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数字素养教育全文(5篇)

数字素养教育

第1篇: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素养;艺术教育;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

一、数字素养介绍

(一)数字素养教育渠道

数字素养就是在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参与过程中,自主、自由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的一种能力。然在数字素渠道中,不但包含显性教育方式,同时还具隐怀教育方式,也就是数字素养的融合性教育,把数字素养中的一些内容科学性的融入在学科教育中。数字素养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现正是教育领域全新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是各学科课程的全新延伸和扩展。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正大力研究数字素养和外语学科教育的融合。从数字素养层面来看,实施外语教学,能够在提升语言水平的同时,与数字素养进行有效融合[1]。

(二)数字素养特点

在各类学科当中,数字素养教育不但与语言学科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确切的说,其同艺术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应用数字媒介可以促进图像实现中心化,由此可以透出当下的社会文化实际现象,由此可以为图像及影像的意思表达提供高效的舒展平台。其中视觉素养是指数字素养其内在组成,然艺术形象特征则与此正好稳合;其二,传统艺术其在构设数字文体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数码摄影和传统性的绘画创作,及数字舞蹈和传统舞蹈,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其各自在本质上,均都属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其三,媒介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此数字素养包括了对数字媒介艺术的批判和理解。然对于数字媒介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原本便是艺术学科教学的主要意图。最后,将媒介素养引进到以往艺术学科教育,是很多国家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背景下,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时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举措。除此之外,对于教育实现信息化这一战略目标,也需将数字素养同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所以,需主动挖掘出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合的优良途径,由此更高效的促使学生数字能力和艺术水平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二、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育内容上

在国外数字能力理念前提下,我国相关学者构建了数字能力的模型。其主要由三层及要素所组成,包含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使用态度。其中一层,属于功能性任务,二层是所用对策水平的相应技能,三层组织技能应用的思维和态度。这一模型为艺术学科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高效应用数字素养奠定的方向性基础[2]。

1.结合学科学习目标来融入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科的具体学习目标,来实现引进数字素养中工具知识和技能层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来处理艺术学科学习中相应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其次,旨化学生对辅助学习工具及其特点和功能,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可以精准正常稳固的进行技术性操作。最后,栽培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工具来创设或是再创数字艺术的能力,及选用适合媒介实施传播的相应能力。如,可在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结全色彩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中搜集并下载供学习使用的一些数字图像,这样学生便可通过图像处理的一些较件,或是数码式绘工具来对原来的图像进行色彩的加工和优化,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中供学生相互分享和鉴赏[3]。

2.以艺术学科学习任务为核心合理引进数字素养

以艺术学科的学习任务和课题为依据,引进数字素养中的高级知识与技能级层的教育。首先,从艺术学科问题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正确要求学生在数字环境当中实施沟通,由此可以实现资源的相到共享;除此之外,栽培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为适合的媒介结合技术实施合作。如,艺术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视频会议和各网站工具,针对相应艺术问题来实施小组在线形式的讨论和交流;其次,栽培学生通过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用来进行艺术学习活动的能力,让其熟练的应用数字媒介来访问网络资源,并从中获得知识,由此提升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艺术教育主题或是问题来引进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习的具体主题,和有针对性的艺术问题,来合理引用数字素养中的应用态度层次,由此激发出学生个体创新、批判和自主性的思维。首先,合理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媒介和技术来实施艺术学科的创新。其次,栽培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批判形式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会数字艺术文本的各种分析方法,如批判性分析法,多元化分析法和语境化分析法;最后栽培学生合理应用数字媒介来实施艺术学习自主性能力,让学生在大量信息和动态数学学习条件下,为自己合理定位。如,在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资源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如想栽培学生个体辨识媒介和信息合理实用性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确定个人地位,来获取与应用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实际学习任务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数字媒介及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4]。

(二)教学模式上

1.双向学习模式的迁移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媒介信息量因此变得非常庞大,如此情况下,便需要媒介素养教育不但需清楚其作用,还需要学会怎样使用,由此栽培学生在了解媒介的前提下,学会娴熟使用的能力。为此,学习迁移便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方法。确切的说,媒介教育主要目标便是为迁移而实施教育。就是利用媒介教育其系统化的训练模式,让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及认识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及思维合理的应用于处理传播期间的各类问题,由此灵活多变的合理应用。学习迁移法,为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间实现统一和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础[5]。

2.双重创作的有效结合

媒介创作方式就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现时期这一方法被国外很多国家应用。其属于一种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操作过程的体验,由此辅助学生独立参加媒介文本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包含录制影像、拍摄照片、制作幻灯片、网页设计制作等。在对媒介文本的分析和评判前提下,利用对媒体使用及创作活动的真实体验,来加深理解媒介和文本,由此有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除此之外,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参与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法上对两者路径进行有机融合,便属于双重创作融合,就是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中,对艺术文体的创作活动和数字媒介的文本创作活动进行高效的整合,由此达成两种创作的有效融合。

(三)教师层面

1.将数字素养当作艺术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技能

让教师充分认清数字素养是艺术教师教育需具备的重要技能。阻碍数字素养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自身数字素养水平便是众多原因中的一种。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数字素养属于现时期艺术教师需正确面对的一项挑战。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然相对来说,一些教师正经历向数字化技术和理念不断迁移的过程,这对于数字媒介、智能信息技术、资讯技能、思维方式等仍需不断学习与适应。

2.艺术教师积极提升自我数字素

艺术学科的教师需积极的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由此对数字媒介和数字化环境与其文体特点进行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期待能够有效解决由于数字移民身份而产生的不适性和阻碍性,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从中找出与学生实施高效对话沟通的能力和水平,由此更好的适应数字时代下师生关系,这一举措与新时期教学模式需求非常相适。艺术学科的教师在所实施的提高自身数字素养的众多途径中,除进行自我学习以外,还需固定时期的参与数字素养的相应学习,通过专业数字素养教育机构所实施的系统并且深入的学习,在培训人员的辅助及引导,充分学习数字理念知识,同时掌握相应的媒介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操作技能,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

(四)学生层面

首先,培养学生艺术学习中数字工具与技术使用意识。学生需在艺术学习中培养,合理应用数字工具及信息技术的积极意识,结合自己艺术学习的具体特点,积极通过相应新媒体及新技术来实施新形式的学习,如移动式学习、泛在式学习、定制在线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创作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其次,学生尝试从不同资源环境下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应试着在不同教学资源的环境下搜集艺术教学资源,如此操作不但会让学生得到较大成就感,让自己需要能够更好的与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技术服务相适,由此实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化,不再仅限制在以往艺术教学的被动式学习。而且如此操作,还可锻炼自我通过数字化获得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准确为自己定位,不断提升信息获得和控制能力。

三、结语

总体来说,在现时期数字媒介时代下,数字素养现已成为新时代下人们需具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之一。在互联网+教育的前提下,数字素养也被确定为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素养,其属于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必须对数字素养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融合加强关注和研究。如果不但能够实现综合教学,还可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牛阿娜,鲁士发.数字素养视角下欧洲创新外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25-129.

[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欧阳友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22.

第2篇: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素养;艺术教育;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

一、数字素养介绍

(一)数字素养教育渠道

数字素养就是在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参与过程中,自主、自由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的一种能力。然在数字素渠道中,不但包含显性教育方式,同时还具隐怀教育方式,也就是数字素养的融合性教育,把数字素养中的一些内容科学性的融入在学科教育中。数字素养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现正是教育领域全新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是各学科课程的全新延伸和扩展。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正大力研究数字素养和外语学科教育的融合。从数字素养层面来看,实施外语教学,能够在提升语言水平的同时,与数字素养进行有效融合[1]。

(二)数字素养特点

在各类学科当中,数字素养教育不但与语言学科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确切的说,其同艺术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应用数字媒介可以促进图像实现中心化,由此可以透出当下的社会文化实际现象,由此可以为图像及影像的意思表达提供高效的舒展平台。其中视觉素养是指数字素养其内在组成,然艺术形象特征则与此正好稳合;其二,传统艺术其在构设数字文体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数码摄影和传统性的绘画创作,及数字舞蹈和传统舞蹈,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其各自在本质上,均都属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其三,媒介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此数字素养包括了对数字媒介艺术的批判和理解。然对于数字媒介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原本便是艺术学科教学的主要意图。最后,将媒介素养引进到以往艺术学科教育,是很多国家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背景下,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时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举措。除此之外,对于教育实现信息化这一战略目标,也需将数字素养同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所以,需主动挖掘出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合的优良途径,由此更高效的促使学生数字能力和艺术水平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二、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育内容上

在国外数字能力理念前提下,我国相关学者构建了数字能力的模型。其主要由三层及要素所组成,包含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使用态度。其中一层,属于功能性任务,二层是所用对策水平的相应技能,三层组织技能应用的思维和态度。这一模型为艺术学科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高效应用数字素养奠定的方向性基础[2]。

1.结合学科学习目标来融入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科的具体学习目标,来实现引进数字素养中工具知识和技能层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来处理艺术学科学习中相应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其次,旨化学生对辅助学习工具及其特点和功能,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可以精准正常稳固的进行技术性操作。最后,栽培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工具来创设或是再创数字艺术的能力,及选用适合媒介实施传播的相应能力。如,可在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结全色彩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中搜集并下载供学习使用的一些数字图像,这样学生便可通过图像处理的一些较件,或是数码式绘工具来对原来的图像进行色彩的加工和优化,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中供学生相互分享和鉴赏[3]。

2.以艺术学科学习任务为核心合理引进数字素养

以艺术学科的学习任务和课题为依据,引进数字素养中的高级知识与技能级层的教育。首先,从艺术学科问题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正确要求学生在数字环境当中实施沟通,由此可以实现资源的相到共享;除此之外,栽培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为适合的媒介结合技术实施合作。如,艺术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视频会议和各网站工具,针对相应艺术问题来实施小组在线形式的讨论和交流;其次,栽培学生通过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用来进行艺术学习活动的能力,让其熟练的应用数字媒介来访问网络资源,并从中获得知识,由此提升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艺术教育主题或是问题来引进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习的具体主题,和有针对性的艺术问题,来合理引用数字素养中的应用态度层次,由此激发出学生个体创新、批判和自主性的思维。首先,合理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媒介和技术来实施艺术学科的创新。其次,栽培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批判形式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会数字艺术文本的各种分析方法,如批判性分析法,多元化分析法和语境化分析法;最后栽培学生合理应用数字媒介来实施艺术学习自主性能力,让学生在大量信息和动态数学学习条件下,为自己合理定位。如,在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资源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如想栽培学生个体辨识媒介和信息合理实用性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确定个人地位,来获取与应用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实际学习任务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数字媒介及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4]。

(二)教学模式上

1.双向学习模式的迁移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媒介信息量因此变得非常庞大,如此情况下,便需要媒介素养教育不但需清楚其作用,还需要学会怎样使用,由此栽培学生在了解媒介的前提下,学会娴熟使用的能力。为此,学习迁移便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方法。确切的说,媒介教育主要目标便是为迁移而实施教育。就是利用媒介教育其系统化的训练模式,让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及认识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及思维合理的应用于处理传播期间的各类问题,由此灵活多变的合理应用。学习迁移法,为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间实现统一和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础[5]。

2.双重创作的有效结合

媒介创作方式就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现时期这一方法被国外很多国家应用。其属于一种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操作过程的体验,由此辅助学生独立参加媒介文本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包含录制影像、拍摄照片、制作幻灯片、网页设计制作等。在对媒介文本的分析和评判前提下,利用对媒体使用及创作活动的真实体验,来加深理解媒介和文本,由此有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除此之外,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参与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法上对两者路径进行有机融合,便属于双重创作融合,就是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中,对艺术文体的创作活动和数字媒介的文本创作活动进行高效的整合,由此达成两种创作的有效融合。

(三)教师层面

1.将数字素养当作艺术教师所必备的

一项技能让教师充分认清数字素养是艺术教师教育需具备的重要技能。阻碍数字素养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自身数字素养水平便是众多原因中的一种。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数字素养属于现时期艺术教师需正确面对的一项挑战。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然相对来说,一些教师正经历向数字化技术和理念不断迁移的过程,这对于数字媒介、智能信息技术、资讯技能、思维方式等仍需不断学习与适应。

2.艺术教师积极提升自我数字素

艺术学科的教师需积极的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由此对数字媒介和数字化环境与其文体特点进行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期待能够有效解决由于数字移民身份而产生的不适性和阻碍性,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从中找出与学生实施高效对话沟通的能力和水平,由此更好的适应数字时代下师生关系,这一举措与新时期教学模式需求非常相适。艺术学科的教师在所实施的提高自身数字素养的众多途径中,除进行自我学习以外,还需固定时期的参与数字素养的相应学习,通过专业数字素养教育机构所实施的系统并且深入的学习,在培训人员的辅助及引导,充分学习数字理念知识,同时掌握相应的媒介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操作技能,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

(四)学生层面

首先,培养学生艺术学习中数字工具与技术使用意识。学生需在艺术学习中培养,合理应用数字工具及信息技术的积极意识,结合自己艺术学习的具体特点,积极通过相应新媒体及新技术来实施新形式的学习,如移动式学习、泛在式学习、定制在线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创作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其次,学生尝试从不同资源环境下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应试着在不同教学资源的环境下搜集艺术教学资源,如此操作不但会让学生得到较大成就感,让自己需要能够更好的与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技术服务相适,由此实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化,不再仅限制在以往艺术教学的被动式学习。而且如此操作,还可锻炼自我通过数字化获得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准确为自己定位,不断提升信息获得和控制能力。

三、结语

总体来说,在现时期数字媒介时代下,数字素养现已成为新时代下人们需具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之一。在互联网+教育的前提下,数字素养也被确定为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素养,其属于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必须对数字素养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融合加强关注和研究。如果不但能够实现综合教学,还可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牛阿娜,鲁士发.数字素养视角下欧洲创新外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25-129.

[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欧阳友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22.

[3]王佑镁,杨晓兰,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24-29.

第3篇: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1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

数字媒介就是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数字媒介素养是指在各类数字媒介环境下,对数字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2010年美国阿斯彭研究所联合奈特基金会共同《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定义数字媒介素养为全面参与媒介发达、信息化社会必需的综合能力,包括应用、分析与评价、创造、反映、行动五个方面的能力。

2当代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校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现状展开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种类,接触数字媒介信息的方式与使用情况,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对数字媒介的依赖程度,对数字媒介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1)使用种类

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有手机、电脑、电视、电子报刊、数字图书馆、广播等,其中手机使用率最高100%,其次是电脑使用率96.5%,然后是电视使用率34.1%

(2)接触方式

大学生接触数字媒介的主要方式有公众微信平台、微信、QQ、微视频、支付宝、淘宝、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中微信、QQ使用率最高,达100%,其次是淘宝、支付宝使用率达75.3%,百度搜索引擎使用率达89.3%,微博相对使用率较低3.1%。

(3)使用目的

大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有娱乐、交友、购物、了解朋友动态、浏览网络资讯、学习、表达个的观点等,其中出于娱乐目的的学生最高达92.1%,网络购物的学生也达75.3%,交友、了解朋友动态的占84.5%,而基于学习需求使用数字媒介的学生只有30.2%,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是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

(4)依赖程度

非常严重,尤其是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平均达14小时/天,走在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也就是说除了睡觉,他们的手机基本不离手。

(5)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对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理想,其中对数字媒介基础知识,如各类数字媒介的发展历程了解的只有4.3%、对数字信息的采编与方式了解的只有5.3%,常用工具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好50.2%,图片处理软件、网页编辑软件掌握情况不理想不到6%。

2.2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数字媒介知识有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数字媒介知识整体有待加强。数字媒介知识是大学生正确运用数字媒介的基础,不熟悉数字信息的建构过程,影响学生对某些网络现象的理解和对数字信息内容的鉴别。调查发现,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只有《计算机应用》,主要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而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像处理、视频编辑与处理、信息化办公软件、微信、QQ、专业检索工具等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使用情况很不理想,数字技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影响学生对数字内容的传递、创建与运用效果。

(2)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

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提升完善自我,成为社会正确舆论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有用人才,因此运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应是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远超成年人,但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聊天、交友等,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不到其上网时间的十分之一,数字媒介不但没有帮助其学习,反而影响其学习,这是目前学生运用数字媒介素养最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督与引导。

(3)信息检索与提炼能力有待提高

数字时代如何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利用恰当的方法,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将信息合理分类、管理并提炼出自己需要的资源,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亟须培养,普遍只会用百度、Google大众搜索引擎,基本不会用知网、万方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学院的电子图书基本不阅读,专业论坛以基本不上,不会通过专业检索工具和学术数据库查阅专业学习资源。另外,检索信息的关键词表达方式不专业、不精准,导致难以检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更别说通过查阅到资源后精准的提炼出自己想要的资源,而且大学部学生在进行信息检索时常常会偏离初衷,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最终上网的时间都花在休闲娱乐上,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4)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时代数字资源丰富了,但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对网络问题的认知不全,对问题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信息真伪性的探究,缺少理性与批判性思维。大学生作为数字媒介的使用生力军,如果缺少对一些数字资源和网络舆论批判性的态度和思维,导致不能有效地解读数字信息,辨清其中所暗含的某些因素,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和舆论牵制。大学生良好的数字媒介道德意识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营造健康数字媒介氛围的重要条件,所以应强化大学生的数字媒介道德观念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其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

3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策略

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全面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例如美国2010年制定了《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推动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该计划建议从学校教育、社区数字媒介素养培养建设、数字媒介培养的学习资源、家长和利益相关者组织参与数字媒介素养培养活动等四个方面建设全面覆盖的数字媒介素养培养体系。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兴起阶段,培养体系还待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数字媒介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指导,使大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引下,做一个高素质的数字媒介资源的使用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1)学校层面,加强教育,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

高校应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好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具体的实施方面:首先,搭建好数字媒介运用与传播的硬件平台,其次,建设MOOC、微课等数字媒介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数字媒介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风。课程开设方面可以专门开设《数字媒介素养》公共课,也可以把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公共必修课,就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开展媒体教学。比如,2018年的“长春疫苗事件”“空姐滴滴遇害案”“夏大女研究生亲日辱华事件”等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讨论,进行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媒体的基本知识、产业属性,理解媒体的作用,培养数字媒介思维能力,避免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学会利用数字媒介工具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再创造、再传播。

(2)社会层面,多方联动,建设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的环境

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应仅局限于校园的教育环境,应发挥政府部门与社会的作用,为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搭建有利平台。首先,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观念认知与普及,推进社会不同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例如,公益讲座、媒体知识竞赛,媒体制作技能竞赛等。其次,加强技术监管,保障各媒介监管法规的执行。控制数字媒介平台上散播谣言、违法销售等不良行为。再次,作为主要传播作用的公众传媒应立足责任本位,减少对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和对偏激行为的报道,用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引领大众,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数字媒介环境。

(3)个人层面,自我教育,自主提升数字媒介素养

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能仅靠教师教育,更主要是学生要自主培养。第一在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提升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及学校学习资源,主动学习,提升数字信息的使用、创建与传播技能。第二在数字信息获取方面,首先要鉴别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合法,不要盲目跟从被人利用,其次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要谨言慎行,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在使用情况自我约束方面,在使用数字媒介获取资源过程中,要重视行为与目标的契合度,如在检索信息时,所浏览的信息是否为了完成检索目的,不要让自己陷入浏览无关信息的漩涡当中。同时,审视自己的使用行为,思考使用行为对自己有何帮助,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养成健康使用数字媒介的习惯。

4总结

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抓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同时政府、社会提供力量支持,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字媒介素养提升环境,大学生自身要自主有意识的提升个人数字媒介素养。通过多方的协同努力,让大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字媒介理论和技术知识,能有效抵御不良数字媒介信息的影响,增强对数字媒介信息的批判和鉴别,同时能自觉遵守数字媒介相应道德伦理规范,学会利用数字媒介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

[2]岳宇君,张耀珍.微媒体时代青少年数字媒介素养建构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2017(10).

[3]李新房,陈烽等.数字媒介素养概念辨析及培养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

第4篇: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数据素养;教育模式

一、数据素养教育的源起及内涵

数字科学技术正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面临着海量数据爆炸增长的趋势,人们需要具备基本的数据理解、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更深层次地可以理解为数据素养这项能力对于人们的发展可以和识字能力相同。因为能够识字、能够阅读、能够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因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数据素养这项能力的进步会像识字能力一样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1-2]。数据素养是在时代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数据素养可以看作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分支和延伸[3],从概念来讲,现在还处于不断被定义的过程,最初是在美国教育界提出并逐渐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内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核心要素可以从四个维度界定:数据意识、数据读取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挑战。数据意识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的敏感度、数据信息的有效准确度、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意识;数据读取运用主要是合理利用多种方法和技巧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需要的数据;数据分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数据挑战主要是在数字化环境下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对数据的认定、解读和表达,通过数据分析支撑观点和辅助决策,最终达到对数据进行交流和共享,提升终身学习生活效率,开展协同创新。数据素养教育就是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来提升这种数据处理能力的一种素养性教育,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4]。理论性教育更偏重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课程讲授的方式和课程的开放程度;实践性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化社会发展特征、判断个人现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异、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和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数据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据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被国家纳入国民教育课程的体系之中。在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要做到教育的前瞻性,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科学地信息教育和培训,为今后的自我学习、科学研究和工作就业做好基础准备。国外的数据素养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数据素养培养模式,美国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数据素养教育模式,形成了以政府机构服务、教育系统培养、社会力量介入的培养体系;欧洲的数据素养教育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多机构协同参与的教育模式,教育系统和图书馆主要承担了数据素养教育的主要培养工作[5];英国和澳大利亚主要由政府推动,实现政策引导,构成由高校、研究机构和图书馆等行业协会组织多方协同的教育和实践培养模式;日本的教育模式与欧美国家相比,具有独特的方式,更加注重在实践基础上的自主接受教育的模式。我国的数据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多维度的教育框架。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相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狭窄,而在当前互联网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工具和信息表达能力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检索课程尚需扩展和融合。高校数字媒体平台建设差距较大,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高校在实践创新课程中尚没有相关对数据培养能力课程要求,建立相应的考核、鼓励和评价机制。

三、我国高校开展数据素养教育的模式

随着数据收集和数据共享成为常规,数据分析已经成为社会、政府、商业都离不开的指标,技术和数据将给我们带来许多目前还没有名字的新机遇和未来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在新环境中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未来的高校数据素养教育模式要与新的技能要求保持一致,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升个人对数据阅读与使用的自信心。

(一)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引领式教育模式。学校是数据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配合社会和家庭,形成数据素养的教育体系。从社会需求来看,2018年数据分析公司Qlik针对数据素养发起对全球11000多名员工工作者的调查,其中有1050名受访者来自国内,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的数据素养水平与法国(12%)相当,仅高于日本(6%),大部分中国员工欠缺这种数据处理能力[6]。当前社会数据素养越高的人,在职场上的职业可信度越高,职业发展的越好。随着中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的数据素养教育会逐渐得到重视,学校要紧跟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加强数据素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高校要建立符合学生成长环境和需求的数据素养框架,让学生具备一种阅读、处理、分析和辩论数据的能力。框架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个体的数字技能,从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进行教育和评估。例如建立初级阶段的数据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注重激发学生的技术兴趣,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培养数据读取运用和分析的中级技能,让学生尽量去了解当前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发展的状况,将实用的技术工具交给学生,让他在没有太多专业基础的同时快速掌握各类数字工具的使用方法,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高级阶段,学生能够具有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来完成具体的数据分析工作,提升个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育模式。高校从教育对象方面来看,伴随新一代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有着天生的信息技术优势,他们喜欢使用智能设备,喜欢用虚拟社交网络结交朋友,倾向于用微软件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了确保这些“数字土著”中的高校学生具备数字胜任力,规范使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数字社会的积极参与者,高校要根据当前学生学习特点设计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多样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MOOC和SPOC等课程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重点设计课程,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引导学生更多接触数字化资源,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在教育课程内容方面,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学生的数据素养能力逐渐成为个人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基础,这种技能不是一种“拥有就好”的技能,而是他们在未来社会竞争的关键性技能。以往学生的求职简历都会把熟练使用微软办公软件放在简历上作为计算机的能力,而现在需要的是更高级的数据处理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培养过程,更新课程内容,将数据素养方面的课程放入到主流课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熟悉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综合性课程,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

(三)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嵌入式培训模式。图书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机构,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数据素养培训组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教育培训的专业人员和智慧化教学的环境。高校图书馆要与学校搭建一个嵌入式教学课程培训的模式,围绕数据能力的培养设置培训课程内容和方式;鼓励引导馆员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字化工具,建立交互式学习空间,提升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信心,同时帮助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数据素养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字化资源。

四、结语

数据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公共教育课程培训体系之中,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改革为高校开展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教育资源和实践基础,这正是高校数据素养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高校要顺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对数字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帮助学生向更了解的数据社会转变。

参考文献

[1]乔玉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现代教育装,2014(16):6-8.

[2]TECH2IPO创见.数据素养在21世纪像识字那么重要[EB/OL].[2018-06-22].

[3]周志强,王小东.大学生数据素养提高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09):79-84.

[4]何蕾.《国际图联数字素养宣言》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8(06):44-48.

[5]许欢,尚闻一.美国、欧洲、日本、中国数字素养培养模式发展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6):98-106.

第5篇: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人才培养

进入数字时代,无论教育模式还是资源建设都与传统教育迥异。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不仅需要获取传统教育中技术能力知识与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内容。因此,培养公民利用批判性思维与开放性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使用技术的能力就成为新时代提升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方式,而相关的教育内容与数字素养教育密不可分[1]。现阶段,高专师范生仍是乡村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尤其在众多贫困地域、偏远山区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数字时代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在获得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不应忽视其数字素养的引导教育。

一、数字素养概念及维度分析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数字素养是以色列学者Y.Eshet-Alkalai在1994年首次提出[2]。1997年美国学者PaulGil-ster正式以术语形式提出了“数字素养”的概念,他认为数字素养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以及超文本阅读对数字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系列技能,即理解及使用通过计算机显示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能力[3]。此后国内外学者陆续对数字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综合而言,数字素养所呈现出的是数字环境中的综合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批判性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方式以及思维对信息进行发现、获取、选择、分析、理解、创造和评价的技能和素养[4]。

(二)数字素养的内容维度。高专师范生所具备的数字素养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学生学习活动中数字技术的使用情况,也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情况。该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创造能力、信息安全能力、信息解决能力以及信息道德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够利用数字环境中数字资源和使用信息化工具浏览和检索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保存,并能对信息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与管理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阐明自己的信息需求;登录访问相应的网站进行检索、搜集相关信息;能够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手段查找、提取、保存及管理有用信息。2.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能够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沟通与协作,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遵守数字环境相应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具体体现为:能够使用不同的数字化产品设备和相应的应用程序软件进行沟通交流: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与团队协作;在法律、法规及相应行为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对新闻、知识和资源进行传播和共享;在数字化环境中寻求自身发展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将新信息资源与知识融入到自身认知体系的能力。3.信息创造能力。信息创造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能够整合现有的知识、内容和资源生成、创建和编辑数字内容,并采用合适的形式对新内容、新知识进行传播与输出。具体体现在:能够利用数字环境中的数字媒体和技术手段进行自我创建或完善他人的内容;在应用版权和知识产权许可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数字资源进行优化。4.信息安全能力。信息安全能力是指在网络中使用信息技术时应具备相应的防范意识,能够采取安全可控的措施保护自身在数字环境中数据与隐私等能力。具体体现在:能够保护自身的数字设备与数据内容;对来自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威胁有基本的认识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网络活动中具有较强的隐私安全防护意识。5.信息解决能力。信息解决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和创新使用信息化工具,运用数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21(20)9字化的手段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对数字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确认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尝试解决;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工具、方案以及媒体解决实际问题;了解自身在数字环境中的不足并能寻求合适的数字化手段和方式进行解决。6.信息道德能力。信息道德能力是指在数字环境中进行网络活动中具备基本信息判断与辨识能力,遵循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社会活动中尊重、理解他人;对有害信息具有质疑与判断能力,不主动宣传与传播有害信息;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具备文明素养与自控能力。

二、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影响因素

互联网时代,数字素养作为数字公民的基本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对高专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高专师范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其数字素养的高低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个体特征差异影响。在数字环境中,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的高低与个体差异显著相关,这些差异包括性别与专业。其中,性别与高专师范生的数字素养综合水平、信息创造能力、信息解决能力显著相关。相对于女生,男生对于计算机的自我效能感更高[5],使用技术的态度比女生更积极[6],男生在面对数字环境中的问题时,更倾向于使用技术以及自我解决,而女生的信息创造能力又好于男生。高专师范生的专业与信息解决能力之间显著相关。由于数字素养是依托于信息技术而诞生的,其发展离不开对前沿技术的支持,而文科性质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人文性、情景性,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明显低于立理科性质的学科。理科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文科生,因此理科生在数字技术的使用上好于文科生。一方面专业特点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频率,进而影响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性别也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差别存在一定影响。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男生超过一半会选择理工科专业,女生大多选择文科性质的专业。

(二)家庭状况水平影响。高专师范生的家庭常住地域与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安全能力、信息解决能力之间有明显的关系。家庭常住省会、直辖市的学生信息安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解决能力好于常住在乡镇、县、县级市和地级市的学生。家庭常住地域能够部分地反应出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也部分地影响了学生信息技术的接触程度,进而影响其数字素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素养水平存在城乡鸿沟,城乡鸿沟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拥有量、互联网普及率、传统信息产品等方面。此外,在进入大学之前部分家长对网络的态度消极,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数字媒介的使用程度、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三)高校引导教育影响。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是极为重要,高校的引导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字素养的综合水平。一是缺少对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重视。很多高校缺少对数字资源库、教学平台等的丰富与建设;二是缺少合理的课程设置。数字素养课程没有得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重视程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式依然落后与陈旧,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重视程度不足;三是教师缺少高水平的数字素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目标的形成;四是缺乏完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由于专门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高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缺乏可持续的投入。

三、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其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不仅依靠高专师范生个人努力,还需要高校、教师、家庭协同配合,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高专师范生的数字素养。

(一)提升高专师范生自身数字素养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数字素养的要求已是必不可挡的趋势,数字素养直接影响高专师范生运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也制约其学习生活中借助信息技术而获取的知识。因此,高专师范生要学会接受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各项活动,探究创造性使用技术的方法,能够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结合专业特点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实现对知识和资源有效建构与利用。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风气的侵蚀,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和网络中的各项行为规范准则。增强数字化环境中学习自主性和求知欲,具备利用不同数字媒介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提升自身应用水平。

(二)创建数字化学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相关工具应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同时也能提升通过使用工具来进行服务的观念与意识。父母作为与子女联系最紧密的人,对子女影响深远。目前,大部分家长对新知识和产品的接收能力较差,思想也相对落后与保守。想要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培养,家长应转变自身观念,鼓励和支持子女了解和接触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并努力尝试和接受新知识新产品,了解使用相关工具和网络行为的法律规定。面对网络风行的各类难辨真伪的信息,家长要不断对子女进行适时的教育,来提升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与警觉。同时父母和子女还应加强沟通与探讨,适当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双方数字素养的进步与提升。

(三)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数字素养。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关于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系统培训及交流研讨,自觉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并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服务教育教学。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所教授的课程中,并根据实际情况来丰富与延伸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加强高校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建设。高校作为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有责任与义务为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是打造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库。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并逐渐开始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必须加强重视信息资源库的开发应用;二是强化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重要集聚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和提升的重要资源。在建设过程中要完成确立性能较高的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并丰富阅览室检索功能。持续丰富与扩充相关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促成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三是建设与开设数字素养课程。根据高专师范生的特征,开设数字素养相关学科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增加信息道德、信息评价等内容。并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中融入数字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文建.英美数字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8,3:87~95

[2]肖俊洪.数字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6,5:32~33

[4]罗琳.基于微课视角的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9,4:115~1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