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历史的应用6篇

初中历史的应用6篇

第一篇: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一、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精选剧本素材,整合历史教材内容。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模块式”教学,单元与单元之间缺少关联,这是导致历史课不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本剧来串联历史故事,打破模块界线,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本剧要以教科书为基点,严格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对课本剧进行创作与改编。在课标的指引下,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使其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历史课本剧中,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地点等要素,更有利于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新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三国,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史实”。这可理解为让学生能够记住重要的时间、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等。在教材中,笔者重点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进行了论述,以时间为顺序,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进行了剖析。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书中的描述过于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容易,而理解难。这时,就可以利用课本小短剧《三顾茅庐》,从“人物的刻画”方面着手,以人物性格为突破口,编剧、排练、道具制作、问题的设计等环节,基本上由同学们独立策划、完成。学生在小短剧的表演中,展现“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刘备的求才若渴、张飞的鲁莽急躁、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等。通过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和固化知识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解决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讲解与学生的重复叙述来进行“强化”记忆,使得学生虽然记忆了相关的知识点,但却无法逾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百害而无一益。而通过课本剧,教师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融入到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中,则更有利于搭建学生的“学习支架”,逾越“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一些课文与前面的课文联系并不密切,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理解,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这时,利用历史课本剧,将前后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学生就可对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教材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了叙述,但是由于缺少改革前后的对比,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成果仍然较为模糊。这时,可以通过举办课堂“时装表演”的方式,再现北魏统一北方前鲜卑民族的服饰与改革后的服饰,使学生感受服装方面的进步。从这个微小的角度,使学生感受到孝文帝改革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促进作用。

3.引导学生协作,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新课标要求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使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接触的机会少,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要打破历史课本中传统的“条条框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通过课本剧,为学生提供合作与竞争的平台,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2]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理解自己学习历史的“元认知”。例如在学习《美国内战》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对美国南北矛盾内容的理解,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奴隶制度”。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国会”的课本剧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美国国会的会员代表,就南北方的“奴隶”的焦点问题展开辩论。通过集聚小组众人的智慧,既使个体获得了表现的机会,又促进了个体在合作中的学习。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在合作与竞争中分析历史问题,增强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4.再现历史情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历史,理解历史规律与进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可见学生的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道德”课。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历史、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浓郁的情境,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再现,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在课本剧中,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相应内容的扮演,让学生亲自创设情境、感受情境,在心灵上受到情感的共鸣与冲击。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一课时,让学生进行课堂剧《西安事变》的表演,从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说联共抗日不果到实行“兵谏”,使同学们认识到“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以及张学良、杨虎城为民族大义而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

5.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历史综合能力。

学习历史的关键不是学生对课本中每个知识的简单记忆,而应该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又对学生的逻辑性历史思维进行整合,在历史学习中方能举一反三,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课本剧是学生告别灌输式学习、做习题、死记硬背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历史课本剧,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既能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利弊,又能提出自己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见解,通过横向与纵向联合与比对,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论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在横向角度,可以以课文中当时历史时代为背景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在纵向角度,可以通过“穿越”的方式,对历史课本剧进行改造,大胆将现代人物引入古代的历史故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背景,演绎古代历史故事。例如在学习《》一课时,让学生对“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进行课堂剧的表演,使学生了解新旧势力的紧张和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为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意义做铺垫。由于条件所限,同学们的表演虽然简单,但他们仍产生了高度的热情和大胆的想象,进行了剧本的创作和表演。在不违背教材主旨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素养。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3]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课本剧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初中历史的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历史课本剧作为一种新颖的历史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读史、学史、评史、用史“的综合历史能力。在历史课本剧的“备、编、排、演、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学习的主体还予学生,最终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笔者认为,在历史课本剧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问题:

一是每种新的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利与弊,历史课本剧也不例外。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处理好“历史课本剧与新课标、课堂空间与时间、学生独自表演与集体互动、教师预设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必须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进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脱离课标,又要在课堂中有所创新。要不断拓展历史课堂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要将历史课本剧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教学重点的延伸。通过历史课本剧的形象、直观、互动,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历史剧的前因、后果、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创设开放的“教育生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实教学中,个别教师为了“抓重点、攻难点”,增强历史课本剧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容易将历史课上成“图片展示课”,将收集的大量的资料交由学生浏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缺少了课堂的互动性,可以说走向了历史课本剧的误区。要上开展好历史课本剧,就必须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对课本剧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将历史课本剧打造成学生学习趣味历史的“寄存器”和“集聚区”。

三是历史课本剧的类型应该多样化、本土化。要结合教学实际,大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即兴表演、角色、游戏、竞赛、讨论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本剧的表演与互动过程中。在历史课本剧的教学中,必须与本地的历史结合、与本地的风土人情结合,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将课本剧引申、拓展,找到“原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增强历史课的实效性。

三、小结

总之,历史课本剧将戏剧元素融入历史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调动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课本剧的实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元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只有精选课本戏剧素材、整合历史教材内容,解决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竞争与合作,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历史综合能力,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课本剧的优势,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作者:陈国清 单位:福安市民族中学

第二篇: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展示图片把学生带进历史情境之中

大多数历史教师都很重视挖掘和使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还有一些教师补充了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有部分教师却只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没有明确的目的,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图片展示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力求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唐朝发达的手工业》一课时,笔者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图片,根据图片的内容设计了解说词,并把这些内容制作成PPT演示课件,这样,学生欣赏图片就好像在观看纪录片一样,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印象,而且其心灵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例如在展示唐三彩的制造过程时,学生们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美妙绝伦的“唐三彩”陶器,而且能够通过笔者设计的解说词对唐三彩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受到震撼,感到骄傲。比如笔者在解说词中这样讲道:唐三彩作为手工业品,不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样的解说就能够让学生由衷地敬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为我们优秀而伟大的传统文化而自豪。这样来使用图片,就能够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一方面弥补了文字材料在形象性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探索图片背后的历史———读懂图片也就读懂了历史

与文字资料一样,图片也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从历史图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先人的生活轨迹。所以说,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读懂了图片也就读懂了历史。通过阅读图片,可以更加接近历史真相,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我们的历史教材因为篇幅有限,无法详细地介绍每一幅图片,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善于挖掘图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

一是可以引导学生去探寻图片背后的历史。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历史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老红军、志愿军等,了解他们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再结合教材中引用的图片信息进行讲解。因为学生有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课堂教学自然就很顺利了。

二是通过比较教材图片的差异,探究出图片背后隐藏着的相应历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与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与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图片信息,让学生综合各个图片信息,来找出异同点,并建立起整体的联系,从而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图能力,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时,笔者就通过PPT展示了“苏州的宝带桥”、“北京的玉带桥”、“河北的赵州桥”、“云南的龙潭桥”等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彩色图片,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幅图片,接着分组进行讨论,找出桥的不同点,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笔者也参与其中,一方面和学生共同探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总结出四座桥的不同点:首先,苏州的宝带桥属于多拱桥,跨度比较大;桥身弧度较小,车马行人通过比较方便;不足之处是桥孔比较小,不利于船只通过。北京的玉带桥从造型上看特别优美,适合人们观赏;桥洞也比较高,船只通行很方便;不足之处是桥身弧度较大,行人过桥时比较吃力。河北的赵州桥结构精巧,跨度也比较大,适合行人通过;建有分洪孔洞,可以在遇到洪水时增加过水量,减轻对桥身的冲击。云南的龙潭桥也是多拱桥,桥身弧度较小,适于行走,造型优美,观赏性较强等等。这样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得知识,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结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透过历史图片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在解读历史图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图片教学这一辅助方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反思,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乔利娜 单位:江苏宿迁市实验学校

第三篇:初中历史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应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历史知识不像化学和物理实验一样可以去感受,然而,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并结合教学的要求,有效地整合视频、声音、图形、文本等各种媒体形式的信息,从而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图文并茂、变静为动、变远为近,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历史现象,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声像具备、直观形象、传递迅速、动态感强、简洁灵活、信息量大,因而能够有效地统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感性认知,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更加有效地学习教材知识。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应当为学生讲解历史事实,而且还应当启发学生掌握引申、综合、概括、分析历史事实的策略或者是方法,进而提高能力,懂得以历史为视角对目前的一系列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以及懂得应用历史的方法对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不少的历史伟人都对历史书籍感兴趣,他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由于历史知识是以过去的事情作为探究对象的,因此教学知识会比较复杂和抽象,并且跨越比较大的地域空间以及年代,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在生活实际中是难以通过生活经验进行检验的。为此,教师的单纯性的语言讲解是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的,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能够使得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且实现图文声像并茂,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大大地节省了教学的时间,还能够使学生多角度和多层次地掌握知识,最终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知识。

三、应用多媒体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却是比较差,所以未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他们会受到一些不良影视片以及社会风气的侵蚀,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为此,对学生实施有效的道德情操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这也属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历史课本,充分地挖掘德育教学资源,且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像为学生播放一些道德方面和有关的历史影纪录片,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从而使学生对丑和美、错和对、假和真、恶和善等含义进行理解。最终让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只要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和科学地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就能够大大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李玉和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九中学

第三篇: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的应用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现状

新的课程教学改革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充分立足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研究其在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思想都带有非常浓厚的应试教育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住,教师按照课本及教参的内容安排进行顺序讲解,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课的位置,很少有机会能提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看法或问题等。同时,由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大多是固定的,学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将各个知识点按照时间、事件性质等进行分类记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几乎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本上得来的,很少有机会去搜集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拓展知识资料,这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讲解的历史学科的被动学习的方式不仅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有些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强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合作性教学来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合作性教学的概述

合作性教学的前提是分组教学,即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成绩等选择适当的组合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各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水平必须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共同体,成绩计算按照小组的平均成绩为准。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要给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以帮助,只有小组成员的成绩都得到了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合作性教学就是要学生通过互助学习等方法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人的学习成绩都能提升,最终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2.2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2.1鼓励学生拓展知识内容,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人文学科,它涉及文学、政治、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新的认识,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通过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也能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其多角度、多思维地来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唐代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方面的内容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内成员的思考、分析、讨论之后,在班上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讲解有关唐代诗歌的发展和成就、唐代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如赵州桥的建造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个过程,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而教师在合作性教学中则应该更多地充当一个引导辅助者的角色,在听了各个学习小组的讲解之后,教师还应该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带回到课本知识上,对学生没有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2.2.2设置恰当的教学任务

加强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是保证此教学方法能否持续使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合作性教学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向学生阐明清楚,在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前提下再来开展合作性教学,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确立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而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学习小组的学习特点,设置必须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学主题,教学任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散性等。

2.2.3把握住合适的教学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

把握教学时机也是推进合作性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将教学时机掌握清楚,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合作性教学开展好。一、当教师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引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来共同学习。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古代经济中心南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从诗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来入手,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的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如从经济、政治等角度来思考,教师给出了思考的方向,就会引起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这个时候正是开展合作性教学的好时机。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个问题的讲解,想要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就可以合理地把握好时机,开展合作性教学。例如在讲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这方面的内容时,可以设置提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举这种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合作小组的讨论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自主讨论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内容。三、当学生被某一问题困住,一时间很难打开思路时,可以以采用合作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学习思路。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置“日本遣唐使来唐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这样比较难的问题,学生面对复杂问题,可以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大家一交换意见,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能从中摸索出问题的答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其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开放性、探究性、发散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合作性教学也非常适合在知识内容十分复杂的历史学科中来开展,这对于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建平 单位:温州龙湾区海滨中学

第四篇: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方法

1.运用现成素材再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大量现成的素材都和历史知识相关,应充分、恰当地运用这些素材来帮助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历史课堂。

(1)历史故事或传说

比如讲授《远古居民》之前,教师可以讲女娲造人、盘古开天的传说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渲染独特的历史课堂气氛。

(2)古诗诗歌

比如讲授《贞观之治》时,可以引用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再现当时的繁荣盛世,这种盛世是怎样产生的呢?很自然地引入到新课中。

(3)图片画册

初中教材中附带很多清晰生动的彩图、地图和图表等,生活中也有很多描写历史事件的图片和画册,教师可以在这些图片的基础上展开新课,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

(4)高科技技术

如多媒体、互联网、录像、投影等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仅仅能够在听觉和视觉上丰富课堂教学、便于教师陈述,还可以将历史情境非常清晰地再现出来,使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直接和真实,有助于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深化历史知识。比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影视等,如日军随意残杀、活埋无辜老百姓等,在课堂上播放,通过当时的历史再现,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学习。

2.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达到情感的共鸣

语言情境是指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情境中。除了运用一些实物素材创设情境之外,教师的语言情境在历史教学中也非常有效。在对一些历史场景尤其是战争场面介绍时,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场景进行描述,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注意对语言的美化和丰富,使之更加艺术化、更有吸引力。通过艺术的、随意的甚至是夸张的语言描述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3.通过表演情境的安排,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其不同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仅仅通过简单的讲述和传授,学生是无法深刻领悟历史知识的。除了教师自主创设的情境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参与到创设情境中。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重视感性体验、充满想象力等特点,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表演、模仿、自我展示等,让学生参与到表演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学会用历史思维看待问题,从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体验更加深刻。

4.通过课外活动的展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

内容除了课堂上的情境创设之外,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真实的场景更加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能够很好地扩展课堂教学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更加深刻。教师经常组织课外活动,例如,定期举办古诗词学习比赛、历史短剧表演比赛、举办历史书画展览;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取革命前辈或历史学者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圣地、陈列馆、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不但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充分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对历史知识的深刻掌握。

二、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模式具有非常远大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素材创设情境、语言情境、表演情境、课外活动等情境教学方法,促进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魏明成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扎古录九年制学校

第五篇: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

1.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多次的教学实践表明,单单依靠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来提升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需要依赖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学习兴趣等方面。所以,如若想创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就要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自己应作为一名参与者和指导者加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以此保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体会到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的一句名言。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好奇心,也正是这些好奇心的存在才使得他们对知识存在一定的求知欲。在当前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也已经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被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一些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历史意义的视频短片,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播放给同学们看,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3.积极创设现实情境。

经过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学生们对于那些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事情更为关注。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创设出一些情境,使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与历史相联系,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另外,也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又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教师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应该在学完课本上的知识以后,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纪念馆、文化遗址等地方,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能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更深的了解与更多的求知欲。

二、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且适当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历史,掌握相应的知识,并且树立起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当前的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创设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历史的感染。历史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更加引生入胜,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将课堂氛围有效地活跃起来,从而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奠定了一定基础。

3.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

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设出最佳情境,能够十分形象地将历史人物与事件再现出来,能够通过历史事件来感染学生,从而加强了他们自身的爱憎情感。另外一方面,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学生得到了切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内心的感受得到了激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三、总结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历史教学的多样化,为探索出更多的历史教学方法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王小明 单位:江西省分宜县第五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具体运用到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学生表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采用表演的形式进行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情境教学中的表演包括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两种。因为只有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者扮演角色,将历史中的人物进行再现,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说话、模仿和观察、想象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活跃课堂气氛,陶冶情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很大的指向性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给学生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比如在讲到历史人物岳飞时,对他为国献身的英勇事迹充满敬意,应该激情地表述,使学生情动相随;在讲卖国奸臣时,应该是充满蔑视和仇恨的,使学生产生憎恨之情。可见,教师恰到好处地以语言描绘情景具有感染性,学生的情感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3.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让学生真正感受历史,切身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就能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中,认识到历史的本质。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利用圆明园的影视片段进行导入,通过圆明园火烧的前后对比,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4.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演唱、播放历史教材中的歌曲,可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动的历史。比如在教学“九一八”时,可以用《松花江上》这首歌,使学生深深感受当时的悲痛之情,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在这种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使课堂气氛更有效。一堂好的历史课,既要有活跃、宽松的气氛,又要感受学生,使学生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在课前做精心的安排,并且做到和学生积极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和角色的扮演,使他们产生共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就会使课堂变得空洞,使学生失去兴趣,适当的情境能让学生自愿地参与到教学中,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整个历史中情节人物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跃思维。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智慧得到展示。情境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想象空间,发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要求。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建思维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3.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有优势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改变传统的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把学生的情感和认识相结合实现的,这种认识是以直观再现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的,使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气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如果运用不当的话,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因此,在使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要适度,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应该适度,不能过多。开展情境教学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中心,要将教学目标、历史自身具有的特征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三者相符,不能为了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而没有目标性地追求情境。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必须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根据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合理的情境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明确需要解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认识。

3.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情境创设应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素质和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进行运用。在学生能理解的前提下,把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概念巧妙地放到适当的情境中,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适应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中历史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情境,是增强历史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重视他们的感受能力,使其在最佳的情境教学中受到感染,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和体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翠芳 单位:邢台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