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围绕市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和区提出的“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整体部署,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以“四项主要行动”和“四项基础工程”建设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纲要》和《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规划》的实施,努力抓好科学素质和基础工程的建设,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和构建“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我区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即“四项主要行动”,认真抓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即“四项基础工程”建设。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牵头部门:区教育局、团区委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妇联、各街道等。

(二)城镇劳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行动

牵头部门:区劳动局、社保处、区总工会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人事局、区妇联、区科协、区卫生局、区民政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各街道等。

(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牵头部门: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团区委、区科协、区劳动局、社保处、区委党校等。

(四)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牵头部门:区教育局、区人事局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劳动局、社保处、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区环保局等。

(五)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牵头部门:区科协、区科技局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广电处、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各街道等。

(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牵头部门:区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区广电处、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各街道等。

(七)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牵头部门:区科协

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团区委等。

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任务。牵头部门有两个以上的,由第一牵头部门根据我区科学素质工作重点活动和任务分配,对所承担的任务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并会同责任单位共同研究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案。责任单位协助牵头部门提出总体安排的建议,参与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认真抓好重点活动和任务(见附表)的落实。全区各单位都要积极参与《纲要》相关任务的实施。

三、具体措施和要求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全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街道和职能部门为依托,形成合力,强化责任,切实推进全区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

(一)统一思想,提高新形势下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认识。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周年,将举办会和残奥会,市已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开展中国科协成立周年、市科协建会周年的纪念活动。这些新的形势和特点,不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而且是进一步激发我们抓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强大动力。

目前,我区全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与《纲要》的要求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科普设施分布不匀、数量不足、发挥作用不够;科普资源利用薄弱;各级对做好科学素质工作的认识还有差距,科普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实效性;科普社会化、经常性、群众化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公民对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自觉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进一步抓好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仍然是当前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

做好新形势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各单位要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围绕改革开放周年纪念活动,充分认识“科教兴国”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围绕迎接,广泛宣传科技知识,让社会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科技的成果,使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的平台;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部署,大力传播和普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科学知识;要围绕中国科协成立周年和市科协建会周年的纪念活动,大力总结和宣传科学素质工作的经验和成果,以推动我区科学素质教育和基础工程建设更广泛、更扎实、更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领导,把全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

按照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要求,全区各单位要把此项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同全年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区政府已成立了以区政府副区长熊战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具体承担日常工作。全区各单位都要明确一名副职分管此项工作,明确一名有责任心的联络员,加强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并指定一个部门根据区领导小组的责任分工,拟定工作方案,抓好具体的实施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各单位领导要带头参加科学教育和重要活动,以示表率,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注重实效,统筹兼顾,将科学素质行动与基础工程建设同步推进。

科学素质活动和基础工程建设,要针对公民和社会的需要进行实施。基础工程建设是配合科学素质行动的基础性工作。在实施《纲要》时,两者要一起规划,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做到抓教育时不忘建设,抓好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各单位在实施《纲要》中,不但要确保组织领导的到位,也要舍得经费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重视发挥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和社会上专业人才主动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第2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为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省会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会计法》、《预算法》、《管理条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意见》(陕财办会〔〕41号)、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咸财会计[]31号)、《关于扎实有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咸财会计[]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会计法》、《管理条例》,按照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通过自查纠错、整改完善、检查考核、巩固提高等途径,夯实会计工作基础,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长效机制,提升会计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动会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总体目标是:全区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自年至2013年底前必须达到规范化。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年底前、大中型企业单位在2012年底前、其他单位在2013年前必须全面完成会计基础合格单位创建任务。

三、实施范围

全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均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加强领导,认真筹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积极开展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四、实施步骤

(一)健全机构,夯实责任。

成立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的工作规划和制度措施及监督指导,统一组织领导全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组长由区财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区财政局总会计师、会计管理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区会计管理局各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二)精心组织,扎实开展。

1、宣传动员阶段。召开全区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动员大会,采取施放气球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学习传单等形式,进行动员部署。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计划,确立创建工作目标,明确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集中学习阶段。向各单位各部门下发学习资料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采取举办各类学习班学习讨论,深刻理解和掌握考核办法、考核标准、创建规划和年度创建任务与方法,并召开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现场会,请已取得优秀等级的单位进行经验交流。

3、对照检查阶段。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各单位、各部门要采取领导点、自己查等方式,对照规范化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认真自查,分析存在问题,积极落实整改,优化作业流程,制定工作标准,完善细化岗位责任制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把规范化要求贯穿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全过程,推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科学化。

4、检查验收阶段。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将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办法》(陕财办会〔〕40号)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陕财办会〔〕42号)文件要求,组织人员从7月1日开始对经过认真自查自纠申报的单位部门进行实地评估验收,并在验收合格的单位中评选出较好的上报市财政局,申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优秀单位。

5、上报总结阶段。年11月30日前,向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上报经评估验收“合格”等次和申报“优秀”等次单位及年度创建活动工作总结。并在总结过程中定期召开创建活动主题研讨会,分析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推广创建活动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

五、建章立制,巩固提高

1、全区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实行区财政局长和区级部门“一把手”负责制;二级单位由各主管局负责,区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将创建活动的宣传动员、规划方案制定、学习培训、督查指导、自查评估及组织协调等方面工作,向全区进行书面通报。

第3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客观地检查、总结“五五”普法以来的工作情况,正确评估五年来的工作成效,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的全面贯彻落实,为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工作原则:

“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总结验收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政府组织实施,人大、政协加强检查监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2、注重突出重点。在全面总结验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考核项目,对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要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提出加强改进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3、坚持求真务实。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4、加强协调配合。法制宣传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主动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街乡(地区)、系统、单位的积极性,将街乡(地区)、系统、单位的自查与全区检查有机结合起来。

二、验收依据

1、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转发的《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10)》(京朝发14号)

2、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印发的通知》(朝常发5号)

三、组织领导

1、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区“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总结验收工作,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同时成立区检查验收考核工作小组,对街乡(地区)进行全面检查,对区属行业系统进行重点检查。

2、各街乡(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总结验收方案和组织协调工作。

3、根据《方案》确定的责任制,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办公室和区委宣传部负责收集汇总区级领导干部法制学习情况;区委组织部和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全区处级领导干部法律培训情况;区委政法委负责检查总结政法系统的法制培训工作情况;区政府法制办负责检查总结行政执法机关法制培训工作;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负责检查总结全区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工作;区国资委负责检查总结国有企业的法律培训工作;区教委负责检查总结中、小学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团区委、区未委会等部门负责检查总结社会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区流管办负责检查总结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工作;区委社工委、农工委配合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对各街乡(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处)、公司,各街乡(地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检查总结本部门机关干部及下属单位干部群众和本地区社会单位的法制教育工作。

四、验收内容

1、“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及民生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情况(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工作制度、普法经费、档案资料、调查研究等);

2、重点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情况(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居(村)民、流动人口);

3、“法律六进”活动开展情况,专兼职普法队伍及法制宣传形式和载体(档案资料、基地建设、宣传形式等);

4、推进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情况(“民主法治村”的创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行业系统的依法管理);

5、普法工作社会成效(普法文件、资料整理归档、信息反馈及开展理论调研情况);

(详见附表:《区街乡(地区)“五五”普法验收内容和标准》、《区行业系统“五五”普法验收内容和标准》)

五、验收办法

l、对街乡(地区)检查。街乡(地区)的验收考核

工作采取街乡(地区)自查测评与区检查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街乡(地区)自查测评的基础上,把43个街乡(地区)分成若干小组,集中听取汇报。

2、对区属行业系统检查。区属行业系统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考核标准进行自查。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单位自查情况,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协调确定抽查单位,进行重点检查。

六、验收步骤

总结验收工作从3月份开始,共分四阶段进行。

1、基层自查阶段(3-4月中旬)。各街乡(地区)、各系统要结合本地区、本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总结验收的具体方案,采用听取工作汇报、试卷测评、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自查工作,总结经验和成绩,树立典型,查找问题和不足,改进工作。自查报告于4月底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形式报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区级检查交流阶段(4月下旬-5月上旬)。由区领导带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对全区43个街乡(地区)进行全面检查,对行业系统进行重点抽查。要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汇报,要有多媒体展示,档案资料要规范齐全。

3、接受市里检查阶段(5月中旬-6月)。在基层自查和区级验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由区政府向区人大作工作报告。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4、总结表彰阶段(9月—2010年底)。在全区总结验收考核的基础上,根据考评结果及推荐意见,评选出区级“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推荐市级先进集体和个人,并适时召开全区“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为启动“六五”普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七、工作要求

l、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检查验收工作是“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各级党委、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党委“一把手”负总责,主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具体抓,切实把“五五”普法验收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专题研究,落实责任。各级法制宣传教育办事机构要根据本工作意见,联系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总结验收工作方案,及时向党委汇报,并在总结验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组织实施工作。

2、实事求是,保证质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要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确定的目标要求,严格按照检查验收标准,深入细致地开展检查验收,保质保量地完成检查验收任务。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街乡(地区)、各系统、各单位要结合总结验收的要求,按照区“五五”总结验收的工作部署,同步进行。

第4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

第5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为了全面总结我区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进一步探索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有效方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甘民电〔2019〕134号)要求,区民政局决定以“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为主题,创建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四届九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要求,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基本方略,确保城市社区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居民多样化、个体化服务需求,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3.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法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推动法治社区建设,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社区要立足自身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确定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策略,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三)实验目标

聚力“发力高质量、提升首位度”,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先导,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基础,以相互合作、民主协商为运作形式,依法构建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行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服务管理与居民自治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治理与工作水平,切实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推动街道创建全省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各项工作落实见效,街道相应成立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构成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街道办事处创建全省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中心各成员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各项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各项具体工作推动落实。

三、实验任务

(一)明确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机构内在关系,规范社区居民自治运行规则

1.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得到贯彻落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结对帮扶等制度。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

2.规范“条”“块”运行机制。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区级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以及社区和网格的综合服务的职责,确保区一街道一社区一网格四级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全面落实。充分发挥政法、综治等专业网格管理部门的作用,协同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发挥网格的服务职能,以网格促进服务,以服务促进自治,积极消解网格化管理和社区自治之间存在的张力,共同促进社区良性治理。

3.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决策、监督、指挥、协调职能,提高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减少各职能部门由于利益冲突而形成的推诿、扯皮等现象,进一步提高社区(网格)上报问题的处理进度和效果。

4.厘清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职能分工。政府将部分社会服务职能交于社区和市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协调上来,改变过去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树立“尊重社区自治,建设有限政府”的现念,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二)转变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工作运行重心,壮大社区居民自治力量

5.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在现有网格化管理运行基础上,对网格员采集的社区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基本情况和基础信息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参考社区类型、社区特有文化以及社区管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对原有社区管理网格单元进行拆分合并,增强网格之间的协同配合与沟通,防止因注重网格管理的精细化而破坏原有社区成员之间的地缘关系,有效解决网格管理的范围小、管理人员多,财政负担重的问题。

6.着力培育社会组织。借助社区网格平台大力发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社会救助、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居民融入、平安创建等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反映居民需求、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把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增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差异培育和立体支持。

7.健全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动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联动协作、信息沟通和政策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三社联动”体系建设,明确“三社联动”服务的基本内容,按照“受益广泛、群众急需、服务专业”的原则,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重点围绕各类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和广大居民的社会服务需求,开展政策性服务、支持性服务、延伸性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服务、社会工作知识宣传和培训服务。探索实践以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心理健康疏导为重点的“三社联动+”模式,推动各项工作在社区实现联动。

8.健全民主议事协商机制。健全居民议事会、居民理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等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完善居民公约和自治章程,引导居民依法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探索建立党员问事、群众说事、及时办事、民主议事、定期评事、追踪督事为内容的“网格六事”工作机制,保障社区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充分体现“民做主”。设立“群众说事台”,倾听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的群众提意见、说建议、谈看法。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进居务公开和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三)夯实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社会基础,营造社区居民自治环境

9.切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能力及素质。加强对网格员的教育培训,积极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为网格员讲授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其主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网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明确各种生活和工作的保障措施,减轻网格员的考核负担,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着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注重转变观念和知识更新,认真学习网格化管理与信息化专业知识,积极适应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要求。

10.着力培育社区共同体文化。积极塑造平等合作、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社区志愿者和网格员组织开展的睦邻友好等主题活动,营造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邻里生活氛围。注重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或公共仪式,鼓励居民关心社区公益事业,自觉维护社区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建立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广泛动员社区居民、流动人口、社区各类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实现社区文化、社区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共促共建共享。

11.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社区参与主体范围,组织动员社区退休人员、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在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社区矫正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和公共性参与活动,提高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服务需求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参与形式,以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工具为手段,以网格化管理为平台,让广大居民直接参与利益表达。

(四)拓宽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财力支撑

12.提高网格化管理的经费投入标准。坚持普遍投入,适度增加对社区办公经费的拨付额度,使社区居委会普遍得到资金补助,保障社区各项公共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突出主要矛盾坚持重点投入,细化社区网格化管理背景下的工作任务,重点加大对网络平台等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网格员工资待遇的投入力度。

13.扩大社区居民自治的财力保障。坚持社会支持与社区自我发展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发展社区经济,践行“社区事业养社区人”的经费筹措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现有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提高社区自筹资金收入,增强社区自治的财力保障,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14.落实“费随事转”与“以钱养事”的投入机制。规范财政资金的拨付程序,凡是规定了经费拨付标准的,要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没有规定经费拨付标准的,落实“费随事转”和“以钱养事”的投入机制和相关管理规定,实行由区财政统一掌管,直接下拨社区,杜绝部分单位将相关工作任务转移到社区却没有按要求向社区划拨相应的工作经费,保证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正常运转。

(五)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法治体系,强化居民自治的法律保障

15.坚持全民守法,加强普法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选举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为社区居民自治建设提供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同时,坚持社区居民在自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的监督权限,使居民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治成员、自治组织、辖区单位行使监督权。

16.坚持法治精神,推进法律进社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职能作用,努力推动社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同时利用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增强司法渠道有效解决纠纷的能力,减轻社区矛盾化解的负担。

17.坚持法治保障,开展法律援助。认真落实律师进社区制度,积极维护社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引导社区居民合法理性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保障社区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真正实现。

四、实验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1月—2021年3月)。积极总结三个街道办试点社区创新实验区创建经验,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研究制定全区推广实施方案,下发各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1年4月—2021年9月)。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对照实验任务和具体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的各项制度。到2021年9月底,除3个试点社区以外的其他17个社区初步形成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先导,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基础,以相互合作、民主协商为运作形式,构建起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行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服务管理与居民自治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1年10月—2021年12月)。总结全区创建经验,并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崆峒特色和亮点,制作创建过程专题片,在全市进行推广,顺利通过市民政局和省民政厅对实验区创建工作的评估考核。

五、实验保障

(一)组织保障。街道成立以办事处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机关各分管领域要加强协调配合,指导各社区落实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的各项具体任务,稳步推进街道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

(二)经费保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统筹使用各类投入到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的相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开展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两新互动的各项工作,同时区级财政预算实验区创建专项资金,保障实验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第6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汉阳的经验,对于维护基层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这是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具体化,有利于把准基层基础建设的方向,确保中央决策的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汉阳的经验,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汉阳总结和提炼了在实践中形成的好做法好机制,建立向群众问计问需,与群众紧密联系,为群众贴心服务的长效机制,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

汉阳的经验,也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涉及治理理念的更新、制度体系的完善、治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汉阳发挥了社区深化基层社会体制改革,解放和增强基层社会合力,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引导基层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汉阳的经验,还是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汉阳区委区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并有机结合,回应居民现实需求和利益诉求,增强群众对社区治理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江欣苑社区党委面对因产业空心化导致失地、失业、失收的村民现状,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村改制而来的集体资产不挥霍、不盲从,处处从长远发展着眼,科学管理经营,带动群众致富,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汉阳经验,对动员社区资源具有显著的推动意义。汉区委、区政府准确把握社区治理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江欣苑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区域领导核心作用,将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群众团队团结凝聚在一起,健全完善了社区治理体系,补齐了社区治理短板,强化了社区治理的组织保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汉阳经验,对于社区的多元治理具有广泛的促进意义。社区的多元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这一主体,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形成新的社区治理格局。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有利于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社区社会组织的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江欣苑社区建立了社会组织联盟,把社区内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了社区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

第7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总结交流下城、上城、西湖、拱墅、江干等五个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二是部署其他尚未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的区、县(市)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深化社区建设的内涵。

刚才三个区民政局、两个街道、两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爱心连锁站代表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如下城区的试点经验、天水街道的经验,抛砖引玉,对我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王马社区和萧山爱心连锁站,则是新时期社区民间组织的新形式,体现了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个“精品之作”。上城区的备案表和登记须知也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新鲜经验,西湖区召开社区现场会,不仅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区的全面铺开,也使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总体来讲,五个城区都很好的贯彻落实了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要求和市民政局于去年底下发的4号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顺利的通过了省民间组织管理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同时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今后我市全面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市民政局,向各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向先行试点的天水街道党委,向社区居委会和各社区民间组织,以及所有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把工作开展起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精神统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社区建设工作,下城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社区的试点城区之一。20多年来,*市各城区对社区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潜心研究社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我市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对加速我市现代化进程,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项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要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讲,培育管理好社区民间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优势,能极大地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先进文化角度讲,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既是“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社区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办法。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只要是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我们都应该大胆培育,大力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在创新上,萧山区又给我们带了好头。前面我们已经听了萧山区的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经验介绍,他把商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到社区服务中,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创新,实践证明了是一种适合目前我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路子。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使社区建设更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生命力、凝聚力,应该说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手段。培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民政工作社会化,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民间组织来实现,社区工作的很多服务活动也可以以民间组织为纽带形成现代服务体系。萧山区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整合了社区资源,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民间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营造社区文明氛围、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这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益意识,提高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加速社区民主自治目标的实现。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推动了民间组织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各级领导要在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为这项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同志曾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中的最小组织,组织虽小,但可牵动大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务必克服和纠正“工作多、事务忙、顾不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难度大作用不大”等等消极认识,畏难情绪,从社区建设的大局,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负责,切实落实,抓出实效。

三、借鉴经验,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提高。现在,五个城区开了个好头,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希望你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再接再厉,深入开展下去。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要在学习兄弟城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的精神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创造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我们要求各区、县(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做到“8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有调查论证;有试点先行;有经费保障;有政策法规和章程示范文本;有登记备案;有总结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的要求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这也是我市开展这项工作的特色:

1、建立工作机构,落实责任制。要建立起区、县(市)和街道、乡镇两级工作机构。各区、县(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各街道做到了“三个到位”,即:(1)领导责任到位,街道有一名分管领导负总责,(2)科室职能到位,街道有一个业务科室归口管理,(3)工作人员到位,街道有一名具体办事人员,专项负责抓落实,主要抓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审核章程、发放登记表格、召开会员大会、指导社区民间组织开展工作等。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先掌握起来,这是我们搞好培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前提条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社区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希望各地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定要认真地对本地社区内的所有民间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包括民间组织的名称、性质、规模、人员结构、活动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3、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培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区、县(市)要有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也可以在民间组织专项工作经费中支出),确保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4、制定行政规章,完善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经各区、县(市)要出台《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一些相关规范性文件。如:《社区民间组织调查备案表》、《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证明》、《社区社会团体有关业务知识须知》等,这些资料上城区都有。各区、县(市)政府依照《条例》的规定,社区民间组织依法到民政局登记,同时可以明确授权由街道、乡镇作为社区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落实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对于还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在今年12月份以前完成备案工作,填写《备案表》,此《备案表》由社区居委会填写,到区民政局和街道备案。20*年元月份,*市民政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和备案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统一和规范。

第8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 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历程简要回顾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探索。总体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形成工作思路阶段(XX-XX年初)。XX年,在城市社区建设取得显着实效、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了“巩固提高、延伸拓展”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思路,适时提出了城镇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概念;XX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镇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推进城镇社区建设进行了部署;XX年3月,市委、市政府《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正式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XX年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范畴,标志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这一阶段,在市级层面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召开研讨会、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对农村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内涵、工作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确定了把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的工作思路,为下一阶段的试点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全市各地广泛开展了撤并村、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工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此外,XX年以慈溪市在宗汉街道庙山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起点,慈溪市、镇海区等地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这些试点为在全市开展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开展试点阶段(XX初-2012年初)。XX年4月,慈溪市、镇海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区),由此拉开了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序幕;2012年5月,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初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任务;2012年11月,市民政局在慈溪召开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

第9篇:社区基础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确保社区“安全、健康、和谐”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创建安全社区目标要求,确保2009年底前全市有10个以上的市区街道社区达到全国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力争利用2-3年时间,市区社区基本达到全国安全社区建设标准,1-2个行政区整建制达到全国安全社区建设标准,每个县(市)有1-2个试点乡(镇)达到全国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并带动和影响周边乡(镇)参与“创建”活动。

三、工作安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续推进”的原则,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要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有计划分步予以实施。

(一)持续推进,巩固提升“创建”标准。第一批已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的单位,要对照《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中安健协文字〔2009〕5号),认真总结“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的经验,按照持续改进等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命名后的管理工作,继续抓好促进项目的深化实施,并结合各自实际,拓宽“创建”范围,丰富项目内容,提高群众参与率,在积极预防、提高标准上见成效。要加强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经验,拓展工作思路,依据社区安全发展要求,创新促进项目,提升安全社区建设标准。

(二)突出重点,实现年度“创建”目标。已在国家职业健康协会申报备案的“创建”单位,全国安全社区命名仪式后,要根据《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借鉴全国安全社区的有益做法,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对安全促进项目进一步细化,把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安全问题作为突破口,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阶段性工作措施。安全社区创建机构,要定期进行项目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做好查漏补缺,真正把重点项目突出出来,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促进社区安全、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争取9月底前通过部级安全社区专家评估组的考评验收。

(三)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试点经验。全国安全社区命名仪式后,全市所有城区街道办事处和有条件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着手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上半年重点完成创建机构组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实施“一把手”工程。要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掌握《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积极参加国家职业健康协会组织的培训,对“创建”单位基本情况展开调查,策划安全促进项目。下半年,各“创建”单位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1号)精神,具体组织实施。市区“创建”单位要积极利用试点成果,在创新上有突破;乡(镇)“创建”工作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农村安全特点,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用电安全、农机安全、涉水安全、农药中毒预防、火灾预防、交通安全等重点,扎实搞好安全知识、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抓,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创建”领导机构,要把安全社区建设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发动民政、教育、卫生、科技、公安、交通、消防、安监等部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研究、解决创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持续改进。切忌形式化,切忌搞成形象工程。

(二)落实工作责任,齐抓共管。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保障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树立大局意识,落实责任,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开展部级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石政办发〔2008〕57号文件)要求,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确保创建工作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