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研成果媒介符号传播策略探究

科研成果媒介符号传播策略探究

[摘要]决定学术话语社会影响力的因素有内在价值属性和外在传播属性之分。新高考改革的舆论差异体现为潜舆论强度大、显舆论具有可持续性、行为舆论与社会文化相联动,其科研成果的媒介议程设置表现为试点初期以引导潜舆论为主,中期以回应显舆论为主,后期以引导行为舆论为主,成果媒介符号传播较为刻板。为呼应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从思想意识,内、外在属性层面,提出新高考改革科研成果的媒介符号传播策略。

[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高考改革;教育科研成果;媒介符号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围绕新高考改革开展科学研究并强化舆论引导,能促进我国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科学、合理化,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

一、传播符号与教育科研成果的学术话语特征

(一)传播符号

传播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书面(文字)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如表情、图像、手势等。”传播符号有高、低语境之分,“高语境文化所属的社会成员喜好用含蓄、间接、隐晦的方式,并且内向、羞涩,不擅长自我表现;低语境文化所属成员则喜好用坦率、直白的方式进行沟通,并且外向,热衷于自我表现。”低语境传播符号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

(二)教育科研成果学术话语特征

教育科研成果身处学术话语体系中。学术话语是指科研人员通过期刊、网络等传播介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专业视角分析本领域现象,呈现客观、严谨的结果。其社会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包括内在与外在属性。内在属性包括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它是隐性、抽象的,追求逻辑清晰、论述合理、精准客观,往往需要经过概念阐释和外在转化才能彰显其意义;外在属性包括科研人员或传播者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语言方式等,它是显性、具体的。内在属性是外在属性塑造成功与否的基础。

二、新高考改革的舆论差异

舆论有三种存在形态———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舆论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强度、恒度、关联程度。

(一)潜舆论———舆论强度大

潜舆论指公众在某事件发生前的既有态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高考竞争日趋白热化,“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构成了极大挑战。对国家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虽然学习负担重,但他们把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相对公平的机会,肯定了高考的合理性。在这种矛盾心态中,呼吁高考改革的声音浮出水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我国探索了高考科目的“3+2”“3+X”等模式,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科目设置的不满等舆论,改革总体朝向螺旋式前进。

(二)显舆论———舆论具有可持续性

显舆论指公众受某事件的影响公开发表具体看法。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由国务院,浙江、上海作为试点区率先开展了新高考改革,采用“语数外+高中学业水平自选三科”的模式,制定不同选考科目的计分办法,录取规则改为平行志愿投档。“北京师范大学第三方对浙江省的独立调查评估表明,新高考改革实践成效和社会反响好于预期。”但有人反映选科考试使考试次数增多,加重学生负担;不同科目等级赋分上没有做到精准平衡;综合素质评价无法保证完全科学。这些舆论有一定的持续性。

(三)行为舆论———舆论与社会文化相联动

行为舆论指公众通过行为表达意见。新高考改革中涌现了一些功利化行为模式。首先,一些学生和家长不从兴趣特长的角度选择科目,而代之选择了一些相对容易得高分的科目。其次,一些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选科,出现了物理等不容易得高分学科的选考学生人数下降过多的现象;最后,一些高校为了能够吸引到高分考生,使考生选择了与本科所学专业不相匹配的学科,在本科出现学习困难问题,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欠缺。

三、新高考改革科研成果的媒介符号传播效果

(一)新高考改革下科研成果的传播效果

媒介议程指媒体设置的一系列特定话题报道选题。通过对中国知网2014年9月以来的主题文章进行搜索,结合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情况,探究新高考改革下科研成果的传播效果。1.试点初期以引导潜舆论为主,营造正向认知效果试点初期,媒介议程聚焦新高考改革方案,旨在将传统潜舆论下对高考的争议转为对高考建立正向认知。如,刘海峰提出,新高考改革“重在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谢宝富提出,“高考新政可能会使文理不分科流于形式或得不偿失,使学生负担此消彼长”。在非语言符号使用上,一些专家学者做客访谈节目,通过低语境传播符号解读文件。2.试点中期以回应显舆论为主,营造凝聚共识效果试点中期,教育科研成果以新高考改革执行议题为主,成果中的问题类议程设置多于经验类议程设置,显示出改革存在一定挑战。以浙江省为例,刘希伟提出,“浙江新试点高考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包括学生学业负担、选考科目确定及考试时间与考试影响、基于考试竞争不充分的区分度与竞争合理化问题等方面的困难”。2017年,浙江省建立了选考科目的保障制度,调整了考试安排,正向议程设置使公众形成了对改革的积极话语体系和合理评价。3.试点后期以引导行为舆论为主,注重行动示范效果试点后期,教育科研成果以经验总结议题为主。随着改革推进,国家陆续开放了新一批试点地区,第一批试点地区的经验为其他地区进行新高考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以浙江省为例,众多教育科研人员强化策略推广。如黄天浩等总结了浙江省新高考改革6年来在选课走班探索上存在的困境及解决经验。可见,教育科研成果通过引导行为舆论,可以增强后来试点区的改革自信。

(二)新高考改革下科研成果媒介符号传播的刻板印象

新高考改革中教育科研成果发挥了一定的舆论引领作用,但受我国相对保守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一方面教育科研人员或传播者存在舆论引导意识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多运用高语境严肃、单调的传播符号、尚未有效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舆论引导的时度和效度亟待加强。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不利于舆论引导,更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新高考改革氛围。

四、新高考改革科研成果的媒介符号传播策略

(一)思想意识层面:认识科研成果引导舆论的重要性

教育尤其是高考领域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引爆热点,形成舆论危机,教育科研人员或传播者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第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度重视决策需求和舆论诉求,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第二,建立引导意识,使公众对新高考改革产生理性认知。第三,提高形象意识,对新高考改革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定位和内容包装,使科研成果更为通俗化,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内部属性层面: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

教育科研人员要构建从研究过程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推导链条,提出切实可行的新高考改革结论对策,全方位提升科研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第一,针对现有考试内容体系中存在的注重标准知识考查、专业命题人员欠缺等问题,探索对学生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提升教师的评价能力和话语权,建设高素质的国家高考工作团队。第二,针对“唯分数论”的历史难题,探索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手段,建立高中生综合素质档案,引导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第三,针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考试内容不科学、考试方式单一化、招生批次处于“末端”等问题,探索文化素质考查与职业技能考查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三)外在属性层面: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传播力

第一,在传播对象上,教育科研人员或传播者要针对不同对象实现精准化传播。面向政府决策部门要分析新高考改革政策的走向和利弊,为政府决策提供权威参考;面向学校要围绕考试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建构权威指标,引领新高考教育教学变革;面向公众要以前瞻性思想发挥先锋引导作用。第二,在传播策略上,应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遵守新闻“黄金24小时”的原则,第一时间权威解读政策内容,建立新高考改革舆情研判以及在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引导机制,根据舆论诉求和现实情况不断调整完善科研成果。第三,在传播风格上,要多使用通俗化话语体系,表情、手势等外化符号要力图拉近传授双方之间的距离,让公众产生亲近感。

作者:唐冉 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