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研究(8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构建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种发展形势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需求。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进行加强,构建一种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与探讨,供相关研究以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因为它主要强调专业基本理论教学,同时突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被社会所认同,因此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同时成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属性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更好的为社会中的旅游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这门专业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描述性与操作性的内容,单纯的知识传授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录像、现场教学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以后工作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到一些著名的大酒店和旅游景点对行业构成要素进行深入了解,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实践性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

2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环节滞后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不良影响

目前很多学校将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出发点对课程开发进行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理论知识偏多,实践知识少,基础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少,由此可见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够。实践教学环节是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转化为综合能力,这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内化的根本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呢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少科学的认识

旅游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不同特点、类型的课程与之适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不重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不重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移植”的方式进行确定,在这种条件下实践教学体系必然会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对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不能使综合实践要求得到满足

实践教学模式应该由校内实验室与校企共同联合,这样才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上始终存在建设不力等问题。因为受到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校内实验室建设并没有落实到位,实验室的数量设置较少,实训仅为个别课程展开,实践训练负于表面,并未深入实质。缺少实践场所,职能通过学校招待所以及食堂等地点进行简单的训练,实训课程俨然成为一纸空文。

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实践教学计划调整

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实验等环节构成,主要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针对基本知识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展开训练,对学生独立分析与实验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协调和联络对客服务、销售客房、模拟导游训练等。组织进行专业讲座,到大酒店、著名旅游景点进行考察,了解旅游业的相关要素。由学校组织进行为期6个月的业务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与思考。

3.2完善和健全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该由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景观设计实验室等构成,同时按照行业标准对相关设施进行完善。实验室的功能要多样化,使学生多种实习需求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能在同一实习场地展开多种实习。将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作为标准化实习基地,例如学校自办的旅行社等,在旅行社下设营销外联部、设计操作部多等业务部门,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还可以与其他旅行社联合开发一些旅游实训项目,更好的为学生日常性的实习提供机会。

3.3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与国内外酒店、风景旅游区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以校园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模式为前提对5+3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施,5+3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基本能力培养为5学期,生产性实训为1学期,伤感实习为1学期,顶岗实习为1学期。促进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成功对接。

4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多,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应该加强政府与学校的重视,本文在这种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抓住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史金虎,易燕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

[2]孙玉仁.高职司法警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3]陈玉英.关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

[4]赵爱华.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3(18).

[5]崔鸿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

作者:李素芬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第二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探究

【摘要】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已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变革人心的教育,因此强化大学生热爱家园的观念,保护大自然不受污染,是促进和推动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倍受社会关注,他们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加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分散到世界各地参加工作,无疑这个群体的影响力涉及的范围广,而且持续的时间长。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调查,了解他们的环境意识现状,为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保护意识;环境问题;旅游环境

1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环境意识包括三个方面:对自然界与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环保活动的参与程度。这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公众对环保知识的渴望与具有环保知识的水平是环保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探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源于环境问题对其生存所产生的威胁,而公众从法律道德的角度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才是环境保护意识的最高境界。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和激情还相当有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相当缺乏,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但是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环境行为表现相对滞后;第二;极少数学生比较缺乏环境方面的知识,环境态度也不太明确,环境意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三,当代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来自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因此要加大学校环境教育力度,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努力推进学校对环境教育的制度化,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平衡发展;建立健全环境道德行为的激励和监督体制,引导大学生的树立积极向上的环境保护行为和意识。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相连的,只有提高全民的环境文化素质,从心理、习俗、情趣、伦理等方面对环境进行再认识,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持协调。

3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良好的旅游环境,只有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激发人们旅游的愿望。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提供了基础,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旅游人们走进自然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领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理,提高了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对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减轻污染排放为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促进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

4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社会环保题已经成为热点,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文明而且有利于树立责任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但是自觉性的提高也很重要,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作为旅游业的主导力量,他们言行影响着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形象,可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自觉性普遍较低,所以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保意识要靠自觉,而不仅仅是靠简单的教育。其次。教育与自觉的不同在于:教育主要强调我们应该怎样做,而自觉却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理论知识,而自觉是养成我们的行为。再次,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产生于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公共环境的一种感受,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环保素质教育,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旅游区的环境状况,落后的人员素质将削弱资源的优势,最终影响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今后旅游从业人员,使他们具备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除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外,主要是进行加强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提高责任感,增强旅游从业者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总之,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同时发展的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旅游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区的旅游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也同时拥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我区旅游业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因为旅游业与旅游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信在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通过旅游者和旅游管理人员,以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努力下,我们的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度相关,互相促进,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J].旅游学刊,1989,4(4):37-39.

[2]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J].旅游科学,1992(3):11-15.

[3]谷上礼.刘汉洪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J].旅游通讯,1994(2):8-15.

作者:扎西卓玛 王曼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第三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酒店合作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多年来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经验,分析了“校企联结”、“校企联合”模式中的问题,并总结了“校企融合”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主要内容及必要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酒店合作

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如何能够实现培养目标,有效保障育人质量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应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设定为旅行社、导游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现将酒店管理方向我院以往的合作模式情况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以往合作模式总结

(一)“校企联结”模式

1、模式概要。专业建立之初与酒店的合作是一种“校企联结”的模式。学院在合作中承担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与实训等。酒店与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保障完成实习内容和实习安全,优先录取学生作为正式员工。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酒店只是简单配合学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利用”学生作为便宜的劳动力。

2、存在的问题。学院、酒店、学生三方都不满意。酒店并没有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却抱怨学生不能和岗位无缝对接。学生被酒店当作职业人完全等同承担岗位工作量和责任,而工资待遇较低,学生满意度低。为提高学生实习待遇,院校不断寻求新的合作酒店,合作持续性差。

(二)“校企联合”模式

1、模式概要。为提高三方满意度,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构建“校企联合”模式。由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领导、业务骨干共同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发展提供相关资料,咨询服务,管理费用,接收专业教师进行下企业锻炼。也曾在“校企联合”模式指导下探索实施“半工半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岗培养的机会;酒店依据学院要求,提供条件协助教师完成半天授课内容,半天时间学生顶岗工作。

2、存在的问题。学院、酒店、学生在此模式下衍生出新的问题。学院认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主动性不强,需要在酒店营业淡季时才能实现部分配合。酒店上课时间和授课内容都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和培养方案标准;不能实现轮岗,学生用3个月的时间足以适应大多数服务岗位,因此导致学生产生抵触、郁闷等消极情绪。

二、构建“校企融合”合作模式

(一)模式概要

“校企融合”是以往合作模式诸多矛盾解决的结果。它打破学院独大、校企合作“两张皮”的格局,实现校企双方相互渗透,深度合作,是一种在“产、学、研、用”各方面实现融合,互惠互利、共促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由学院职教集团牵头,从双方共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课程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六个方面展开合作。将合作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学院独立授课阶段,校企共同培养阶段,顶岗实习阶段。每个阶段都从教学、实习、科研、学生管理四个方面具体开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升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特色。

(二)模式内容

1、课程教学。将学院与酒店的合作期确定为8个月,具体执行时间为旅游管理专业第4学期及暑期,实岗培养学生酒店管理方向相关岗位基层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

2、课题研究。学院教师从酒店中选定关乎其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困境。通过此举也积累了大量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提升了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帮助教师提升了教学与教研水平,有效培养“双师型”队伍。

3、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实行“双导师”制,校企各派一名导师辅助学生身心成长,具体明确各自自责。院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情绪、思想、学习等工作,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业务技能、岗位评价、绩效考评等工作。将双导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开发成为《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手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现“院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4、实训教学。校企共同开发适宜于在企业完成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区别设置实岗培养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的内容,以参与企业技术服务、营销推广、人员管理为主要内容,全面引导学生自学和成长。将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任务分解,由学生形成工作小组参与课题调研和资料分析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合作模式保障体系

(一)合作企业选择

不能单纯考虑酒店品牌,工资待遇,合作便利等显性条件,企业文化、人性管理、院校合作经历及合作远景规划都应作为考量是否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的重要隐性条件。

(二)组织保障

以职业教育集团形式确立领导组织,科学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明确职责权限,有效引导、设计、考核、评价、监督校企合作工作,协调沟通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保护校企双方利益。

(三)制度保障

依据“校企融合”模式合作内容框架,需要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与管理规定》、《企业兼职教师选拔办法》、《“双导师”工作职责》、《鼓励科研服务企业的规定》《学生实习考核评价方案》等规范合作连续性的制度体系,依据执行情况不断丰富制度体系,确保合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智.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广场,2010,4:131-133

[2]蔡敏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9-11.

作者:骞姣 韩燕妮 荆怀芳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思考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认为,与职业资格证制度衔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广主题实践教学模式,提供多元化评价路径来建构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载体,我国旅游业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充满了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旅游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旅游人才流失的问题,即所谓的“供需错位”问题。因此,解决旅游人才的“供需错位”问题迫在眉睫。当然,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前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进行研究与思考。

一、关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是既要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又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道德的提高,使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学校立足于国内旅游发展状况,围绕江苏省旅游市场需求,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筛选出适合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各种岗位,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融合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培养从事饭店经营与管理、酒水服务、旅行社计调、导游服务、旅游营销等方向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创业思想,以“三结合”为基本途径,为本区域旅的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模块化、综合化的结构建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从工作任务出发。关注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整合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除了选择教学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教学内容如何序化、结构化的问题。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地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叠,教学的目的性强,使教育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建立模块课程体系,依据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采用职业能力模块结构,有利于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体系。把理论和实践统一在工作任务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2.“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资格证制度衔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理念,深入企业调研,依据旅游企业工作岗位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践有机结合,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实现工学交替。将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级技能证书、导游证等和专业核心课程有机融合,实现实践项目企业化,实训内容任务化,技能培养工作过程化,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种类和等级,将课程考核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3.积极推广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下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模式更显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同时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在真实和模拟的环境中参与生产性实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以确保实习的成效。

4.提供多元化评价路径,改革考核评价办法。职业院校旅游专业非常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探索出更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学校自我评价体系改革,这种评价应将原有的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变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从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等内容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二是社会评价体系改革,这种评价是来自第三方、行业、企业等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实习生和毕业生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能否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否“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校企合作的作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以江苏地区旅行社及酒店业为依托,推行“课堂进企业”式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分三个阶段逐步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第一阶段以满足学生实训见习为主,通过在酒店、旅行社分别实训见习三个月,实现教学设计与生产岗位工作内容一体化;第二阶段校企双方开展互惠合作,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经营策划管理,双方合作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第三个阶段学生进入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新的办学模式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社会影响力。我们要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快,及时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学校一方面加强院内专任教师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了聘请职教专家到校内讲座、外派参加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继续学习、深造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科学制定教师工作量,避免由于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忙于教改工作而造成改革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学院加强“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逐年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高技能专家的力度。

3.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为教学核心,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企业普遍认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进入企业后通过培训和积累而获取,而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礼仪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才是学校应该在学习中不断传授给学生的。所以在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及创业意识与能力。总之,学校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教学工作的各方面,只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掌握其内涵,社会、院校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及校企合作的机制及平台,才能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红学.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15):8~10.

[2]习复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科技广场,2010(4):237~238.

[3]吴赛男.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旅游纵览,2014(4):284.

[4]陈洪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方经贸,2015(4):255.

作者:曾文诗1 言伟斐2 单位: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 2.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思考

摘要:吉林省目前非常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旅游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型产业,其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对于培养出产业需要技能型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分析,探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对策。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有效衔接

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操作型人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注重培养管理型人才。在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势下,旅游人才的需求是既具备操作技能、又具备管理知识与能力。因此中高职旅游专业进行有效的衔接,能够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能够满足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脱节

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专业技能基础扎实的一线岗位的操作型人员及服务人员;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主要为培养具有现代旅游企业管理能力的管理者。由于旅游行业相对来说入门门槛较低,外语类专业、文秘类专业等相关专业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完全可以熟练掌握旅游行业的相关操作技能,中职旅游人才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过剩的状况;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又与产业需求相脱节,往往忽视人才的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造成了高层次的旅游人才却不具备实践能力,不能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二者在培养目标方面产生了“断层”,是二者有效衔接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连贯性

通过对吉林省的中、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双方在类似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酒店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为例,中职学校开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吧调酒》这三门课程,而高职旅游专业则开设一门《饭店服务学》。在授课内容方面,中职学校并不重视“管理”的内容,更加重视操作的技能,主要包括客房的铺床技能、餐饮部门的摆台技能、餐巾折花技能等,而高职的课程中,更重视的是管理的知识体系,包括服务质量的内涵与管理、餐饮成本核算、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等。而实际饭店企业尤其是高星级饭店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对学生的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活动现场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从饭店企业的实际需求方面来看,二者的衔接缺乏层次上的紧密联系与合理递进关系。

(三)人才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从人才的评价方式来看,中、高职旅游专业的区别并不大。评价的方式单一、手段相对落后,仍以最终的卷面理论考试分数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考虑得非常少,既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较为严重的科学性。

二、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

(一)培养目标制定的有效衔接

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仍以技能为主,但是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基本操作技能,而是具备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旅游线路设计、宾馆酒店的前台软件操作、基本口语交流能力、宴会摆台与宴会主题设计等技能;本科要突出“技术与管理”,有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突出技能基础上的管理能力,能够在旅游企业的管理部门发挥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中职高职衔接模式最后的显性目标是“职业经理人”,参考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双方共同开发一贯性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最后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通过2-3年的工作即可晋升中层管理者的职业水平。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有效衔接

课程内容应当是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不重复为最佳状态,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仍以《饭店服务学》课程为例,中职阶段要求的技能掌握,除了铺床、摆台等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掌握主题宴会的设计、饭店楼层备品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到了高职阶段,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就以不同等级宴会的预订、接待控制、设计、现场管理能力为主。因此要求二者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课程内容共同设计后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在课程实施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实施。授课方式上要求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辩论、探讨等方式努力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评价方式制定的有效衔接

1.建立学生平时学习质量的跟踪制度

通过建立日常学生评价档案加强学生平时质量的跟踪与监控。日常学生评价档案中的资料可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既可以帮助中职与本科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有助于高职学校迅速获得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现状,以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质量监控之间的衔接。

2.转变传统人才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方法,不能仅仅依靠理论考试评价的单一性评价方式,要把过程性评价、对中职阶段学习结果的认可、能力本位评价等多种方式充分融合到人才评价的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有效衔接主要涉及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人才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的有效衔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双方的衔接有效性提高了,才能为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就业能力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47-49.

[2]金漫漫,武艳娟.中高职街接的最优模式及外延与内涵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3]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117-120.

[4]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5-6.

作者:赵壮 崔莹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第六篇: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管理教学机遇及教学研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为旅游管理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策略,对于促进旅游管理教学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旅游管理;教学;机遇;策略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教学。就旅游管理教学而言,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着一个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手段应用于旅游管理可以有效打破教育活动地时空限制,教育活动可以随时开展,可以有效地丰富教育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旅游管理教学的公平发展。可以说互联网的应用,对传统旅游管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管理教学的发展机遇

1.1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互联网环境下的虚拟空间可以使相关交流人员产生归属感与信任感,在这种虚拟空间中,交流的双方甚至是多方都可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各种交流人员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学习,这种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更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在互联网世界中,各种旅游管理教学人员可以相互沟通,协作,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通过沟通可以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管理教学计划,对旅游管理教学提出更为科学的规划,这样,可以为旅游管理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交流,通过电子邮件,社区讨论等网络途径,教师可以向学生安排相关学习内容,可以与学生针对旅游管理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这种互联网环境,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1.2极大地丰富教育学习资源

在互联网环境下,作为教师可通过网络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网络平台上,有大量的旅游咨询,有大量的旅游管理的相关参考资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效助推教学的发展。

1.3提供新的学习与研究方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无论是教师研究还是学生学习都可以找到新的方式,作为教师如何可以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利用互联网手段,教师之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就某些学术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研究型学习。通过教学相关文件的网络连接,学生可以就教学中的某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了解,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公告的方式向学生公布一些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交流,有效提高旅游管理教学的质量。

2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管理教学策略

2.1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环境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有效发展必须要依靠于教师和学生较高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学生都是一种挑战。作为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学习,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技术,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样,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旅游管理网络资源信息,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网络素养不高,很难通过网络手段有效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加之,在网络上一些信息存在着真假问题,也只有对真假信息进行有效的辨认,才能真正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依赖于师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是旅游管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必要条件。

2.2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

沟通是教学成功开展的保障,在互联网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沟通虽然没有空间和时间的现实,但这种网络式的沟通方式不能实现有效性的互动。为了提升教师学生沟通的有效性,在互联网环境下,增加了一些新的沟通方式,比如视频教学,语音教学等等,作为教师要能够把这些新的沟通方式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以提升旅游管理教学的沟通的效率,这是教学成功开展的保障。在互联网环境下,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是旅游管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手段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的服务质量,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

2.3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方式开展旅游管理教学活动具有诸多优势,但就目标状况而言,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生搬硬套地应用于教学中,是不利于旅游管理教学发展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互联网环境,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师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教学环境的变化,针对这种环境,设计出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创新教学模式,是旅游管理教育者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2.4加强教材建设与教学软件的开发

在互联网环境下,需要有针对远程教学的旅游管理教材,供教学之用。现在,这种教材还是很缺乏的,因此,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教材开发,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很重要的。相关研究者,要针对互联网教学背景,研究出适当的教材体系,这是保障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相关教学软件与课件的开发制作,只有有配套的教学软件作支持,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开发相关教学软件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之,互联网给旅游管理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对于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于丰富旅游管理教学资源内容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旅游管理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不适应这种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相关教材的开发和教学软件的设计,是旅游管理教学发展的保障,相关研究者要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推动旅游管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佳.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2]李小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李丽娜,杨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与实践[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作者:曾聪 王佳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职校旅游管理三明治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还相对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通过分析“三明治”教学的内涵,探讨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旅游专业;三明治教学;管理;应用

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越大,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有优良职业道德的人才[1]。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多方面都有待提升,所以,才衍生出“三明治”教学,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三明治”教学内涵

在20世纪初的英国,“三明治”教学模式俨然而生,这是作为一种“夹心饼干”模式的人才培养,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喻,作为一种以培养岗位操作能力为基础、以满足就业创业为目标的教育方式[2],将学期或者是学年当作节点,其教学基本分成“理论教学—顶岗见习—回炉学习”等三个阶段。而学生在供学交替中磨练,把技能实训、知识学习以及职业鉴定相融合,确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会脱离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在旅游管理专业中“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应用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应用非常普遍,也在很大程度上使旅游课堂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其实施步骤如下。

(一)花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课程

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把课程体系准确地分成专业技能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全校选修课等几个模块,而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对教学进行讨论分析,采用情境与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受到启发,以此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在旅游实习单位实习一年

在社会适应以及单位实习中,基本是安排学生在实习单位领薪实习,不仅要验证理论知识,还要十分熟练技能操作,以此有效提升管理能力。实习期间会委派一些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员工来指导实习生[3]。而且还应制定各种各样的奖惩制度,积极配合旅游单位的管理。在此期间,快速提升学生的社会活动、个人业务以及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个人素质也能得到显著提升,逐渐成为社会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到了实习末,实习企业会让学生填写评价表,如果成绩合格就能完成学分。

(三)回学校学习最后一年

学生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学习,撰写论文、设计毕业作品。而在不断提升理论的同时,把实习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以及亲身感受,用毕业论文的形式来表达,还要不断提升管理高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

三、“三明治”教学效果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三明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效果有了大幅提升,下面重点探讨一下“三明治”教学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

因为在“三明治”教学中融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建一个互动性较强的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询资料,最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4],这样有效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发现,有95%左右的学生都选择了情境教学和小组研讨法,这些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所营造的课堂气氛更轻松。

(二)教师专业技能显著提高

在“三明治”教学中,能很好地培育一个“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有了很好的提高,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双证持有率已经高达100%,而且全体教师还要进行挂职锻炼,3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参与技能竞赛。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提高学生就业率

“三明治”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不同时期进行实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吸收书本外的技能,并学以致用,形成企业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局面。与此同时,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高职院校就业处就会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查。根据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实习单位对大多数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很多学生没有毕业就已经有很多单位“争相抢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毕业就业率。综上所述,要想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就要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充分应用“三明治”教学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就业率有显著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应用此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惠丽.“三明治”教学在职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4,29(5):99-100.

[2]张文政.浅析“三明治”教学模式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4,34(12):70,73.

[3]郭晓斌.河南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汤敏.合作教学策略在职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王林 单位: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第八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前景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路及其保障措施。文章指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应结合广东的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广东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1概述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腾飞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突破口[1]。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能否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将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的竞争与变化”、“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式体系”等原则性指导意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根据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指示精神,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于2010年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同时参照国内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制定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认识到该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结合广东的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为促进广东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前景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以旅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多学科共同研究为支撑的旅游活动整体知识体系,能在各级公私旅游相关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从国内实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除了在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工作,也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与旅游活动关系紧密的餐饮、娱乐、航空、交通、会展、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部门工作,旅游管理专业训练使学生们具备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基本素质。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开展国内旅游、适度开展处境旅游”的方针政策,广东省旅游业发展迅猛,有近50万人从事旅游业,每年新增2万个岗位缺口,目前,旅游行业缺口达18万左右。广东省旅游人才流动性强、缺口大,旅游毕业生供不应求,为缓解旅游企业用工压力,旅游局、公务员局等单位多次在省内招开有针对性的招聘会[2]。因此,该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极为光明。

3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分析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龙头。专业建设涉及到专业布局结构调整、重点专业建设、交叉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本科教育质量等诸多方面。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调整专业配置,重组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加强专业建设,对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加快学院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旅游管理专业是在这种新形式下建立起来的。国内各个院校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特点专业内容和所设专业方向都有所不同。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所设旅游管理专业方向是以外语教学为主,培养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云南大学所设旅游管理专业方向是以酒店、旅行社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等等。与上述比较,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有以下特点:第一,目的明确,定位准确。充分利用广东风土人情及特殊的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广东拥有独具风格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有浓郁的客家地方民俗风情,有开发森林旅游、海滨度假旅游的特点和优势。例如,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被称为汉文化的“活化石”。广东省梅州地区是客家人长期迁徙的最后一个中转站,是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和扩散地,其语言、居住、饮食、服饰、教育、风俗、宗亲、娱乐等都完整地保持了客家文化的独有特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3]。因此,该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客家民俗旅游方面知识的灌输和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二,培养手段灵活高效,有的放矢。广东旅游业人才数量上是缺,但质量上更缺,广东目前最缺的就是优质人才,而一些旅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也不断变高,以导游为例,如果普通导游只需要背背导游词就行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更喜欢导游综合水平高。优秀的导游不仅知识面要广,还要善于沟通、熟练掌握外语,肯吃苦、肯钻研。为此,我们每年都举办模拟导游大赛等活动,来训练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三,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突出地方特色。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旅游开发有着广阔发展的空间,如节事与会展经济就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学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加强对这方面专门的人才的培养。总之,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突出了地方特色,为促进广东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当然,该校还存在诸如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外语口语水平不高等问题。

4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广大旅游者对大众旅游活动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对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临飞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等学校需要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技能朝着更为宽泛和更为深入的基础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方向改革,学校要加快培养学生具备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以及对多种职业工作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传统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难以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人才。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修订教学计划,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富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及创业型人才。因此,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应针对时代的发展需要,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校目标是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确保这些人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具有符合广东地方特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在业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一步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基本技能方面,需要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训练,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获取知识,以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做到全面的了解;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相应的专业外文书刊;另外,在文字、语言表达方面,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在知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旅游管理问题研究方面,掌握相应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利用旅游管理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方针,以及法律法规等要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掌握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面,掌握相应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实际工作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有关旅游方面的技能,需要开设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相关课程。总之,在今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上,首先是坚持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专业建设一方面需要对国内外著名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做到融会贯通,避免出现照搬照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继承发扬自己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进专业建设,进一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其次,将长期目标与当前任务进行结合。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深化、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同时,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在教学、科研两方面做到协调发展。因此,加强专业建设,一方面需要明确长期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明确当前的工作重点。

5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①加强领导,在专业建设方式,全体教职工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全系范围内,需要从自身发展做起,为广东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对于专业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加强领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专业建设。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方面,加大调研力度,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研究前沿性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专业建设的方向。组织发动全体教职工,为专业建设积极出谋划策,进一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来说,需要结合专业建设规划的实际情况下,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修订。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与专业建设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③在师资队伍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对于高素质、高学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巩固和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培养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学术群体。④建立健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为了促进专业建设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体系建设机制,使旅游管理专业有明确的专业人,以学校确定的专业负责人为契机,制定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及保障措施。⑤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奖励获得省级课题基金资助的项目、以及在国内核心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加强和完善模拟导游大赛等专业素质提升训练的建设;不断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沟通和联系,建设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外联系的纽带,拓宽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⑥加强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邀请省内外著名学者来管理系学院作学术报告,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和扩大对外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宋子千.旅游学概论(第1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10.

[2]www.yocer.com/News_view.asp?id=484.广东旅游业发展迅速高端人才成抢手货.

[3]邓宗清.旅游环境与保护(第1版)[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6.

作者:胡锐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