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创新

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创新

一、戏曲音乐与交响音乐结合的起源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之前,可视为我国戏曲现代化的预备期。以京剧为例,在作品的编创过程中,传统词牌与曲牌已越来越单一、脱离时代感,于是开始在创作中逐步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素材,以填补戏曲配乐的薄弱。“此时的戏曲改良思潮在创作圈中涌动,但欣赏者的审美还并未产生转变,一切创新化的构思都在蓄势待发,等待更佳的时机到来。”①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说,“”时期的样板戏是对戏曲音乐交响化的重大改革。此时期的八大样板戏首次出现戏曲音乐与交响乐的有机结合,乐队配置包括完整的西洋双管编制乐队和全套的文武场戏曲班底,“三大件”与锣鼓一应俱全,并加入了合唱与宏大的舞蹈表演场面,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艺术推广的角度来看,样板戏将戏曲的创新度与普及度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改革开放创造了中西方文化的自由交流环境,奠定了我国戏曲全面创新发展的基础。戏曲创作者开阔了眼界,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多元化变化。在各种有利因素的促进下,戏曲音乐迎来了交响化创作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映山红》《骆驼祥子》《蝶恋花》等戏曲作品均为现实题材,文武场配乐的曲牌有了新的构思与设计,大提琴逐渐成为了乐队的标准配置,丰富了低音声部。在新剧目的创作中,尝试将戏曲声腔与民族管弦乐团、交响乐中的弦乐、管乐、打击乐,甚至电声乐器、流行音乐等进行混搭,音乐编配的色彩呈现多样化发展。“虽偶有失败,业界与观众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大势所趋,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已不合时宜,想要生存发展,必须坚持创新。”②到了21世纪,戏曲音乐的交响化创作取得了多重突破。2003年,时长3个多小时的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开启了戏曲与交响乐全面结合的大幕;2004年,川剧《凤仪亭》与交响乐队合作,进入美国剧院表演;2005年,朱绍玉创作了第一部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与一系列大型新编京剧。2006年,由交响乐编配音乐的戏曲电视剧《杨门女将》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连续播出7次,并获得了“飞天奖”。2017年,史依弘推出第一部室内乐版京剧《霸王别姬》。与此同时,一大批作曲家也在尝试将京剧元素融入西方音乐体系:2010年,由叶小纲作曲的原创戏曲风格歌剧《咏•别》,被广大媒体称为是“采用西洋大歌剧的技法,深入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大胆尝试”。赵季平的影视配乐《霸王别姬》《大宅门》《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及对外传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方式与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的不断发展与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拓展,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出现互相融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戏曲中不断加入西方音乐元素进行创新与丰富,另一方面也将戏曲元素不断融入西方传统音乐体裁中,产生出一批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新作品、新理论。

1.戏曲加入交响乐

在戏曲与西方音乐融合的过程中,最早最普及也是最为广大听众所认可的就是戏曲音乐的交响化伴奏。典型代表为《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作品。传统京剧乐队中,以文武场“三大件”为主奏乐器,其音乐表现力已渐渐显现出较为单一的一面,尤其是在展现战争场面、军队题材及现代生活题材时,音乐的张力、场景的画面感、感情处理的层次感及矛盾冲突的激化程度等都已无法满足作曲家的要求及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将交响乐队融入戏曲来丰富其音乐表现力成为艺术发展的必然需求。一般中西混编乐队的融合是以京剧传统乐器“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京剧打击乐器与全部或部分管弦乐队混合编制而构成,在尽可能保持京剧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以京剧传统音乐为主,管弦乐队为辅,发挥乐队“托腔保调”的功能;充分调动管弦乐队丰富的音色表现力,特别是在人物描写、情景铺垫、前奏、间奏、场景性音乐以及尾声中,以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及多音色配器来描写场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京剧样板戏中的中西混编乐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比较深入、系统地对戏曲乐队中西乐器混编可能性的有益探索”。③这些作品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化,强调了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情感的细腻化,使戏曲唱腔语言更加现代化、更加生动细腻、更具有时代感。戏曲交响化的编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在当代很多音乐会及戏曲作品中仍有大量使用,已是较为成熟合理的一种结合方式。

2.戏曲加入室内乐

戏曲加入部分西洋或中国乐器,如大提琴、合成器、唢呐、琵琶、钢琴等,已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融合形式。在很多戏曲片段中,会根据剧情或人物表现需要添加一件或多件具有特定表现作用的乐器。近年来,也有将西洋音乐中经典室内乐编制的组合与戏曲进行融合的创新形式。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郭文景的新概念京剧《穆桂英》《花木兰》等与金复载的室内乐版《霸王别姬》。作曲家们吸取西方音乐交响化与室内乐多声音乐的优势,将以单线条思维为主的戏曲音乐与以纵向多声部为主的交响音乐模式相结合。在保留戏曲音乐的“核”的基础上,使音乐形象、情景氛围更加立体。将乐队变为以京胡、弦乐四重奏或部分民族乐器为主,有效解决京剧在比较狭小的场所演出时,京胡和打击乐产生的京剧伴奏音量过大、干扰观众视听舒适度的问题。整体音乐突出唱腔的抒情性,通过配乐来表现人物的独白与情节转换,提升人物层次性与立体感,在不违和的前提下保持戏曲语言的统一完整。

3.交响乐、室内乐加入戏曲元素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的作曲家们也在不断地将戏曲元素融入各式西方音乐体裁中。在交响音乐中加入戏曲元素也是中国作曲家很早就进行创新融合的形式之一,代表作品是以越剧音乐为基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也是中国风格管弦乐作品的典型代表。作曲家陈其钢的钢琴独奏曲《京剧瞬间》运用了西皮腔与二黄过门中的部分材料作为动机元素,进行提取发展;贾达群的室内乐《蜀韵》采用川剧高腔音调作为基础材料进行展开发展;叶小纲的《马九匹》采用了京剧的音调及锣鼓经;鲍元恺的《京剧交响曲》每一个乐章对应一个行当,融入了昆曲和京剧曲牌曲调;谭盾的《霸王别姬:钢琴与京剧青衣的交响诗》等都是将戏曲元素融入西方音乐体裁的典型代表。

4.歌剧加入戏曲元素

由于地域文化、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分别成为东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差异音乐代表形式。西方歌剧、音乐剧与中国京剧各具鲜明的特点,同时也有共同点与融合点。在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咏•别》中,作曲家都大胆采用西洋歌剧的作曲技法,融入大量戏曲唱腔与中国文化素材,创作出具有“梨园风韵,中国情致”④的中国原创歌剧。在关峡作曲的《木兰诗篇》中,娴熟运用了西洋调式与和声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河南豫剧音乐的特色旋律,使音乐富有极强的河南民间音乐特色,被称为“具有戏曲风格的咏叹调”。作曲家叶小纲的《咏•别》中融入了京剧优美婉转的旋律,运用了中国戏曲“间离”手法,融入了〔西皮〕和〔二黄〕中多种板式,不仅声腔丰富动听,凸显了“戏中戏”的深长寓意,还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表情达意和叙述功能。在现代音乐的形式外壳下,借助京剧唱腔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用新颖的艺术语音让剧中人物巧妙地表达内容。西方艺术注重“形”,中国艺术则注重“境”。将中国传统意境美融入西方的形美之中,两者擦出了完美的艺术火花,体现了西洋歌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完美结合。

5.影视配乐加入戏曲元素

在中国风格的电影与影视剧配乐中加入戏曲元素,也是大众较为熟悉的融合方式,作曲家赵季平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红高粱》及《大宅门》《乔家大院》《水浒传》等电视剧所创作的音乐中,都融入了大量戏曲元素。作曲家通过敏锐的音乐艺术感觉捕捉电影中的人物心理与场景需求。根据导演的意图,创作出具有灵性的音乐。尤其是在戏曲音乐的设计和布局上极具特色,使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完美统一。既具备了历史沧桑感,又具有京剧的韵味。

6.流行音乐加入戏曲元素

歌曲中加入戏曲元素,是为广大年轻人接受的融合形式。从早期的《说唱脸谱》《前门相思大碗茶》再到流行歌手创作的《花田错》《苏三说》《寒江雪》《新贵妃醉酒》等,都曾经风靡一时。随着戏曲艺术在短视频媒体的广泛传播,戏腔歌曲与戏曲风音乐也在年轻人中快速流行。如戏腔歌曲《离人愁》《琵琶行》《清明上河图》《出山》等,都运用戏曲的演唱与运腔方式,配合流行音乐的结构与配乐伴奏,形成了独特的戏腔流行歌曲,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了一股中国风时尚潮。

三、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的意义与未来趋势

1.时代意义

古往今来,世界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时尚潮流瞬息万变的今天,古老的戏曲艺术要适应当今的新形势、满足大众审美的新需要,也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任何文化产品,一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都会被历史逐渐淘汰。要传承文化经典,就必须在创新中求发展。目前对于传统戏曲剧目、著名戏曲选段,观众多集中在老年人群体;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些作品则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他们觉得有些陈旧、没有时代感。为了争取更多观众,我们首先要从戏曲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与突破。不能局限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桥段,要多关注新时代的改革进程,日新月异的新锐思想,朴实勤劳的大众百姓,让新的剧目能够反映当今朝气蓬勃的现实生活。同时,我们还要从戏曲艺术的形式方面进行突破——要将海量的世界音乐语言融合创新,转换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颖的戏曲音乐语言,甚至将一些新潮的网络音乐形式也纳入其中,提升戏曲创作的时代性。

2.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世界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与广泛。科技的发展、5G的推广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将直接导致传播手段与艺术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当下,互联网已步入千家万户。传统戏曲与各种西方音乐形式融合的同时,也应该提升新型传播意识。通过不同媒介、手段的融合,可以将多种门类的音乐、舞蹈、美术、电影、戏剧等艺术形态与传统戏曲手段综合在一起进行创新,让戏曲艺术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获得更多观众与传承者,由此进一步拓宽戏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在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创作过程中,应注意突出保持京剧特有风格,突出戏曲韵味与中国音乐特色。各个乐器音色的设计要根据情节与人物需要,追求音响平衡与合理性,并突出京剧传统风格这一价值追求。作曲家们不断追求新的音乐创意,结合京剧音乐的特点,“按照系统而完整的和声、复调、织体和配器等交响化的西洋乐队写法,定腔、定调并统归于总谱之上,形成音乐设计的大一统,进而为推进戏剧情节、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性环境和揭示人物内心变化等,提供丰富而有效的多种音乐手段”⑤。我们要使戏曲音乐既能保留传统,又能有所创新,既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又能吸收容纳众多音乐门类之所长,不仅让国外观众更加了解中国文化,更能让他们喜爱中国戏曲。

3.文化自信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文化软实力,对于当今的中国至关重要。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文化自信的从容与高度。我们必须从两个维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一是古今视角,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的优秀精髓同当今时代的新作曲技术、新文化理念相结合,进行融合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视角,将国外文化与文明成果同我国优秀艺术文化融合创新,“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一个国家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现代化的创造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各国文化交流和有益经验。我们应该传承经典并创新发展,从而激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而生发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

作者:贾晓程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