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童设计思维启蒙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儿童设计思维启蒙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摘要:创新教学模式是提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该文在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将二维设计基础融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以儿童为教育主体的深度学习的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探索造型游戏为综合主题的项目教学方式、选择多媒介美术语言造型实验的课程内容以及采用动态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建构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高效发展的新型美术课程。

关键词:儿童设计思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随着创新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全球创新版图不断改变,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话题。学前教育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始和奠基阶段,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和促进儿童终身发展的保障。二维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课程,其围绕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图形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掌握形态创造基本的形式法则、构成规律。二维设计课程属于实践教学,契合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为高师学前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实困境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艺术是发展儿童创新思维的抓手。学前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学前教育中获到了充分肯定和应有的地位。然而,审视我国当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可以发现,教育生态不容乐观。首先,师范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美术基础课程,强调高强度的艺术技能训练,弱化了心智层面的提升,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目标的定位和艺术对人发展的作用背道而驰。其次,为了达到教师要求的技艺水平,让儿童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成为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尽管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大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创新,但注重知识识记与模仿再现仍然是一些教师关注的重点,而非儿童的自主表现。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固化的美术学科本位导向误导了儿童,他们以成人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创造性,教师要从思想观念到具体操作对教学实施全面审视和革新,重点引导学生完成关于学习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在教学观念上将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改变为以设计思维引导融入为主,并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创新能力的桥梁,建立一套创造力发展指标,构建具有创造性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二、构建适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创设以儿童为教育主体的深度学习的生态环境

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以往的图形创意构形方法和表现技法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深入调整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的创造性精神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儿童的主体意识,重视儿童的主体成长,加入更多具有新意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改变以往写实再现的方法,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尽量引导学生提炼对象的设计元素,从中得到创意启发,在意识上让创造性思维融入基础绘画。一方面,教师要设置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承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场域中支持学生进行创造性美术活动。对此,教师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建立宽松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创造力需要以自由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创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建立“获得意义的发现”的文化环境。多元的文化背景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源泉。基于个性化需求,在接纳不同兴趣、观点、思想之时,学生要融入创造的内驱力和批判精神,从而体现创造的本质特征。三是建立多样化的课程环境。教师要保障学生在获得成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以及各种工具、材料。四是善于从儿童出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由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共同建构而成的。在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中,教师有备而来,对学科的核心概念开展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并形成初步的领悟。在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中,除了创设支持性环境,教师还要传授学生各种社会性和情感性的技能与知识。这两种学习经验都要根据计划自行调整,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环境的目的。

2.采取探索造型游戏为综合主题的项目教学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具有创造力,才能引导儿童开展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效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的沟通。造型游戏以视觉感知为基础,通过点、线、面的平面实验,将二维设计基础中的二维形态认知、二维形态构成语言与学生的日常经历和经验关联,从日常生活开始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验训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多选一些可以激发学生联想的主题,每个主题活动的实践内容都要包括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的造型游戏。教师通过素材收集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训练并予以呈现,利用分解、重构等手段展现全新的画面和表现形式,使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试错、探索、发现,给予他们深度探索艺术材料和工具的时间,利用不同的材料和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使学生在呈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学习,使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有效联结,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变。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随着思维视野的不断拓宽而逐渐增强。

3.选择多媒介美术语言造型实验的课程内容

选择多媒介美术语言造型实验的课程内容,必须创设多样化的课程环境,打破传统架上绘画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一,绘画表现形式的转变。以往的美术基础课程往往以图形的写实性表现为主,强调利用绘画语言符号展开创作。展现创意的手段不受限制,任何造型手法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于物体的观察能力与描绘能力,各种装置、综合材料都能融入美术创作。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点、线、面、几何图形等进行展示,可以丰富绘画材料和绘画语言,同时也可以保障学生在获得成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因此,将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融入基础绘画教学,不仅能体现美术课程的实用价值,而且能从实用性上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二,表现工具的认识与体验。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的常规绘画工具主要为铅笔、毛笔、油画棒、马克笔、橡皮等。将二维设计融入基础课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努力挖掘不同工具具备的表现潜力。有时树枝、棉签、图钉、纽扣等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成为特殊的表现工具。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能与特点,研究不同工具的表现潜力,能够体验每个工具在不同地方使用的可能性。其三,材质与肌理表现形式的创新。肌理是指由美术作品制作时使用的特定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处理手法综合表现形成的画面组织纹理,画面形态正是有了特殊材质与肌理效果才显得更加完美。肌理的平面表现形式和立体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学生绘画创作过程中用以表现情感的手段。材质与肌理和工具与手段密切相关,学生不仅要选择尝试不同的工具,而且在表现手段上,也要打破传统肌理主要通过笔触进行表现的方式,尝试使用喷洒、剪贴、刮刻、拓印、堆涂、自流、烫染、抖落、实物拼贴等各种工艺技法作为新的表现途径,创造突破传统笔法的新的材质与肌理的表现形式。

4.采用动态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创新,是学前教育专业创新的重要检验标准。当前,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以作业评价为中心,过分强调对艺术符号的模仿、再现,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美术教学评价作为创造性思维影响下的评价标准,不应是单一的内容,而应是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多元、动态评价。首先,应完善考核内容,课程考核内容可分为美术基础、实践、综合设计三大模块。其中,美术基础模块一般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参考,主要考核其造型能力;综合设计模块则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创造力、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综合层次上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其次,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模式。除课程考核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教师可以不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分为两种:一是课程展,模块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将学生的成果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是毕业汇报展,以展促教,以展促改,带动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践改革,呈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创作思维和创新视野,体现出学前教育独有的专业特色。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多层次评价标准考核不同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教师要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发现的学习倾向,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精神与创造力。

结语

教学场域是人类文化的交流空间,只有通过创造性学习,才能站在整体角度发挥创新智慧的影响力。基于儿童设计思维启蒙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通过教育内化突破边界、建立关联,将二维设计基础知识贯穿专业学习全程,使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开放的设计思维模式,从而更深入地进行创新能力研究,助推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基金项目:井冈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XJJG-10-230);吉安市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内隐学习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芭巴拉•荷伯豪斯,(美)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邓琪颖,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美)安•S.爱泼斯坦.创造性艺术: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霍力岩,何淼,刘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王灿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李文馥.以自主性绘画为载体的学前儿童自主创新教育研究.创新人才教育,2019(1).

[5]曾彬.浅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双教学场”人才培养模式.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4).

作者:金锐 单位: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