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游戏在交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运用

游戏在交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运用

【摘要】象征性游戏是2—7岁儿童的主要游戏方式。儿童在游戏中会通过譬喻、象征等方式,宣泄情绪,表达情感,增进交流,探索关系,表达愿望,获得愉悦。在交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运用象征性游戏时,教师要做到自主游戏与设计游戏相结合、具象材料和开放材料相结合、指导性和非指导性相结合;可遵循建立关系、放松宣泄、再次体验、再次创造、问题解决的流程实施交往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

【关键词】象征性游戏;交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运用

交往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必然需要。欧洲著名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假使幼儿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儿童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胆小、孤僻,不愿去幼儿园,不愿和老师同伴接触,常常畏缩、退避或经常性独自游戏,不敢主动要求参与同伴游戏等。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主要方式。皮亚杰从认知的角度提出,2—7岁儿童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游戏主要方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对于学龄前有交往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象征性游戏是有效干预方法之一。

一、象征性游戏在交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

游戏是儿童内心世界的折射。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譬喻、象征等方式,自然地进行心理投射和升华,释放紧张情绪,缓和他们在情绪方面受到的困扰。

(一)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宣泄情绪、表达情感

在自然、自由、和谐、宽松的象征性游戏环境中,儿童会将内心的气愤、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通过扮演游戏表达宣泄出来,成人可从游戏中辨识儿童的情绪,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引导。例如,儿童当当经历过打针的恐惧后,夜晚经常哭闹,对此幼儿园开展“医院”游戏,让当当通过给“娃娃”“打针”,宣泄恐惧心理,缓和不安情绪,不再过分害怕打针了。在象征性游戏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儿童交往障碍的原因,因材施教,精心选择游戏内容,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增进交流、探索关系

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已经发展出表象语言与功能,能够想象不存在的东西,也可以理解假装活动,这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渴望参与成人生活但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这一矛盾,因此这种游戏能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为了增进儿童的交往,满足其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把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建立关系感。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引导儿童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角色融入进来,如想象要为自己喜欢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搭建房屋,这样儿童会更积极和投入,会更有成就感,也会通过关系感的建立,增进交往和交流。

(三)儿童可以在游戏中表达愿望、获得愉悦

心理学家指出,当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之与外在形式达到“同构”时,就会感受到交往的喜悦感、审美的愉悦感和自我的肯定感。如,儿童扮演“白雪公主”并从内心认同这个角色的善良特质,而“白雪公主”又得到善报,符合儿童内心的“因果”逻辑。于是儿童体会到自己(通过角色表现出)的“行为”不仅是“对的”,而且是“美的”。这种“同构”可以促进儿童对周围现实产生亲近感,对自身生命的存在感到快乐,从而促进儿童内在的自我调节,使人格不断健全。

二、象征性游戏在交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运用的关键点

象征性游戏虽然强调开放自主,但是结合融合教育来组织,就要兼顾特殊需要儿童的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游戏效果。

(一)自主游戏与设计游戏相结合

儿童真正感兴趣的游戏是自发游戏,自由开放的游戏氛围可以提高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与程度。学者们也越来越推崇通过游戏给儿童创设一种温和、信任及完全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使内心世界产生变化。游戏还鼓励幻想和运用想象力,使儿童能在虚构的世界中满足和表现控制性的需求,通过真实而强大的自我去建立自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但是对于某些交往障碍儿童进行的象征性游戏,有时可以自发,有时也需要精心设计。教师需要针对交往障碍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目标,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向前发展。教师要通过获取有关儿童的兴趣、态度、价值观和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加深对儿童内心想法、情感和行为的了解,进而制订个别化游戏计划,以适应不同儿童的需要。例如,豆豆是一名不愿与他人交往、有强烈破坏行为的儿童,看到别人游戏时总会搞破坏,对此教师就为他专门创设了“拳击馆”游戏场,让豆豆扮演客人去“拳击馆”“健身”,发泄剩余能量,减少破坏行为。此外,教师还请他体验被打伤的“病人”,去医院扎上“绷带”,从而对平时受他“欺负”的同伴产生同理心,进而产生不要做出破坏行为的意识。

(二)具象材料和开放材料相结合

如果说游戏是儿童的语言,那么玩具就是儿童的词汇。有研究发现,提供丰富的材料更便于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因为利用材料道具可以使扮演的过程延长,并且可以充分刺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假想情境,材料可以是真实的物品,也可以是仿制品,这些都是具象材料,或由儿童自己创造的,如木片、珠子、石子、纸等低结构、开放性材料。另外,对于有交往障碍的儿童来说,最好使用与其生活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物品,比如布娃娃、玩具熊、奶瓶、勺子、玩具车等,鼓励其自发地想象和模仿,比如把一个圆柱形积木当成杯子,把小枕头当小桥,把布娃娃当自己的小宝宝等等。当儿童能够扮演一定的角色,掌握一定的语言,并能产生相应的角色行为时,就可以借助微型玩偶来表演了。

(三)指导性和非指导性相结合

游戏的指导性模式主要面向某些在游戏中没有自我发现能力的儿童,更强调成人的作用和责任。教师在游戏前要对儿童的问题进行诊断,针对儿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预先设计不同的游戏方案,进而帮助儿童释放能量。游戏的非指导性模式中,教师充分相信儿童的内在能力,深信儿童有能力自我指导和走向成熟。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朋友或同伴,与儿童建立一个温馨而友好的关系,营造一个宽容的氛围,引导儿童自由地表达出他们的情感和想法。当然,非指导性并非无指导,教师要引导儿童用内在的力量去突破障碍,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

三、象征性游戏在交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运用的程序

对于交往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游戏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且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程序,这里引用“5R”游戏治疗模式来谈象征性游戏的运用程序。

(一)Relating:建立关系,理解语言

教师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与他们建立温暖悦纳的关系,无论儿童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多么的消极,教师都给予尊重和理解,并借由儿童自由选择玩具和扮演活动,达到支持和重整的结果。当儿童感受到被接受和被理解的东西越多,他们就会越多地表现自己,以让教师更加了解他们。

(二)Releasing:通过游戏,宣泄情绪

游戏是儿童真实生活的投射和宣泄,儿童在游戏情境中的行为能显示出其特殊情绪和社会交往情况。因此,游戏环境是儿童被抑制的情绪情感自由表达的场所,他们会做出种种游戏行为,释放和表达情感,本身就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但还需要教师集中精力加入儿童象征性言语的交流中,努力理解儿童的表达,并对儿童的表达作出反馈。如果儿童选择保持沉默,教师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三)Re-experiencing:经历困扰,感同身受

随着儿童与教师关系的建立,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会在游戏中再现以前曾经经历的不快事件,体验经常伴随他们的不舒服感受,从而真实地表露出困扰行为,这正是教师了解儿童的契机。这时,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和提问,让儿童感受到教师是他的朋友和同伴。

(四)Re-creating:联系过去,再次创造

在以上阶段中,儿童开始逐渐明白过去的事情,将它们与自己现在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在游戏中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教师要帮助儿童理解、同化曾经痛苦的经历,并通过游戏以及过去生活经历中的认识来表达目前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五)Resolving:发现方式,应对问题

在反复游戏中,儿童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使有些问题无法马上解决,儿童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应对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游戏治疗不是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多次反复尝试,并且和儿童的一日生活结合起来实施才有效。总之,运用象征性游戏干预儿童交往障碍时,教师要与儿童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特点,给予儿童自由而充分的表达情感的机会,敏锐地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一定机会使他们负起选择和改变的责任,促进儿童更好发展。

作者:许丽萍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