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文化资源服装设计金课建设浅议

民族文化资源服装设计金课建设浅议

摘要:立足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教育普及,遵循“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按照高质量精品课程的标准要求,对广西高校传统的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中的目标设置、内容体系、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效果和教学资源配置进行分析与革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同伴辅导”教学模式,运用线上课堂传送预习资料和课程资源,答疑解惑并进行课后作业辅导,结合线下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互动形式,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全过程五位一体化的民族服装专题设计“金课”模式,形成以地方特色为核心的个性化、科技化和高阶化的新型课程。为国内外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方法,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提供创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服装专题设计;金课;建设路径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学内容体系,鼓励非遗进校园,支持高校教育与文化企业协同育人,共建优质合作基地,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孵化土壤,进而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1]。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了如今的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淘汰“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的“金课”,增加学科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的难度系数和育人深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高校艺术类“金课”建设,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以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为目标。所谓高阶艺术素养的培育,旨在培养学生通过独特的设计和思维解决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强调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精湛的技艺能力。高校艺术类“金课”的挑战度则指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前瞻性和深度,使课程内容具有相应的难度,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教授,也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避免重复式的教与学[3]。概而言之,高校艺术类“金课”建设要遵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环保意识等思政元素与前沿知识,借助新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情操,养成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遵循“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按照高质量精品课程的标准要求,对广西高校传统的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缺乏精准设计、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高阶性资源配置层次不齐等问题进行分析与革新,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全过程五位一体化的民族服装专题设计“金课”模式。

1民族文化资源与服装专题设计课程融合的“金课”研究现状

“金课”概念的提出,促使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何将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打造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民族服装专题设计“金课”建设项目,形成以地域文化特色为核心的新型课程,成为文章研究的重点。

1.1基于“民族文化资源”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国内以“文化资源”结合“课程建设”为主题的研究方向还没有受到足够关注,知网检索CSSCI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共计160余篇(2010至2020),研究成果集中在近6年。例如,学者章颖、郑苏淮在2014年发表观点,高等教育中相关教育改革理论研究多集中在文化传播的媒介载体类型[4];学者姚建惠2016年发表观点,从文化导入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入手,或者从新媒体与传播教育的关系来探索地方院校促进区域文化传播的实践教学新途径[5];学者刘永平、王伟英在2019年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具体传承和应用方法[6]。但将两者完整融合的研究成果不多,基于多地域多民族文化资源的课程融合研究文献更是欠缺。

1.2艺术设计类课程“金课”建设的现状分析

“金课”模式建设研究是近3年来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在2019年开始丰硕。中国知网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检测的相关文献约478条,其中,教学设计方面文献共计17条,如学者段莎在2019年提出,金课“两性一度”为标准探究管理会计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7];学者谭友坤2021年以语言学课程为例开展课堂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但在艺术学、设计学领域仅有以高校艺术“金课”建设存在的困境为突破口,试图从课程类型、优化课程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8]。因此,设计类课程“金课”的研究成果比较薄弱,以“金课”具有的高质量精品课程为目标的艺术类课程建设仍要继续开发。

1.3融入民族文化资源服装设计类课程“金课”建设的需求

当前学者多集中探讨“金课”与“水课”的区别,或者对什么是“金课”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在民族专题研究领域,也仅限于从民族学或者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针对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与服装专题设计进行“金课”建设的研究基本是空白。实际上,将地方服饰文化资源与服装专题设计相融合,进行“金课”方面的高质量课程探索,一方面,能满足新时代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个性化追求和民族文化审美意识等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族服饰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利用,促进广西地区丝绸产业及服装皮革产业的长足发展,培养具有针对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2民族服装专题设计“金课”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广西高校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本科院校6所,职业院校9所,依据金课“两性一度”的目标,对各高校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思考与方法的实施、质量评价过程和课程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问题查找与分析,发现各高校课程是根据各自专业特色独立开设,不大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老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强,课程内容陈旧,导致该课程呈现的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2.1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集体授课方式,关注焦点更多的是教学目标定位,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融入比较欠缺,学生盲目追求时尚,导致作品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底蕴。此外,对于个别文化底子较弱的学生学习需求了解甚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定下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但是很难实现整体优质的教学效果。

2.2课程内容缺乏精准设计

传统民族服装专题设计“金课”囿于校园场域而无法与时代热点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联系,导致学生缺乏理论与实践转化的意识和能力,严重阻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成效[3]。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宽泛,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以学生平均水平为依据,而对差异性很大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内容缺乏精细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匹配度不高。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课堂冷漠,与新兴学科、现代技术的融合度不深,不重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融入,学生作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2.3启发教学思考的教学方法欠缺

部分高校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程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不足,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极度缺乏,设计思维未能有效开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不足。

2.4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由评学和评教两部分组成,既不能过分依赖同行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教,也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进行评学,否则评价结果就不够客观。比如,目前的服装专题设计课程评教一般由同行、学生、督导三方综合进行,虽然评价主体多元,但三方之中,同行评教偏重形式主义,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学生评教迫于任务的压力,主观性极强;学校督导因专业背景的差异,给出的评价效果不一致等,这些现实问题导致教师评教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反映出目前服装专题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与“金课”的精准评价要求之间差距较大。

2.5“金课”高阶性的质量标准客观要求高阶性资源配置

“金课”应该具有高阶质量的要求,因此对课程的资源配置要求较高。广西部分高校本身受财政拨款影响,教学设施(如文献书籍、民族服饰资料、技术设备等)资源配置方面参差不齐,教学设施陈旧老化;师资力量短缺、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很难引进,内培高学历教师违约离职高就现象严重;由于广西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实力强的纺织品服装企业稀缺,签订的校企合作基地协议不够细化,项目无法落地转化。以上存在的诸多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很难适应高阶性教学质量要求[9]。

3“金课”建设的路径研究

坚守“两性一度”标准,融入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新型服装专题设计课程体系。服装设计教育应该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结合产业发展模式变化调整所需的人才知识贮备,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借助科学信息引入新型工艺技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及时更新补充教学资源,打造全过程五位一体的民族服装专题设计“金课”。

3.1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民族地区高校的服装专题设计“金课”建设应该注重地方文化元素的开发与利用,拓展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不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认同感。首先,培养学生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设计综合审美意识等知识目标;其次,通过思维启迪、设计解构和组合、结构设计和成品制作系列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高素质且实践性强的技能目标;最终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专业能力,建立民族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价值目标。

3.2建立特色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图1)。首先,课程改革之前,教师根据学生前序课程的内容体系,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如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图纸设计、制作工艺技术的熟练程度等群体差异性,选择难度较高的部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为主专业教材,结合专业教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和历年优秀学生作品案例,将以上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切合教学目标且符合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分层精细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其次,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的内容建设要遵循其理论性价值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洞察时尚产业前沿信息的意识,还要在专业设计理论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废旧面料再利用的环保意识,防菌面料使用的抗疫情怀,邀请民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的民族文化传播与民族精神的弘扬等,拓展服装设计知识领域的宽度。最后,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的内容建设要遵循其应用性价值目标。通过完善创意设计思维、设计方法与美学原理方面的内容,列举出系列集美感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设计案例对上述内容进行实证,加强了该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意识,实现从浅表性基本知识向深层次知识的内化,在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操作转化的全过程中,体现学生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知行统一。

3.3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考有机结合

民族服装专题设计的“金课”建设不仅重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设计版块的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相互贯通的学习模式,课前老师布置课程任务,学生负责资料收集整理;课中采用同伴辅导教学模式开展教学[10],学生根据优良差等建立小组,依据课程命题进行讨论、创作,轮流分享作业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部分予以示范操作,并穿插案例分析,对创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查漏补缺。师生相互探讨中完成前序内容的总结与回顾,再通过课后思考与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在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前确定设计主题,提醒学生及时开启设计思维,寻找设计灵感,根据设计主题绘制草图,学生依据草图进行图纸正稿绘制,采用服装CAD软件进行服装结构与平面纸样的输出,以平面剪裁和立体剪裁结合的方式,用坯布校正服装纸样版型差异,最终在服装工艺实验室完成服装设计样衣和成衣的制作,并举办课程作品展览与讲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为课程设计与实践两大板块(图2),课程实施过程中分别以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实现“同伴辅导”和课堂翻转的效果。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逐步修缮课程实施中的细节问题,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并达到将该项目打造为“金课”的目的。

3.4评价结果和过程控制的精准评价体系

课程质量的评价应该将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统一起来(图3)。评价结果是课程质量、学生学习效率、教学资源的使用率等方面的真实反映。参与者要针对上述3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如实反馈,形成评价结果。评价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案设计、教学实施等;二是考察学生出勤情况,综合学习态度、课堂作业练习和课程展览作业等过程评价,综合师生主体的课程参与建立过程评价机制。由此,“金课”课程质量评价应该将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多维一体的精准教学评价体系[11]。

3.5依据教学内容精密配置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高校教育教学必备的素材,也是推进高校“金课”建设必要的资源保障。根据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需求,合理配置相对应的教学资源。资源储备在于学校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依据国家优秀课程教学资源为参考目标,阶段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的共享资源平台,结合教师长期积累的课程资源,围绕课程目标、重点、难点和技艺研讨,弥补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短缺与不足[12]。现阶段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所配套的硬件实验设备陈旧,急需补齐缝纫、熨烫、染织等设备的欠缺,更新陈旧老化的设备[13]。其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流于形式,限于实习基地的书面协议签订,在实际的项目合作中需要校企双方细化协议细则,项目落地,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第三,需要与企业共建纺织品材料样本和服装CAD软件等资源,以历年优秀课程作业范例作为补充资源,依托中国慕课平台和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资源,形成一套符合教学内容精密配置的综合性教学资源。

4结语

融入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拓宽了民族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视野。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服装专题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效果、教学资源配置五位一体的“金课”模式。融入民族文化资源的服装专题设计“金课”建设打破高校服装专题设计传统教育理念,使原有的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意识和时代特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辅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同伴辅导”学习模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研究作为综合素质要求,将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作为思维要求,将民族元素和制作工艺的合理转化作为技术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理实一体、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综合能力。

作者:徐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