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初步与相关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建筑初步与相关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体验、技法、构成和概念设计,讨论《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建筑初步》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及相关课程的衔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建筑初步,衔接,教学模式

1概述

《建筑初步》这门课程,是建筑学本科专业非常重要的入门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空间及体验、表现技法、形态构成、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等相关内容,为后续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起着铺垫和过渡的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在学习完《建筑初步》之后,学生依然难以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后续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非常不利。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建筑学专业《建筑初步》课程,尝试引入探究式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思路,是在任课教师的指点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思考,通过实践与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相应的知识和原理,以掌握和解决《建筑初步》课程中空间训练、技法训练、构成训练、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的教学方法。

2《建筑初步》教学现状与思考

2.1教学现状

我校建筑学的《建筑初步》课程开设在大一的两个学期。其中,《建筑初步2》和认识实习,在大一下学期同期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建筑设计1》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分别为:独立式住宅设计和幼儿园建筑设计。由此可见,《建筑初步》对于建筑设计基础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大一学习成绩较好、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进入大二后却无法适应《建筑设计1》的学习。

2.2教学思考

针对出现的问题,建筑学教研室从“教”与“学”两方面,积极认真的查找原因。最终根据教学分析和学生访谈,简要归纳如下:1)空间训练的困惑。在《建筑初步》教学中进行“基本空间及体验”的训练时,由于学生受旧有思维束缚,在完成空间训练后,依然无法将广义的空间概念,逐步扩展到基于建筑学的空间思维中来,导致空间体验训练往往沦为“就事论事”,和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始终脱节。于是在训练时往往倍感困惑,领悟不到空间训练的作用和意义。2)技法训练的误区。在进行技法训练时,由于学生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学会了就行”。当各种技法训练稍有起色或在作业上交之后,便停滞不前。这种思维上的误区,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基础训练的重复性和持续性。虽然最终上交的作业比较优秀,然而后续概念设计及建筑设计入门时,基本功不扎实的弊端便显示出来。3)构成训练的迷茫。由于构成训练较为抽象,且往往没有“详细”的任务书,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再加之因教师的审美、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使得学生在训练时往往陷入“难以琢磨”的迷茫。当教师在授课时讲解如何融入形式美法则时,学生往往不能准确领会要领,最终完成的作品或千人一面,或过于具象。尽管作品较为精美,然而却没能触及构成训练的精髓。这就为后续的概念设计、设计入门和大二的建筑设计课程留下了隐患。4)设计入门的积弊在进行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时,需要综合应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空间、技法和构成训练。然而因前述训练缺乏正确认识且基本功不扎实,在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时,无法较好的应用之前所学,各知识逻辑关系被削弱,最终导致《建筑初步》和《建筑设计1》的课程难以衔接。

3引入“探究式”教学

3.1教学思路的探索

引入“探究式”教学,在进行基本空间及空间体验训练时,尽可能引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场景调研(见图1),在教师的指点下自行编写“任务书”。让学生把抽象的训练,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现场感受自己设计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基本空间单元”设计时,(如条件许可)可在校内选择合适的场地(例如湖边、屋顶、平台),按照1∶1比例绘制所设计的基本空间单元,并进行合适比例的实体搭建活动。最终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图纸上的设计,变成真材实料的建构模型。主题:体验空间,运用空间限定,对自己最熟悉的建筑环境和空间进行解读。要求:在学校图书馆前的雁鸣湖畔,任意选择一块场地(9m×9m),以校训中的“圆融”为主题,进行空间体验训练。A2图幅,尺规作图,表现方法不限(如图2,图3所示)。场地及作品如图1所示。在表现技法及形态构成学习时,引导学生“怎么学”“如何用”,以及理解其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和景观,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计需要什么样的空间训练、技法训练及构成训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侧重探讨色彩构成的可能;在建筑立面上,积极寻找平面构成的影子;在小品建筑里,探究空间构成的雏形(见图4,图5)。通过在教学中植入探究式思维,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构成训练、概念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将大一下学期的认识实习和建筑初步的构成训练结合起来(两者同期开设)。将学生先前训练成果,应用在概念设计及建筑设计入门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反思。鼓励学生在先前完成的作业里,选择最佳作品并融入对空间的更深理解,来完成概念设计并过渡到建筑设计入门———湖畔建筑设计,完成与大二上学期《建筑设计1》的课程衔接(见表1)。

3.2考核方式的革新

《建筑初步》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是:学生上交作业,老师批阅并集中评图。这种考核方式是以最终成果论成绩,而无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体现学生对《建筑初步》课程各项训练的综合应用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在大一上学期的《建筑初步1》的考核中,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同时,在作为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的《建筑初步2》的考核中,将原先的最终作品考查改为3h建筑环境设计或6h快速建筑设计的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全面系统的考察学生对之前所训练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理解《建筑初步》课程所训练内容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理解《建筑初步》课程与后续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关系,进一步巩固探究式教学的各项成果。

4结语

传统的《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割裂并模糊了《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1》的内在关系。通过引入探究式教学,革新考核方法,强化《建筑初步》课程所训练的各板块之间及《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1》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进入大二的《建筑设计1》教学之后,能顺利适应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田波,王剑.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5-127.

[2]赵辰,韩冬青.以建构启动的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1(5):33-36.

[3]潘明率,蒋玲.体验·认知·分析———从空间设计题目看建筑初步课程教学[J].华中建筑,2013(7):166-170.

[4]白春霞,侯伟男.“起·承·转·合”———基于建筑学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实践[J].福建建筑,2014(9):124-126.

作者:侯伟男 白春霞 周亮 单位: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