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视觉技术与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

视觉技术与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视觉文化的普及,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这是视觉文化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优势日渐明显。但同时也要规避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视觉技术运用的弊端,找到视觉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视觉技术才能逐步发展成课程教学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技术;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和消费特征的视觉文化日益繁荣,“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图像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图像为基本构成元素的视觉文化可以比以文本形式展现的内容更直接、更生动、更广泛、更迅速地为人类所直接感知,更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2]。视觉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对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反映在课程教学中,表现为视觉技术正逐步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视觉技术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能降低对课程知识理解的难度,促进课程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然而,视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视觉技术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丰富了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另一方面,视觉技术也不可避免地给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视觉技术与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急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视觉技术与多媒体教学的本质

视觉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但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视觉技术与多媒体教学,不同于视觉技术只是以视觉教学资源为标志,而是要让视觉技术本身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和要素,进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知识传播。“教育技术由于其强大的技术尤其是视觉技术的支持,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很多老师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常规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等视觉资源,以可视化的方式开展课程学习,比单纯以文本形式展现的内容能够更加方便地为人们所直接感知,促进了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这是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然而,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中的视觉技术不仅仅是教学资源形态的变化,更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分析多媒体教学中的视觉技术,不要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视觉资源进行研究,更要从视觉学习、视觉交流以及视觉思维和视觉教学理论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以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多媒体教学中的视觉技术的本质认知,为视觉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视觉技术应用的优势

(一)形象性与直观性

与建筑、美术等学科可以给人直观的印象不同,大学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但多媒体视觉技术介入后,通过图像和符号多角度观察对象,使大学语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弥补了大学语文语言和文字的缺陷。比如,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在天边》等中国古典诗词时,如果仅仅通过语言讲解,会比较空洞,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融入多媒体视觉技术,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在界面中设计一幅幅图片,或播放一些视频,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教育视频和经典影片,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电影、音乐、绘画等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特征与风采,增强课堂教育的综合功能。

(二)恒久性与鉴赏性

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为例。古典诗歌如白居易的诗和王维的诗,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李商隐的诗,因其多用典故,有时则隐晦难懂。在教学中,如果单纯靠教师口头讲解,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视觉技术在古典诗歌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大量书面的文字信息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图像等,实现图像与文字、观看与阅读的二元统一,再配以音乐或人声朗读展现情景,视听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景中,激发想象,领悟作品内涵,培养审美水平,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歌以月升月落的运行过程为线索,极其细腻地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种种景色。在学习、鉴赏这篇诗作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把诗中的一个个意境制作成动态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运用景物来构成意境、烘托感情、表达思想的艺术手法,感受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思索诗人在对自然美的描写中体现出的人生哲理,从而使学生从诗歌的绘画美、造型美中理解此诗,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视觉技术与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整合的实践问题

(一)合理选择视觉化内容

被视觉化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制作者本人对内容的理解和建构,是语言文字的延伸之物。《周易•系辞上》中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图像的优势所在。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图片、影视作品要合理选择。比如,在讲到《报任安书》时,教师可截取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关司马迁遭受宫刑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司马迁当时尴尬的处境。当然,为了扩展思维空间,也可以选择一些在书本上了解不到的或者跟历史相背离的影像视频。如在讲《论语》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由胡玫导演、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另外,在视觉化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重视。运用视觉化技术,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特定的事物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是对文字描述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教师将泛指的事物定格成一幅画面,并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想象”,则是某种意义上的思维限制。如果教学中使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就很容易关闭学生“再造想象”的通道,也使大学语文失去了运用文学艺术以文字形象激发人们再造想象的特点,运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二)避免多媒体视觉技术的主导化

技术的进步对视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地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欲望不断攀升,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4]因此,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语文课堂后,很多教师课下更注重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课上则侧重于展示教学设计,盲目追求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化效果,大学语文教学随之出现了把“好看”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学生在课上就像观看一部刺激眼球的电影片段,看得眼花缭乱,课下却由于课堂上知识深度、广度的不被重视和教学侧重点的偏移而一片茫然,不知所教。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必然导致知识的平面化、浅易化,导致知识获取方式的即时化、娱乐化,这些都背离了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大学语文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终身语文学习意识的初衷也将会因此而黯淡。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多媒体教学只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教学的主导。多媒体视觉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它是基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需要,是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决不能将其变成形式主义的花架子。

(三)将视觉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关系

目前,视觉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中,为图形而图形或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主义并不鲜见。例如,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师生的注意力都局限在视觉资源的课件上,教师照着课件“宣科”,学生盯着不断滚动的屏幕,把课件当作传授知识的“老师”被动地接受。这种以视觉课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表面上看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但从本质上看,教师采用的仍然是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旧理念的指导下按部就班被动地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严重制约着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发展。视觉教学资源的应用是课堂教学的全方位渗透,是在视觉技术影响下课程变革、反思与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视觉技术应该面向教学关系,在满足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服务于教学目标,由课程教学的工具转变为课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56.

[2]姜淑慧,张舒予.视觉文化“四因说”对教育资源开发者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6):26~29.

[3]杨素萍,杨茂从.教育技术的后现代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10~13.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111~115.

作者:吕文玲 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