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休闲体育融入农村的发展浅析

休闲体育融入农村的发展浅析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法等方法对休闲体育融入农村进行讨论。分析了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通过资源整合完善设施条件,农民的休闲体育时间越来越充裕且自由,能够满足农民文化交流的精神需求。从主观约束和客观约束的角度介绍了农村休闲体育的开展现状,发现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不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务农和打工上;缺乏相关的休闲体育配套服务,无法为农村休闲体育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一些部门对农村休闲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在农村对休闲体育运动进行推广宣传的力度不大。要在农村大力推广休闲体育,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指数和幸福指数,使体育锻炼更加日常化、科学化,融入到每家每户。

关键词:休闲体育;农村;发展

休闲体育融合于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民作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对象,其能在满足自身内在需求及价值追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将是休闲体育在农村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宗旨要义就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好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这刚好契合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主动性,实现休闲体育在农村的良好发展是大势所趋。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叶小瑜在《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进展及热点评析》中提出,从休闲体育的视角出发,议题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但研究内容的深度还不够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实证性等实地考察类研究文章较少;研究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缺乏持续的本土化跟踪研究。郭娟在《新时期农村体育人文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中指出,休闲体育在农村产业的发展中要抓住农村的自然景观、接地气的民风民俗类人文文化、气候条件等其他旅游资源方面的优点,因材施策的将休闲体育旅游和农村的优势结合起来,并将当地的体育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打造成农村特色品牌,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李伟艳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探研》中提到,在乡村振兴的大发展战略下,村落体育的主体性内涵主要体现在农民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上,要达到行为主体和思想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村落休闲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走“马克思价值主体性”的主基调,将村落休闲体育的创新创造贯彻到底,坚定不移的将村落休闲体育植根于村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总基调保持着相对一致的步调。曹庆荣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以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为背景,将乡村休闲体育的特点和旅游相结合,探讨出了三种不同的开发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合乡村休闲体育生态的开发策略及各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袁九宗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特点与发展路径》中分析了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自然特性、多样性地域和季节、休闲特性、层次性、可持续性、高效性等特性,通过采取技术创新、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来提高乡村的资源整合率及其运用效率。郭修金在《乡村体育文化振兴的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强调,要想实现乡村体育文化振兴,就要增强体育自身所带有的内在动力,塑造城市带动乡村的文化共同体,挖掘体育特色资源,提高体育文化的认可度。江广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研究》中指出,休闲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很强的链接性,开发乡村的体育产业有助于培养农村人口的体育行为习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整合,最终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新经济力量的发展。石振国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与居民休闲体育生活空间耦合的系统仿真研究》中强调,要加强对居民休闲体育的精准献策,充分考虑地理环境要素的干预系数和来自其余一些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居民的体育生活空间。鉴于此,要顺应全民健身的浪潮,推动乡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增强农民的体育意识,提高农民对休闲体育运动的认同感,将休闲体育精神文化植根于农民的意识中。应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调查农民实际参加农村休闲体育的比例和人们对农村休闲体育的看法及其参与积极性,指出休闲体育在发展融合时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路径,以期提高农民对休闲体育的热爱,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休闲体育锻炼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要从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来探索休闲体育在农村的发展举措,利用乡村体育文化的影响来提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1概念的界定

休闲体育一般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段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增添乐趣、充实自我的目的。这类活动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种途径,同时能够丰富精神文明生活,加强与周围人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这对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是人达到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的李相如和凌平等人在《休闲体育概论》一书中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即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来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农村具有传统的耕种生产生活方式,以蔬菜、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是对经济水平、劳动力水平、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村落的泛指。农村的特点鲜明,人口相对较少,生活节奏慢,生活压力小,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拥有一定的地方习俗,田园风光较多,交通相对不够发达,家族聚集现象普遍,思想观念不够先进,文化交流较少,缺少大型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

2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会朝着城镇化的社区型发展方向转变,同时伴随着农村耕地的整合,向着高度机械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变化,将大大解放农村居民的双手,实现物质生活向着精神文化生活的转变。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下,再加上农村居民的内在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挥农民体育行为的主导性,农村休闲体育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

21资源整合,完善设施条件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化整合将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农村的集中整合,农村社区的配套体育设施也将更加完善,硬件条件将会根据社区的大小或居住人数来配备大型的、集中的、便捷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将资源更好地整合在一起,加快各村周边配套设施的落成,为休闲体育在高度集中化的乡村社区中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22农民的休闲体育时间越来越充裕且自由

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农村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休闲时间,大块的休闲时间主要体现在非收获季节的全天及平时晚饭后的时间,这为农民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23满足农民文化交流的精神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时间的充裕,农民对休闲体育有了新的需求,从以前物质方面的需求慢慢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这也是农民在休闲体育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使农民能够自发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并享受其中,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家人及身边周围的人,逐渐形成休闲体育运动文化,为休闲体育的不断发展提供助力。

3农村休闲体育的开展现状

31主观约束

农村休闲体育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约束因素,如农村现有的经济水平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农民内心的诉求偏向于丰富物质生活,用于休闲体育的时间及精力有限,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

32客观约束

客观约束主要表现为活动场所的建设与活动器材设施的落成还主要依靠大环境的经济条件,要想为农村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就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国家政策的落实是农村休闲体育场所建设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国家政策和乡村经济条件双重奏效的情况下才更能够促进农村体育场所设施的全面落成。

4结果分析

41主观因素

(1)农村居民人口两极化发展现象普遍;(2)农民学历水平相对较低,最高学历多为小学、初中,大部分人对休闲体育缺乏正确认识;(3)经济收入少,生活压力相对较大;(4)务农或打工会消耗农民大量的体力和精力;(5)观念约束。

42客观因素

(1)农村相关休闲体育配套服务、设施及场地相对较少;(2)村里很少组织休闲体育活动,不能充分带动村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

5结论

(1)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积极调动村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这是影响农村休闲体育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多数村民经济收入不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务农和打工上,几乎没有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想法;(3)农村缺乏相关的休闲体育配套服务,无法为休闲体育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4)一些部门对农村休闲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在农村对休闲体育运动进行推广宣传的力度不大。

6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其意义影响深远,为我国农村休闲体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缘,为农村休闲体育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林在森 杜兴彬 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