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类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

民族类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

摘要:“互联网+”为民族类学术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期刊类型、主要研究内容、收录情况与期刊影响力三个方面剖析当前民族类学术期刊发展状态。提出高质量发展,打造“良心”“暖心”“品牌”期刊,创建民族类学术期刊联盟和全方位深度刊网融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学;学术期刊;刊网融合

一、民族类学术期刊发展现状

1.期刊类型

本文选取主要民族类学术期刊(共36种)进行调查研究,依据中国知网复合影响因子进行排序。目前民族类学术期刊依据期刊主办单位的不同,总体上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由科研机构、学会主办,如复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一位的《民族研究》,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复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五位的《广西民族研究》,主办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第二类期刊是由民族高校主办的《××大学(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等;第三类期刊由出版社、期刊社主办,如《中国民族教育》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此类期刊在民族类学术期刊中较少。总体来看,民族类学术期刊数量不具有学科优势,且宽泛的民族研究较多,针对单一领域的专业期刊较少。虽然各民族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未列入此次研究对象中,但民族类学术期刊仍存在偏重哲学社会科学,缺少介绍当前民族科技发展前沿的科技类期刊。

2.主要研究内容

《广西民族研究》自2016年起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以其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一年的索引结果为数据来源[2-7],对民族类学术期刊中占主体部分的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当前民族类学术期刊的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及其变迁,多为对单一民族的民族习惯、文化特点和民族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其次为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此方向论文主要针对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也包含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的主要理念与成功经验总结、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理论研究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西方国家民俗学发展等;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相关发展历程综述,民族学、人类学会议报道和重点图书的书评、简介。统计过程中还注意到,民族学类论文多为基础的语言表述型、经验总结型,数据支撑不够,导致民族类学术论文普遍存在研究空泛的现象。跨学科研究较少,人类学未能与本土民族学较好融合,“土洋结合”[8]不够。

3.收录情况与期刊影响力

选为研究对象的36种期刊中,核心期刊[9]有17种。核心期刊约占民族类学术期刊总体的47%,近半数的比例在学科中排名靠前,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类期刊总体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与民族类学术期刊数量少有较大关系。虽然收录情况较好,但在数家期刊评价机构的期刊评价报告中,民族类学术期刊“权威”级别很少,17核心期刊的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仅为0.687(以下数据均源于中国知网),位列第一位的《民族研究》复合影响因子为1.638,与其他学科顶级期刊差距较大,如《中国法学》复合影响因子为12.503。

二、“互联网+”时代民族类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

1.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民族类学术期刊最紧迫、最根本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期刊的主体仍是内容,内容是一切期刊创新、转型的前提,纸质的内容不被读者所接受,投射到大屏幕、小屏幕也不会有任何改观。依靠打造“良心”期刊,营造“暖心”期刊,创建“品牌”期刊,助力民族类学术期刊持续、稳定地实现高质量发展。(1)打造“良心”期刊。期刊的成功得益于作者的专业、编辑的严谨、出版发行的负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期刊质量。民族学人类学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学者,甚至长江学者,作者的专业性日渐提高。民族类学术期刊编辑在编校过程中,首先应秉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关注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最新政策方针;其次应永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2)营造“暖心”期刊。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编辑应注意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学术期刊在售后服务方面往往有所欠缺,民族类学术期刊更是如此,期刊封底所印编辑部电话常常无人接听,编辑部邮箱回复不及时等现象普遍存在。及时、有效地帮助作者、读者解决问题,有利于维护作者、读者群体,营造“暖心”期刊。(3)创建“品牌”期刊。在严把内容关的基础上,期刊编辑人员应掌握期刊出版全流程,不仅对内容负责,也要了解期刊印刷、发行的相关工作。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在全国出版印刷培训班中讲到,“编辑部应学习汽车4s店的核心理念,现如今一辆汽车可能由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供应商提供配件,无论车子的哪一个零部件出现故障,只要是所经营品牌的汽车,就负责维修到位。我们的期刊也是多位作者、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合作的产品,但我们的期刊往往是‘如有印装错误,请直接与××印刷厂联系’”。只有从期刊出版全流程的各个细节准确把握,树立品牌理念,才能成为不被时代所淘汰的经典期刊。2019年,《读者》11期累计发行20亿册。虽然中间也经历了纸媒没落的低谷期,但《读者》杂志能够经久不衰,依旧受到读者们的青睐,正是因为其牢牢把握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创建。

2.创建民族类学术期刊联盟

创建民族类学术期刊联盟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有力举措,汇聚资源,节约成本,将民族类期刊的发展壮大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不仅可以保持民族类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还可以形成“合声”,促进民族学学科的发展。中国出版集团、上海期刊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出版单位的期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经营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学科整体发展。民族类学术期刊联盟的成功创建,还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2017年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的前10名为《文物》《考古》《中国语文》《收获》《文史哲》《考古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考古与文物》《史学史研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10]。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民族类学术期刊联盟一方面在内容方面具有海外传播的先天优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应借国家深化改革的有力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图书期刊展览、文化展览等活动,提升期刊联盟影响力,促进中国民族学世界交流。

3.全方位深度刊网融合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许多期刊和数字出版企业都开展了刊网融合的相关业务。中国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了一项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开放科学公益性计划———开放科学计划(OpenSci-enceIdentity,OSID)。OSID以二维码为入口,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功能,包括作者对文章背景的语音介绍、论文研究中开放内容与数据、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问答、学术圈等多种实用功能。可以丰富论文扩展内容,实现增强数字出版;提高论文传播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因子;提升论文科研诚信,杜绝论文学术不端;搭建知识服务平台,促进用户学术交流。超星集团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提出创建“域出版”的新型期刊数字出版概念,它基于最先进的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从PC端、移动端全终端清除学术阅读障碍,全面提升学术阅读体验。除此之外还有武汉理工推出的“RAYS”,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展的“壹学者”计划等,都是刊网融合的有益尝试,根本目的更好地服务作者与读者,服务学科发展。民族类学术期刊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选择,为民族类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结语

近年来,“纸媒消亡”的流言愈演愈烈,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数据,2016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084种,201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0种,其中批准新创办期刊61种,更名125种。新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换代,期刊正由大众转向小众,精准办刊、填补新兴学科空白成为期刊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出版、数字出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期刊出版的形态,但“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期刊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民族类学术期刊是亟待挖掘的百花园,在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开展刊网融合将提升民族类学术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化腾.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6(3):38-39.

[2]塔娜.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8.2-2018.3)[J].广西民族研究,2018(3):174-176.

[3]塔娜.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8.4-2018.5)[J].广西民族研究,2018(4):173-176.

作者:赵环宇 张瑾燕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