承担科研课题,推动跨行业、跨学科科研联合攻关,推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卫生系统有180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获得立项,有5项以上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0项以上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一批论文入选国际核心刊物。

(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执法水平,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1、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执法交通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取证工具等建设投入,改善执法条件,完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监督执法提出的新要求,探索综合执法监督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依托乡镇卫生院,设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或聘请卫生监督协管员,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网底建设,扩大农村卫生监督覆盖面,建立县乡一体化,权责统一、职责明晰、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卫生监督执法网络,监管覆盖面持续保持在95%以上。

2、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落实《食品安全法》,做好餐饮卫生监管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开展医疗市场整顿整治,取缔无证行医,打击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行为,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加强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执行和监管力度,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学人才培养,促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实施“百千万”卫生人才工程。强化卫生人才第一资源意识,制定和实施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吸收和使用政策,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卫生管理人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拥有100名医学博士、1000名医学硕士研究生、10000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力争“十二五”末期,全市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2、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三级医院设置规范化培训基地,逐步推行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经规范化培训后进入各级医疗机构成为临床医师制度。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市-2012年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健全在岗人员培训制度,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稳定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到2012年,为城市社区每万服务人口培训3名全科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4名全科医师。加强乡村医生免费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对不具备正规学历的乡村医生进行为期2年的中专学历教育,乡村医生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3、加强医学教育培训。建立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衔接有序的医学终身教育制度。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培训,发挥医高专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作用,积极争取开设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课程,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逐步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到2015年,全市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达标率达到95%,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率达100%。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医药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提高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持续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改革发展。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稳步推进各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事业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强化科技兴医,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第8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一、全面贯彻落实省卫生厅、中医药局等五部门联合制发的《关于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实现“提升工程”工作责任书中所列2014年度各项任务目标。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新农合和医保报销目录中,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和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高于西医药报销比例5%-10%。

2.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煎药房,配备必需的中医诊疗设备。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达到建设标准,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3.提高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将辖市中医医院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切实改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

4.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丹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建成省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扬中市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5.充实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力争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90%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6.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扎实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培养工作,逐步使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

7.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形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标准化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8.加强基层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继续开展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和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丹阳市界牌镇卫生院、扬中经济开发区兴隆卫生院、丹徒区高资中心卫生院建成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京口区谏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润州区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省城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开展县、乡、村整体化管理工作。丹阳市、句容市选择不少于2个乡镇;扬中市、丹徒区选择不少于1个乡镇开展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的试点工作。

10.健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都建有1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推广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省卫生厅下发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争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全面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现建设项目中2014年度各项任务目标。

1.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平台建设。市中医院建成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的“治未病”科及康复科,成为全市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配备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康复等诊疗设备,制定和实施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及康复科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开展服务效果总结、分析及评价工作。

2.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市中医院每月4次组织5名以上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中医药知识咨询、举办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讲座、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手册等各种类型的中医健康教育。

3.市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康复病区建设,应用中西医技术,积极开展康复项目,逐步形成特色。鼓励以多种形式探索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推进中医药参与老年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4.强化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以市中医院为基地,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相结合,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以及针灸、推拿、拔罐、敷贴、熏蒸、耳针、刮痧、理疗、穴位注射、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

5.实施全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各辖市区卫生局、新区社发局要按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指导调养服务。确保到2014年底,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35%。

6.加强中医传统文化宣传和信息建设。开展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宣传和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扩大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三、努力提升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丰富“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治未病”工作内涵。

1.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积极作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深化中医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进一步研究、分析公立中医医院在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加大对公立中医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深入探索。

2.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面启动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工作。丹徒区中医院达到二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标准。句容市中医院、扬中市中医院要认真做好等级中医医院评审后的持续改进工作。深入推进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规范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建设,打造中医综合诊疗平台,强化中医综合服务。

3.开展新申报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和原有专科周期复核评估工作。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要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申报省、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工作,丹阳市中医院培育2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扬中市中医院、句容市中医院培育2个以上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

第9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文

**区五里卫生院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区五里镇五里街中心地段,占地面积7000平米,建筑面积3600平米,其中门诊部、住院部、预防保健部等业务用房3200平米,是辖区内唯一一所综合性一级乙等公益性卫生院,下辖7个村卫生室,(镇南、镇北、老郑、涧桥、花园、桃园、民强等7个村卫生室)分别设有诊疗室、观察室、操作室、换药室、中医服务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及康复室等科室,各村卫生室面积均超过150平方米。共配有14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质4人,乡村医生资质10人。承担着全镇3.02万群众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功能。

卫生院现有职工60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等职能科室,拥有中科美伦DR光机、彩色超声机、电子胃肠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先进诊疗设备;实际开放床位60张,日门诊110人次左右,年住院2000余人次。

近年来,院领导班子以创建淮安市惠民医院以及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为契机,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以及设备的更新,先后投入400余万元改扩建门诊楼和病房楼;倾心打造特色科室,因地制宜,高标准改建了近300平米的中医馆,扩大了中医药服务范围;从2013年5月份起全镇7个村卫生室全面实施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村级卫生机构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建设、收支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核算、人员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绩效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考核、功能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定位;不断提高村级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拓展辖区医疗服务能力,先后组织村卫生室人员实施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并全部通过考核。同时认真实施国家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群众提供优质均等化的特色化服务。全镇共管理2923名原发性高血压、607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102名重性精神病患者,2015年为全镇2417位60岁以上老人实施免费健康体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