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企业化经营转型升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企业化经营转型升级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当前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定陶区依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整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整合资源,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四大体系,完成了企业化经营的转型升级,摸索出一条城乡供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定陶区进行的有益探索,对其他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管具有较强的借签意义。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企业化;探索;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区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人小康社会。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整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提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成为当前一项艰巨而紧要的课题。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管中薄弱环节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以企业化经营转型升级推进公益性供水运行管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改革管理体制,整合资源

定陶区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349个行政村,1028个自然村,人口67.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86万人,农村劳动力29.69万人。定陶区地下水含氟量普遍偏高,未经处理不适合饮用,且处理费用较高。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农药化肥使用量大量增加,造成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无法作为供水水源,农村饮水状况较差。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以来,定陶县(2016年4月29日定陶撤县设区)对农村供水工程管护的市场化运作进行了有益探索,成立了定陶县农村供水公司。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收购、租赁、收回等多种方式,使全县不论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国家投资的以浅机井、深机井为水源的农村供水工程,均通过并网、改建等方式统一为以深机井为水源的农村供水工程,并统一移交定陶县农村供水公司,推行企业化统管模式,负责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的经营管理,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问题。“十三五”时期定陶区响应中央、省、市号召,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优化水资源配置,“优水优用”,积极推进以刘楼水库为水源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定陶区依托现有机构,整合资源,把定陶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属的城市自来水公司和定陶县农村供水公司合并,成立定陶区自来水总公司。(1)管护主体。定陶区自来水总公司负责统一管理和运营城乡供水工程,区水务局成立城乡供水管理处,负责对自来水总公司进行全程监管。总公司按职能分工,设置办公室和建筑安装公司、运营管理公司和物资供应公司三个分公司,分公司根据具体业务需要,下设其他科室。按照服务范围,总公司下辖32个供水站对全区进行供水。办公室主要负责督查规章制度的执行,做好公司各部室的工作协调,对公司财务进行统一管理等;建筑安装公司主要负责城乡供水的建筑、管网设计、安装;运营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制定年度用水计划,负责日常供水运营;物资供应公司主要负责设备、物资等供应,为供水运营提供后勤保障。(2)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定陶区自来水总公司采取“总公司+供水站+用水户”三级管理模式。全区以总公司为中心,统筹下属分公司和供水站对全区所有供水工程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以服务范围为单元在镇、街驻地设置2~3个供水站,负责水费收缴、工程管护,直接接受总公司的领导;供水站直接服务到村,在各用水村由村委会推荐、村民选举1~2名水管员,负责村内管道的日常巡查维护和查抄户表。总公司、供水站和村庄三方签订供水协议,从水源头管到水龙头。(3)企业化经营模式。定陶区城乡供水工程管护企业化经营模式体现在按照市场规律确定工程管护运行机制。工程竣工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和区自来水总公司签订移交协议,除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外,工程的其他权利均移交给区自来水总公司。总公司作为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通过市场化经营、运作,为群众提供有偿用水服务,讲求成本和经济效益,为确保企业运营优质高效,总公司与各供水站“责权利三挂钩”,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层层分解,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主观能动性,引导其服务好用水户,使管护主体走上“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以水养水、良性运营”的道路。

2构建新型企业运行机制

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新的运行机制是企业化经营高效产出最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农村供水工程面对基层千家万户,管护工作面广、量大,服务对象多,服务性强。定陶区依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四大体系,在整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确保企业化经营转型升级。

2.1构建顶层设计体系,突出“建管一体”

定陶区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运作思路,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从材料设备到安装布局,建管一条龙,标准一致化。总公司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工程建设,将城市供水理念带人农村,指导工程布局,监督工程质量,重点围绕方便运行管理的要求,指导施工单位做好户表集中到街头、区域计量、压力监测等工作,确保了工程建设与管理运营的无缝对接,实现建成即投用、移交即运行,避免了建设与管理的“水土不服”,减少了重复建设。

2.2构建智慧信息体系,突出“自动职能”

依托智慧信息技术,全区城乡供水装上了“千里眼”“探照灯”。投资350万元,建设了以中心控制室为平台,实时在线监测水源、水处理、二级泵站、管网和末梢水水质、水压、水量的智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流程实时在线监控,确保供水全流程留痕、全过程安全。(1)加强水源地保护。水库周围及从水库到水厂输水河道的主要断面都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监控视频实时上传至水厂总控室,实现了对水源24h不间断全方位监控。(2)实现水处理自动化。安装了滤池恒水位运行、泵站恒压运行及自动加药、消毒系统,既保证了供水安全,也减少了人力投入。(3)实时监测输水管网,强化入户水表远程监测。在主管网和每个用水村庄都安装数据远传系统,流量和管网压力等数据实时自动收集上传;村庄总水表安装了小板太阳能供电,数据信息远程采集并与水厂控制中心自动联网,实现自动抄表,减少了跑冒滴漏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像管理电网一样管理水网,村内实行每户一管一表,水表集中安装在每个胡同的显眼位置,通过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实现了对用水户户名、表号、用水量、使用时间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不仅用水量一目了然,而且一旦发生管裂、漏水等问题可以迅速处置,保障用水安全。

2.3构建水质检测体系,突出“准确联动”

围绕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投资1579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800m2、独立实验面积940m2的106项全指标水质检测中心。对水源水、出厂水及管网水相应水质指标进行常规检测,水源水日检6项,出厂水和管网水日检11项,周检项目15项,月检42项,水处理车间根据水质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水处理方案,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同时建立专业化检测队伍,13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可全面胜任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全指标化验分析,并通过CMA认证。

2.4构建服务保障体系,突出“高效便民”

运营公司下设的抢修科是专业维修抢险队伍,固定员工40人,配备专用维修车辆、应急送水车辆,设立116供水服务监督电话,实现城乡24h不间断供水。如有特殊原因需要停水,公司利用电视、电话、布告等方式提前24h通知停水区域村庄。各供水网点安装了远程抄表系统,用水户可预交水费,不必月月支付。每月1—5日,公司与各村水管员同步抄表,供水站以村为单位按月收取水费,水管员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收费大厅三种方式缴存水费。

3几点启示

3.1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

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区自来水总公司,依法成立,拥有法定的固定资产和从业资格人数,对全区城乡供水进行统管经营,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管护服务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服务单位数量和规模十分有限,易形成垄断。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依据法律和市场规律,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惠利与民。

3.2构建节水型社会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根本上破解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是适应和引导当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虽然广大民众“水商品”意识逐渐形成,但随着经济水平和用水方便程度的提高,水资源匮乏和“人吃水”“地吃水”浪费并存,政府应引导和调控水市场,建立水权流转机制,规范水量交易规则,全面推行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等,使水资源配置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逐步发挥基础性作用,构建节水型社会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跃磊.抢抓机遇建管并重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2014,14(1):97-99.

[2]崔华存.马龙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4,14(4):67-69.

[3]高振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4,14(2):27-30.

[4]余昭里.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规范化管理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16,16(10):44-47.

[5]孙所英.滨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16,16(8):78-80.

[6]佀赟.定陶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市场化运作的探索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5(13):50-51.

作者:李洪斌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