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元素运用探析

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元素运用探析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美与历史时代同步,如何在把民间艺术元素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现代包装设计结合起来,是我在谭木匠包装设计中重视的问题,也是论文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包装设计;传统文化;民间艺术

商品的包装有多种多样,有的商品是通过历史悠久的历史风貌来体现出自身的品牌文化与内涵,这类商品的包装设计大多侧重于运用表现传统元素与时代文明。谭木匠就可以归类于在设计中充分并且完整的将此类商品包装的特性加以表现与展示。本课题的选择,主要是将理论研究结合设计实践,以对谭木匠包装的品牌价值与文化内涵提升作为设计重点,将中国传统元素与民间艺术色彩进行深入的提炼与再创造,在保持并发扬原有品牌形象的同时达到并满足时代精神并且丰富审美要求。

1谭木匠及其包装设计概念

重庆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品牌“谭木匠”,其产品保留了浓重的手工魅力,是民间雕刻工艺的传承。主要经济梳镜系列和饰品系列。“谭木匠”的品牌定位融入了传统文化特色,个性鲜明,又融入了现代特征,建立起了浪漫、稚拙的传统民间手工文化的文化定位。

1.1谭木匠包装设计中应用的中国传统元素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中国文化有了丰富而深厚的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的是以符号或象征的形式存在,有的表现除了独特的审美情趣,有的展现出其代表的独特精神象征。在包装设计时,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融合与运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民族精神的延伸。视觉传达设计表现中,图形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当今社会所强调的发展民族化、传播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为我们现代的包装设计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方面。在本次的设计中,我的灵感来源于“青丝”,从中提取出波浪线这一识别符号,将云纹、蛙纹、水纹这几个传统纹样图案进行了分解与重构,选择出了更重要的部分结合“青丝”形态形成新的视觉形象,而不是简单的对这几个传统图形直接借用。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图形的再设计,简洁的表达出了谭木匠这一对象属性。整个系列既整体又有变化,同时具有一定的形态构成。

1.2谭木匠包装设计中运用到的民间

艺术色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个讲究色彩的民族。在设计的形式美表现方式上,色彩元素对人们的影响可以算是最直接也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元素不仅令人觉得敏感,也对人们的判断力和心理感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现代商品的包装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民间艺术色彩元素的运用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注。民间艺术色彩在产品的装饰性上有很强的情感表达,比如“五色”体系中的红色,被认为是一种热烈兴奋的色彩,代表着吉祥。黄色,常常被用来表达土地和生长作物,正所谓“天地玄黄”。此外,绿色、紫色、金色、褐色等传统用色的传播与应用也是非常广泛。包装设计中色彩更注重醒目和对比等因素,来体现色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本次设计中,我通过使用原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色效果,色彩艳而不俗,并且采用色块分割等方法让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民族性。整个系列的包装图案色彩明快,有个性,易辨识。同时,考虑到谭木匠作为梳镜属于人们的生活用品,是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服务的,这样带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情意的配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能打动消费者。

1.3谭木匠包装中汉字的设计

汉字在包装设计中主要承担着信息传递和视觉美化的作用,是画面中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图形化艺术表达在包装设计中广为运用。本包装系列文字和logo采用的是香港设计大师李永铨为谭木匠设计的新作品。他用做减法的方式,让汉字显现出视觉上的魅力,简约而现代,同时又凝练了本身蕴含的东方文化元素。

2小结

包装设计是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第一门专业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人们对包装的要求不止是实用性,还要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老师说过民间的东西来源于土壤,我们要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但却不仅仅是把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简单的挪用于产品包装上,要基于产品本身的属性及其特点,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民间艺术元素提炼出符合的视觉符号。既要保留民间艺术设计的风韵和特色,又要带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融入现代气息。当然,作为一个学生,我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在造型的形态美、包装材料及工艺制作纹理上的研究也不够透彻,这些也是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我需要改进的部分。我将继续把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不论是从色彩、文字还是图形方面,表达出产品所含有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余秉楠.字体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3-7.

[2]范欣.色彩与图形的整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41-46.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9-151.

作者:刘谧潇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