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建筑保护的困与惑

传统建筑保护的困与惑

摘要:新型城镇化给城镇的精神面貌和建设发展带来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感指数不断提升,但是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的变化,忽视对于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造成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渐渐消失,介绍了保护传承传统建筑的困难和疑惑,为传统建筑的再生发展寻求途径,使这块文化瑰宝能够延续下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建筑,保护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的颁布为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指明方向,是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和战略性规划,对于推进城镇的和谐发展提出发展路径和战略任务。城镇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人口构成等逐渐向城市靠拢的变迁过程,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时,切实加强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抢救工作,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指出:“传统建筑,不单是指眼见为实的建筑作品,而且还包含能够蕴涵见证人类文明发展或所处的内外环境”[1]。传统建筑是我国地域材料、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重要结晶,是我们考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我国新建建筑风格造型符合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的来源,很好的解决目前千城一面的城市问题,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解析挖掘和传承保护,建设完善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传统建筑保护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各种保护条例陆续颁布,1982年颁布《中国文物保护法》,1997年颁布《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确立,真正从单纯的建筑保护深入到对文化思想的保护[2]。目前我国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极化现象较为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总体来说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成绩,保护得力的原因总体可概括为三类:第一类就是经济效应,地域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且资金雄厚,城市发展富有活力,开始转型向特色化发展,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且有强有力的资本做支撑,传统建筑的保护发展推进较好,能够较为完整的展现传统建筑原有风貌和整体格局,社会反响较好,也为城市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收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得传统建筑发展越来越好;第二类就是名人效应,通过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或者规划大师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城市关注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例如西安的张锦秋院士引领的新唐风建筑风格,坚持走传统建筑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现代建筑创作的多元探索等研究工作对传统建筑保护做出很大贡献,强调建筑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相结合,使得西安呈现给人古香古色的历史古城形象,极大地促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为传统建筑营造出新的生命力;第三类就是地域效应,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多元,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些特征特别显著,例如伊斯兰建筑、窑洞建筑、皖南建筑等,建筑造型独特,视角冲击力强,形成很强的地域识别性,而且建筑元素和造型深入人心,得到普遍推广和延续,从而使得传统建筑很好的保护下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传统建筑遭受改建、拆除等破坏,慢慢从人们身边消失,应建立分级保护库,有重点的保护传统建筑,使其免遭持续性破坏,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留存于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

2传统建筑保护之困

2.1政策管理不够

虽然我国不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出台相关的保护管理办法,但还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相关的保障措施和因地制宜的管理办法还不具体,应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欧洲在保护传统建筑方面经验较为丰富,尤其在政策组织层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制定的相关法规应与国家整体保护法相匹配,构建完备的传统建筑保护体系[3]。建立传统建筑保护的责任制和离任审查制度,确保保护有据可查,提高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最终能使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2.2保护意识不强

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对文化历史的认知不够,使得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盲目追求高大上的东西,彻底抛弃地域文化特色,建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指导思想严重不符,传统建筑记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直接见证者,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传统建筑具有功能性、艺术性、历史性等多方面的价值,要重视对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和保护意识,对于保护传统建筑具有深远意义。

2.3维修资金不足

对于传统建筑资金投入不足是使其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传统建筑政府资金投入有限,限于一些较为著名且富有代表性的建筑,这些建筑通过旅游观光、出售纪念品等渠道获取部分收入,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但对于多数传统建筑来说,只能通过民间出资维修,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局面就是传统建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本来年久失修,加上得不到资金支持修缮,加速了传统建筑的消亡,应鼓励多角度、多渠道的资金扶持,营造多方出资、共同经营的保护之路。

2.4基础设施不全

传统建筑由于是历史遗存建筑物,前期条件不具备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无上下水、天然气、卫生间等生活必须设施,而且由于结构限制,存在房间过小采光不足等问题,而且目前仅存的传统建筑多数位于城郊或者乡村,改造费用和难度较大,与目前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期望严重不符,给正常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会造成对传统建筑的整体拆除更新,加大破坏速度,城市中的传统建筑,由于其历史文化和所处地段,设施改造到位,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对于城市文化的宣传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应配套相关资金支持,使得传统建筑满足生活需求,使其发挥正常使用功能,提升对其的保护价值。

3传统建筑保护之惑

3.1经济之惑

目前造成传统建筑保护最大的限制就是前期保护资金的筹措和后期良性运营的管理,文物保护工作是个看不见的无底洞,有可能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投入得不到回报,使得政府很难长期持续性的投入,民间资本更无力做出长线投资,找不到保护与回报的平衡点,加大对于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利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筑自有价值的发挥,创造可利用的丰富遗产资源,吸引资金投入,破解经济问题。

3.2修缮之惑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一方面是对其外形的保护,另一方面就是注重历史文化精髓和元素的保护,充分认识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和代表符号,使得维修保护做到修旧如旧的地步,以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原则来修缮传统建筑,使其历史价值的真实性得到保存,避免理解不足和保护素养不够造成的修复性破坏,从而遭受毁灭性打击,虽然建筑还在,但是历史文化和价值可读性全无,应加强专业人员的历史素养和修缮技术水平,使得修缮后风格统一,真实的还原传统建筑的原有风貌。

3.3再生之惑

目前对于传统建筑都是重建,修复然后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形成开展餐饮、兜售艺术品、民宿客栈等千篇一律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对于传统建筑采取的固有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导致传统建筑打着传统的幌子开展盈利的买卖,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方式之一,但这种单一的方式会造成传统短命发展,应开展多功能综合性发展运行模式,强调传统建筑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物质和精神基础,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在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特别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繁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根本,传统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保护传统建筑这一文化遗产意义重大,确保各项城镇化事业稳定推进的同时,探索实现传统建筑特色风貌的传承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破解保护之路上的困难和疑惑,从而延续和发扬我国灿烂文化,对于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婧,傅红,林阳.传统建筑空间与功能小议———以黄龙溪为例论传统建筑保护[J].四川建筑,2009,29(5):43-44.

[2]倪韬.传统建筑保护之探讨[J].山西建筑,2011,37(17):10-11.

[3]马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若干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3):53-54.

作者:曹鹏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