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XX年,全体同志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形成了共识,党员的党性意识得到增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两提高。全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总局中心工作的大局,以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主线,以修订《商检法实施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为重点,认真做好立法、执法监督、普法、宣传、对台工作和报刊出版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立法工作成果显着

(一)积极开展法律修订工作。

会同计量司开展了《计量法》修订工作,进行了地方调研,形成了报局务会的送审稿。目前已提交国务院审议。

会同标准委开展了《标准化法》修订工作,进行了国外调研,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后,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求。目前已准备提交局务会议审议。

完成了《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启动工作。

(二)行政法规制修订工作。 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完成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商检法实施条例》修改工作。同时完成《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商检法实施条例》英文译审工作。 起草完成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正案)。起草完成了《设备工程监理条例》、《缺陷汽车召回条例》征求意见稿。

(三)规章制修订工作。

根据XX年总局立法计划,严格规章立法程序、认真完成规章的立法审查、提请局务会议审议以及规章工作。本年度主要出台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计量标准考核办法》、《麻类纤维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地理标识产品保护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认证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进出口商品复验管理办法》和《出入境特殊物品管理办法》等13项规章草案的立法审查工作并已通过局务会审议。

(四)积极协调,扎实有效,做好法律法规征求意见工作。

一年来,法规司认真完成全国人****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及有关部门转来的法律法规及规章草案的书面协调。对涉及质检职能以及关系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和涉及健康安全的《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外来物种管理条例》、《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水污染防治法》、《畜牧法》等20xxxx件法律法规草案进行了协调,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协调,代表总局提出了回复意见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五)一丝不苟,按照规定,认真完成质检系统涉台工作。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质检系统对台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今年以来法规司一方面进一步规范质检系统对台交流工作,对赴台湾地区的对台交流活动,严格执行立项、审批、行前教育、归后总结规定,总共完成十几个团组的赴台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宣传赴台各项政策,帮助赴台团组解决困难,积极稳妥地推进两岸检验检疫技术交流。

(六)办理了人大议案、政协议案。

承办了全国人大、政协有关食品安全、产品质量、计量、特种设备等方面的议案、提案,圆满完成了答复意见。

(七)加强对地方的法制工作的指导,对地方局的请示及时做出法律解释。

二、法制监督扎实有效

(一)抓好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

重点对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加强系统行政执法工作的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抓好两个典型和一个办法。

一是抓江苏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案件审理委员会公开审理行政处罚案件的典型。9月份,法规司约请了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部分法制处长共同对江苏盐城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案件公开审理进行了实地观摩,并进行了专门座谈研讨。该局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加行政处罚的透明度,确保自由裁量权的正确使用,坚持公开监督、民主监督,于XX年5月开始对部分行政处罚案件实行公开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各行业专家的建议,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这种做法得到了较好社会反映,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对此多次做了正面报道。考虑到这项制度实施时间较短,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完善,法规司已经督促江苏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省推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力争为全系统的法制监督工作提供较成熟的做法。

二是抓新疆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层级监督制度方面新做法典型。新疆地域广阔,区局与各下属机构之间往来时间较长、经济成本较高,一些在内地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办法在新疆就不一定适应。在此情况下,该局对下属机构行政执法监督管理除常规办法之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发了一套行政案件办理程序软件,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控制案件办理的进度,所有案件办理均在内部局域网上实施,不仅案件办理可以做到内部公开,而且上级领导机构也可以实时监控,该软件有效地抵制了系统外对案件处理的说情等干扰,对于加大行政处罚力度,规范案件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底行政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法规司正在总结经验,条件成熟后,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意见,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推广。

三是重点抓了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行政处罚程序建设。根据近年来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行政处罚案件业务量上升较快的趋势,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修改后对行政处罚案件也有新的要求,原有的行政处罚程序管理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司组织系统有关专家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方案、调查取证、听证、处罚等工作程序和行政处罚文书格式。

根据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要求和工作需要,配合人事司在检验检疫机构设置稽查处的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专门的案件调查机构和案件审理机构,提高行政案件办理效率,确保案件办理流程科学规范。

(二)继续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

一是为了保证行政许可法在质检系统的贯彻实施,总局党组把对该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作为今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总局党组的要求,总局先后下(转)发了《关于对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行执法检查的通知》(国质检法函〔XX〕178号)、《关于转发监察部关于监察机关对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的意见>的通知》(质检办法〔XX〕111号)和《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抽查方案的通知》(质检办法函〔XX〕158号)等三个文件,按照部署,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总局组织xxxx检查组分赴1xxxx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和1xxxx直属检验检疫局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情况进行了抽查。通过这次检查,了解了全系统的总体情况,摸清了底数,发现了问题和不足,为总局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思路,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发现了各地的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这次执法检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是法规司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后续管理的措施,切实做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配合新修订颁布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条例》、《商检法实施条例》的贯彻实施,调整部门行政审批依据;及时对卫生司、认监委的xxxx许可项目公示的审批程序进行了修改,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总结动植物检疫审批等项目电子审批的实施经验,加快行政许可信息化建设;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三是随时掌握国务院的最新改革动态的同时,密切关注系统的相关情况,对系统进行了专项调研,起草了《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意见》。

(三)抓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例分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根据几年来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经验,几乎每一起行政复议案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开展对近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分析,特别是将败诉案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查找出系统业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这些案件所在的问题,指导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做到依法行政。法规司整理了全国上报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例,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有指导意义的案件进行了分析、汇总,针对每一起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发现的业务工作的不足,及时向业务管理部门提出工作改进建议,从源头上解决发生问题的因素。同时将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下发各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其行政执法工作;选取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突出案例,在《国门时报》上开辟以案说法专栏,加强对检验检疫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指导。

通过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总局审理行政复议案件逐年较少。截止到目前,受理行政复议案件xxxx,正在审结过程中。协调处理直接总局行政诉讼案件xxxx,均未立案。对总局下属单位诉讼案件进行业务指导。指导业务司(局)、地方局案件调查及行政处罚2xxxx。处理投诉、申诉等非行政复议案件4xxxx件。

三、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一)认真作好法规宣贯培训工作。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商检法实施条例》后总局及时召开条例宣贯工作会议,会上总局领导作出了重要的动员讲话。分别于10月27日至10月31、11月8日至12日,分两期在北京和广州对系统南北两片的业务骨干进行了《商检法实施条例》培训,对条例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基本制度进行了概括性的叙述,并对条例逐章逐条进行了讲解。

组织召开了一期新规章培训研讨会,向省局法规、执法人员宣贯了近期颁发的新规章xxxx。

(二)认真做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XX年是“四五”普法的最后一年,法规司一是制定了总局“四五”普法验收方案,对江苏、江西、广西进行了检查验收。二是对全系统“四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向全国普法办递交了书面报告。三是对“四五”普法先进表彰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三)开展了纪念普法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为配合纪念普法二十周年,总结质检法制工作,法规司一是设计制作了质检法制宣传画发放全国质检系统、大力宣传质检工作;二是举办了质检依法行政成果展;三是开展了质检法制工作论文征集活动。

四、宣传和报刊出版管理工作成效突出

XX年,质检宣传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xx大和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结合总局党组对XX年质检系统工作总体部署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大力宣传质检工作在提升我国总体产品质量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实际效果,宣传质检事业发展进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做好315、质量月系列宣传等重大宣传活动、坚持不懈地结合业务工作宣传质检严格把关、促进外贸进出口发展、从源头抓质量打假扶优的工作业绩,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对树立质检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进一步开创质检工作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的宣传。

(二)按照全国整规办的统一安排,对质检系统“食品质量安全周”工作进行了正面宣传报道。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好XX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宣传活动。

(四)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做好《工业生产许可证条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的系列宣传活动。

(五)认真策划,立意创新,做好XX年“质量月”系列宣传活动。

(六)对总局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全面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从源头抓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七)积极宣传了质检部门以促进出口为重点,积极为扩大开放服务的新措施和新实效。

(八)集中力量,做好质检部门按国务院分工和要求做好防治禽流感的宣传工作。

(九)突出重点,着力宣传了质检部门严格把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健康安全的措施、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十)大力宣传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和标准化工作进展和成效。

(十一)继续巩固和扩大宣传阵地,灵活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努力扩大质检工作宣传效果。

(十二)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积极做好台湾输入大陆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的宣传工作。

(十三)做好新闻热点的捕捉和应对工作。

(十四)进一步加强报刊监管。

1. 认真开展报刊出版单位自查整顿工作,严格执行报刊出版的有关规定.

第2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公共服务 E-质监 E-经验管理 E-听证 质量技术监督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中,公众对政府的能力和管理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国、各地、各级政府已经不得不向着电子政府的方向发展。这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革命, 是各国政府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质监部门应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以下简称“E-质监”)的建设力度,从质监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以及E-质监建设现状、发展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入手,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努力实现五个转变[1],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质监系统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一、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现状

E-质监是质量技术监督检疫部门利用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进行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是实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各省、市地方E-质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五年来,国家质检系统信息化年平均投资近4亿元;质检主干网建设实现了总局和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37个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兵团)质监局的高速直达;构建了全国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强制性认证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电子申报、电子放行和电子监管的三电工程和总局与各地检验检疫局、技术监督局的公文传输业务。质量技术监督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目前,我国E-质监工程基本分为3类:电子治理(e-Governance)、电子服务(e-Service)和电子知识(e-Knowledge),这3类E-质监工程体现在政府的3种工作模式(G2C,G2B,G2G)上(参见表1)。

目前E-质监网站的G2C和G2G两种政府电子治理功能相对完善,但没能提供有效的企业参政议政的电子治理平台。网站的投诉功能还只限于在网上提供投诉电话的水平。所有网站一般只提供了公共的质检知识,没有提供特殊的知识服务,也没有提供相关政府间的知识交互和交流的链接。所以,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增设E-听证、E-知识等公众服务项目,应给予E-参与模式和管理以更高的关注度。

二、E-质监公共服务新需求

我国自实施“金质”工程以来,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程在加强公共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重视和完善。

⒈实施质监的特殊知识管理:E-经验管理

经验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管理,它关注的是在一种特定的解决问题的环境下专有知识的传播[2]。E-经验管理是指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构建和集成经验,提供传播和共享经验的支持环境。而质监系统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所以,E-经验管理是质监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验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经验的共享,通过向职员提供他们正在执行的工作所需的知识来提高职员工作水平。经验管理有两个主要思想:一是组织中的每个人即是经验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者;二是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将他们的经验传递到公共媒体,并可以从公共媒体上得到经验。E-经验管理平台包括3部分:经验获取和存储,经验分析和呈现,经验演变。

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E-听证

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相应的改革配套措施很多,质监系统更是承担着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都与公众的安全和切身利益有关。公众参与政策和法规的讨论和协商能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培养公众的精诚合作精神,同时提高政府决策和制定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的质监系统网上协商活动十分缺乏,不能满足公众的广泛参与(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能真正了解民意。因此,需要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一个双向的交流通道,积极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一个健康的参政议政环境。E-听证是指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支持人们思考、商议和决策过程,通过虚拟现场讨论模式,最大化参与和确保所有自愿的、公共的或私有的部门全部参与协商过程。

目前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已为政府和公众之间双向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信息技术也不是灵丹妙药,在网络环境下可能会出现恶意攻击及其他不健康行为,所以如何建好一个健康的E-听证环境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未来的E-听证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最大化包容是E-听证的关键;②通告详细的协商事务和时间表;③提供参与E-听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培训;④由专人负责处理疑问或难题;⑤提供预约时间和设置特殊需求;⑥提供结构化和有思想性的反馈机制。

总之,要想使E-听证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而不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应该意识到公众的需求是变化的、动态的。未来的E-听证过程不能只是一个工具化的系统,应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目标结合起来,为政府充分了解公

众、转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决策的准确性提供一个健康的参政议政环境。

三、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⒈E-质监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立有关E-质监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统一的E-质监计划和相关技术标准,保证E-质监有效开发和可操作。

――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管理安全。

――重组有关质监的业务流程,构建简洁、透明和负责任的E-质监服务环境。

――培育质监文化,创建互信、支持、共享的交流氛围,真正实现质监系统的知识共享和有效利用[3]。

⒉构建知识驱动的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E-政府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新型的公共服务管理和服务传递模式。有效的信息/知识传播和共享能极大地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以及公众的知情权,从而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使公共管理过程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根本特征是以技术为手段,代表政府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责。质量技术监督的工作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质监系统的工作和服务的全过程伴随着知识的转移、共享、吸收和正确应用。因此,构建一个知识驱动的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既体现了质监职能的个性特征,又能有效地提高质监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并切实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质量。

考虑现行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仍在改革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变数,其职能尚待完善,且既要彻底解决职能交叉重叠、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多头多重执法等问题,又要满足当前国家总局业务牵头、省以下垂直领导的管理模式,所以,E-质监的总体框架应实行:

――以质监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监信息平台;

――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

――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以门户网站为窗口,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

⑴以质监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检信息平台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组织机构实行四级(直辖市为三级)管理,即:国家质监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质监局、市(地区、州、盟)质监局、县(市、区、旗)质监局。各地、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虽然职权不同,工作的对象有区别,但其业务均归国家质监总局领导,其执法或办事依据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尽管少数省市制定了针对本地区的法规、规章,这也是国家法律、法规或质检总局要求的延伸。

为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满足质监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保证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对外形象的一致性,应以国家质检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检信息平台。质检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应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应用服务层、信息层、业务层、数据层、技术层和基础支持层。应用层为公众提供各种质监业务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个。信息层面向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视图。业务层是对质检系统管理业务和对外服务业务的结构性分类描述,包括G2G, G2C和G2B业务。数据层主要描述E-质监系统各种类型数据,是E-质监平台数据/信息中心,包括各种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层是E-质监系统各种功能的技术支持以及E-质监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基础支持层是指E-质监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平台及其通讯协议等。

⑵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

从经济学角度看,全国一张网最经济,也最有效率。但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质监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分布不均匀。如果全国齐步走,必然造成全面瘫痪,无法运行,对此我们已有了深刻的教训。

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质监网络节点首先要建立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上下级部门之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网络。它主要包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政府内部的(含中央和地方的质量技术监督)的基础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本身以及与其它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业务流所需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和通信系统;质量技术监督内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决策支持和执行系统等。完成这项工作难度较大,它不仅取决于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本身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系统外其他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取决于当地信息化网络的硬件水平。

构建中心城市质监网络节点,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宏观的发展规划指导下,在总局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政策,加强对质监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组织和协调;并从制度和社会成本最低的角度,分地区、分步骤实施,并不断完善和拓展质监网络节点。所以,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有利于纵横向信息的汇集和利用,有利于依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硬件水平,更好地发挥现有电子政务网络的作用,并能够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使质监电子政务的内容和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广,从而保持质监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⑶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质量技术监督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过去建设的网络体系也更注重部门的业务,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沟通,所以逐渐形成了现在网络分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带宽难以共享,网络难以互联,管理投入过大,引发了“信息孤岛”问题,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管理和开发利用。笔者在深入研究了质监业务流程后认为,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应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质监政务是一切与质量技术监督职能有关的公共事务。E-质监业务可以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为国家总局和省市级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侧重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为制定政策和决策服务;第二类是为基层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侧重于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和公正的办事流程;第三类是为质监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中介组织的网络系统,向政府提供监督和决策参考信息。这3类网络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因此要对上述3级网络系统进行统一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⑷以门户网站为窗口,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特质在于它的服务性,通过电子媒体创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是其宗旨。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4级管理的政府体制,其服务领域一直延伸到区县,而各类技术及服务机构也能延伸到各产业内部。因此办好各地、各级质监部门和技术机构的门户网站,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众。

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要提供快捷、方便、畅通、直接、公平的服务方式,通过该平台希望能够达到:公民没有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要在某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通过电脑连续申办。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全天候”、“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发展跨组织的信息共享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对文化、社会和政治全方位的一种挑战。因为信息技术受到组织、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所以对信息及决策进行跨政府部门的组织整合,并非简单类似于物流供应链的整合。这种整合从根本上影响着政府的改革和决策过程,这就决定了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建设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多种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力求在现有条件下,更好、更快地发挥质监电子政务的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进一步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卿同志在质检总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6-06-28)[2008-10-22]. aqsiq.省略/ztlm/zlxxhdt/xxhjsdt/200610/t20061031_21054.htm

2.Lambert S,Arenas A.A Framework for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 The Pellucid Project.[J].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2004,2(3):167-176

3.Abanumy A.e-Government Website Accessibility: In-Depth Evaluation of Saudi Arabia and Oman [J]. 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2005,3 (3):99-106

作者简介:

第3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已历经了11届。每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会对全国各个部委、省、地市、区县等各个级别的政府网站建设应用绩效进行评估并评估报告。今年,他们选取了国务院部委、直属( 办事)机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网站73个,各级地方政府网站836个来作为评估样本,并针对不同级别的政府网站设计了不同的评估指标。除了新增的指标、排名的变化之外,随着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提高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政府网站的建设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才是更加令人关注的。

统一平台克服短板

“网站集群协同建设是网站发展的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庆春介绍,自2007年开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全系统网站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和协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建立了地方联络员机制,了质检系统政府网站建设管理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系统内政府网站进行日常监测和绩效评估,使全质检系统的网站群建设水平得到提高。五年来,质检系统网站建设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手段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成熟,“基本形成了全国质检系统网站一盘棋的格局”。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学耕介绍,目前海南省已经建成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站,厅局政府网站为子站的政府网站群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网络、统一应用系统、统一数据中心、分级管理的“五统一分”原则使得信息、技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共包括94个站点。通过一体化集约化建设,解决了各级政府的信息汇集瓶颈,加强了资源共享,有效地降低维护成本、简化维护步骤,同时也促使政府内部形成以网站群内容保障和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的一套网站群运营管理体制与模式。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张少彤则表示,通过采样数据分析发现,统一网站管理平台,实现集约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网站的重要发展趋势。这样的建设管理模式消除了基层电子政务工作“技术力量薄弱、标准不统一”的发展短板,降低了政府网站建设、运维成本,推动了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和服务资源共享。

微博手机齐上阵

张少彤认为,拓展服务渠道并建立多元服务体系是政府网站建设的另一个趋势,手机客户端、政务微博等应用都是政府网站拓展服务渠道所采用的方式。“海南省在7月按照‘五统一分’原则建设了基于海南省政府网站群平台的海南省政府手机网站管理平台,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版的上线运行实现了省政府服务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延伸。明年,我们将逐步推进各政府子网站移动信息化应用。”董学耕介绍。

第4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公司前台文员试用期工作总结

我于*年*月*日荣幸地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担任前台文员一职。自入职至今已近三个月,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及结合自己的综合表现,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本人为人正直、坦诚、成熟、豁达、自信,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优秀的沟通、协调,管理经验。性格开朗、大方,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和接待工作经验,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够灵活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同类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我认为,前台接待工作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岗位虽然平凡但却十分重要,因此要做好前台接待工作需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迫切的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和公司一起成长,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请领导给我继续锻炼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我愿意同贵公司共同发展、进步。

我于*年*月*日荣幸地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担任前台文员一职。自入职至今已近三个月,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及结合自己的综合表现,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本人为人正直、坦诚、成熟、豁达、自信,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优秀的沟通、协调,管理经验。性格开朗、大方,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和接待工作经验,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够灵活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同类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我认为,前台接待工作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岗位虽然平凡但却十分重要,因此要做好前台接待工作需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迫切的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和公司一起成长,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请领导给我继续锻炼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我愿意同贵公司共同发展、进步。

公司前台文员试用期的工作总结

为期3个月的试用期已经告一段落,在综合管理部的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一些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由于刚大学毕业,对我而言工作经验无疑是欠缺的,非常感谢公司提供给我的机会,让我学习让我成长。3个月以来,在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完成了多项工作事件,但主要工作事件如下:

一、前台行政事务方面工作

1、转接总机电话,收发传真、信件和报刊;

2、接待来访客人,并通报相关部门;

3、办公用品领用的登记,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的检查;

4、打印、复印文件和管、理各种表格文件;

5、监督员工考勤和外出登记;

6、公司通讯录的定时更新;

7、订购日常饮用水以及花卉护理事宜;

8、及时填充小会议室里面食品;

9、维持前台工作区域和公司大厅的整洁和有序;

10、完成上级交代的事务以及配合或协助他人完成其他事务。

二、日常报销及月底账目方面工作:

1、平时做好日常的零散报销。以电子版格式,每月分类备份保存,以备随时查询账目金额。

2、准确、详细登记每月发生的月结费用,及时更新并与供应商核对消费金额,确保月底账目清楚,及时准确向财务报账、报销、妥善保管好每月发生费用的所有单据,需要报销的发票以留存复印件的形式保存,以备日后查询或物品保修使用。

三、订购机票与酒店方面工作

通过网上搜索、对比价格优惠的机票,为出差员工订购机票。等出差员工回来后,为其报销机票款。酒店预订方面事宜,主要是为王总和其他外公司的重要客人订购。

四、水果时间与考勤方面工作

1、每两周举行一次水果时间,主要由我负责水果的购买、清洗以及水果时间结束后的清理工作。

2、每天都需登记考勤,每周一次对考勤结果进行汇总,至月末将所有考勤记录进行汇总,并且整理出最终的考勤报表交由财务部以及副总经理签字确认。

五、人事行政方面工作

1、预约面试配合人事相关人员,打电话预约面试者,以及预约好后接待面试者。如:询问面试官做英文还是中文的面试题,给面试者发放面试题以及后续的一些工作。

2、入职/离职手续的办理无论是入职还是离职人员,都要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如发放/收取门禁卡、工位牌以及工作柜子钥匙和文具等事宜。

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无论对于公司职员或外来客人都要服务态度良好,尽量让他们都满意。做事麻利,有效率,尽量不出差错,这些都是我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我还会加强礼仪知识和普通话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尽管我自身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我能为我们公司的前台打造一个良好的门面形象。

公司前台文员试用期工作总结精选

一、在实践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作为文员这份工作的新人,刚加入公司时,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前台的工作内容还有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能所在。都说前台是公司对外形象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司,接待公司来访的客人要以礼相迎,接听和转接电话要态度和蔼,处理办公楼的日常事务要认真仔细,对待同事要虚心真诚等等。。。

二、主要工作:

1.完成部门交办的事项:

每个月做两次的餐厅用量报表(每半个月一次)给餐厅组长核对汇报;每个月初统计纸张用量以及电话记录交给企管主管留底汇报,尽量做到节省公司资源;每个月做好顺丰快和申通快递的运杂费报销单交给财务部报销;以及登记写字楼的矿泉水(桶装与小瓶)、办公设备物料(纸张、色带以及墨盒)的领料单。

2.完成日常的正常管辖范围内的工作:

更换传真机的色带,备用复印机,打印机的纸张;处理传真机、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卡带、卡纸问题;每天登记纸张用量和拨出电话记录;更换饮用矿泉水;以及对一楼走廊通道和样品参观室的门户管理。

3.讯息处理和工作记录:

过滤来电以及接收信息及时转接给所需部门;注意传真内容及时转达给上级;以及记录来往供应商和常用联络方的联系方式,认真做到一眼就能看到所需资料。

第5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一个坚强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安国安邦的大事。**、融媒体中心是阿拉山口市坚定、可靠、权威的媒体宣传阵地,传递市党委市政府的声音,传播党中央、自治区、自治州的方针政策,责任重大。为提高电视台个栏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找出存在的不足而加以改正、提高,特进行栏目品牌调研。

一、市广播电视台目前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立较晚,才几年时间,目前虽有二十名员工,但百分之九十以上属刚从事本岗位本专业工作的年轻员工,长一点工龄的也才三、四年工作时间,工作经验少。所以目前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偏低;2、节目策划、节目制作水平无法达到广播电视专业要求;3、对本台广播电视融媒体每天播出的几档栏目在全市的影响力怎么样、需要如何改进,需要如何扩大影响力、如何接地气,每天需要制作什么节目既要宣传正能量又要让广大百姓感兴趣,年轻的员工尚无经验。

二、原因分析:

我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市委组织部门让我到本台工作,就是要我来帮助年轻的台年轻的同事的工作,发挥自己在内地电视台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来提高本台的播出制作专业整体水平,打造专业的传播平台。对本台目前的现状,员工的个人素质、栏目的制作整体水平、在全市的影响力,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和提高,找对方法去帮助他们,脚踏实地去落实每一项工作。

三、改进措施及对策:

(一)、为改进本台存在的问题,我先对本台制作播出的电视新闻栏目、广播《》、广播《》、广播《》、融媒体等栏目进行抽样统计调研,进社区、进医院、进边境警务哨所及行政服务大厅、企业代表行业等区域,对社区百姓、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服务人员、企业代表员工等群体进行抽查统计,统计栏目内容、群众关注度、栏目质量、需要做什么改进等综合数据,通过调研结果全台研讨后对栏目进行改进,在加强栏目制作的同时锻炼同事的制作水平,同时提升本台的宣传影响力。

具体实施方案:

1、召开全台职工会议,讨论制作了本台栏目社会调查表,列举涵盖全台14个方面需要汇总的调查内容。

2、发动全台员工参与调查活动,让调查面覆盖全市各个社会群体。

3、从本月15号开始,本人亲自下基层社区、医院等单位进行调研,接触采访职工群众30余人,掌握第一手调查材料。

4、汇总全台职工在各行业的统计表,有针对性写整改意见。

通过调查,在基层亲听百姓的声音,倾听百姓需求,我收获很多,不仅对自身还是对台里的栏目。栏目不仅要质量、更要优秀的、正能量的内容。调查结果如下:

1、本地百姓对本地新闻关注的多,在电视上看的比较少,但在融媒体零距离看的多。

2、对本地新闻的采集制作质量满意度一般。

3、对MHZ调频收听情况一般,只是在乘车时听得多。

4、对广播栏目本地化服务、本地化宣传提出期望的多。

5、对融媒体零距离等栏目在手机上的传播提出本地化要求更多。

(二)落实调研结果,加强学习,参与台栏目策划制作,帮助提高全台节目制作内容和制作水平。

(三)以身作则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高全台安全播出质量,包括电视播出、广播播出、零距离传播等。

(四)做好桥梁纽带,在两地间做好节目交流、人员培训等工作,扩大本地节目的影响力,提高本台员工的节目制作水平。

(五)积极参与市融媒体建设工作,为搭建好本市的融媒体平台而尽职尽力。

第6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台湾战争动员整体能力

战争动员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军民结合程度、经济管理体制以及能力、经济动员体制、居民对战争的支持程度,以及战前和战争中对手的破坏程度等。

第一,从台湾经济结构看其动员能力。高技术战争消耗的是数量巨大的多种经济实力,它要求经济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及优化。如果经济不能全面发展或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军事经济木桶中的“短板”从而不能形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台湾是个孤岛,经济结构极不合理,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虽然农业还能基本支撑战争的要求,但是工业不仅规模小,而且主要是一些电子产业和重化工业,并且工业资源主要依靠进口,所以它的产业结构支撑不了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即使台湾的GDP较高,外汇储备较充实,但也因为战争所需要的物资数量大、品种多、时间紧,因而它们也很难立即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目前台湾战略物资储备数量有限,战时又受到严密的经济封锁,所以它就更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战争经济实力。因此,从经济结构看,台湾的战争动员能力相当有限。

第二,从经济布局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布局决定着战争初期和战争进程中遭受对方打击的程度。如果生产力布局没有纵深,易受对手第一次打击的破坏,即使有很高的生产力水平,也很难真正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台湾本岛南北长不到400公里,东西宽才110多公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纵深。其生产力主要布局在西部平原上,集中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大工业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集中在西部。这样的生产力集中布局,严重缺乏纵深和战略腹地,极易受到打击和破坏,所以它很难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因此,台湾的经济布局也决定了其战争动员能力很低。

第三,从军民结合程度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尤其是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程度是决定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转化的重要因素,决定了经济动员的效率。台湾当局近些年来开始重视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注意将军事科技工业根植于民用科技工业之中,重视发展军民通用技术,并且在科技人员中推广“国防役”。台湾参照美国硅谷的经验在新竹县创办了科学工业园区,把它作为军民结合的重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为将“军事科技根植于民间技术之中”,十分重视利用各个大学、研究所以及企业的科技实力,同它们签定了很多项合作研究计划,一些公民营公司也参加到部分军事科研工作中来。作为军事科研基地的“中山科学研究院”也逐步开放,由只开发军用技术转为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因此,仅就科技工业民的能力来看,台湾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一定的动员潜力。

第四,从经济管理、管制体制看其动员能力。经济管理体制由经济管理组织体系、规则体系和方法体系等要素组成,它是连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纽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说明经济管理水平高,体制合理,从而战争经济潜力也就大。同时,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能力也是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的一个制约因素。50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成为“亚洲四小龙”,说明台湾的经济管理能力是比较强的,使得其战争经济动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台湾当局的经济管制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台湾成立了“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会议”,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大政方针与“国防政策”。“国安会”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台湾当局对经济的高度管制权。台湾当局对经济的管制权主要体现在对军事人才、军工科研与生产,军事财力的高度控制上,为此建立了严密而权威的军事人力制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军事预算体制和经济动员体制等,并以相应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外贸政策来保证。台湾当局在组织和制度方面具有对经济的强大管制能力,可以保障在战时将其相当部分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

第五,从经济动员体制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动员体制决定着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的广度、深度和时效。由于台湾当局长期以来将台湾置于“动员戡乱时期”,注重建立和健全经济动员体制。台湾的战争动员采取的是总动员体制,即在临战或战争状态下,“为集中运用全部的人力、物力,加强防御力量”,“以有效的动员机制,整合有效资源,发挥危机处理效能”。经济动员包含在总动员之中,并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经济动员体制比较健全: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台湾地区领导人是总动员的最高决策人,负责决定实施动员的时机、范围并总动员令。“国防总动员联席会议”是总动员决策机构,由军地双方主管动员的高级官员组成,日常工作由“国防部总动员综合作业室”负责,其中经济动员由“国防部”经“行政院”授权设立的“中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业务汇报”,负责具体业务。各主管机关、省(市)、县(市)设“动员准备业务汇报”,负责本地动员业务。二是动员法制较健全。除了有“总动员法”外,先后制定和修正了“总动员物资征购办法”、“工业动员办法”、“动员时期船舶管制办法”、“车辆动员办法”、“空运动员办法”、“公民营事业生产军品办法”、“铁路军事运输作业规则”等法规,对于平时和战时的各项经济动员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范。三是动员方案和计划较健全。台湾“中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业务会报”,依据防卫作战需要,逐年制定年度“动员准备提纲”,各动员准备方案的主管机关以及“直辖市”、各县(市)依此制定本单位年度动员准备方案和分类计划。其中包括精神动员、人力动员准备、物资动员准备、经济动员准备、财力动员准备、交通动员准备和卫生动员准备等方案。健全系统的经济动员准备方案和计划保证了动员准备工作的正常进行。四是结合重大军事演习进行动员演练。这种演练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旨在增强“立即动员、立即作战能力”,采用无预警方式,配合部队演习实施。其二,军需工业动员演习,旨在验证各县市及公民营工厂能否有效支持各厂库战时要求,熟练战时生产转换作业程序、规定。经常的动员演练,既检验了动员方案和计划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动员准备能力。

第六,从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程度看其动员能力。人心向背是决定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转化的重要因素。“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不仅是广大官兵的疑惑,也是台湾广大民众的疑惑。蕴藏于台湾民众手中的经济力量是不会甘心让当局用于战争的,上述的各种优势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在战争即将来临之前,占有台湾经济规模85%的私人经济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海外,这就会大大减少台湾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的转化系数和数量。目前由于台湾政局动荡和两岸关系僵持,已有大量资本转移海外。一旦战争爆发,台湾岛内资本的转移情况将更加严重。

第七,从战前和战争中将可能遭到的打击看其动员能力。制约战争经济动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其在战前和战争中可能遭到的对手的打击和破坏程度。如果台湾当局不顾两岸人民的意愿,公然宣布“独立”而引发战争,那么台湾经济将遭到致命打击。台湾的经济布局没有纵深和战略腹地,而且高度集中在西部平原地带,特别是三大工业区,最易遭到打击,甚至在首轮打击下就可能瘫痪。这样台湾的经济潜力在还没有转化为新的军事经济实力之前就将不复存在。由于台湾经济抵御攻击的能力不强,因此其动员能力也是比较脆弱的。

二、台湾经济各领域动员能力

1、工业动员能力。台湾工业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军营工业动员和民营工业动员两部分。平时把各个属于动员对象的工厂调整成总厂,通过对军需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进行动员准备,转入战时动员体制后,扩大军需品的制造与维修能力,最大限度地供应军队所需的器材。台湾当局还积极推行“经济军事化政策”,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强调“开发在军中,制造在民间”。为弥补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便于民营工厂战时能够迅速转产军需品,台湾当局专门制定了“公民营企业生产军需品辅导办法”,采取技术转让、辅导需军品生产、委托保修、优先提供贷款和订货、减免税收等办法,吸引民营工业企业参与军需品生产,推动军营、民营厂家合作,增强民营企业研制和生产军需品的能力。二是强调“寓战备于经建”。为避免重复投资,台湾在一些重大的经济建设项目中强调要充分考虑和兼顾战时需要。例如,要求大型造船厂必须具备生产各型军用舰船的能力,石化工业必须具备一般性军需品及其军火用品的生产能力等。

2、物资动员能力。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加强粮食、油料、钢铁等主要战略物资的动员能力。目前,台湾平均库存稻米40万吨,按平时消费标准,库存稻米可供全台湾2300万人口消费2个月;战时如以库存稻米的二分之一用于军用,可供130万军队食用1年。的粮食储备采取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办法,小部分储存于伙食单位的防御据点内,大部分粮食集中存放在大型地下粮库和屯粮坑道内,为落实“存粮于民”的要求,与地方粮食部门签订了战时粮食紧急支援协定,战时军粮由地方粮食部门直供。石油工业主要由台湾“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经营,该公司现有各类炼油厂9座,分布在西海岸的桃园、高雄、嘉义等地,技术设备比较先进,日炼原油60多万桶,高雄、大林埔炼油厂年处理原油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台湾大部分军用油料储存于地下油库、油地和油地坑道内,小部分桶装油料放置于遮蔽式的油场,战时生存能力较强。台湾每年自产的普通钢材基本可以自给,特种钢材及钢铁工业原料仍须大量进口。台“经济部”是物资动员的主管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战时重要战略物资调配管制。为确保战时急需,台湾当局颁布了“总动员物资征购征用办法”,规定动员时期军政机关因军事作战或执行紧急公务不能依正常方法获得物资时,可依法实行征购。

3、交通动员能力。台“交通部”主管交通动员,负责调配民间运输能力满足战时交通运输需要。由于战时台湾岛内的运输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对外岛的运输以海运为主,空运为辅。因此,台湾当局在不断加强交通动员潜力建设的同时,非常强调做好车辆动员和商渔船动员。50多年来,台湾当局不断对岛内交通设施进行维修扩建,交通动员潜力有了一定增强。火车电力机车头100余辆,客货车皮近万节;高速公路的部分地段战时可起降作战飞机;有各型机动车1519万辆,其中汽车420万辆;有各类港口80多个,基本为军民两用,一些小型商渔港也可作为轻型舰艇战时疏散基地;共有各类机场40余处,拥有各型民用机120架。为提高战时车辆动员速度,台湾各县市均设有车辆动员委员会。车辆动员委员会根据行政区域和交通状况,本着车型与生产厂家一致原则,将各种军用和民用车辆(警备、消除、救护车辆除外)中具有军事运输能力的车辆编入军勤车队,其余的车辆编入民防车队。对纳编车辆的驾驶员和机械操作人员实行统一的编组管理,战时两种车队相互支援执行任务。台湾对外贸易的95%和外岛作战物资供给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因此,台湾重视发展商渔船业,增强商渔船动员能力。台湾渔船分“公营”和“私营”两类,公营渔船公司属台湾“渔业干部船员训练中心”和“省立水产试验所”等单位。渔船均加入台湾渔会组织,并按母港编入船舶大队,受台湾警备“司令部”和“警察局”控制。战时一旦需要, “国防部”可根据“动员令”征用上述船只,协同海军执行扫雷、运输、警戒、侦察等军事勤务。

4、科技动员能力。认为,在现代战争中,科技的优劣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做好科技动员工作。1967年3月,台湾成立了“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隶属于“国家安全会议”,是台湾最高科学政策咨询机构,负责统筹制订台湾科学技术发展政策。1985年,台湾“行政院”批准成立了由“国防部”、“教育部”、 “经济部”和“国科会”联合组建的“国防科技推动委员会”。其中“国防部”和“国科会”组成“国防科技合作协调小组”,负责“国防”科技的上游研究工作;“国防部”和“经济部”组成“国防科技发展小组”,负责“国防”科技与工业界的合作。该委员会的宗旨在于广揽人才,联合台湾不同学校的专家共同参与“国防”科技研究,同时将“国防”科技成果推广于民间科研,推动台湾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这些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台湾科技动员体制的基本框架。近年来,台湾加大了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占其GDP的比重由1986年的1.01%增至2002年的2.3%。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向高技术产业转型,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在高科技产业拉动下,台湾科技人才的数量有了较快增长,2002年达15万人,占全岛总人口的6.6%。但人才就业结构不合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科技人才77%集中在大专院校,18%集中在财团法人和研究机构,只有5%在企业供职,科技产业工程师及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战时科技人才动员预做准备,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办法,如高学历人才服“国防役”。

三、台湾战争动员能力评析

第7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按国家、地方、企业三级创新体系战略建设网络型研究所

1发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从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从劳动经济向资源经济再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宏观经济学对几十年来经济现象的研究显示,技术的贡献占GDP增长的1/3—1/2,占生产力增长的2/3以上。为确保在未来全球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从投入机制、政策机制和创新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与部署。20世纪70—80年代,美国设立了鼓励并资助大学和企业联合研究的“合作共性技术计划COGENT”、《国家合作研究法》、《联邦技术转移法》、《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先进技术计划ATP”以及“制造技术推广计划MEP”等。联邦政府通过政策与投资持续推动和完善了两级(大学、企业)国家创新体系。

新型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60—80年代为促进经济转型建立了三级创新体系(大学、国家工业研究院、企业),这种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日本设立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新能源和产业技术开发组织NEDO”、“日本关键技术中心JKTC”等机构;韩国设立了39个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GRI,如韩国技术研究所KIST、韩国电技术研究院KERI等;台湾设立工业研究院等。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新型工业化国家创新体系逐步从传统工业化追赶阶段的三级结构向两级结构过渡。

2建立网络型研究所的社会需求

1998年开始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拉开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序幕。中国应建立类似美国的两级创新体系还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创新体系,目前还无定论,尚处于早期实践阶段。通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在文化和政治氛围较浓的大城市设立了上百所具有研究能力的大学和中科院等国立科研机构,通过实施大学“211工程”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大大加强了知识源头的建设,在人才、SCI文章和专利等方面快速增长并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使沿海地区工业和资本开始聚集,企业在生产、管理和市场能力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仍非常明显和突出。

为改善区域知识和技术创新环境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近两年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的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技术开发为主要特征的地区级工业研究机构。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公用技术平台、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是目前地区创新体系的主要需求特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主要指非专有的竞争前的技术开发活动,包括领域公用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订等工作。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软件测试等公用平台建设成为吸引和培养信息技术企业集群的核心手段之一。各类高低学位、长短时间结合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专业孵化器的建设成为培养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摇篮。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将促成设立部级工业研究机构,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创新体系(国家、地区、企业)。面对机遇与挑战,根据地域和行业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本部为核心,以分部为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型研究所,提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必须的核心技术与人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未来15年计算所最主要的任务。

二基于国立科研机构建立区域技术

创新体系单元的实践

1分部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按照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的要求,如何将计算所的科研工作和国家创新体系其它单元密切协同,融入经济社会创新价值链并体现我们的价值,成为建设分部最早的主要动力。从2002年开始,计算所与地方政府洽谈、合作,先后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建立了苏州、上海、肇庆、宁波、东莞分部(台州分部正在筹建中)。经过3年发展,分部的工作人员已近300人,吸引当地政府与企业资金17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几个分部或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单位,或将计算所的成果和人才辐射到地方,初步形成科研成果转移和辐射的良性循环。3年来分部的发展建设可归纳为如下4个特点和需求:①区域创新单元的需求特征包括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公用技术平台、人才培养和技术辐射(孵化企业、大企业实验室建立等)。②区域创新单元建设过程中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需要国立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和科研管理经验。③通过区域信息产业及其发展环境的需求刺激,大大提高了国立科研机构科研和成果的产业化效率,推动了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④近期按发达地区优先于欠发达地区、地区优先于行业的次序制定分部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同时能提供我们持续发展需要的环境与资源。

2分部建设实践

2002年,计算所率先在苏州设立分部。苏州分部又名苏州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建设集成电路公用技术平台,服务苏州集成电路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服务了包括“和舰科技”等一大批企业,培养了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专业人才,2005竞争获准建立“江苏省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中心”,为建设区域专业的公用技术平台积累了经验。针对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宁波分部以“凤芯”为核心,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家电视听产品,已与“成功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宁波广电等企业进行实质合作。同时配合当地企业,联合设计传感器等芯片3款,孵化和引入企业5家,为分部在技术辐射与企业孵化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上海分部从事国产移动视频AVSM标准的产业化工作,已与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公司瑞萨、香港科技大学、SensorStreaming、和黄3G网络、江苏太仓鹞鹰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包括AVSM测试、参考平台搭建及应用示范等推广工作。通过成立产业化协会在推动共性技术研发与打造自主产权的产业链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肇庆、东莞和台州分部在计算所低成本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低成本个人终端以及与当地大企业结合实现技术规模产业化方面均进行了有意的探索。

从分部建设的过程与经验看,区域创新单元建设过程中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需要国立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和科研管理经验。目前处于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的城市(如深圳、苏州、宁波、东莞、厦门、烟台、大连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少,高级技术人才短期内靠引进,干部队伍中懂科研管理的少,自办非赢利性质的工业研究机构难度较大。一些城市通过招聘海外人才建设工业研究机构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愿意从事非赢利事业的人才少,资源和政策等短期行为与创建一个全新研究机构周期长的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具有一定技术、人才积累和管理经验的国立科研机构,建设非赢利区域创新单元就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地方共建区域创新单元的同时,通过需求刺激可成倍提高国立研究所的科研效率。由清华、复旦等20所高校完成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高校成果转化率不到10%。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需求了解不够所致。据统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发明中,70%是由需求驱动的。提高信息需求的获取能力将大大提高科研的准确性,减少盲目性,最终改变传统基于“课题指南”进行立项的方式,推动国立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持续不断提升。

在分部设立的初期我们曾考虑过先在不发达地区和某些行业建立分部,但实践表明,在发达地区高技术园区设立的分部实际效果最好。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对设立产生自主技术的工业研究院需求迫切(小于300美元为使用技术阶段,300—4700美元为改进技术阶段)。考虑到行业方面,设立工程中心的政策(要么本身是企业或依附某个企业,盈利性高于共性技术研究)以及行业中占垄断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对设立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的兴趣不高等环境因素,应坚持优先考虑发达地区、密切关注行业的分部发展战略。

与地区共建工业研究机构将大大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任务获取能力。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任务与经费,传统上主要来源于中央科研管理部门(如国防部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少量任务来自所在地政府的科研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根据我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增幅178%,超过中央的15%,中央和地方之比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3逐渐变为6∶4511亿∶305亿。网络型研究所可以充分利用分部在全国的特点争取除国家以外的地方科研任务,同时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

三网络型研究所的内涵与特色

在中科院“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过去建立分部经验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计算所确立了“形成由一个本部核心和分布在全国的若干分部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型研究所”的发展目标。为确保网络型研究所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网络型研究所如何定位,总部和分部的功能如何划分以及如何高效管理,成为我们思考和规划的焦点。

计算所总部作为国立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战略和前瞻性研究,即从事中长期的高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一般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风险性,具有发展后劲和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的潜力。分部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于当地的高新园区,主要完成工程化共性技术开发、企业公用技术平台、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及总部成果转化和辐射等功能。根据不同的地域产业发展策略,各分部业务方向也不同。正如路甬祥院长在视察计算所宁波分部时说:“你们现在创造的模式,一头扎根北京可以截取国家的战略需求,包括军工的、国防的,从国际科技发展的态势出发做些前瞻性的工作。一头扎根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截取市场需求,把中科院提出的两个面向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战略需求的拉动和市场驱动组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对计算所本身的发展,对中国芯片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型研究所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网状、R&D分工、统一管理。网状指在一个中心基础上形成资源共享形态,通过网络效应超线性地发挥整个研究所完成科研任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总部将主要从事研究(R)工作,产品开发(D)逐步由分部承担,实行研究和开发的合理分工。在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树状管理框架,依托信息系统建立战略、人力、财务、课题和文化的一体化管理。与传统单城市内设立的研究所进行比较,网络型研究所的网络效益是分部节点个数的乘法而非加法。全国范围内的运作平台大大刺激和加速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获取能力随分部个数的增加成倍增加,任务获取能力随区域经济的增强而增长,随地区财政收入增加呈倍增效益。人力资源动态流动和共享,可提高研究所科研课题的完成能力。通过区域资源整合,成果转移和规模产业化的能力较传统单地域研究所大大提高,达到对全国的信息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预定目标。

四网络型研究所的管理体系

计算所分部是在实践—总结—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源头技术准备不足、干部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管理措施不足以及地方期望较高等环境中起步与发展的。为防止将网络型研究所办成各个分部的“拼盘”,依托信息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战略、人力、财务、课题和文化管理体系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效率更高的集中管理更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办分部不是办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强调3TTeamTechnokogyTendMarket分部承担公用技术平台、人才培养、成果辐射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其性质和内容与办企业不同。若完全基于分部管理者个人能力“经营”分部,则最终导致分部形同传统的赢利性企业。我们将总部的人才、成果源源不断地向分部输送,将分部的需求源源不断地进行反馈,靠整个研究所的力量来办分部。3年来分部发展经验表明,与计算所总部结合得越紧密,分部就办得越好,地方就越满意。

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指明了该组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网络型研究所总体发展框架指导下制定各分部战略规划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和财务制度是研究机构内部控制的3个重要因素。人才战略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建立本部与分部之间、各分部之间的人才流动的顺畅机制是关键。除鼓励本部的研究生到分部实习外,各分部积极吸引其它院校的学生参加分部的开发工作,成为为当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在重大项目管理上,建立以本部为主的立项审批程序,项目实施强调成本和风险管理,按市场化的管理机制进行运作,分部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对有关部门和人员落实激励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办法。在财务制度上,接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总部适时进行监控,使分部的资产清晰透明,从而防微杜渐,杜绝国有资产外流。

网络型研究所在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是否能维持文化的一致性。对于任何组织来说,好的业绩来自于员工正确的行为和决策,而文化决定了行为和决策的模式。通过从总部选派分部的主要管理者,在继承和发扬计算所的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完善,形成有各自特色的表现形式,并努力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统一和回归。

第8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先的工作秩序。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全国人民踊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场当中,我们单位的每个人更是义不容辞的参与进来。很快半年时间过去了,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前行,现将我这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前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没有谁是“局外人”,没有事是“分外事”。从正月初七开始,我便跟随单位在高苑社区地毯厂小区劝返点值守,期间严格按照高青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执行防控任务,与同事24小时无缝衔接轮流值班,一直坚守到劝返点统一撤离。

二、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防疫。在医院商场、超市、政务中心等人员密集区推广应用数字防疫与无感测温设备,提高防控的准确性和便捷性。积极推广出行健康二维码,助力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积极沟通京东集团将京东集团研发的“疫情助手智能机器人咨询平台”部署在智慧高青公众平台,免费为市民提供疫情咨询等服务。通过全面的人技共防,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可靠保障。

三、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落实“一号改革工程”攻坚任务,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加强政务大数据汇聚管理,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健全“一数一源”的更新维护机制。继续扩大政务数据共享覆盖范围,确保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全部接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开展电子证照数据归集相关工作,梳理23个部门共102个证照信息。促进政府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和规范管理,实现所有政府部门全覆盖;依托省市公共数据开放网,深化地理信息、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政务数据开放程度。

四、按照市大数据局统一要求建成可以对接市级的视频会议系统。目前我县的14个视频会议点位均正常稳定运行。已成功组织了9次县镇二级和市县镇三级视频会议演练,14个点位均稳定正常。为视频会议的高效稳定常态化运行奠定了基础。

五、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务云平台规范管理,明确政务云平台建设管理要求和各方全责,积极推进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信息化系统迁移上云。统筹推进网络建设,大幅提高骨干网和城域网出口带宽。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乡村延伸。

第9篇:行政前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市政维修;工程台账;工程计划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08-01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加深了对于各项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其中工程造价控制逐渐得到工程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工程造价控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对于现行控制制度和机制的革新与完善,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要想对市政设施做到主动控制,市政部门建立市政设施台账必不可少。市政设施包含有红线内道路、排水、路灯、桥梁等设施,台账应包括对所有市政设施的基本信息:修建年代、使用年限、修建规模(长度、宽度、结构等)及其档案存放地点等信息并逐一登记在册,市政设施台账是制定维修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建立市政设施维修跟踪记录台账

在市政设施台账的基础上,针对每一次市政设施的维修时间、规模、结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图纸等信息也应记录在档,维修记录既是制定市政维修工程计划的一项依据,又是对维修质量和维修水平的一个评定和总结,对于今后制定维修方案、控制维修质量及造价控制提供经验和依据。

二、制定市政工程计划

(一)制定未来市政工程维修计划

未来市政维修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市政设施的主动控制做基础。根据市政设施台账、市政维修记录及现场调查,根据市政设施的使用年限,制定一套在5年内应提前养护的设施维修计划和维修方案,提前预防病害的出现,及时养护,对市政设施管养做到主动控制。提前控制、提前预防可以节约维修资金并增加市政设施的使用年限。有了未来5年市政维修计划,对于每年的维修资金可以做到比较充分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急需维修或损坏较严重的市政设施可以优先安排资金,及时维修,不会因为没有资金而影响市政设施的维修,这对市政管养部门宏观控制市政设施的完好率、合理利用维修资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本年度市政工程维修计划书

市政管养部门对本年度的维修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市政设施未来5年维修计划并结合到现场进行详细的排查,把急需维修和未来5年计划安排在本年度需要及时养护和维修的设施,做为编排本年度维修计划的主要项目,该计划应详细具体,它直接影响到本年度维修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合理控制。

(三)编制施工技术方案

维修计划书完成后,应着手编制市政工程维修计划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图纸的的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图纸直接影响到维修工程的质量和维修资金的多少。维修方案的编制可以根据设施病害的情况并参照“市政设施维修记录”找到相似的病害处理的科学方法,还可以在记录中找到处理该种病害的不足,吸取经验,对施工技术方案加以改进,找到更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出恰当、合理、科学的维修方案,提高维修质量和维修效率,使病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满足维修工程预定功能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使维修工程投资额最少。

(四)编制市政工程维修计划预算书

依据市政工程维修计划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图纸设计来编制维修工程预算书,预算书的编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维修工程预算书编制依据:经批准的有关文件、指标; 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及维修方案;工程概预算定额或指标;工程费用定额等有关文件。维修工程预算编制原则:应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工程费;抓住重点环节、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应全面完全地反映设计内容。

三、确定市政维修工程资金

由上级部门依据市政维修部门的市政维修计划、维修施工图、施工方案及维修预算书,下达维修计划,科学合理确定维修资金,从宏观上控制维修资金的利用。根据招投标法我们地方规定市政工程修建面积在1000w以上或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市政工程必须进行招投标,施工单位的选定应通过招标选择具有市政资质及丰富的市政工程施工经验的高素质的优秀施工队伍,以保证市政维修工程的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施工单位进驻施工现场后,建设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对施工单位的各个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严格监督。委托监理单位对维修工程进行现场监理,对工程的安全及质量进行全程跟踪控制,及时发现各种安全、质量问题,避免留下工程安全和质量隐患;建设单位委派工程师到现场进行质量监督控制;严格控制维修工程量,杜绝工程量擅自超计划。市政维修工程的特点是面大、分散,工程量零星、琐碎,工程量的控制非常困难。因此,维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图及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如果在施工中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所增加的工程量施工单位应办理工程签证单,签证单中的工程量必须通过建设方、监理的确认后才能最终进入决算,并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防工程量超出计划方案,杜绝决算资金超预算的事情发生,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维修工程造价。

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后,施工单位应在规定的时效内,向建设单位提交竣工资料及竣工决算,建设单位应依据施工单位所提供的竣工资料及施工合同,对施工单位的竣工决算进行严格审计,严防维修资金的流失,并且对施工单位也给予公正的结算。依据合同约定市政维修工程的保修期,为保证维修工程在保修期内的维修资金,在工程质量保修期过后,维修工程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在结算中扣除的质量保证金才能退还给施工单位,从而遏止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降低工程质量,提高有限的维修资金利用率。

在市政维修工程的造价控制过程中,以上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市政维修工程的造价控制造成障碍,这就需要落实每一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尽心尽责,相互协调合作,为维修工程的造价控制做好每一步,使市政维修工程的造价控制进入良性循环,使维修资会的利用得到最大化,为提高市政维修工程的质量和品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