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核心素养社会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社会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断丰富语文知识,积累和建构语言,发展与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时展要求的必备素养。社会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认知、思维、情感的统一。在语文课中开展社会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1关于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2000年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但此处的语文素养的意义与地位并不十分明确,直到21世纪初我国相关教育部门颁布的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才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后,教育界学者纷纷对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雷实认为,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记忆和情感态度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罗晓辉则认为,语文素养是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的有机整合[2]。郑新丽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知识和语文思维方面的修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3]。综合众多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断丰富语文知识,积累和建构语言,发展与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时展要求的必备的素养即为语文核心素养。研究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与塑造其人格为基础,着眼于时展要求,决不能脱离社会,建造“空中楼阁”。另外,还要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也就是理解清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我们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2关于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社会互动”一词最早出自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8年著的《社会学》,后被拓展到教育领域当中。社会互动理论(So-cialInteractionTheory)包含了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其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主要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以及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智力发展的关键,与能力强于自己的同伴交往是使其进入下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最好办法。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认为,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其与“中介”之间互动的质量[2]。这类教学模式一般认同的思想是,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互动,智能发展与社会历程关系密切,而知识就是在个人与团体的经验操作和互动中不断重组而产生的。单纯的知识传授并非真正的教育,社会互动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师、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视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与身心发展规律,更关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指导学习,更强调认知、思维、情感的统一。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社会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学校教育教学当中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仍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社会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其互动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五种。这五种互动形式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变革,挖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潜能,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互动,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1交换———思想互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所谓“交换”,是彼此以某种方式把自己的东西与对方互换,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汇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叫作交换关系。教师通过备课、授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对知识表现出渴望,对教师表现出敬重,这是一种交换。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后者,交换变成了教师单向的“给予”,教师陶醉而学生被迫遵从,这种互惠性质的行为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社会互动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双向甚至是多向交换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让学生阅读作品,以课堂问答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采取社会互动模式,教师可以举行文学作品人物访谈活动。首先,可通过信息筛选、罗列关键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身份、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经历、个性化语言、行为举止、命运结局等。其次,设计访谈问题,问题以5~6个为宜,问题可围绕人物的行为、语言、性格特征展开,可将人物置身社会大背景当中,探寻人物个性的成因;可展望人物的未来等(要求重点突出,便于回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再次,组织小组内模拟访谈,选择一名学生扮演被访谈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其他学生为访谈者。根据访谈情况,对问题和回答进行修改完善,使问题更具有代表性,回答更切合人物性格。最后,组织班级模拟访谈,每组推荐一个人物形象参加班级的模拟访谈活动。被访谈者要对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表达能力好,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把学习的内容置于一种情景式的对话中,通过对文学人物形象的选择和描述,抓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了解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人物心路历程,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掌握品鉴文学人物形象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淡化了语文课的说教色彩,生动具体的情境又常常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至于终生难忘。模拟访谈中,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学习交流机会,师生间相互交换思想,通过独立思考,获取更多的信息。3.2合作——建立平等关系,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是个人或群体联合一起行动以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互动形式。教学过程中合作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以及较高的参与度。合作探究是教育学。中一个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完成目标任务。小组合作可以密切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讨论中不断调整他们的思维与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目标。同时,良好的激励环境有助于发扬正气、陶冶情操、促人上进,能够让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下成长,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以上述例子为例,无论是设计访谈问题,还是模拟访谈的过程中,学生均有明确的分工,这就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的现象,在这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氛围中,促使每一个参与者都积极投入相关主题的思考当中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加深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3.3冲突——思维碰撞,促进自主学习与自我指导学习。冲突作为合作的对立面,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没有思想冲突的课堂,是毫无生机、乏味无趣的课堂,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缺乏思想上的辩论、学术上的争议。社会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冲突,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批判意识。以议论文的学习为例,学生首先要学会梳理文章的论据,分析文章的论点及其作用,学会辨别论证方法,分析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社会互动教学模式更讲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议论的题材来源于身边,如“信息时代青少年网络阅读的利与弊”“现代化社会是否威胁传统文化的生存”“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更能推动文学的发展”等。学生在探讨这类话题时,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析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其次,要上网搜索资料,了解各方的观点及支撑观点的材料,吸取各方观点中的合理元素,反思、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更新,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发到“学生论坛”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交流。发表的内容要符合议论文语言的表达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还吸取了各方的观点,最终整理成文,此过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以及自我指导学习的过程。3.4竞争———激发创新,提高学习质量。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竞争为学习者提供了压力,促使每个人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为例,学生在参加模拟招聘会前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搜索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企业及职位、制作简历、写一份精彩的自我介绍等,在模拟招聘会现场,学生以“面试者”的身份参与面试竞岗,强大的竞争压力能够激发学生个人的热情、能量,并在竞争中不断进步。3.5强制———建立合乎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强制作为社会互动教学模式的其中一个特征,实际上是每个个体通过角色扮演,在互动中不断把社会的规则、自己与他人、与社会间的关系,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当中,并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强制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微妙的,例如对于国旗的尊重,对于法律的认同等,都可以作为强制的手段。在认知重组的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他对待社会与他人的态度,也影响到其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语文学科的“强制”,并非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把当中所展现的社会规则、人伦关系、文化背景内化于心,最终得以外化于行。例如学生在《一张诊断书》中进行的角色扮演,分别设定两组,A组扮演林巧稚医生、女患者、患者丈夫,按照原文演绎;B组扮演F医生、女患者、患者丈夫,F医生是以其他医院医生的角度饰演“拒绝接收有政治色彩患者,最终导致女患者精神失常意外死亡”。不同角色的表演,表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德医风和医患关系,结局的差异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林巧稚医生的高尚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使其不断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学者王逢贤在研究中指出,德育内容再正确,但如果方法不对,也是无效的。语文课亦如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要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在了解其年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灵活选择与搭配,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上的问题。但是,每一种模式均有其优劣之处及局限,不可能成为“万能钥匙”。因此,教师必须对各种教学模式“了如指掌”,还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教学模式与教学情境的“契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28-35.

[2]罗晓晖.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32-35.

[3]郑新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J].教育探索,2017(4):36-37.

作者:严婧 单位: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