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民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功能分析

农民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功能分析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数量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人力资本存量却显著不足,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农民发展的瓶颈。舒尔茨认为:“土地本身并不是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确实是确定贫富的关键。”[1]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抓住并充分利用“人”这一关键因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展农村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养农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新的途径。

一、农民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功能优势

(一)农民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是在满足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标准变化的需求下产生的。创业教育这个概念肇始于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和创业综合能力,提升其创业素质和自我就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这两个方面,二者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整合,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国际教育界强调教育和培训的革新必须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它们能够激发个人在工作领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不管是对求职还是对自我雇佣都同样重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特点和创业教育的内涵,在我国,农村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在对农民开展技术和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关注提升农民的开创意识、革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并引导农民通过各种渠道吸取创业信息和知识、开拓致富思路,鼓励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敢于、善于创新,在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实现传统农民向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新型农民的成功转变,成为我国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农民创业教育在我国农村继续教育中的功能优势

创业教育作为农村继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提升我国农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这种教育的价值,“从动机到形成,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唯有一个意义和目的,即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2]。

1.农民创业教育更能充分体现农村继续教育的特质和宗旨。农民继续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具体导向的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接受继续教育后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到乡镇、城市等地从事非农职业,二是成为农村的“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旨在推动农民从单干型、经验型、被动型农民向组织型、技能型、创业型农民转变,因此,重在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农村继续教育的目标,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2.农村创业教育注重农民开拓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是当前农村继续教育的关键命题。传统的农民继续教育由于教育理念和客观实际的制约,已形成政府号召、各相关机构推行,而农民被动接受的固化单向模式,教育内容以相对单一的技术培训为主,适合本地实际的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管理知识却较为匮乏,而且实训课程比例较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也无法显著提升农民实践操作能力。而着眼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提高的创业教育,将新技术的应用和经营管理相结合,能够更全面、有力地提高农民素质,有助于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所急需的新型农民的培养。

二、我国农村创业教育实施现状

(一)农村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首先,在理论上,创业教育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农村创业教育乏人问津,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指导具体的实践。面对地区差异性大、情况不一和需求多样的农民,如何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如何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应该以何种教育理念为指导,探求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这些都是在我国当下农村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探索的问题。其次,在实践上,近年来在政府和学界推动下,已有地区尝试针对农民开展相关的创业教育,但是目前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在基础层面上,不能通过教育培训将技术、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联系起来。在操作层面上,培训技术与当地农村经济结合不密切,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固定,缺乏弹性,不能把田间地头和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导致教育内容无法内化为农民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由于以上缺陷,我国现行的农村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相当有限,曾有学者对河南省农村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农民开展调查,发现这些农民仅有10%能够创业成功,而绝大多数农民在培训结束后就将此技能抛之脑后,不去主动实施经营,或者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挫折便心生退却,丧失斗志,再也无法重鼓士气[3]。

(二)农村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场所和机构对初始创业的中小企业进行孵化和培育,这些面向农民的创业教育基地和平台,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商业经营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创业启动阶段的项目评估和咨询辅导服务;运行阶段的信息技术、土地审批、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支持;为吸引本地潜在创业群体和外地创业人才进行推广宣传等。但从我国目前农村创业教育实施情况来看,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目前,我国农村创业缺乏有效的孵化组织和创业平台,在过去我国已成立了不少的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但服务对象是留学归国人员和高科技人才,而且收费昂贵,农民很难从中获益。2010年以来农村的创业孵化组织陆续出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如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持续性扶持政策配套不够完善;基地提供的创业培训项目因经费不足,一般只能用于集中方式的培训,无法在生产实践、追踪指导环节提供农民所需的服务;创业农民之间产品销售、用工等信息交流机制还不通畅。

(三)农民创业意识处于低位状态

当前,我国农民大多数经济状况不太富裕,具有较强的致富心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然而同时他们也呈现出较低的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2014年本课题组在苏北农村地区开展的有关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农民认为缺乏技术、资金不足、观念保守是限制其自身发展和致富道路的三大主要因素,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即使很多农民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他们的创业意向仍然偏低,会更多地将资金用于盖房或储蓄,而不敢尝试新项目进行创业或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现象与农民中普遍存在的求稳怕乱和惧怕风险的心理密切相关。而这种心理既与上述农村创业教育培训模式和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缺陷有关,也受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性影响。由于农产品的产出和价格往往与自然环境、政府政策变动、市场供求变化等相关,农业生产具有很大脆弱性,而且农民家庭底子薄、负担重,因此缺乏后劲,一旦失败,除了面对乡邻的嘲讽,还要承受难以负担的经济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创业风险的心理承受力普遍较低,往往倾向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敢为先。与技术和资金因素的制约相比,这种心理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接受创业教育的意愿和创业活动的实施。

三、国外农村创业教育对构建我国农村创业教育机制的启示

(一)在农村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下,完善创业培训模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就成立一批机构专门研究农村创业教育和农村发展问题,如缅因农村发展委员会、南部农村发展中心、北卡罗来纳农村经济发展中心等,注重对农村创业的理论研究。而在德国,农民创业教育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由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企业联合开展“双元制”教学,这种由培训农场(企业)主导,学校和培训农场(企业)共同参与,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密切结合的教育模式,强化了农民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法国也同样采取理论和创业实践培训并重的方式,如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青少年,规定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而其余时间则必须在培训农场实习,而对于离开正规学校的成人农业创业培训,则主要采取实习的方式。这些国家在创业教育中,十分关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场的经营和管理等。在培训手段和方法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强调满足农民个体的需要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电视会议、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培训,努力为农民创造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和培训的条件与环境。基于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构建农民创业教育模式时,首先,要建立专门机构,鼓励学术界深入到农村地区开展相关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农民的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农民实际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培训要真正落实到创业实践中,根据农民总体上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特点,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淡化创业理论的学习,侧重于校企结合和产教结合的方式,到创业实践一线来考察和体验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与国外相比,我国大规模的培训农场很少,但存在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和协会组织,他们能够提供适合农民需求的创业场所和创业经验,而且国企改革也导致大量闲置厂房和设备,这些都有助于为农民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基地。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具有弹性的非正规化培训为主,对农民创业中的困惑和难题,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解答。

(二)构建农民创业教育的平台,改善农村创业环境

近年来哈佛大学和世界银行在多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创业环境与该国的经济发展呈正比关系。而从各国实践来看,创业环境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国家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在这方面,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从20世纪中叶起,美国就在乡村地区建设了大批的农民创业平台,如农村孵化器、农村企业带、小企业发展中心等,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和信息等各种方面支持。据统计,目前美国全国共有1200个左右的创业孵化器,这些孵化器提供创业咨询、技术支持、资金扶助、经验交流等各项服务,其中约有1/3驻扎在农村地区。在日本的商业孵化器协会进入21世纪后也已将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地区,以促进当地的农民创业。这些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为我国如何改善农村创业环境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2015年6月,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依托返乡孵化基地和返乡创业园等平台来促进农民创业等一系列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我国农民创业孵化器和返乡创业园等农民创业平台应具有下列要求。首先,这些平台应具有公益性,由政府出资并提供无偿服务,为基础薄弱的农民节约资金和时间,提供便利。其次,农民创业基地要与现有的农业产业园和开发区、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中专学校)、农业科技推广站、当地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和创业成功者为农民提供所需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再次,农村创业平台要能构筑通畅的信息通道,通过网站、广播、电视等渠道为初建企业生产、销售、用工消息,并为农民创业者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最后,在政府的资助下,平台要为农民提供多样化、适合当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创业项目选择,这些项目应具备低门槛、规模小、技术要求不高等条件,以减少创业成本,吸引农民走入市场。

(三)开展创业宣传和创业激励活动,培养农民积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识

如何从创业主体出发,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一直是国外开展农民创业教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在2003年出版的《欧洲创业绿皮书》中,就特意强调积极的创业态度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农民的开拓意识和创业热情,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创业宣传和创业激励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数种方式:通过报纸、电视专题教育类节目和互联网络等传播媒介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创业;举办大量丰富的各种级别的创业大赛,如法国青年挑战计划、美国创业偶像大赛等,形成了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奖励小型企业和创业,如美国为了增大农民对创业活动的认可和赞赏,特意设置了企业家年度奖;针对不同目标群体来开展创业活动,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创建了农村女性创业中心和青年创业中心。目前,我国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的农民具有较高的创业热情,但我国农民的创业意识、态度和认知水平总体上处于低位状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一般对创业抱有冷漠、排斥的心态。首先,应借鉴各国成功经验,除了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加强创业保障,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还应设置相关的奖项来激励农民创业。江苏睢宁县沙集镇农村上千户农民开设网店,成功实现了创业致富,并在2010年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设立的“最佳网商沃土奖”。获奖后,沙集镇引起了外界强烈的关注。由于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沙集模式”激励了许多地区的农民开始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创业活动。其次,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等各种渠道加强农村创业宣传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注意使用贴近农民生活的农村社区广播、社区报等小媒体来宣传农民创业事迹和经验。最后,要根据我国农民的自卑和追随权威等心理特点,重视农民创业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让农民摆脱心理顾虑,认知自身价值,提升创业所必需的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当地或周边地区创业大户的现身说法和实地观摩创业成功者的企业或生产基地,促使农民改变保守的思维方式和意识。

作者:赵世环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