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思考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贯穿着中国历史,展现着国民精神力量的凝聚,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更是弘扬经过五千多年的漫长累积和沉淀的中华文明。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此中学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应立足课堂,方可扬我传统哲学之精华,立我民族风气之根本,继我千年文化之传承,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是漫长历史沉淀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发扬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于语文教学中,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改往日枯燥教学,通过传统文化的桥梁,揭开民族历史、传统习俗、艺术文学、价值理念等神秘面纱,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脉络,还有利于他们接受更多新鲜知识,弥补应试教育的弊病。全方位的学识提升是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贯通是大汉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闭关锁国才是对满清政府衰亡的致命一击。传统曲艺陶冶情操,手巧技艺培养动手能力。作为中华特有的传统文化,将其更好地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才是一条成功教学的捷径。

一、传统文化含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明确特征:民族色彩浓郁、历史漫长悠远、世代文化传承、内容博大精深。至此衍生下,一个多元化的中华文化呈现在世人眼前。“佛”“道”“儒”三家思想中隐含的哲学礼仪支撑了中华漫长的文化历史,传统“六艺”衍化而来的国画书法、曲艺对联、诗文乐赋、戏剧民谣、灯谜酒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俗的衍生从节日方面更能体现,无论是象征团圆之意的正月十五,还是寓意登高的九九重阳,都是传统文化的具象体现。另外,传统历法和古代自然科学等更是突破了学科限制,使得教育问题不再局限。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古有孔圣立儒家思想,广开门庭,收弟子三千,成名者如:颜回、冉求、仲由等比比皆是,始开创系统教育之先河。中华历史多磨难,即便是文化教育,也在残酷的战争中饱经摧残。汉代刘向在《说苑》中的一句“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将文化教育再次延续。南宋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颐的理学,为当时的封建社会传送了新一代学子,续宋代百年基业。到了近代,最著名的就要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医好了亿万同胞心中之顽疾,以书育人,德行治天下。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语文教育课堂上,不应局限于应对考试,应注重学生对诗文歌赋的欣赏,对文人著作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了解考试的知识点,还理解了语句中的深意,更能在高中语文考试中懂得如何运用。引导学生兴趣,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才是正确的教书育人方式。诗词歌赋并非纸上谈兵,是先贤有感而发,汇聚精神食粮的宝贵财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晦涩难明的词汇,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隐含的深意和典故,都是诗文的精华。那些难懂的语法,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学生推演这些传统知识的诞生过程,才是最好的记忆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当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吟诗作对、颂礼曲艺都是年轻人心中的向往,教育部倡导的寓教于乐,在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后,将有更加有效。

(二)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则民族兴,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流长,是十三亿同胞的精神印记,从根的角度出发,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加强了语文学科的关联性,通过趣味知识点,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基础,更加深了新一代学生于国家、于民族的归属感,有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以古人之文化,开新中国之生面。

(三)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至关重要,夯实基础文化,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于课堂之中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感兴趣、被吸引的同时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那些耗费无数先辈漫长的时间得来的经验,会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在素质教育行进的过程当中逐步加强深入。

三、语文教学融合中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一)立足课堂,展现传统文化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溜号无外乎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游戏、故事、趣味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点。中华传统文化涉猎尤其广泛,其表现形式无外乎理论、技艺、传统、民俗等等。从教学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完美契合,无论是语法古文,还是诗词创作,略微改变授课形式,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影子。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将古文的含义缘由延展开来,重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将学习内容深刻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趣味性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产生,课堂教育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二)语文阅读,增强传统文化教育认知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学的成果必然似是而非。阅读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阶梯,人们从远古时代以绳结计数,以龟甲刻字,将文明延续至今,看书阅读,就是新人在不断学习文化认知的过程,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规避历史早已印证的错误方式,当文化有了一定的积累,人生便有了明确的方向。(三)传播传统文化发展史为了更好地向学生输入中华传统文化,将文化的源头展现在学生眼前不失为更全面的教学方式。传统文化自原始文明孕育而出,在漫漫五千余年的历史见证下,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无论诗、词、歌、赋,亦或民俗传统、文化理论,都有其完整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奇人异事、晦涩词句、观点理念,都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全面阐述文化传播历程,有助学生对知识的彻底掌握,而不仅仅是片面理论。语文不止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中华民族信仰的精神传承。

(二)结合当今社会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并非是复古或者盲目排外,而是结合当今的社会形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当中。取中华传统文化之所长,舍陈言旧词之所短。以时代的角度看问题,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慈子孝,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行为。教育的进步必须秉持传承和创新,择取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良之处,并结合当前社会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普及开来,让传统的精华得到完美的诠释,这才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方式。

(三)创新教学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学生的兴趣爱好,这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不仅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方法讲究严谨和多样,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很有考究。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营造现代化的学习氛围,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更能激发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以兴趣培养学习意识,用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完善语文教学中的枯燥无味,将高中语文教学问题从固步自封中解脱出来,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完成教育思想的逐步渗透。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多元化教育背景下,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独立思考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更应让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生活中开拓知识领域,学会融合教学模式,如孔子“因材施教”一般,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切入点,量身打造教学课件,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彻底将传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N].王增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06).

[2]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尝试[J].刘筱,段克丽,刘茜.教育科学论坛.2017(23).

[3]培养民族精神,沉淀传统文化——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杜军.语文天地.2018(19).

作者:蔡蒙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