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的运行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的运行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催生了一大批实用性极强的信息化技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管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科学、有效地运行,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构成及日常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借以思考“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

1“互联网+”的内涵及其特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的变革都会催生一些新的生产工具,而互联网技术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新生工具的重要代表,它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同时也拓宽了我们发展思路,实现了多种不可能到可能的现实。“互联网+”作为一种创生性产物,能够使各行各业运用互联网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模式,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信息化平台,进而形成传统行业的特有发展模式,促使传统行业发展的创新。目前,我国“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而互联网不仅仅作为一种使用工具而存在,它还是一种思维模式。在资源使用上,它是开放的,互联网的存在打破了资源在地域、空间上的局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全球化;在使用机会上,它是平等的,利用互联网,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获得资源,大大削弱了资源配置在各种不平等上的负面影响;在发展方向上,它具有协同性,互联网技术能够促使彼此间的合作更加便利,削弱社会“金字塔”型发展结构,进而达到一种“扁平化”的发展结构;此外,互联网技术还是共享的,借助互联网大众可以在免费的基础上分享资源,共享利益。通过各种软件设备的使用,互联网有效地整合了人、信息及资源等方面,同时搜集各种数据信息,并将其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形成一种对自身更有益的自动化系统。[1]

2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历史进程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着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任务,而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变迁。以教研室的发展为例,建国初期,我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教学管理体制,取消学院制,借而实施“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其中教研室的主要职责便是管理教学、培养师资以及人才的输送。在当时,我国实行的教育体制是科教分离,即科研与教育隶属两个系统,所以教研室属于教学组织;随着《高教六十条》的颁布与实施,教研室走向了新的道路,开启了理论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一体的道路;当然,教研室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十年动乱期,教研室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改革开放后,教研室开始了新的发展,建立了研究所与学科组,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组织与管理改革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与此同时,在教学与科研上,教研室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发展进程;进入21世纪,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开始着手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功能作用,为考虑高校的长远发展需求,探索了多种发展路径,比如建立各学科的教学团队和工作室等组织形式。[2]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了解其发展现状,分析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在向更深层次进行变革发展,同时,高校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1组织结构有待优化

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着高校教学科研等重要任务,是高校“软件”实力的重要载体,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实现受制于结构安排的合理性,只有结构处于合理有序的状态时,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功能才能实现最优化,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在实际的结构安排中,基层组织多数会因任务职责不明确、组织制度不清晰等问题,导致高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效率降低。

3.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职责,同时也担负着教学科研的任务。教学作为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但却存在教学模式形式化的问题。现阶段各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如微课、慕课等,大多数院校盲目地与时俱进,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新教学方式的实质,导致课堂教师辛苦、学生一脸盲目。青年教师承担着学院大部分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即便有剩余精力,也会将其投入到可以用来评职称的科研工作。此外,微课、慕课等新型授课方式仅仅跟部分学科教师的所学专业有关联,其他专业的教师对超出自己的学科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而且很少有跨学科的交流与学习。

3.3经费保障不充裕

充足的活动经费是开展教学教研等工作的经济基础,也是基层教学组织顺利的重要保障。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经费,一些教研室的办公条件比较差,有的甚至办公场所都是临时借用的,在一些组织活动也会因为经费的缺乏无法顺利进行,教师们的调研活动、进修培训以及聘请教授讲座等都受到限制。长期的缺乏课题讲座、学术交流机会,会导致教师思维模式的固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4高校管理体制单一

学生是接受教师授业解惑的最直接的对象,但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广泛,不管是在思维方式还是行为举止方面等都已经远远超过教师的认知,甚至一些行为与语言方式不能被教师所接受,现代大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很特别,且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独立意识过强会间接地导致团队意识薄弱。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管理体制不能及时更新,缺乏时代性。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教学管理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与全面化。[3]

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建设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工作的保障,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明确的甚至一些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充分保障基层教学组织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能发挥其职能,帮助、督促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基层教学组织所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去。

4.2增强教师队伍中互联网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

从访谈中得知,教师群体中较多教师尤其是文科及类似学科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够专业,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仅仅是只会简单地对计算机进行操作。高校欲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积极为教师寻找、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自身也应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突破保守的教学研究方式,积极主动学习,比如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参与一些自身不太擅长的技能培训会,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上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寻找到更适合、更科学的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4]

4.3加强协同合作,共创“跨界”平台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各学科间的壁垒,通过互联网,实现彼此间信息的互动有无,各学科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往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因此高校教师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杜绝“闭门造车”,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能力,拓宽视野,主动交流。高校也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尝试构建多学院间在形式和实质上深入交流,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改变与创新,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4.4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管理水平

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基层教学组织的不断努力与完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在发展中就会“蹑手蹑脚”,不敢有实际的变化,同时也会打击教师想要努力改变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水平。所以学校管理部门在对学院工作进行安排时,首先应该确保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的经费充裕,使活动无后顾之忧;此外对于基层组织的人才建设、师资培养甚至设备保障等方面也要予以重点关注。

5结语

基层教学组织的不断完善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和重要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依靠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带动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机遇,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而推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屈依一,张禀业,杨立男.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8):210-211.

[2]刘小情.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3]李丽娜.“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图书馆馆藏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2):103-106.

[4]左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9):97-98.

作者:侯艳山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