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文化传承下古代文学教学探究

传统文化传承下古代文学教学探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内容广博,构成了中华民族最丰富、最辉煌的文化基因。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各学科教学不可偏废的共同导向,更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追求。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体现,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探索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诠释,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认同和能动践行。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体现;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源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汇集了自先秦至明清两千多年的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1]。授课教师要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灵魂深处、凝聚为展现中国力量的无尽动力。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文学流派,认识与代表性作家和文学流派对应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2]。按照典籍记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是历经黄帝、尧舜禹、夏商周、先秦两汉、隋唐两宋直至清朝晚期数千年,在中华大地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宏大而古典的文化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就给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立了得天独厚的内容优势。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文学”一词总是与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先秦时期,文学与诗乐舞构成一体,文史哲一脉相承,文学和文化互为依托。两汉南北朝,众多政治人物同时也是文学大家,西汉的贾谊、司马迁、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刘安,三国的曹操、曹丕、曹植,都有文学、文化经典作品流传于世。及至唐诗宋词、唐宋的散文、明清的小说和戏曲,更是以文学的形式承载着文化底蕴,记录着文化的音符,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立足于社会问题的剖析解读、寻根溯源和道德教化,从《诗经》《论语》《孟子》和秦汉歌赋中隐喻的儒家思想、唐诗宋词中显露的道家精神到明清小说中儒道佛价值理念的互通互融,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从宏观的层面和微观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体现。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滞后受既有的落后教学认识的影响,部分高专汉语言文学教师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存在偏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滞后。具体表现包括:狭隘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对知识性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目的则相对模糊。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时,对所教授作品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关联上缺乏积极、主动的融入,更没能对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被弱化。

(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个人文化精神追求缺失

毋庸讳言,高专院校许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欠缺,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往往一知半解。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时,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然不能完全弄懂作品的字词句,难以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意义,更谈不上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感悟作品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同时,高专院校明显的就业属性也使得部分学生过分关注学习内容的求职应用性,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爱国忧民、经时济世、无私无我、和谐大同等个人文化精神追求上缺乏情感共鸣与行为共振,内在的思想品格修养与锤炼能动性不足。

(三)教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力不足

尽管越来越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认识到了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形成了相应的主观愿望,但自身的文化核心素养有限导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力不足。首先,高专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除了研究教材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典籍和文献进而挖掘中国传统文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对本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其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理解狭隘,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就是单纯专业能力、求职就业能力,忽视了传统文化素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效果。

三、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首先,作为高专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指导文献,完整地领会文献所传达的精神与导向,在思想深处树立起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坚定意识。其次,积极利用网络媒介信息量大、信息传导迅捷的优势,了解和掌握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准确把握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高专院校的就业属性,走访社会用人单位并与之建立密切联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中的科学定位,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紧密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3]。

(二)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师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师既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引领者,也是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者,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教师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学生知识与文化兼收并蓄的实际效果。因此,高专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将知识传授与文化引领的统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析作品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从文化的层面阐释和解读作家、作品传达的品格魅力、理想追求与处世态度,找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适落脚点,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艺术性地启发学生在获得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历朝历代的不同作家作品、不同学派思潮、不同观点信念,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也不尽相同[4]。汉语言文学教师应通过辩证、批判的剖析,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中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智慧和理想追求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例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探寻爱国忧民、经时济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感受时不我待、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展现生命价值的内心表白。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建立坚毅执着、勇敢旷达、顽强不屈的情感认知。有了对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深入挖掘,教师才能通过相关的教学解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创新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面对高专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个人文化精神追求缺失的现实,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创新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文化传承的实效性。第一,要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关联,吸引学生积极地在中国古代文学学习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组织学生排演戏曲类文学作品,加深对作品中传统文化的情景式体验。例如通过《窦娥冤》第三折的排演体验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文化信念,通过南戏《琵琶记》的排演体验中国“子孝妻贤”的文化追求。第三,组织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生阅读《水浒传》时,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研讨中感悟梁山英雄表现出来的勇敢侠义。第四,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如在学习唐诗宋词时,组织“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使学生在竞争与欣赏中体悟诗词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1]郭步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化传承策略研究[J].安徽文学,2018(10):142-143.

[2]刘红红.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J].文学教育,2019(12):80-81.

[3]蓝嫦.师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J].文教资料,2020(36):209-211.

[4]雷斌慧.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初探[J].教书育人,2021(03):81-83.

作者:申杰 王云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