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视觉属性探究

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视觉属性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媒介时代的到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空间从传统形态中解放出来,人们在使用功能与精神属性之外更加关注其视觉表象。本文从多元空间的复合化、褶皱空间的折叠化以及超验虚拟的现实化三方面对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视觉属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当代复杂建筑空间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当代建筑 空间形态 视觉属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与读图成为人们感知事物的主要方式,科技的发展为当代建筑复杂空间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使之在功能属性的基础上为人们带来了梦幻般视觉感官的全新体验。

一、建筑空间属性的新拓展

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场所,是建筑的目的性所在。建筑空间有其自身固有的性质,即使用的物质属性,基于此,建筑应提供满足使用需求的环境,并具有牢固的支承体系、符合要求的通风采光。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建筑空间的物质属性基础上渐渐拓展了新的属性。最原始的建筑空间形成是以生存为目的,人们筑起围墙、盖上屋顶,建造供人们使用的房屋,空间由此产生,并具有了功能属性。随着阶级的产生有了民居与宫廷建筑之分,宗教更赋予教堂、神庙等建筑空间另一种属性,即精神属性。现代主义建筑打破了空间的封闭与单一,赋予空间一种交流与融合的感知属性。后现代主义建筑将目光停留在界面的装饰上,波普艺术的盛行使空间界面及建筑表皮更具拼贴性与装饰性。解构主义将空间形态肢解,逐渐开始注重其表象属性,即视觉属性。但此时观者的视觉只停留在空间中的某一界面或装饰空间中的某一部件。当代建筑的空间冲破了垂直体系的束缚,强调不受限制与永远变化的特质,在这样的空间中,人的视点很难落于某处,空间的视觉属性被进一步拓展。

二、空间视觉属性的形式表征

丰富的空间层次、向外延伸的空间向度以及不断拓展的空间维度是当代建筑视觉属性的体现形式。多元空间复合化、褶皱空间折叠化、超验虚拟现实化这三种空间样态是空间视觉属性的主要形式表征。

1.多元空间复合化

当代建筑设计不再仅仅是单一空间或单一空间水平序向的排列组合,开始强调“三向度”的复合空间,即在水平与垂直的三维体系中穿插变化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视觉属性研究形成连续的位移,在整体空间中包含多个个体空间的复合空间形态。空间由界面限定而成,相互接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在打开相同或不同界面的同时,在水平与垂直向度上进行交互式位移、扭转、拉扯、叠合,从而形成多空间聚集与共融的关系,由此产生复合空间。马岩松主持设计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充分演绎了多元空间的复合化。他设想了一个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抽象壳体,[1]在中厅处形成一个“通高空间”,其内部又包含了多个“子空间”,并由多个穿插其间的“桥”连通。从剖面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建筑“子空间”与“通高空间”所形成的复合腔体的构成关系(图1)。空间中由于腔体的结构模式打破了传统片状界面的围合模式,使内部空间形态犹如雕塑一般展示出来,形成了多个独立且流动的展览空间嵌套于“通高空间”的腔体空间形式。而“桥”能够使人进入到“子空间”的观赏平台中去,人们会在“通高空间”的内部垂直向度上观赏建筑空间的整体。“桥”的出现同时也界定了“通高空间”内部的区域划分,使“通高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在“通高空间”的引导下,人们将视线投入空中,同时又将“通高空间”中的多种元素引入到各个“子空间”中的观赏平台,由此在水平与垂直向度上使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与戏剧性,“通高空间”“子空间”与“桥”在建筑内部形成了自我的天地(图2)。马岩松如此阐述他的设计:“我觉得它应该是一种场景,应该是有空间体验的环境,而不应该是一个馆,馆是一个建筑体,但实际上我感觉它更应该像园林一样,是环境、景观、室内室外为一体的,人在其中应该是一个体验,是和空间的互动。”[2]在博物馆中,参观者视点跟随着扭曲、倾斜、变幻莫测的复合空间中的引导不断位移,使视线具有复杂的空间动势。在这种复杂动态空间中,观者视点的流动性取代了静止性,建筑空间的复杂性打破了对称性,形体的均衡被彻底消解。

2.褶皱空间折叠化

建筑空间的视觉属性也体现在空间的层次与维度上,褶皱空间的折叠化与叠合性特征常被建筑师用来增加空间层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它拓展了柔软、复杂、异质的建筑形式。建筑师格雷格•林恩(GregLynn)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策略,用连续的、平滑的曲线来融合种种差异。而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的“褶子”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JockeyClubInnovationTower)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空间都充分展示了褶皱与折叠的创作手法,“以更具流动性的组合解构了典型的塔楼、裙房造型”。[4]建筑师利用条形片状叠加设计,将层层扭曲的楼板叠加形成整体的建筑形态(图3)。建筑内部空间也模拟折板形态,形成褶皱的碎片空间,打破了整体的完整性,形成多个空间的同时空叠加,从而拓展了整体的空间维度。这种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条状折线从室外延伸到室内,从外表皮到内部装饰及空间分隔。褶皱空间使观者的视线随着不断变化的折线方向移动,多个空间的同时空叠加也使观者的视野更加开阔。“学校师生及游客可以在学校内各楼层空间内自由穿行。室内大面积玻璃和空体空间的运用赋予了建筑良好的透明性和通达性,流线和公共空间的组织排列鼓励了众多学习小组和设计学科间的互动。”[5]

3.超验虚拟现实化

科技的进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数字化生成与参数化设计等新技术对建筑空间的设计与生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利用计算机对虚拟模型进行组装、修改、推拉、扭转、撕扯,能够使空间塑造更加直观,并大大缩短了空间设计的思考与决策过程。“参数化的意义在于超越传统建成环境自发形成的指意过程,建立起更加复杂和精确的指意系统,组织和架构更加丰富的交流互动。基于主体的建模技术成为实现参数化符号学的强大工具,借助这一工具,建筑所构建的未来生活进程将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建模和评估,最终推动设计的迭代和优化。”[6]软件技术的应用帮助建筑师在数字虚拟环境中瓦解空间与时间的唯一对应关系,这一过程使得建筑师的超验理念由虚拟变为可能,在科幻影片中的未来城市与未来建筑将不再是人们脑海中的臆想,它将为人们创造新的空间体验。先锋建筑师万欣宇试图用数字生成方式创造一种生物系统的虚拟结构空间。设计的整体构思基于对维也纳建筑史的一种想象,他认为维也纳的建筑历史在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后,如果能将曲线纹样与有机的几何形体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装饰,而是作为一种支承体系与维护体系的结合的话,便会产生一种超越传统与时代的建筑空间形态。维也纳大教堂的设计方案基于两种曲线元素。建筑师利用数字化编程模拟生物结构系统,输入参数与变量分析结构线条的变化及生成逻辑,将白色元素的有机曲线与水晶状几何体作为建筑的主体支承与一层围护体系,将更加自由的黑色元素作为二层围护与装饰体系,它同时也承载了建筑内部空间横向与纵向界面的分割。两种曲线元素彼此交错共生,形成生物脉络线性结构。随着生物线性结构体系的不断变换,建筑内部逐渐生成了非线性流体空间,应用于不同功能。教堂仍延续了传统哥特教堂中的朝拜线路和主要朝向,中殿整体被置于建筑的顶层,使人们进入教堂时的视野由封闭变得开阔,置身于教堂中的视觉体验以及具有不同氛围的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更加丰富。数字化生成的维也纳大教堂建筑空间是由曲线与曲面纽结而成,空间整合了支承结构与围护结构,使二者不再是彼此分离的状态,从而强化了空间变化的视觉属性。模拟生物结构的建筑空间使臆想的虚拟空间现实化,观者随着参观流线的移动产生连续变化的视点。生物结构空间的流动性是通过空间的非线性引导、空间之间的灵活布局、空间转向性变换等,使观者在连续移动的视觉变化中体验到虚拟结构空间的整体流动感。

三、空间视觉属性的意态解析

建筑空间属性的新拓展具有深层的产生背景,其中时展与科技创新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科技为建筑空间的创作提供物质材料和实现手段,时代变迁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取向的转变则引发了建筑空间理念的变革,拓展了建筑空间的视觉属性。

1.媒介时代的视觉狂欢

早在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信息时代”“媒介”“数字空间”以及“数字化生存”“全球化”“虚拟世界”等对于未来时代的预言。[7]媒介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容器,将信息和知识纳入媒介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这些信息和知识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知识作为质料,衍生出了新的信息和文化。媒介时代亦是信息时代,信息科技大大促进了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图像消费的时代,人们的视觉感官被充斥着图像的世界所冲击,正如周宪所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高度过剩的时期,人们正在遭遇空前的视觉‘逼促’”。[8]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更是将“现代之本质”归结为“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9]媒介时代的到来使图像成为世界的主角,图像亦凭借其视觉的“优越性”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必然受到视觉图像化的冲击。当代建筑师们因社会背景、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设计观,他们在空间中引入了泛化的图像感知以及视觉快感,从而创造出更加玄幻的新空间表现形式,强化了视觉的感官刺激,拓展了建筑空间的视觉属性。媒介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掌控着建筑的信息,同样也改变着人们接受建筑信息的方式以及建筑存在的方式。人们沉浸在大众艺术与视觉消费的欲望之中,由此而来的是建筑空间呈现出空前的视觉盛宴。

2.科技手段的空间突破

科学技术是使建筑空间得到解放的必要手段,从广义上说,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科技变革与技术突破都会改变人类的生存以及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讯息”[7]所揭示的那样,技术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基础性构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倾向。科学技术对建筑的变革具有重要作用,为建筑提供了物质材料、技术手段与智力支持,建筑师们借助科技手段进行革命性以及前瞻性的设计探索与实践,冲破传统空间形态的桎梏,将空间创造的可能性探索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创造出当下媒介时代注重视觉感官刺激与视觉消费文化的建筑空间。数字化设计通过虚拟模型的构建,将空间的整体生成过程透明化、可视化。建筑师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数字编码转译,通过改变Rhinoc-eros、Grasshopper等软件程序运行的状态与参数来获得建筑多种空间形式更直观的可视化表达,媒介时代信息科技所运用的设计手段不同于传统设计手法,因此空间的存在方式与视觉体验都将被重新定义。当代建筑在参数化与数字化建造的推动下,呈现出非线性的涌现、动感、折叠、曲面、塑性、自组织性与不确定性等多元嬗变的空间形态,彰显建筑空间的视觉属性。

四、结语

从纷繁复杂的当代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到,视觉属性已是建筑空间的新属性,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空间的属性也将被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江彬.重构建筑的自然性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回归与超越[J].时代建筑,2012(4):130-137.

[2]马岩松,早野洋介,党群,鄂尔多斯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09(12):46-51.

[3]靳铭宇.格雷格•林恩几个关键思想理论来源及最近作品介绍[J].世界建筑,2009(8):106-108.

[4]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J].李媛,译.城市建筑,2014(19):44-57.

[5]哈迪德,舒马赫.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塔[J].城市环境设计,2014(5):134-143.

[6]舒马赫.参数化符号学—大量信息环境下的设计[J].黄舒怡,胡雨辰,译.城市建筑,2015(28):20-26.

[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8]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5):71-74.[9]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作者:王一涵 刘松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