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凸现,人才供求矛盾倒逼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因此,在2014年之后,我国一批地方高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地进行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专业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课程改革。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以及教学管理体制的滞后,一些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意愿并不强烈,改革效果也并不明显。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直接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为例,对课程改革进行探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并为其它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的要求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对国际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为后续《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理论》既涉及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实用,又为以后实践类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更应该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变革,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同时,引领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毕业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入职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转变传统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了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所以,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也应该以知识为基础,以外贸应用能力为导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理解和掌握相对较难;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中普遍存在轻理论课、重实务课的现象,为吸引学生兴趣,对《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导致课上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课下也难以主动预习,只是期末时为应付考试才会死记硬背,对知识本身并没有深入了解,短时间内又会很快忘记,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高等院校中的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缺少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国际贸易知识的传授只能依靠书本知识,很难结合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以及外贸企业实际运营展开,不仅无法体现《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内容也相对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三)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多媒体授课已经在高校内普及,但效果并不如预期得好。一是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多专精于本领域知识,多媒体技术有限,难以设计出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二是一部分教师虽然使用多媒体,但只是将教案内容的要点简单复制到了多媒体课件上,将多媒体看成了电子的教案,并没有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采取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期末考试方式。但单纯的一次考试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排除偶然性因素对成绩带来的影响,对学生来讲并不公平。同时,大多数学生只要在期末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过考试,只锻炼了学生的短期记忆力,无法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释现实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并不大。对于教师来讲,也无法及时通过考核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材内容滞后

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课下学习的重要参考,教材选用是否合适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现有的教材中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无法紧跟国际贸易发展实际与理论发展的最前沿。如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材的重点依然在古典贸易理论与要素禀赋论,二战后的新贸易理论只是简单介绍,而21世纪以来新兴的新新贸易理论更是少有涉及。在非关税壁垒部分中,对于日益流行的环境壁垒和道德壁垒也少有教材能够详细的分析。

三、《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的探索

基于以上《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吸引回课堂上,必须要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起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灵活多样,在任何知识点上只要选择好合适的案例都可以采用;同时,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与贸易发展实际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贸易摩擦的讲解中可以以2018年中美贸易战为例,从经济、政治、文化多个角度分析贸易战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分析也使学生对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二是翻转课堂。教师课前提前准备好如文献、慕课或微视频等资料,设定问题,让学生学习、思考,课上一起交流讨论。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主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思辨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要鼓励授课教师外出学习或进修,积极参加本领域的学术会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紧跟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学术前沿,提高传授知识与分析现实的能力。二是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熟悉对外贸易的具体操作环节,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不会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节。三是可以从外贸企业引入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组建高水平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以解决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1]。

(三)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要使教师树立正确多媒体教学观,多媒体是可以激发教学活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减少教师付出,轻松复制教案内容,懒汉式教学的工具。要认识到多媒体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立体形象地传输和表达大量信息[2],可以更好的将知识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涉及世界及其他国家的地理、经济和政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而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更具体形象,学生理解和记忆也较为容易。其次,要通过定期培训与多媒体课件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鼓励教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院系还要定期对教师多媒体课件进行检查,督促教师不断更新、完善多媒体课件。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力支撑。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强化“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过程性考核跟踪反馈教学信息,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科学多样的过程性考试方式,也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考核方式要尽可能的采用主观性题目,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和发散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被动的考试为学生主动的学习[3]。具体考核方式可以平时成绩占10%,过程性考核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出勤、课堂表现等内容;期末考试则是通过试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掌握的总体情况。而过程性考核方式则应采用探究式的学习任务来体现,如小组讨论、课程论文、指定文献的读书心得汇报等方式。全面考察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选编高水平应用型教材

针对国际贸易教材内容滞后的局面,应尽量选用或编写高水平的应用型教材。一方面,应建立教材选用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教材选用标准,对任课教师选用教材的申请由课程组负责人或系室主任进行审核,以保证教材选用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专业建设情况,适时建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规划,结合地方高校定位与学生的特点,编制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应用型教材,并将需要补充的新知识编入教材,并定时更新。

参考文献:

[1]庄佩芬.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2):92-94.

[2]刘世清.多媒体学习与研究的基本问题—中美学者的对话[J].教育研究,2013(4):113-117.

[3]张蕤,徐鹏,方明峰.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课程考核方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4):129-133.

作者:段玉彬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