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实践和探索

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实践和探索

摘要:甘肃省各地区、各行业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探索创新运作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服装行业积极投身扶贫工作中,主动发挥行业优势,大力推动贫困地区服装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广大贫困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关键词:扶贫发展;服装;探索;实践

1甘肃省扶贫发展现状

当前,脱贫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甘肃省各地区、各行业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探索创新运作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据统计,全省现有建档立卡6220个贫困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建档立卡的552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89万人。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17个县属于插花型贫困县,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共17个县被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和特困片带分布如图1所示。由于我省贫困地区农村留守人员较多,生产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等诸多因素,就业扶贫,如何做到全覆盖、无遗漏,让贫困户既作为脱贫对象,又作为脱贫的参与者,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我省、市、县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发展“扶贫车间”的建设,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充分利用好农村劳动力资源,为贫困户和农村留守人员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参与脱贫攻坚中实现脱贫致富。

2甘肃“服装加工扶贫车间”的进展与现状

2.1建设“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拓宽脱贫新路

扶贫车间是指以扶贫为目的,设置在乡镇(村),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全省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整合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大力鼓励引导有发展前景、劳动密集型分散加工生产,用工形式灵活,适合到村建厂设点的诚信企业,把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简单工作放到农村,帮助贫困农村留守户即获得一技之长又有了收入。服装行业积极投身扶贫工作,主动发挥行业优势,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制造业,服装扶贫加工车间是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主要以手工劳动为基础,技术含量低、工作量大的生产的行业。建设“服装加工扶贫车间”主要是解决了贫困户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难题,让贫困户和妇女实现顾家、务农、打工三不误,把就业机会带到了贫困户家门口,把脱贫技能传授给贫困户,贫困户通过自己劳动和掌握的技能达到脱贫。服装加工扶贫车间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的难题,企业通过资金、设备、场地、人员、技术投资相应得到了收益,又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要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运作,对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并签订承揽合同和劳动合同的,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同时用行政手段助力标准化扶贫车间建设。扶贫车间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摘帽战奠定坚实基础。甘肃省现已有榆中县、永登县、武山县、甘谷县、玉门市、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华亭市、平川区、景泰县、成县、徽县、卓尼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和夏河县1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贫困县。

2.2探索使用有效建设模式支撑“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持续发展

省内各级政府通过多样的“扶贫车间”建设模式,依托服装加工、民族特需用品加工、布鞋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等产业,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发展就近或家庭作坊式加工,计件式支付加工费,贫困户不出家门每月就能有收入。例如,临夏州探索的“扶贫车间”的建设模式有:(1)厂房式“扶贫车间”。政府提供培训和厂房(乡镇、村集体的老厂房、学校旧址、商业用房等闲置土地、房屋),企业出资金、带技术、带订单,组织贫困人口从事来料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生产。(2)居家式“扶贫车间”。按照“小分散、大集中”的要求,由企业带订单、找销路,定生产计划,按要求在家分散加工,最后由企业集中包装、统一销售,形成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地点。(3)合作社式“扶贫车间”。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村资金、村集体和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建设。甘谷县脱贫攻坚“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是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贫困村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组织贫困户参与培训、学习技能。天水临泽县新华镇集镇扶贫车间,建立了“企业+车间+贫困户(群众)”模式,打造了群众家门口的“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探索有效的“扶贫车间”建设模式,解决了贫困户和滞留在家的贫困户和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有力促推脱贫攻坚进程。扶贫车间的工作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得到根本性解决。实践证明服装扶贫加工车间是目前一种比较好的脱贫方法,将为脱贫攻坚助力、提速。

2.3科学的技能培训推进“服装加工扶贫车间”

结合本省农村自然条件艰苦、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群众增收渠道比较单一、贫困户劳动力年龄大、没有知识、因病因残、贫困户无法外出务工、没有固定时间上班、需要陪孩子上学、贫困户留守妇女和老人较多等实际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服装产业是传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生产管理包括服装生产技术、质量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管理等。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时随时掌握生产的实际运行情况,负责实施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贯彻落实到员工。对每个班组和每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都进行及时了解,保证了生产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如何把贫困群众技能培训作为推进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发展的有效突破口,这就需要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可以采取:①知识讲座:对服装发展过程和服装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②实物分析:对服装进行分解介绍,掌握个部位名称;③讲师纠正:在认识和认知上出现问题及时纠错,老师及时沟通遇到的问题;④交叉式互助互学:学员们相互交流提问服装知识;⑤利用幻灯片、PPT等方式展现现代化服装生产;⑥实教实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把服装基础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相结合,让从未接触过现代化缝纫设备和服装制作原理的贫困群众和就业人员,通话培训人员认真、耐心的讲解,手把手的指导,对服装平缝机、熨烫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服装各部件的缝制工艺等服装知识逐步了解和掌握,帮助学员们根据操作步骤进行实际制作,通过训练一点点地操作逐步加强掌握操作手法。例如,定西地区花坪村脱贫车间对贫困户进行生产前为期2个月服装技术培训,培训期间,公司每天给贫困户发30元生活补助,培训结束后,公司每月给贫困户以1500元基本工资+绩效+加提成,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原则给贫困户发工资。目前,参加培训的人数,90%以上的人能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服装加工技术。庆阳艾依莎福利工贸有限公司服装加工扶贫车间,通过熟练掌握服装加工技术工人,年生产服装10万套(件),有效促进了当地贫困群众就业。

3“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取得的显著成效

据了解,甘肃省各县在扶贫车间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例如:2018年天水市扶贫车间建设已建成运营“扶贫车间”128个,如图2所示,其按经营主体生产类别分,服装加工类63个、传统工艺类20个、农产品生产加工类40个、其他5个。如图3所示,全市“扶贫车间累计吸纳就业11994人(其中贫困户5023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甘谷县脱贫攻坚扶贫车间,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558人,贫困面高达41.3%,属于深度贫困村。随着“扶贫车间”的开动,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已有70多名妇女在此上班,还有80多名建档立卡户妇女正在此学习,见表1,表2。甘谷县服装加工类年生产能力约1700.2万件(万套)、已签约订单469.35万件(万套)、年自主销售560.35万件(万套)、还需帮扶推销670.5万件(万套);已争取到中车集团生产订单50余万套,其它县区服装加工类订单主要以南方服装来料加工订单为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脱贫攻坚扶贫车间甘肃博莱雅服饰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500m2,投入服装生产所必需的各类先进设备50余台(套)。于2018年7月自筹资金300万元,建成运营“扶贫车间”一处,主要生产加工服装服饰,目前现有员工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3人。临夏全州“扶贫车间”已建成认定各类扶贫车间115个,解决就业61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38人,月工资2000元左右,实现企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甘肃临夏州甘肃西域工贸有限公司的服装加工扶贫车间,现在已建成11个,带动510多户贫困户就业,其中85%的贫困户今年底前将脱贫摘帽。定西市通渭县引进北京和宁波等服装加工企业,以扶贫资金补贴的方式,新建18个服装加工车间,力争吸纳劳动力1000人以上,准备将通渭打造成服装加工集散基地。在上湾镇侯家寺村,福州市晋安区和渭源县共同建立的“东西协作巾帼扶贫车间”,引进兰州曼斯特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与泉州鑫榕制衣有限公司。其中,福州市晋安区投资169万元,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每年分红1000元。吸引吸纳附近村镇42名村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人,在培训期间也有1300元的收入,过了培训期实行计件工资,平均每个月2000多元,在家门口工作,赚钱顾家两不误。2018年9月21日,陇南市首家“扶贫车间”在文县尖山乡河口新村建成运营。该车间主要以制衣加工、手工编织生产为主,扶贫车间180m2,安装工业缝纫机42台,就业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人。陇南市武都区石门镇兰州耐特服饰有限公司武都服装加工扶贫生产基地,采用订单式生产运营,为52名职工发放工资11.35万元,人均2100多元。2018年12月12日,在河口新村建成了扶贫车间总部,安装缝纫机73台,裁床2台,先后共吸纳尖山、口头坝两乡五村在家闲余劳动力119人就业。文县建成扶贫车间31家,其中服装加工扶贫车间8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让1467人实现了脱贫。“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4结束语

甘肃省当前应对新的挑战,积极大力推动贫困地区服装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广大贫困脱贫致富的动力。相信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定会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扶贫路上探索更多更广的扶贫模式,发挥聚合优势,在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下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更精准。“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只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吉林大学,2007.

[2]杨国涛.宁夏农村贫困的演进与分布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3]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4]张婷.建档立卡:扶贫政策有效实现的制度基础[D].北京:华中师范大学,2015.

[5]王守坤.部级贫困县身份与县级城乡收入差距[J].人文杂志,2018,10.

[6]陈龙.部级贫困县威县脱贫问题研究[D].南京:广西民族大学,2016.

作者:陈晓蓉 单位:甘肃省服装鞋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