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化下的书籍装帧设计美学

数字化下的书籍装帧设计美学

【摘要】书籍装帧设计属于设计艺术的一种,是艺术思维、设计创意和工艺手段相结合的艺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各种艺术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呈现、受众对象、设计手段等。因此,有必要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以及设计美学上的创新进行讨论,探究数字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冲击,以及两者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美学设计;数字技术

一、数字技术引领书籍装帧设计变革

书籍装帧设计是图书生产加工流程中的一环,在出版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书籍装帧设计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影响和引领图书装帧设计的发展,这不仅因为现代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数字化,而且读者市场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需要更高效、便捷的阅读方式。以往,纸质图书设计需具备观赏性,通过外观吸引读者的关注,将图书的阅读功能和审美功能统一起来,使图书具备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1]。而数字技术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更大的个性化创意空间,电子书设计也成为书籍装帧设计的新方向。强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成为提升书籍装帧设计质量和控制制作成本的关键。

1.艺术呈现形式的变化电子书相对纸质图书来讲,具有环保、便携、存储量大、互动功能强等特点。虽然数字阅读日益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但仍有很多读者钟情于纸质图书。纸质阅读是以人的视觉为主的多元文化审美过程,能够激发人们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体验和感知,读者翻阅纸质图书,体味个中细节的“悦”读感是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2]。近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电子书销售持续增长的同时,纸质图书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将是共生共存的状态。

2.读者对象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书籍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也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读者阅读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书籍装帧设计应紧随读者需求推陈出新。与此同时,由于读者群体日益细分,书籍也应针对不同读者和不同的阅读场合、阅读时间等进行不同的设计[3]。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读者的消费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线上线下消费渠道交融共生。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形成了线下线上两种消费渠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商品信息,做出即时消费决策,完成消费行为。这种消费方式的改变缩短了线上线下的距离,有利于线上线下两种消费渠道的融合,形成全渠道的销售方式。其次是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日益增强。随着越来越多的书籍通过网络销售,视觉成为读者想要解和购买书籍的要素之一,这种改变也迎合了当下知识快消费时代的读者需求,因此读者在接触图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封面视觉,然后才是图书手感、正文内容等因素。

3.设计手段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的创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新的排版和制图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Max等的运用使书籍呈现更加色彩缤纷、形式多样的审美风格。尤其在抽象类图书的设计上,新的设计手段能用抽象的形态来表达图书的设计理念,形成独特的美感来吸引读者。如笔者设计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图1)采用典型的中国画笔式表现江南园林,以墨色写就黑瓦屋顶,通过墨线与点面相结合勾勒出窗棂与白墙,寻找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设计语言。设计师只用了寥寥数笔,便使江南情调跃然纸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黑白与虚实对比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当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吴冠中说:“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4]运用抽象元素强化设计意识,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追求一种非具象的形式美感。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往往无法达到这种效果,而数字技术可将具象化图像变成抽象化的效果,使装帧设计成为图书表达内容和传递诗意的手段,表现独特的意境之美。

4.创作效率的变化在数字化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要将知识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动力,就需要高效的商业化创作效率[5]。数字技术为设计师的创意设计提供了更多支持,设计材料的多样化以及印刷水平的提高,也给设计师探寻新意、挖掘美提供了更大空间。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创作之初预览设计作品的效果,将意象的内容转变成具象的图像,还可以在设计和印制生产之间的良好转化,体现其超越传统设计技术的优势,使设计稿和成品之间的差距最小化,从而推动艺术的创新。一是生产过程的革新。数字技术的运用使书籍的装帧设计风格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突破了原有媒介的局限,而书籍材质和风格的变化又给读者带来更有新意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二是生产方式的创新。读者对图书的更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提升图书的生产效率与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二、数字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

1.数字化对审美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技术上,对技术所表现出的形式更感兴趣,这其实是对艺术和审美的一种弱化。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科技息息相关,科技也更加人性化。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产物,其所呈现的主体和对象也向科技化方向转变。数字化或者科技化让艺术审美不再为少数人所拥有,开始更加大众化。但这种泛艺术化的趋势,却使设计师更注重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希望给读者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从而忽视了图书设计理念的传达,导致其投入装帧画面效果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创意构思的过程。因此,在拥有数字化便利的同时,应该避免过度依赖技术,从而使书籍装帧设计缺乏文化内涵与创新。

2.书籍装帧设计审美的融合应该将技术与艺术并行,因为技术是实现艺术的手段,是将更多艺术呈现给更多人的渠道,而艺术则是赋予技术内涵的核心主体[6]。如果将技术比喻为汽车,那么艺术就是方向盘,把控汽车前进的方向。虽然技术创新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但却只有具备人文精神和艺术核心价值的作品才能永存。例如,虽然彩色摄像技术能让电影画面更具有质感,但电影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才是电影魅力所在。将同样的理念引入书籍装帧设计,可使数字技术与平面设计相融合,使书籍装帧设计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维度,更具表现力。数字技术成为书籍装帧设计不断发展和融合的动力,已经完全融入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装帧设计只有认真吸取和借鉴同类数字艺术形态的优点,如视觉传达艺术、3D设计、体验设计等,不断发挥艺术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更具有想象力的作品[7]。

3.书籍装帧艺术的蜕变数字技术已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创作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为设计师的各种创意思维提供了快速实现的路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一定程度上成为书籍“过度包装”的借口。书籍作为一种承载文化和信息的特殊商品,过度包装只会影响其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书籍装帧设计只有“因书制宜”,才能将图书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融合在一起,使书籍成为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产品。笔者设计的诗集《我们》(图2)曾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该书整体采用红与黑为主色调,封面采用深灰色绒布,庄重简洁,手感舒适。该书文字用中英双语版式排版,版面舒展,页码处的一点红色,给书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质。整本书设计平实、自然,没有夺人眼球的视觉冲击,也没有复杂的印制工艺,整体装帧与图书内容紧密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三、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趋势

人类通过书籍来传播和沟通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8]。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起源于清末民初,经历了近200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书籍除了具备信息传递功能外,还具有装饰、收藏功能乃至奢侈品的特征。数字阅读虽然给传统纸质图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纸质书独有的阅读感受和收藏价值却是高科技无法取代的。粗制滥造的纸质图书会随着数字化发展而被淘汰,但设计精良、富有创意的精品图书则会在时间的冲刷下得到重生。因此,纸质图书必须不断提升和创新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属性,打破传统的桎梏,才能不负数字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数字化背景下,书籍装帧设计将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书籍装帧设计将更具时代性。现代设计的特点是审美意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巨大的改变,新的书籍装帧设计形态也会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出现。第二,高技术、高工艺的书籍装帧设计会越来越多。目前的书籍装帧设计已经具备较高的工艺和技术水平,但是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新的表现形态不断涌现,更多的特殊材质将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第三,书籍装帧设计将更加注重受众体验,创造新的装帧理念,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由于书籍同时兼备文化与商品属性,必须满足读者的实用需求以及欣赏品位和趣味。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应该在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蜕变,在直面和接受数字化所带来的挑战和碰撞中寻找一条符合现代装帧设计审美特质的道路,通过市场来筛选符合大众审美和读者需求的设计作品。如此,书籍装帧设计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红英.数字技术对装帧设计的影响[J].作家,2008(24):259.

[2]常红岩.数字时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趋势[J].作家,2014(16):221-222.

[3]闫会恩.数字化时代下的书籍装帧设计教学新举措[J].同行,2016(2):78-80.

[4]陈祥芝.浅析吴冠中作品中形式美的传承[J].中华少年,2017(29):254-255.

[5]高坚.数字技术背景下书籍装帧的美学回归[J].编辑之友,2018(3):100-102+112.

[6]汤海汛.美学文化影响下中国书籍装帧设计风格的流变[J].艺术品鉴,2019(18):272-273.

[7]柳林,赵全宜,明兰.书籍装帧设计(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8]赵树旺,张昭.数字化时代出版美学的继承与创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34-137.

作者:胡苨 单位: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