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风格电影音乐论文

民族风格电影音乐论文

一、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

第一,以电影音乐表现民族精神。在我国电影艺术发展初期,电影音乐是弘扬民族精神、宣传爱国主义的重要形式。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在1931年合作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该影片首次使用了插曲、主题曲等音乐形式。抗日战争期间,《渔光曲》《义勇军进行曲》《十字街头》等革命歌曲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之中,歌颂了抗日英雄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比如,电影《桃花劫》的插曲《毕业歌》以富有号召性的音乐激励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歌颂了青年学生投笔从戎的爱国精神,在主人公走上断头台时,歌曲缓缓响起,带给观众一种心灵震撼。再如,《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影片的主题曲与插曲都赞扬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歌颂了正面的英雄形象。在《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中,作曲家以加长拖腔、休止符、装饰音等形式,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歌颂了优秀的中华儿女。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打破了革命歌曲的固定模式,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歌曲之中,形成了结构紧凑、旋律缓慢、音色低沉的音乐风格,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第二,以电影音乐表现民族风情。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迥然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民间音乐,如东北二人转、蒙古长调、江南小调、藏族民歌、苏州评弹、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陕北信天游等,这些民族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域特色浓厚。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民族音乐进入了电影艺术之中,形成了许多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电影音乐。比如,在影片《卧虎藏龙》中,谭盾以清淡朴素的民族音乐创造了一种“很深的寂静”,以拨弦乐器阮、马头琴、二胡等营造一种古朴、深沉、苍凉的东方文化韵味。在影片《十面埋伏》中,作曲家梅茂林直接引用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旋律。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根据垓下之战中韩信布下十面埋伏阵法击败楚军、迫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事实创作的古曲,该曲完美展现了影片《十面埋伏》的思想主题。影片开头导演以若有若无的琵琶曲拉开序幕,渲染出一种纸醉金迷的奢华场景;在影片的打斗场面中,婉约、舒缓的琵琶曲创造出一种神秘、悲凉的音乐氛围。电影《英雄》中,谭盾使用了许多北方音乐元素,创作了《序曲》《风》《胡杨林》《天下》《咫尺天涯》《英雄葬礼》《悲情沙漠》《和平天下》等电影音乐,以秦腔的悲壮、马头琴的幽咽、鼓声的雄壮创造出一种雄浑恢宏、磅礴大气的气势,表现了戈壁滩的苍凉、秦军的威武雄壮、战争的残酷悲凉等。音乐家赵季平先后为《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变脸》《霸王别姬》《菊豆》《黄土地》等电影创作了电影音乐,他将原始的民间音乐融入作品中,以民族乐器、民族素材、民族手法等表现影片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比如,《秋菊打官司》中,赵季平多次使用了秦腔小调“哎,走啦”,这几句简单的吆喝将秋菊的率真、执拗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民族唱腔、民间歌曲、民族乐器之外,戏曲也是表现“民族风”的重要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电影音乐之中,比如,《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有着浓郁戏曲味道的电影。在影片《霸王别姬》中,戏剧配乐承担着多重角色与身份,主人公蝶衣和小楼都有大段的京剧唱段,这些唱段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的人生命运。

第三,以电影音乐表现乡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受工业文明的冲击较小,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因而,许多导演都将镜头对准了偏远的农村,以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作为电影配乐,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风土人情的乡土文化,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陈凯歌的《黄土地》等都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在电影《黄土地》中,作曲家赵季平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曲调,音乐与广袤无垠的黄沙、贫瘠荒凉的黄土地相互映衬,凄然悲壮的曲调、低沉舒缓的旋律、苍茫浑厚的气势,抒写了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许多地方曲调和民族乐器,以自由热烈的音乐表现了质朴的农村文化,特别是影片中“野合”的片段,运用四支低音笙、三十支唢呐齐奏出嘹亮的音乐,表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轰轰烈烈的情感,表达了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叛逆。片尾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质朴自然、粗犷豪放、酣畅淋漓,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片《五朵金花》用白族民间乐器、竹笛、木叶等表现了白族青年的爱情故事,特别是清纯悠扬的《蝴蝶泉边》形象再现了大理的旖旎风光。电影《刘三姐》以原汁原味的壮族曲调为配乐,用音乐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

二、电影音乐民族化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民族音乐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与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地域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为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对推进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专业化程度更高,商业化意味更浓,多元化趋势更明显。第一,专业化。受客观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的电影音乐多采用现成的音乐作品,如《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电影都以某个音乐作品为主题曲或插曲。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音乐制作技术的进步,涌现出许多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人,他们以传统音乐、民间歌曲、民族乐器为表现手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比如,作曲家雷振邦就谱写了许多有着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电影音乐。新世纪以来,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电影音乐创作中,形成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民族风”。如音乐家郭文景以四川民间音乐为基础,创作出许多阴郁、神秘的电影音乐。第二,商业化。在文化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电影音乐不仅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和艺术品位,还应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在电影音乐创作中,不仅借鉴了民歌、戏曲、民族乐器等民族元素,还融入了时尚音乐元素,形成了古典、民族、流行等多种音乐风格并存的发展态势。比如,电影《霍元甲》中,周杰伦将大鼓、琵琶、昆剧等传统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又将流行音乐融入其中,形成了别具风味的电影主题曲。第三,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欧美影片纷纷涌入中国,这使中国电影遭到了巨大冲击。在电影音乐创作中,许多音乐家开始把协奏曲、交响曲、小提琴、单簧管等西方音乐元素融入电影音乐创作中,比如,《卧虎藏龙》就是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元素完美结合的典范。纪录片《九寨沟梦幻曲》中,为了表现“美妙神奇,梦幻般朦胧”的审美意境,作曲家大胆运用了序列音乐技法,以无调性、不稳定的调性感表现朦胧的诗意情趣,同时,又将藏族民歌、四川民歌的音乐元素融入音乐之中,实现了古与今、中与西的完美结合。21世纪以来,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股“民族风”,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电影都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因而,在电影音乐创作中,也要顺应电影艺术的发展潮流,将民歌、戏曲、民族乐器等民族音乐形式融入电影音乐中,以彰显影片的文化品位和民族风格。

作者:刘莉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