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综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综述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诗词文化历史的文明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策略创新,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文章结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审美素养

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学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以诗解诗,让学生掌握诗词学习诀窍

以诗解诗,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不同,以诗解诗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发现古诗词知识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了解。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教师要借助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知识。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的咏史诗,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充分运用对偶,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感情,体会杜甫的诗风,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与这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赏析,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因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悲痛。(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一去”与“独留”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这样以诗解诗,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许多古诗词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拓展古诗词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活水源头”。

二、创新载体,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意境优美深远、语言简洁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唇齿留香,所以古往今来,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所以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要想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或将故事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或借助故事、多媒体等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如《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这首诗歌生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讲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入仕和隐居的看法,让学生对陶渊明的隐者心态有所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秀丽多姿的古代山水田园画卷,并让学生听带有笛子伴奏的诗歌录音,了解诗歌文本的大意。接着,讲述这首诗歌的主题———“归园田居”,并结合诗歌内容提出四个问题:诗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即将归向何处?归去又当如何?然后,让学生朗诵诗歌,解析诗歌,并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借助有趣的话题和多媒体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明确的认识,可感可知诗歌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更有趣,更高效。

三、把握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词作为诗人感性认识、情绪体验、艺术加工的结合体,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艺术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上,还体现在古诗词的意境上。古诗词的意境历来是诗歌教学和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具有“造化神奇”功效的魔法。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读者可以管窥古诗词的意中之境、意造之象和诗人的心得体会。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意境解析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品味古诗词画外之音。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生动传达了浓浓的惜别之情。为了生动表达与情人分别时的悲凄心情,作者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点明分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透着悲凉凄切的深秋傍晚。“寒蝉”,历来是忧愁悲苦的象征,而“长亭”是指一个经典的送别之地。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作者用到了两个经典意象,营造了让人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意境。下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烟波”指的是水。水,无论是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都是象征愁苦的意象。通过意象串讲解读诗歌意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所刻画的艺术世界,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感触。

四、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当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一些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使得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传承的挑战。为此,教师应该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认识和分析传统文化,了解古诗词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同时,这也是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任务。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这首词中的“愁”字是整首词的词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抒发愁意,词中出现了哪些能体现作者愁绪的意象。待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意象罗列出来,然后结合其他人的诗作词作,讲述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晏殊有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的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又如,黄花指菊花,菊花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菊花在古诗词中历来是高洁、隐逸的象征,但是重阳节百花凋零,菊花形单影只,终究是伤感之花。结合其他一些意象讲述关键词语,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愁”字,能够让学生感悟词的整体情感和环境,认识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为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培养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核心素养教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探索积极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惠怡.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9.

[2]王强.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

[3]陈麓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刘勇.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J].语文月刊,2018(06).

[5]李如.构建高中古诗词生态教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4).

作者:李万青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