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审计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审计技术论文

第1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1.审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包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人工费、机器仪器设备购置费和设备安装费、材料费、燃料费、无形资产鉴定验收费、人员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2.因客观原因

企业需要对项目的目标、进度、经费进行调整或撤销时,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管理中心审核,报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审批后,方可执行。

3.确保创新基金安全使用

未经基金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审批,不得将创新基金向他人提供担保等等。

二、审计具体来说,创新基金使用的效益性审计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遵循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一个控制的闭环系统,有效地保证基金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1.事中审计是指对基金项目的跟踪审查

采购过程的审计,即对建设项目的各种工具、设备、基础设施或其他部分的购置情况进行审查;进度的审计,即审查项目各阶段的执行效率如何。开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效益审计的目标,应是在评价合规性基础上,对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做跟踪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时纠正。在确保资金使用真实、合规性的基础上,效益审计更应加强对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益进行审计。因此开展效益审计,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资金流向为主线,通过效益审计,检查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促进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事后审计

是指对基金项目建成后是否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预期效果进行的审计。这些效益都是在项目建成后的投产运营过程中实现的。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管理得好,预期效益得以实现;反之如果项目不能正常生产运行,就会影响其效益的发挥,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甚至报废毁损。开展创新基金项目效益审计,调查已建成项目的运营状况,分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从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及运营机制等宏观制度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基金项目预期效果的实现,并建立起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三、结语

第2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

在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下,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高速化、集成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等特点加速了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产生了既有冲突又有合作,既有同化又有异化的新一轮人类融合过程。就审计领域而言,桌面审计系统从绕过计算机审计(auditingaroundthecomputer)发展到穿过计算机审计(auditingthroughthecomputer)再到利用计算机审计(auditingwiththecomputer)方式,几乎已经将所有的审计技术、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包容到了网络审计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审计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审计理论的根基,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正确地对审计理论基础进行界定,有必要先澄清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审计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的关系。就本质而言,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理论都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果,只不过审计理论基础比较直接、具体,而审计理论则较为间接、概括。从整体考虑,审计理论基础应该是审计理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局部来考虑,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研究者着重研究的课题。但是,审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审计理论,它不具备审计理论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严密逻辑性和普遍指导性等特征。因此,审计理论基础只能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换句话说,审计理论基础是其他学科和审计理论体系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部分。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先有审计理论基础,再有健全的审计理论学科体系;(2)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3)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主体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关节点,类似于桥梁。

2.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基础理论的关系。审计基础理论是通用于任何独立于审计活动的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是与审计应用理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作为指导性的理论,审计基础理论同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适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就内容而言,审计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审计目的、审计概念、审计原理、审计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审计基础理论是对审计理论基础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审计一般概念和原理,用于规范审计应用理论,进而指导审计实践活动。就本质而言,审计基础理论仍然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范畴。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选择与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凭借其特有的高度渗透性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审计理论基础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同时,随着审计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手段不断改进,审计人员观念、素质以及工作方式、技术手段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确认:

1.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审计理论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内容不但包容了传统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将与审计学科相关的新兴学科观点、高科技信息技术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引入审计理论基础的范围,并相互交融、渗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审计理论服务。因此,我们判断某一理论、学科是否是审计理论基础,首先要看它是否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服务。

2.充分实现与审计环境的互动性。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乃至审计理论基础发生变迁的外在动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审计领域中,促使审计理论基础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刺激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变革,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网络时空观,深层次地植根于审计理论基础,将先进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应用于审计实务工作之中,加速了审计理论与审计技术服务手段的飞跃性发展;另一方面,审计理论基础发生变化以后,也会通过权能传递、信息交换和功效联动等方式,与审计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最终使得审计环境发生所预期的变化,并与审计理论基础处于协调的统一体之中。因而能否与审计环境之间具有动态互动性的关系,也是判断审计理论基础的重要标准。

3.充分实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融。如上述,审计理论基础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体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渗透区。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通过感染、借用、移植等方式的渗透,使审计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了审计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体系的某些优势特性。这些优势特性推动了审计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变革。同时,作为桥梁和纽带,审计理论基础自身还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功能。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变化对审计理论基础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审计理论基础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实现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

(一)内容多样性

作为审计理论的根基,审计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和巩固。信息技术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多种学科理论会广泛地渗透到审计理论基础之中。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如企业再造工程、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等也都将广泛地融入到审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审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二)动态发展性

纵观审计的发展,可以看到,审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审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审计信息需求者对审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审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审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审计理论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趋势,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审计理论基础。

(三)交互渗透性

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审计理论基础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也日益频繁、紧密,它们通过移植(直接引入)、借用(间接引入)、感染(相互影响)三种方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序的、交互渗透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网络,共同服务于审计理论,大大地促进了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交互渗透性。

(四)质量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的根基,其质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质量性具体表现在稳定性、安全性和品质性三个方面。就稳定性而言,尽管审计理论基础在整个审计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发展性,但是就某一时间段而言,审计理论基础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审计理论根本就无从发展。就安全性与品质性而言,这两方面的因素是保证审计理论基础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为缺乏安全性、品质性的审计理论基础根本就不具备支撑审计理论的能力。

(五)虚拟性

审计理论基础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结合而成的客观存在,它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审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审计领域内支撑审计理论的纯审计理论基础的虚拟化,二是审计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交互渗透关系的虚拟化,即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动态联盟式的虚拟组织系统。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新内容

(一)信息技术学

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law)、基尔德法则(Gilders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这些理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审计领域之中,与传统的审计理论进行不断地分化与组合,使得审计理论基础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不断的扩张。

(二)司法诉讼学

司法诉讼学与审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审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审计”(ForensicAuditing)这一特殊的审计发展分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审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地审计判断、合理性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诉讼审计通常涉及到对审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对审计要情、审计情况加以陈述、以审计结论甚至审计报告的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

(三)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理论

在与审计理论基础进行交互渗透时,经济学理论将许多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大量引入到审计理论之中,为广大的审计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审计问题,寻求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改善审计信息以及完善审计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思路。同样,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也是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人员面临的是被审计单位非常繁杂的经济数据和资料,通过充分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构建经济模型,运用数学工具来考察和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护广大信息需求者合法的经济权益。

第3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美标准;设计艺术;特征;实践

一、设计艺术学的特征分析

设计艺术学科这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融合许多学科,综合了许多实用艺术,在交叉中整合,在整合中升华。设计艺术学科它是实用艺术与人工之物、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产技术等的广泛交叉的复杂产物。设计艺术学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生产出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审美价值的新产品。设计艺术学是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以及不断验证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进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理论指导的一种对设计活动的理性思考。

二、审美标准由人文、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构成

设计艺术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判断美的标准,这个美的标准是由哪几个方面构成呢?审美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内容也在变化的过程中。

1)人文方面:

以人为本,一切设计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来的,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相对展开一系列相关的设计。不同的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它随着环境、气候、风俗、思想、习惯等的影响,表现在具体的设计中,56个民族就有56种特色,每个审美也都是不一致的。生活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因此,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对于不同阶层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设计艺术的中旨始终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

2)文化方面: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艺术内涵与精神,它体现的是民族形式的灵魂――简洁、意境、含蓄。我们知道,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基本上都分布在民间,表现有现代艺术美感的原创在民间,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有着独特优势和内容在民间。所以,设计艺术的审美摆脱不了传统文化。

在设计中,我们要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别人没有的或者不及的思维模式和独特魅力。一种艺术设计的产生及被接受,需要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这里面包含了思想道德、民俗风格、审美追求等,它们无形之中构成内在的深层文化结构,带给民众相统一的心理和精神作用,使得本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的设计艺术中,作品处处流露了人们对传统绘画造型艺术的审美标准。

3)经济方面:

当代中国需要设计,更需要高质量的设计。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在整个世界里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在中国工厂进行加工和制造,代加工只能说明这里的设计基本上靠着加工技术和劳动力生存下来。没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从实质上来说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我们缺少能参与世界竞争的设计大师。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空缺使得外国文化潜入和取代。所以设计也是一种变相生产力,没有设计就没有生产力。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设计来支持,只有设计能改变上述被动的局面。中国需要高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这就需要从设计教育、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起,从建立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未来的、开放的设计观做起。

4)技术方面:

在设计中,技术往往居于主导地位,技术是设计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分设计的关键,也是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掌握设计里的技术部分,建构设计的技术体系成为设计艺术较为重要的环节。

在20世纪里,技术体系与经济体系相互依存、互相依靠;而更深刻地反映出技术体系与社会体系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消费问题,技术体系与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现代文化的结构关系。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的科技化、信息化给传统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新的思维和观念的植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维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模式。

三、审美标准如何应用于实践

人的审美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形成的。由于人们进行的实践活动不一样,所以他们形成的审美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一定是与实践相联系。用科学的理论标准,用实践的方法态度,用现代科学的系统体系来分析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用实践后的成果来检验设计艺术的理论与教学。这套审美标准是对实践的升华、总结,有效指导实践活动,所以实践是设计艺术的核心。不同于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产生首先是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诞生的,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活实践的;而科学技术的由来很多时候是为了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方式,具有相对理论性,这不像设计艺术的成果是最终体现在人们生活的使用中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比科学技术更具有实践性。

设计艺术学科的首要目标的是实践。理论必须是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设计艺术这个领域里更该如此。由于实践的需要,设计艺术学科从应用型研究升华为理论型研究。

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要以实践为中心,从一切具体的的实践活动中上升为一套合乎人们审美的理论标准。从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起实践出来建立设计艺术审美标准,从而有效的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设计艺术中要紧紧把握“实践观”,这样我们从认识设计艺术、检验设计理论到创作艺术作品,都能把传统的设计艺术的审美精髓发扬光大,贯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最终会寻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宋佳玮,杨君顺.设计艺术学的特征分析[J].设计艺术,2001.

[2] 潘鲁生.设计艺术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可见,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方面,即对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1 计算机审计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审计理论到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都有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傅元略在《会计发展的新领域——Cyber Accounting(计算机网络会计)》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的概念,以反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吕博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的基础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分析入手,对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论述等。来明敏在《浅谈计算机审计模式》中介绍了可以从国际上借鉴的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分别是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穿过计算机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在线实时(网络)审计模式;并认为应寻找对策,从促进审计人员更新观念、积极应用审计新技术、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制定、规范会计软件设计,以及加大审计软件开发力度等方面努力,尽快建立新的审计模式,从绕过计算机审计转变为穿过或利用计算机审计,最终建立在线实时审计模式,加快我国审计现代化进程。唐飞兵在《关于构建我国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探讨》中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计算机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并对计算机审计基本理论内部层次关系的构建进行有益的探讨。

也有不少学者在审计的技术应用方面做了研究。譬如,黄永平提出在计算机审计中,利用孤点分析法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一些特殊现象,比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更有意义。何玉洁等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库技术》中介绍电子数据的特点开始,讨论SQL查询和OLAP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

第5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抽样;统计抽样;抽样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88

1审计抽样的含义分析

审计抽样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和审计非统计抽样技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的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统计抽样是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的,而非统计抽样是依靠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来判断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统计抽样在样品的选取、结果的测算和误差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性依据,可以处理数据的结果相对来说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而非统计抽样由于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必要的判断,因此误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2审计统计的抽样技术方法的特点分析

2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与其他的审计方法相比较是有一些优势的。在众多的特点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往的审计工作是需要大量的人和许多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工作的,每一个人又每一个人的职责、每一个部门有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审计工作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就无须担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主体是计算机。没有涉及太多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工作时间,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2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风险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的风险。由于一些需要处理的数据可能具有机密性,因此越少人接触这些数据相对来说工作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主体是计算机。[1]无论是样本的筛选还是后期的测算,都是有计算机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可以大大的减少。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提高了工作的安全程度。总体来说,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风险。

23审计结果更精准

采用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得出的结果相对来说更加的精准,这也是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特点之一。由于审计统计抽样技术是依靠一些实际的数理模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测算,因此在工作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计算的误差。此外,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准确度要远远的高于人和其他仪器。这也就意味着,采用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进行测算的结果与其他方式相比较准确度更高、更可信。

3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流程分析

31计划过程

审计统计抽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相关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计划。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计划工作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也不例外,它的计划工作主要是确定此次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目标、对象、方式等。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计划过程对接下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2样本选取过程

样本选取过程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第二步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进行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样本选取的过程中,选取的样本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首先是样本应该具有随机性。样本的选取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人为的进行一些样本的选取。如果人为的选取一些样本,那么对审计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其次是在进行样本的选取过程中,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如果刻意的去增加一些样本选取的概率,那么会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33样本审核过程

接下来就是样本的审核过程。样本的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的审核工作主要是对已经选定的样本进行相关的审核与考察。确定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在研究的范围内、是否符合此次研究的内容等。可以说样本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一个安保过程,有效的保障了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34评估过程

评估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的最后一个工作。主要是对选定的样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工作。通过对选定样本的研究[2],从而得出此次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有效性。

4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分析

41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数人员素质偏低

首先,相关的企业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雇用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的工作。与普通的员工相比较,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的工资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雇用一些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然后,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定期的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是为了让这些人员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参加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此外,相关的部门也应该定期的对员工的工作水平进行一定的考核,考核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同时及时的发现不适合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

42审计统计抽样的管理制度缺失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运用到许多的领域,包括医学、科研、企业的工作等。因此,一些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隐秘的,属于机密文件。如果不对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必要的管理,那么可能会为企业、科研等一些领域带来一定的损失。不得不承认,在我国一些企业或者部门是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首先要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找出以往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审计统计抽样在以往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是非常有用的;接着,是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工作。[3]

5结论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相关研究,通过本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审计统计抽样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信息时代一项不可替代的技术。然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还是有一些地方是需要完善的。希望相关的人士能够致力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使得审计统计抽样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勤业,尤家荣,达世华审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第6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内部审计 远程审计

我国的内部审计技术从一开始的手工操作到后来的电算化操作,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上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软件技术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而得到的结果。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蓬勃发展,不但方便了人与人之间在异地的联络,而且还将这一方面的优势延伸到了各行各业的办公系统中。特别是数据库服务器的开发,使得许多行业所需办公数据得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和处理,并能够通过异地视频会议实现异地工作团队之间的讨论和协调。减少审计人员在现场的审计工作,并将之交付给远程小组成员解决,远程审计的想法由此而产生。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对相关信息技术和审计方面的知识,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远程审计的概念、作用、构成要件进行设想,并分析目前实现这些设想所面临的障碍,以帮助确定进一步相关研究的方向。

一、对远程审计的概念及作用的展望

(一)远程审计的概念

审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对被审计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的评价并出具报告,而信息技术则可以使得审计证据和公司财务数据电子化,且能够通过互联网络取得并进行分析处理,且通过远程沟通技术,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也能够通过网络来进行远程实现,而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则有望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和网络技术的结合,进行连续实时网络监控,出具的报告也同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传递给被审计单位。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展望,笔者把远程审计的概念定义如下:远程审计即内部审计师在地理位置独立于审计员应当处于的实际地点的情况下,结合信息通讯技术(ICT)和分析性程序,收集电子审计证据,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就其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出具报告的过程。

(二)对远程审计作用的展望

远程审计由于其遥控操作的特点,笔者期待其能够减少差旅费和交际费用;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连续审计的使用,审计师可以实现由原来的对舞弊等行为产生部分威慑到覆盖整个会计年度及其以后的持续的威慑。在传统审计模式下,以会计年末为分界点,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舞弊等情况的预防措施--IC验证的威慑力在会计年末的时点已经结束,而在远程审计模式下,由于连续审计能够得以实现,IC验证措施从会计期末之前到之后一直都能起到监控作用,因此其对于舞弊的威慑作用并没有减弱,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能够将审计流程的改进和人际互动技术整合,在整个审计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随时可以针对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务实的建议,如果这些建议是合理且可行的,审计部门可以在不影响审计监控和数据审计的情况下,对现有的审计技术或流程进行改进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此外,在现有的审计流程中,由于审计工作的主要操作是实地的而且是手工的,时间上的延迟在这一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审计流程中的延迟主要存在于约定采购,审计计划,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合格性检验,以及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中,无论是该审计程序本身的操作,还是审计程序之间衔接上的问题,都会造成审计过程中时间上的浪费。在审计师与管理层共同协作处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时,审计决策和审计报告都面临着由于人事关系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的审计报告延迟出台的问题。上述这些延迟问题都会增加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笔者期望远程审计的使用可以减少这些延迟,将时间空出,把核心资源(特别是审计师劳动力)利用到别的重要审计环节之中。 三、远程审计的优点、实现的障碍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一)远程审计的优点

从笔者对远程审计需要的技术及功能分析看,实施远程审计如果能够最终实现,可能导致审计工作执行的方式以及审计团队组建和管理的方式整体变革,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一些方便:

1.内部审计程序自动化。无论是ERP系统对审计证据的动态收集还是CAAT智能收集审计师关注的重大事件相关的审计证据,或者在线电子工作底稿对文件的自动整理,内部审计程序通过远程审计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这不仅能够方便审计师的操作,而且可以节省审计时间;

2.更加经济。由于远程审计的数据来源是被审单位的数据库,文件完全为电子版,从而节省了纸质文件的纸张费用,而虚拟团队由于不用亲临现场进行审计而是依靠人际互动技术与被审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并提取和分析数据,远程审计可以减少差旅费和交际费用,并且在预算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使技术和联机访问成本持续降低;

3.提高了审计的效率。由于在业务上存在时间延迟浪费,这些延迟占据了劳动力和资本,远程审计可以通过减少这些延迟而提高审计效率。利用远程审计减少任何这些子进程的延迟时间可以空出资源(特别是审计师劳动力)并将其利用到别的地方;

4.提高审计质量。手动审计和现场审计由于对审计人员的计算、判断、观察等能力依赖性较大,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观测误差或计算错误,从而影响审计质量,而运用远程审计则可以有效减少这样的失误,并以更短的时间得出更精确的结果。人际互动技术的使用也增加了审计人员与客户接触的时间,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与客户交流。而ERP系统的使用,可以将所有相关事项并非只有财务事项纳入审计范围,这对审计范围是一次扩大。

(二)远程审计实现面临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和审计技术上的发展水平有限,远程审计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实现,而且还存在一些技术和安全上的障碍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于虚拟小组而言,信任度和怀疑态度的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使用在线电子工作底稿(EWP)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和侵犯隐私权的问题;许多公司组织仍旧拥有大量的由纸质文件产生的数据转换问题;和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知识的缺乏等问题。

参考文献:

[1]Braun, R.L. and H.E. Davis. 2003. Computer-assisted audit tools and techniques: analysis and perspectives.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18(9): 725-731.

[2]Ellis, C.A., S.J. Gibbs, and G. Rein. 1991. Groupware: some issues and experienc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4(1):39-58.

[3]Ryan A. Teeter, Michael G. Alles, Miklos A. Vasarhelyi.2010. Remote Audit: A Research Framework. Working paper. Rutgers University. New Jersey.

第7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我省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多出成果的社会氛围,更好发挥广大统计专业技术人员在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条件。

第二条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高级统计师。

第三条对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对在统计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且从事统计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外籍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已取得非统计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八条爱岗敬业,勇于开拓,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称职)以上等次。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九条学历、资历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统计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二)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统计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三)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取得统计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第十条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水平考试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三)按照规定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统计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取得考试合格证书。

第五章能力业绩条件

第十一条 申报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3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1、系统掌握统计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

2、掌握国家有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的方针、政策,通晓《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各项配套法规、规章,熟悉统计制度、方法、规定。

3、了解国内外统计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具有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和解决统计工作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三等奖1项(以奖励证书为据,下同);或市(厅)级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二等奖2项。

2、参加完成1项省或2项市较大规模的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经有关部门审批后付诸实施。

3、参加完成1项省或2项市组织的较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经市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以上统计课题研究,经市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5、解决统计工作中重大技术问题,或提出创新性建议经市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对提高统计质量具有明显效果,并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

6、在统计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被市以上政府或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论文论著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3万字)。

(二)在公开出版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统计论文2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

第六章破格评审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评审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条、第八条、第十条第三款和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

(二)获1项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或2项省优秀统计科研项目奖。

(三)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以上统计课题研究,经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在统计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被省政府或国家统计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论文论著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8万字)。

(二)在公开出版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统计论文4篇以上。

第七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标准条件中的工作业绩和论文著作,从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审核验印后复印件、复制件等)。

第十四条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统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统计师资格,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

第十五条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高级统计师资格,须被单位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十六条取得非统计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转岗到统计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后应参加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评审高级统计师资格时,其转岗前后任职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十七条破格申报评审高级统计师资格的人员,由省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统计系列高评会评审。

第十八条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人员不得申报;任期内,年度考核未被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人员,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人当年的申报资格且此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十九条本标准条件涉及的专有名词含义:

(一)所称“以上”,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二)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

(三)所称“市”是指:省辖市。

(四)所称“公开发行的报刊”是指: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ISSN(国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和省(部)级以上专业报纸(不包括副刊、增刊、论文集、单个印刷体、清样稿等);著作须有ISBN(标准书号)。论文、论著须为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

(五)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第8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完善建议

一、大数据概述

1.大数据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大数据是指不能在正常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用普通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合。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收集、处理、整合、分析技术统称为大数据技术,一般简称为大数据。本文采用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大数据的定义,认为大数据是为了更加高效便捷的从纷繁复杂的数据集合中获取有利于决策的信息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

2.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数据量巨大。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十分大,就企业财务数据而言,一个上市公司每天能产生海量的数据,加上子公司分公司传载过来的数据,其数据量之大,前所未有。第二,数据处理速度快。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分析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新颖的算法先进的技术使得数据的分析处理速度极其迅速。第三,数据多样性。之前的数据只是文字数字范畴内的概念,现在包括视频、图片、语音、网络操作记录、网络日志等多种形式。

二、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的转变

1.由抽样分析到全数据处理

大数据时代之前,由于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处理数据时主要依靠抽样来分析总体。由于抽样分析的固有缺陷,使得通过这种数据处理方式得到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失真风险。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技术获取海量数据并进行有效地处理分析,虽然人类可以处理的数据仍然有数量限制,但是相比以前,人们可以处理的数据量已经大大增加。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摆脱抽样分析的束缚进行全数据的处理,这也使得审计由抽样审计变为全部审计成为可能。

2.由单一性分析到糅合性分析

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数据分析往往以单一数据来源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基于单一来源的数据分析,缺乏其他方面数据的佐证和支持,结果的精准度以及指导性有待提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有能力获取来自于多渠道的海量数据集合,并能运用先进的技术对来自于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糅合各种相关信息,得出综合性结论。以审计工作为例,大数据时代审计数据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数据,审计人员能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云共享平台从各个渠道获取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如来自于银行、海关、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证券交易所等各个机构的信息。运用相应的数据挖掘整合技术综合性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得出更具指导意义的结论。

3.由低效数据处理到高效数据处理

之前,由于数据存储、传输条件限制以及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制约,数据传输数据处理速度慢,处理效率低下。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网络数据传输能力空前提高,新颖的算法先进的技术使得数据分析处理的速度有着质一般的飞跃。这些都为数据处理由低效转向高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分析

1.大数据技术促进审计模式的转变

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先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经验和企业情况来判断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由于审计成本和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分析,依赖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抽样审计,推断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原有的抽样审计模式不仅受样本有限性的制约还受审计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使审计人员无法完全发现和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舞弊行为,加大了审计风险。大数据时代,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对企业所有财务数据进行梳理审计,有效的发现被审单位舞弊造假行为,降低审计风险。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为审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推动了审计思维的转变,颠覆了传统抽样审计模式,促进了整体审计模式的发展。

2.大数据技术提升审计的价值作用

目前,审计工作依靠对单一来源的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又由于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格式单一、信息量少、用途有限,这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在反馈指导企业经营方面的作用,降低了审计的价值作用。大数据时代,审计机构能对被审计企业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清楚的了解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在未来,审计结果可能会超出传统审计报告的范畴,审计机构在出具传统审计报告的同时,还可以给出新型的审计结果,来指导企业的发展。这些变化都将强化审计在指导企业运营方面的功能,提升审计的价值作用。

3.大数据技术提高了审计效率

传统审计中,需要审计人员对纸质单证(如会计凭证)进行查验,虽然是抽样查验,但是耗用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大数据时代,一方面,企业财务数据存储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由纸质化转向电子化,大大的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其另一方面,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处理技术使得审计人员能迅速收集企业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以财务数据为例,审计人员能够在企业财务软上导出其财务数据库,然后运用SQL等数据语言查询各种需要的信息,还可以运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同时结合云计算平台、云数据库等各种新型技术手段更能大大的提高审计效率,实现高效审计。

四、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建议

为了应对大数据技术对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模式的的影响,有效的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工作,政府、审计学术界以及审计机构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

1.建立完善配套的审计法律法规

现行法律体系下,相关数据凭证没有法律支撑,审计应用大数据技术缺乏法律依据。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合法性问题是阻碍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去的一大障碍。只有完善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审计法律体系,才能为运用大数据审计提供法律依据进而确保大数据审计的合法性。如果相应的审计法律依据,无法保证大数据审计的合法性,就无法保证大数据的数据收集、数据存储、电子凭证的合法性,大数据技术很难有效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去。因此要想使得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就应当确保大数据审计的合法性,加强与大数据技术有关的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完善配套的审计法律法规。

2.加强大数据技术与财务审计的理论融合

大数据技术真正高效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去,需要加快大数据技术和审计的理论融合。目前虽然在审计实务中已经逐渐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但是大数据技术和审计是两门不同的学科领域,机械的将二者拼凑到一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审计学术理论界应当在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相关理论的学习,针对审计行业的特点,有效的融合大数据技术和审计,优化大数据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形成全新的大数据审计理论,来指导审计工作。同时,还应当加强大数据审计软件的开发,有效的将大数据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联系起来。

3.提高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工作的能力

由于当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是从事财务、审计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数据技术等知识,习惯于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很少或者很难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财务数据量巨大且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只有运用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快捷。审计机构应当明白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鼓励审计人员自主学数据技术,努力加强对数据处理技术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菊.大数据时代CPA审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内部审计,2015(03).

[2]阮哈建.刘西友.大数据与审计机关的应对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3(6):84-85.

[3]安艳丽.大数据时代交易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3,(13):41.

[4]李剑锋.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益尝试[J].审计月刊,2015(06).

[5]苟海霞.大数据在审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及思考[J].财会研究,2014(12).

第9篇:审计技术论文范文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