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美术教育刍议

现代美术教育刍议

摘要:美术教育对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构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本文分别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起源、中国现代美术里的“纯美术”与“实用美术”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进行了阐述和系统梳理。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起源;发展;思考

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起源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图画、手工等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工艺教育课程逐渐转变成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内容。自从洋务学堂中开设独立工艺学堂以后,使图画、手工等课程成为面向民众的普及类教育课程。工艺性教育转变为基础性教育,由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转变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对于现代艺术、美学思想的引进和吸收,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起源。首先,就教育内容的具体变化而言,在洋务运动中引进的西方现代工艺成为开办工艺学堂的源头。图画、手工等课程在工艺学堂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分析西方先进生产工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文字的翻译,“图示”的讲解也同样重要。在绘制图样模仿学习时,也多需要通过图画的方式来表现设计。因此,在成为独立学堂之前,图画、手工等课程一般归为洋务学堂的工艺科。此时“艺术”这一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工艺、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体制中出现,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艺术课程有所不同,但成为现代美术、艺术教育的开端。在工艺引进过程中,技能教育随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概念引入、社会思想的变革、对国民整体素质的关注等,逐渐具有审美教育的内涵。第二,就教育理念的变革而言,自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入侵激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从而开始倡导外抗强权、内革弊政,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积极培养办理洋务及各种国家富强所需的专业人才。从此以后,无论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还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变法维新运动,随着“中体西用”的限制被突破,洋务学堂的职能从培养专业人才,变成培养国民综合素质。甲午战争失败,康有为提出,中国之败,败在教育,输在人才。由此展开了向日本学习、仿效日本教育实行学制,将图画、音乐、手工等课程作为中小学堂必备基础课程。在留学日本的政策下,有大批艺术学习者前往日本,成为丰富中国艺术、传播现代艺术的先行者,践行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中流砥柱。同时,日本也成为我国人民学习西方艺术教育理念的传播体,现代意义上“艺术”“美术”等概念即通过日本翻译引入。第三,就美学思想的引进而言,自十九世纪以来,从日本转载传播到我国的西方文献数量增幅巨大。从通过日本间接学习,到向欧洲直接学习,西方现代艺术作品及思想理念所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大。例如,梁启超重视小说改良社会的文学教育功能,结合从欧洲、日本汲取的相关经验,在日本创建的《清议报》第一册上刊登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在序言中就有相关论述。梁启超提出用小说以新民,正是体现了日本、欧洲文学艺术实践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纯美术”与“实用美术”

艺与术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艺”本指才能、技艺,而在古代,“艺”则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种植的图像。“艺”作为“术”的发展,如没有“术”,“艺”就如同纸上谈兵。“五四”运动认为良好的造型基础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必要前提,注重向民间美术、手工艺人学习,注重创作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种让术与艺统一的努力,在徐悲鸿、林风眠等对新美术运动有巨大影响的美术创作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美术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民间工艺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各美术院校逐渐恢复了教学工作。改革开放以后艺术设计发展迅猛,社会的变革使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前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室内设计的需求猛增,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艺术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术设计都逐渐变得国际化,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设计类相关课程。同时也有许多外国专家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西方现代设计思潮迅速传人中国。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繁荣使得“纯美术”与“实用美术”教育得到了升华。1998年,教育部出台新规,将高等院校学习科目进行调整,“中国画、油画、版画”三个专业合并归为“绘画”专业,正式将“工艺美术”学科转化成“艺术设计”。1999年的“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成为第一次涵盖“艺术设计”的全国综合性美术展览。自此之后,我国美术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类学科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专业合并、专业称谓的变化,而是出现了教育观念及办学方向的转变。

三、回归术与艺的原点,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

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越来越系统,越来越细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学科在高等院校中已十分普及。全国各地的美术高校都在努力探寻着改革之路,创造出独特的办学特色,成为了建设我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必经之路。现代艺术是全面且综合的,实用美术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狭隘的“二元对立”思想对中国侵蚀严重,思想的偏离最终导致行为的偏离。只能分,不能合,只看到了差异,不能看到其共通性,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生硬套入黑白两色的理论模式中,这样的错误思想成为导致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以及高等美术教育踟蹰不前的原因之一。自20年代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开始培养“完全之人物”、塑造健全之人格,确立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地位,对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进行深入剖析,努力践行艺术教育实践。现在,美育、艺术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其原因正在于,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以及国民的文化素养正是由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所决定,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份子更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国民综合素质具有更高要求的今天,审美教育对国民的全面综合发展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而这些正是进行美育以及美育研究的意义所在。正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强调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关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反对艺术教育流于形式化的知识、技能传授。在中国当代美育研究、美育实践过程中,研究者也不断就此做出论述。“八五”规划期间,“审美化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美育课题,即针对实际教学中将美育简单地等同于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教育,存在对美育的认识贫乏,提出“大美育”理论,强调美育是树立审美观念的教育活动,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的立美功能,从而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因此,把握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所给予我们的理念指导,具有实用价值。现代源于传统,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密不可分,中国现代美术与世界艺术潮流之间也是如此。在世界一体化的驱动下,各国间的文化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防范外来文化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削弱。中国现代美术并不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照搬照套,也不是狭隘民族主义展现,不是将传统瓦解,更不是简单的对传统进行重复。重新回到术与艺统一的起点,以自我为中心,兼容并包,创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四、结论

我国美术教育在历经长时间发展后,既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也留下许多深刻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中国美术教育未来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来有许多的机会与困难,对历史的重温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未来。新时期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更加美好的未来,未来的光明定将证明我们不仅是历史的传承者,也将是未来的开创者。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2]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廖云.《在困境与蜕变中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关于绘画教学与新媒材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

[4]李力.艺术教育论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5]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丁以涵 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