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木构件雀替装饰艺术探究

传统木构件雀替装饰艺术探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的形式发生变化,传统建筑中木构件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忽视。通过分析雀替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雀替作为文化象征符号与传统建筑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应被继承与发展。该文从中国传统建筑构件雀替入手,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要素,探讨它的艺术价值和对中国传统设计的作用,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历史传承,以期能够赋予传统建筑生命力,为现代装饰注入独特的中国魅力。这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又是对新时代文化的解读。

关键词:雀替;建筑元素;木构件;装饰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以木材为主,大量使用榫卯结构,有时还对部分木构件进行精美的艺术雕琢,使其兼具结构功能与艺术装饰美感。以雀替为例,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起着支撑梁枋、缩短跨距的作用,但外形通常被做成曲线,中间又常有雕刻、彩画等装饰,从而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设计师要了解传统装饰元素的艺术价值与功能意义,以便更好地提取传统建筑构件的精华,并重新解构,将其应用到现代装饰设计中。

一、建筑构件雀替的发展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沿用

1.雀替的概述

雀替(图1)常被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额枋与檐柱相交处,也被称为插角、托木、牛腿等[1]。雀替最早出现于北魏,到宋代时还没有显著的发展,只被作为建筑中的支撑架构。直至明代,雀替才被广泛使用,出现了多种风格和样式。到了清代,雀替更加强调装饰功能。木质构件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发挥承重、装饰的作用,是住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木构架多被运用于室内家具、房梁制作,大大增强了其功能性。如,雀替可用于梁与柱之间,起到承担柱子一部分压力的作用。同时,木构件的成本低、环保,古代卯榫结构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抗震、坚固作用。过去,木材资源比较丰富,其常被作为住宅的建筑材料。而现代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变化,削弱了木构件的功能性。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新型材料不断出现。陈松晗在《雀替的文化寓意及其表达的泛灵论思想》中提出,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殊构件,位于建筑梁枋与柱的交接处位置,有防止梁枋拔榫、增强梁枋端部抗剪性、避免梁枋及柱间的角度倾斜、减少梁枋间净跨距的作用[2]。宋代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3]卷五《阑额》记载:“檐额下绰幕方(枋),广减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其中,“绰幕方(枋)”指的就是清代的雀替,“绰”字逐渐转化成“雀”字,“替”就是替木的意思。《营造法式》规定,绰幕方(枋)的长度为所在檐额开间面阔的三分之一[4];而《营造法式》注释版中则提出,清代规定官式建筑的雀替长度为所在檐额开间面阔的四分之一[5]。经过千余年的发展,雀替演变出七种样式。比较常见的是大雀替,它是由两个雀替对接在一根横木上,横木则是支撑房梁的枋木。大雀替通常雕刻烦琐,具有浓墨重彩的特色。与大雀替较为相似的是骑马雀替,其特点是两根柱子之间连接一根整体的雀替。还有龙门雀替,常见于徽派建筑牌坊之上,形式较为复杂华丽。龙门雀替内部组件复杂,品类较为多样,除了云墩、框架、大麻头、伏云等单纯的装饰件,还包括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除了上述雀替,雀替还包括小雀替、通雀替、花牙子等,分别用于建筑的室内外,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小雀替多被用于室内房梁下,体型较小;通雀替是在柱顶整体穿过柱身;花牙子又称挂落,是起纯装饰作用的雀替。

2.雀替的装饰价值

雀替采用的是三角形稳定结构的原理,在屋顶的梁柱相接处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兼具装饰价值,体现出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雀替出现的时间较晚,起初发展得较为缓慢,只在替木上简单地用色彩描绘,后期随着工匠技艺的提高,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雕刻。清代,很多民居和宫殿里都可以见到细腻的彩绘与雕刻精美的雀替。随着样式的不断演变,雀替的雕刻图案和内容逐渐丰富。据说在明朝之前,雀替还没有雕刻花纹,只是作为简单的力学构件。发展到清朝中期以后,出现了刻有龙、凤等动物图案的雀替。早期雀替的纹样较为简单,且易雕刻。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清代的雀替已不局限于植物纹样的单一形态,逐渐转向塑造动物、人物等题材,但动植物仍是主要的题材,人物题材较为少见。同时,雕刻的内容也多来自我国传统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破釜沉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或具有吉祥寓意的代表物。梅、竹也是运用较多的题材,梅、竹喻示高尚典雅的情操,多被用于文人雅士的住宅,又根据纹样样式的不同,划分为多种纹理。商人、官员的住宅常将神仙故事、吉祥神兽等作为雀替的题材;普通民宅则是以卷草纹、花卉、鸟雀、器物之类的普通纹样居多,内容广泛,形制多样,体现出我国古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文化的绚丽多姿。雀替雕刻的手法和方式有着多种讲究,要求雕刻精细且复杂多变,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与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最常见的是浮雕,工匠在平木板上雕刻出立体的纹样,使图案更具立体感。此外,最具特色的是圆雕,它更为立体通透,观者可以从不同面观赏,常见于人物、动物、花卉的雕刻技法。还有镂空雕,多见于对花草叶子的雕刻,也可将多种雕刻手法融合塑造作品。

3.雀替的艺术价值

在《晋中地区建筑雀替艺术特征研究》中,郭戌娜提到虽然雀替是相伴中国古建筑走过数千年历史、见证许多朝代更迭的古老建筑构件,但雀替却鲜为人知,不太受重视[6]。雀替虽不如梁、柱更有支撑作用,不如斗棋具有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但它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能够存在千余年不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形式的变迁使一些木构件不再仅仅发挥力学架构的作用,逐渐由结构功能转化为装饰功能。以雀替为典型,清代以后,雀替的装饰性倾向愈加鲜明,这给美学、设计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素材。从装饰艺术价值看,雀替从最初作为满足建筑力学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构件,演变成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装饰构件,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除却它实用性的功能,从文化意义上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门头往往代表着家族的象征与门面,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工匠打磨、雕琢雀替,使之能与整个华丽的门头相称。工匠应对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打磨技艺,力求使雀替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从而推动了手工业、建筑业、装饰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建筑木雕发展的鼎盛期,无论是雕刻花瓶、文房四宝等博古纹样,还是工序繁杂的神仙鸟兽,都能够看得出其构图的合理、比例的严谨、纹样的讲究、工艺的细致等,符合传统美学特征,体现出古代匠人严谨的创作态度。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在于明清一些商人从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转而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更加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更需要能够体现身份地位,在具有基本居住功能的同时又能体现家族品位的住宅。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地域文化、民俗,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建筑往往蕴含着社会学、文学等的内涵,其中,雀替是反映地域风俗、人文思想的重要媒介,因此,人们需要意识到雀替在时代意义上的价值,保护和传承雀替。

4.雀替在现代设计中的沿用与历史传承

通过分析雀替的传统应用、艺术价值以及功能转化,人们能看到雀替传承着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形态,其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在现代建筑体系中,房屋、桥梁以及工业机械等中常常运用三角形架构,其与雀替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形式相似,发挥的作用类似桥梁中的支撑屋架、钢桁架、钢托架等。室内木质家居中用到的装饰性构件,其雕花也是对雀替元素的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形式面临着新型材料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碰撞。雀替作为重要的传统建筑元素,首先需要考虑如何以现代化技术手段,更加快捷地制作出美观的产品,其次要考虑经济效益等现实因素。过去,雀替多依靠天然的木材、繁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制成,费时费力。通过现代手段进行机械操作,能够大大提升雀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设计师应该运用现代设计艺术形式语言,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现代社会的建筑装饰元素加以运用,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以更好地体现雀替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内涵。

二、结论和展望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装饰元素也多种多样,将其运用到现代装饰设计中,既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又是在新时代对传统艺术全新的艺术解读。如今,一些仿古建筑一味照搬照抄古代建筑的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内涵。当代设计不能依靠“拿来主义”,而要深挖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汲取传统建筑中的优秀元素,用新时代的造型语言重新阐释、组织并加以运用,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装饰设计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沈仕娜,周立.中国传统古建筑构件美——雀替之美[J].城市建筑,2019,16(28):168-169,175.

[2]陈松晗.雀替的文化寓意及其表达的泛灵论思想[J].建材与装饰,2020(14):168-171.

[3][4](宋)李诫,撰,方木鱼,译注.营造法式:手绘彩图修订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12.

[5]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

[6]郭戌娜.晋中地区建筑雀替艺术特征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38.

作者:叶鹏宇 许传宏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