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术老师对教育目标的思索

美术老师对教育目标的思索

本文作者:商应丽、王英伟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完善人格是艺术教育的最大功能。它使人们意识到大多时候都忽略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它教我们理解我们的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它更使我们领悟“创造”与“自由”的真正含义。基础教育在美国已经持续了近20年的改革与探索,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基本达成共识,就艺术教育而言,社会各个领域广泛认识到: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而且,艺术教育将人的发展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结合起来,并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

1.艺术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必要组合,是人性完善的滋养手段。美国艺术理论学家沃尔夫认为:“艺术惠泽于人,而对它,我们会毫无隐瞒地展现真实的自我。我们的生活质量、价值观的深刻和理想的远大及其独特性,甚至作为一种文明我们生存的可能性,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在我国,美育的首创者蔡元培,将美育置于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进行探讨:“人类之义务,为群伦不为小己,为将来不为现在,为精神愉快而非体魄之享受。”“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灵敏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20世纪初,丰子恺先生对艺术教育也发出了大声疾呼:“我祈愿于全体教育界诸君,请大家先分担了‘艺术教育’的责任,使艺术教育平均普遍地融入于教育的全部中。”艺术思维训练的目的不只是包含训练综合知觉的敏锐和富于创意,还应在根本上成为一个文化问题,应成为一个精神批判问题,是发生在人的精神领域的,以知觉综合为主要手段的、以不断创造为主要特征的。在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此时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基本接近成熟状态,智力发展程度较高,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探究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比以往任何阶段增强。而艺术教育是一个多元集合体,它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设计、书法、现代媒体技术,每一门还要求从发展史、美学、赏析、创意、口头表达等多种角度进行训练。同时,艺术“发散式”、“非线性”的思维范式及艺术创作方式,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不受习惯、传统的思路和原有的知识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学生无论在美术常识、基本技能还是审美能力、创造力上都有提高,形成人文素养;使学生身心健康、乐观、自信,充满丰富情感去面对生活;使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满热情,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邻域,从书籍装帧、广告招贴、服装设计到工业造型、城市建筑、园林设计,将来无论做什么行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所以,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拓展发展空间,规划人生。我们应该相信,艺术教育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创作

与自然科学运用实证、逻辑推理来求证一个固定结果不同的是,艺术没有固定答案,不可重复,艺术的自由、想象空间的开阔与对人心灵和情感的呵护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与人的情感、体验发生关系,因为体验的个体不同,所以在对艺术进行表达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存在,正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像今天这样的丰富多彩和动人心魄。学生对创作实践的尝试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艺术语言熟练的驾驭,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尝试,调动他们周身的感官把各种可利用的因素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图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自信的因素,随着作品的不断完善,学生会逐渐克服它们,从而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会把这种成功的体验运用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在欧洲的中小学,“艺术理念重于绘画技法,以艺术的创造力培养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在学生走出学校后,不论他们从事什么行业,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很快脱颖而出,而且这种教育强化了整体国民的创新意识。所以,艺术创作实践对本科一年级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艺术教育不同于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它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艺术的发展。在这个一切以实用性最大化为最高价值前提的社会,教育全面适应社会,艺术被当成了提供固定的技术与知识的作坊,而学生则是大作坊里生产出的具有同样面孔、同样行为和同样思想的产品。现有的教育模式完全脱离了人的情感需要,单方面的完成知识与技术的传承,并把技术与知识当成用来炫耀和谋生的手段。这种把艺术知识当作艺术,把技术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误导,只会一味强调技术知识的重要,而“人的教育”在美术课上,教师总是习惯先把制作步骤或作画方法一一交给学生,遇到个别的学生,教师还亲力亲为;或者一味强调“模仿”和“基本功”的技术训练,这种方式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确实有一定的暂时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往,这种灌输的强权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独立思考,习惯于人云亦云,更谈不上创造。所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基础教学的根本。

4.美术教师在学生创作中的作用

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创作的时候,能否在给出判断之前先倾听一下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想法以及创作意图,能否以学生的视角去评价一幅作品?我们的教育常常忽略了学生对客观物像的体验与感受,而单方面的去判断学生作品的优劣。对待同样一件事物,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可能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应该千差万别,但这里绝没有“好坏”之分,美术教师应该在尊重每个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而不是用一种评价标准规范所有的学生。

美术教师要使创作课堂充满神圣感,要告诉学生我们正在做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只与自己的体验有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世界,那种创造的快乐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使学生在创作中学会“热爱”、“信仰”与“尊重”等,认真对待创作过程,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当学生的某件作品和想法受到大多数人质疑的时候,美术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身边支持他,同时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他的勇气,并与他深入亲切的交流。只有这样,美术教师才能很好地保护那部分具有天赋又不循规蹈矩的学生的自尊心,并以自己的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给他们创新的勇气。

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是美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美术教师进行具体教学的核心与基础。因此,美术教师对艺术教育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