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经济培训范文

数字经济培训全文(5篇)

数字经济培训

第1篇:数字经济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劳动力就业制造业

一、引言

当代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的统计数据,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0年约39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9%。数字经济的产值增速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形态,进而影响着生产关系,使生产要素投入发生着新的变化。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及其背后的劳动力就业也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就业稳定和就业结构优化的问题,既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进步。鉴于工业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从国家到各地政府均在加强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设备投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制造业就业变化便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以及制造业迈向规模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就业形势持续变化。其中,尤其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等使用成本快速下降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为深刻。诸多学者就该课题从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研究,Acemoglu(2014)利用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研究得出,每千名工人中的机器人数量增加一个单位,就业人口比例就会下降0􀆰2个百分点。邵文波(2015)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得出,随着数字资本成本下降,制造业数字资本投入加大,出现了数字资本替代劳动力投入,进而导致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数量降低。蔡啸和黄旭美(2019)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得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会显著降低制造业劳动力占比,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提高1%,将使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0􀆰142%。孟园园和陈进(2019)对我国所有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同样得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就业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加速推进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受其影响出现的就业总量和各维度就业结构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就业总量变化情况

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16-59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接近9亿,全部就业人员是7􀆰7亿,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庞大的就业人群带来的就业问题关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就业也是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中,政府放在首位的工作均为保就业。如图1所示,在2003-2013年间,我国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从10970万人增长到18108万人。制造业城镇就业人数从2003年的2980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5258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对稳定,占比27%-29%。但在2013年之后,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略有下滑,总人数下降到2019年的17162万人。值得关注的是,结合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制造业产业就业人数为5258万人,而2019年为3832万人,期间减少了1426万人,制造业占总就业比重也下降到22􀆰33%,下降趋势明显。从我国劳动力就业总量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并没有显著影响总体就业水平,但对制造业就业总量产生了深刻影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总结发达国家的经济规律和历史经验不难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具有制造业产值高占比的发展特征,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强国的发展,都得益于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的支撑。因此,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就业受到突出影响的代表产业,其变化情况值得深入分析。

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一)不同技能就业占比变化情况

从我国学者的既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一种是从科研人员数量及占比角度进行划分,科研人员代表高技能劳动力,科研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作为低技能劳动力;另一种是从劳动力的受教育多寡如学历或受教育的年限等进行区分,被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的技能,参照我国学者研究的思路,一般将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认定为低技能劳动力,高中、中专学历人员认定为中等程度技能劳动力,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被认定为高技能劳动力。下面,本文将从这两种分析方式对制造业的劳动力技能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首先,看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科研人员数量变化与占比情况。从图2可知,2011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科研人员从业数量为238万人,2019年这一数字增至426万人,期间年均增速为13%。同期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就业总人数从8053􀆰96万人下降到7116􀆰28万人。因此,科研人员就业占比持续上升,从2011年的2􀆰96%上升到2019年的5􀆰98%。其次,本文从制造业就业人员学历构成角度进行分析。三种学历构成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制造业中技能劳动力占比相对比较稳定,2011年以来,基本维持在24%左右。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在显著下降,从2011年的65􀆰23%下降到2019年的60􀆰62%;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从2011年的11􀆰47%,上升到2019年的17􀆰31%。从学历构成结构上看,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学历结构向高学历占比提升的方向发展。因此,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数量变化的影响,从技能角度出发主要是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二)不同性别就业占比变化情况

制造业是对我国女性就业人员吸纳最高的行业。2019年我国城镇单位女性就业总人数在6684􀆰2万人,其中,女性在制造业就业人数达到1445􀆰1万人,占比达到21􀆰62%,远高于教育、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其他行业。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女性就业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从城镇单位制造业女性劳动者就业人员数量和占比数据来看,2014年女性就业人员数量达到最高点之后,城镇单位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数量和占比持续下降,就业人员从2014年的2119􀆰3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1445􀆰1万人,减少了674􀆰2万人。2003年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制造业女性就业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43%下降到2019年的37􀆰71%。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女性就业影响深远。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女性劳动力占比持续下降,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着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平衡带来一定冲击。

(三)不同区域就业占比变化情况

一直以来,各地区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很大,由于不同区域制造业发展阶段和规模存在差异,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分布也在出现变化。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本文的研究目的,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包括: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贵州、内蒙古、云南、广西、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本文采用各省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就业数量占比均存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59􀆰95%上升为2019年的62􀆰56%,中部地区制造业就业占比从17􀆰97%上升为19􀆰37%。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占比存在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占比从7􀆰29%下降到4􀆰99%,下降幅度大,西部地区占比从14􀆰79%下降到13􀆰08%。因此,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区域差异看,产业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就业受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更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存在着显著影响。具体到我国主要产业来看,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对就业吸纳能力持续下降。进一步深入分析来看,高技能人员、男性群体的占比均在上升,低技能人员和女性群体占比在下降,说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利于女性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从不同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制造业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东北和西部地区制造业人员占比下降明显,说明了数字经济在不同区域不均衡发展背景下不利于经济水平偏低区域的劳动力就业。

(二)政策建议

第2篇:数字经济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出口贸易;影响

一、引言

我国出口贸易处于持续发展阶段中,伴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在影响着出口贸易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对于带动社会发展、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也明确提出了想要真正将中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就需要在传统出口贸易优势的基础上,充分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培养更多的竞争优势,使得出口贸易的发展更加顺畅。通过明确数字经济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适应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发展困难和机遇,进而能够对出口贸易方式优化升级。

二、相关概念概述

1.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使得数字经济对现有的社会经济形态重新塑造,而且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数字经济是信息技术与各生产行业相结合的融合经济形态产物,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点有所不同。数字技术在于社会生活、行业生产的融合是需要长期发展的,因此在每个阶段对于数字经济的认知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总的来说,数字经济指的是以信息和数据所搭建的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把信息技术和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到来,对于国家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以及产业格局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

首先,降低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数字经济是一种开发挖掘和收集数字信息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有效改变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以及发展手段,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其次,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生产资料转变成数据,新的生产力出现。在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支撑下,生产效率和生产数量也随之得到提升。最后,数字经济具有互联性、平台化、智能化的特征。数字经济不仅对于经济、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实现了数字技术本身的价值。当下5G技术、区块链、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的快速发展,突出了数字经济智能化的特征;另外数字经济的平台化特点讲更多的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关联,通过增强这些客户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数字经济本身的共享性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数字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字经济也使得各行各业的边界逐渐消失,使得各行各业也朝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的转型。

三、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1.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的是在发生交易行为时收集信息、合同签订、交易主体谈判以及相关教育制度的维持等所产生的具体费用成本。而与传统的出口贸易相比,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出口贸易的成本降低。(1)降低信息成本。信息成本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例如匹配成本和搜寻成本等。数字经济运用数据和信息作为根基来进行发展,在过去的出口贸易模式下,贸易所需要耗费的信息交换成本非常高,而且从达成交易意愿再到最终的实现交易要耗费大量的金钱、人力以及时间。但由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扭转了现有出口贸易模式。双方可以在线上进行沟通谈判。而且数字平台也提供了能够让贸易双方进行数据和信息收集的途径,将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有所下降。(2)降低支付成本。在商定合同细节与签订后,贸易双方则是进入了新的交易阶段中。传统教育中所使用的支付手段耗费的成本占据总交易价值的比例较高。数字经济也促进了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的出现,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拥有着快捷支付的功能,而且也有平台交易担保,这也将交易的成功率大大提升,促使交易风险有所下降。(3)降低传统规则性成本。我国数字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有的出口贸易规则改变,将原有交易规则所带来的附加成本降低。利用线上工具和平台精简原本所需要的审批、核查等各项环节。

2.增加规模报酬

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和企业的运行方式。(1)出现了新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数据,同时数据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字在参与生产过程中也促使传统产业能够与数字经济相互渗透和融合。数据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得到提升,因此在出口贸易中,提高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就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由于数据本身具有可重复利用、耐储存等多种特点,也使得其在出口贸易时减少了传统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不足,将现有的生产效率不断增强。(2)出现了新的运行方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与数字经济相互渗透和融合。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买方与卖方的需求供给都以数据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数字技术也在搭建做贸易的虚拟市场。而且,出口贸易中的服务和商品在实现数据化之后,存在着流动性和交易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的情况。(3)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数字经济也影响到了外贸企业的组织形式。为了能够顺应数字化的时展趋势,外贸企业要改革自身的管理结构和组织形式。企业的沟通交流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其成本不断下降,所节约出来的金钱和时间可以让外贸企业聘请更多的外贸人才,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外贸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也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得到下降,这也促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3.出口贸易市场得到拓展

(1)出口厂商方面。过去出口厂商受到传统出口贸易模式中的约束,会在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数字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为主的数字平台,就有效构建了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市场。交易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交换所需要进行交易的信息,而且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沟通。因此对于出口厂商来说,随着数字经济所应运而生的数字平台才能够对他们获取市场份额,找到合适的商品买方提供非常大的帮助。(2)贸易买方方面。出口贸易买方则可以应用数字平台完成订单支付,获取更多的交易信息。而且由于买方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买方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将自己的需求传达给厂商,这有效提升了出口厂商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出口贸易买方的购物体验增强。总的来说,数字经济本身具有高度共享性和扩散性便利了贸易的双方,扩展了出口贸易市场。

4.对现有的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1)货物贸易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国际分工将信息和数据作为了最主要的基础。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管理与整合现有的产业链,而且还能对产业的生产规模实现数字化,将各项产业优势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服务贸易结构优化。首先,数字经济突破了传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多种不足和限制,将原本无法开展贸易的服务内容纳入其中,使得服务到可贸易性增强;另外数字经济使得外贸企业将自身的核心优势发挥,为服务外包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最后,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增强现有的出口贸易的服务效率。

四、推动我国出口贸易数字化发展的策略

1.搭建出口数字化平台和服务体系

我国产业应当站在优化价值链的角度上考虑出口贸易,并构建起产品出口数字化平台,搭配相应的服务体系,进而能够促进我国出口贸易产品能够与数字经济实现进一步融合。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让外贸企业随时随地和客户进行深入交流,客户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反馈产品存在的问题,促使外贸企业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服务和产品质量。同时,搭配数字化的服务体系能够让企业将自身的出口贸易模式创新,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

首先,在高校中要把数字技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可以让人才不仅具备本专业的技能,而且还能具备较强的数字技术素养,在未来进入到外贸企业中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其次出口贸易企业应当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将从业人员的数字化素养增强。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来培养复合型外贸数字化人才。而且要针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的实际情况实行奖惩措施,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员工积极参与到培训之中。

3.强化政策引导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促使出口贸易企业实行转型升级,以此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但是,转型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大部分的企业,选择保守发展而规避转型。因此,政府要强化政策引导。首先设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险基金,积极应对可能转型失败的风险,减少企业所需要承担的转型成本;其次,要在税收和财政上给予企业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奖励;最后,政府要不断对现有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进行完善。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部分龙头出口贸易企业建设合适的数字App和平台,适应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4.建设数字安全监管体系

随着各行各业都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也导致监管对象更加复杂和多样。因此必须要建立起新的监管体系,来保证中国出口贸易的数字化到顺利发展。首先,要将现有的数字主权明确。通过建立起产业和数字技术跨界融合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责任和意识;其次,构建合适的隐私保护制度,能够促进出口外贸的长远发展;要将消费者的剩余范畴拓展,例如转换成本、选择以及锁定效益等多种内容,能够有效减少数字平台垄断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还要对中小出口贸易企业的权益进行保障。在数字经济中,中小出口贸易企业自身没有较大的话语权,而且生存空间也相对较小,不利于出口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中数据和信息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数字平台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有效传递了各种信息。总的来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出口贸易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例如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拓展出口贸易市场以及增加规模报酬等。这也需要出口贸易企业不断转变自身发展模式,通过建设数字化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培养数字化人才以及搭建数字化出口平台等多种方式,来保障我国的出口贸易能够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文彬.全球价值链视域下数字经济对我国制造业升级重构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2020(03):115-130,152.

[2]乔晓楠,陈云,郗艳萍.数字经济视域下的国际贸易格局与贸易规则新动向[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4):56-69.

[3]范鑫.数字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效率与贸易不确定性[J].财贸经济,2020,41(08):145-160.

[4]郭伟锋,贺静.数字贸易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10):132-133,170.

[5]范鑫.数字经济与出口: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21(02):64-76,135.

第3篇:数字经济培训范文

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所引导的自动化以及数据交换的广泛应用,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带来社会分工、要素配置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剧烈和巨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财政政策需要对数字经济的分配效应进行积极的预判和应对。

首先,由于数据要素占有权的高度不均衡、人工智能规模报酬递增、数字经济网络外部性等因素,使得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更加容易出现市场垄断。拥有数据和算法优势的企业更加容易获得市场力,对消费者、同业竞争者、上下游企业制定更加灵活和精准的市场战略,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并导致资本加速集中,加剧行业、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

其次,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在生产、服务领域的大量使用,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同时也给大量被替代的人工岗位带来了失业风险。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时期,人工智能所创造的工作机会不能在短时期超过它所取代的工作岗位。常规的人工手动、低认知、低技能的低薪工作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取代,非常规的高认知、高技能、高薪人才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不同技能的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工资待遇差距加大,收入不平等程度与机会不平等有可能对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

最后,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扩散和全面部署过程中,资本的扩张如果没有受到任何约束,它相对于劳动者的地位将变得越发强势,劳资关系将有可能越发不平等。这一点在平台经济的发展中已经显露端倪。以实现效率和利润为目标的算法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模式,工作变动更加频繁,稳定性更差,自营职业和合同工大量增加,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组织保护越来越弱。如果数字经济的数字红利严重偏向资本一方,那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面临不可忽视的社会成本。4在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上述挑战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政政策提出建议。第一,对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采用有区别的税收政策。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采用工业机器人或研发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并保护人工智能创新方向的多样性,增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考虑对大型龙头企业征收“机器人税”,削弱其行业的垄断地位,避免资本对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绝对控制。

第二,设立针对数字化转型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专项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技能工人的培训,以使他们更快掌握新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并进行职业调整。借助大数据及时更新就业数据,追踪需要进行技能培训的岗位,线上与线下培训模式相结合,尽快满足待业人员的学习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专项教育基金的收入来源可以是企业利润,也可以是来自高收入自雇者的所得税。

第三,完善更加精准和精细的社会保障体系设计,加强对数字化转型时期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很可能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就业的常态,由复杂算法和信息系统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和劳动薪酬支付,既弱化了劳动者对固定单位的组织联系,也弱化了政府对于劳资关系的监管。同时,已有的社会保障收益与成本的核算方式受到挑战,数字化转型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转移支付、社会保险新政策。

第4篇:数字经济培训范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我国数字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通过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扩大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简单介绍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出数字经济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为让数字经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提出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转变观念,提升整体数字素养;注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建设安全两手抓,保障农村数字化网络安全等措施。

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困境;路径

乡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固本之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赋予了农业农村发展强大的动力。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重塑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乡村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建成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

1内涵

1.1数字经济

所谓数字经济,就是通过大数据应用,识别各种有用的知识信息,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数字经济以各种数据资源为主要要素,包括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各种新兴技术,重塑了各种要素资源的利用方式,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1]。数字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3个方面。1)高速性。数字经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人们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信息传递和经济往来更加便捷,大大加快了信息处理的节奏。2)高度融合性。数字经济下,以往传统三大产业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相互融合的速度加快。3)直接性。数字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组织结构也趋于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组织存在的必要性,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

1.2乡村振兴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国仍然是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建设道路。

1.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速度加快,农村网民数量快速增加,这也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网络直播、微商、农村电商等推动了农村地区互联网营销的模式创新,减少了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形成了农副产品流通新业态。202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549.3亿元,而2016年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才8945.4亿元,短短几年时间取得跨越式发展,这也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最直观体现,说明数字经济在农村地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宏观上,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2018年,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的战略;2019年,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数字乡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2体现

2.1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数字经济背景下,通过加大乡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网络通信建设,不仅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还能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农业产业向智能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扩宽路径。如通过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业产销体系、农村电商平台,都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体现。

2.2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任何产业的发展,人才都是关键。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引领和支持,乡村人才供需的矛盾也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优途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农村地区的营销渠道,提供了便捷的客户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通过互联网,在农村也可以接受最先进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提高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低成本和低门槛的创业就业机会,有利于减少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3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要走文化兴盛的道路,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充分建立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促进乡村文化兴盛,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价值,使乡村文化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同样离不开数字经济支持。通过“互联网+乡村文化”的形式,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的强大传播力量,有助于文化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农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4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的城镇化与观念意识的城镇化不同步问题突出,放大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乡村生态的全面振兴。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在农村重点区域搭建环境自动监测平台,能够对环境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全程监控,从而倒逼人们环境观念的转变;“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生产流程精准溯源,确保来源可溯、责任可究,真正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化,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2.5组织振兴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有效的总要求,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振兴,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有真正的“主心骨”。数字经济对于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重要作用。基层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合,保障了农村基层工作的更高效运转。通过线上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应用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水平,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3困境

3.1数字基础建设仍显薄弱

在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据资料统计,截至2021年6月,农村网民人口达2.9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网络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要认识到,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建设与城市相比仍很薄弱。在5G大力普及的新时代下,很多农村地区4G信号都不稳定,更不要说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普及和应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2数字化意识仍需提高

在广大农村地区,虽然互联网普及的速度很快,但大多数农民没有数字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数字化可能给农村带来的影响。在城市居民通过网络学习和工作已经成为常态的今天,农村地区大多数居民上网仍只是刷短视频、追网剧,数字化意识远远落后于城市。数字经济无疑会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思想比较传统,认为虚拟数字化的风险太高,对相关政策理解不深,对数字经济不理解、不信任,数字经济发展建设速度有待提高[3]。

3.3高端数字化应用人才严重不足

与城市相比,农村高端数字化应用人才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是目前城乡差距的最突出表现,也是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上都处于明显劣势,难以吸引人才,不能发挥高端数字化人才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很多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很多高素质人才在走出农村后往往不愿意返乡工作,留守的往往是老人和儿童,针对农村数字化人才的培训工作也无法得到切实开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数字化人才缺失的问题[4]。

3.4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农村地区,数字经济依托互联网等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所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1)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建设不到位,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如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猛,但网络电商平台尚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管标准,对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机制还未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具有一些潜在风险。2)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数字化管理人才,大多数农民没有网络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加了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社会隐患。

4路径

4.1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首先要打好数字化基础,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1)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和环境。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的数字基建。2)要积极培育当地数字化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下沉,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改造。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逐渐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4.2转变观念,提升整体数字素养

无论是农村地区基层政府,还是广大农民群体,都要积极转变观念,培养形成数字化意识。政府要认真学习党中央下发的关于数字乡村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形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农民是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要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他们的数字化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字化素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字经济建设中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开设培训班,通过专业引导,切实提升农民的数字化意识和素养。

4.3注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让“数字”真正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力量,离不开数字化人才的支持。1)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并积极吸收外部优质资源,培育“新型数字农民”,在农村地区普遍开展数字化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的整体数字化水平。2)要“引进来、留得住”,通过提高待遇、改善数字化环境等一系列工作,为高素质数字化人才扎根农村提供丰厚待遇,为数字乡村提供人才支撑[5]。

4.4建设安全两手抓,保障农村数字化网络安全

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网络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做到建设安全两手抓,切实保障农村数字化网络安全。1)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监督和网络安全宣传工作,对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净化网络环境。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2)农民也要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6]。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让数字经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作者:顾怡 单位:南通市委党校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

数字经济下的农村发展篇2

创建“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产业化,加快数字化发展”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中多次被强调,加速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振兴也是目前经济形势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整合”。2020年公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着重强调了乡村数字产业振兴的重要性。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数字产业振兴,并出台了政策文件来鼓励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化水平。现如今,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同时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世界主要国家已将数字乡村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随着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转变,我们要借着数字经济的东风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应对大变革时代带来的挑战。党中央明确指出要着力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发散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因此,有必要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效应,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探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的内在逻辑

(一)数字经济与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用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数字化的新型技术和业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正在成为全球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如果离开数字经济的支撑,乡村产业复兴的建设工作将会无从下手,振兴乡村产业,使得产业和数字相融合,我们须搞清产业数字化是如何定义的。产业数字化是构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环节,传统产业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克服层级和行业之间的数据障碍,促进供应方的质量和效率,新的数字化转型活动,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体验感。通过对业务进行升级,提升生产数量和效率的过程,数据赋能为主干,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数字化升级、转换和再设计[3]。产业数字化成为大势所趋,加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是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提供精准信息匹配是创新商业模式的动力,也是互联网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力。数字赋能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只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让农民更加畅通地与外界沟通交流,才能使得乡村中部分已经与时代节奏所脱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促进本地乡村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融合,要在尊重本地乡村民俗民情的实际情况下改良农村中亘古不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二)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逻辑关系

由于乡村产业面临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排斥在乡村产业发展之外,导致农业农村经济加速单一化,土地流转问题困难、产业体系建设不全一系列问题,前途发展遇到瓶颈。发展乡村产业应与信息化联系起来,以信息和科技知识为载体,以通信、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非静态过程被称为信息化。它侧重于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执行人的指令。在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数字化和乡村数字经济方面,都要求建立在一定的乡村信息化基础之上。因而,乡村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1.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效率提升有很大的支持作用。通过推动农业全面升级的效率平台,既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又能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借“互联网+”、大数据监管等一些新型数字技术助力农业产业的振兴,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为层层递进的农业生态新形态提供了助力。传统农业产业只有一种生产形式增加了劳动成本,浪费了土地资源,数字经济通过赋能的优势,对传统农业产业大有益处。当前,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4]。

2.数字经济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也有成效。在数字经济平台的助力下,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变需求,使得供需平衡、种类和品质得到优化,提高农业在市场下的核心竞争。通过数字技术的帮助,传统农业在电子商务的助力下得到改进,创建了高水平时效高的销售平台,保护了农民权益[5]。很多地区还会引导企业和农民直接参与到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在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密切关系。数字经济的优势是将乡村在生态、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自然价值,通过发展农产品、旅游、农村电商等具有乡村创新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就业致富的道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兴起的网络直播带货模式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全新交易平台,增加了农民收入。数字化也在乡村产业的带动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用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企业、新型农业服务机构和数字经济平台等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建农业现代化和数字平台的合作机制。因此,乡村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现代化的大势所趋。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链单一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农业产业链短且脆弱。农业生产链短是指从链条起点到终点的环节少,其创造的利润和附加值也较少。首先,产业上下游涉及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环节滞后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短的主要原因,下游加工、运输行业也无龙头企业,再加上在市场上没有特色农产品优势,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其次,由于行业内不同区域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很容易形成以按行政区域和行业划分的农产品链分布模式。在全国受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链弱点暴露出来,由于我们没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和战略合作,缺少谈判筹码和话语权。最后,目前我国传统农业者缺乏大规模统一生产,大多选择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没有统一调度和分配,劣势就是个体农户市场敏锐度的缺乏和对农产品的需求品质方面不了解。

(二)缺乏与农村产业的融合

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对资金技术要求高,建设初期存在投入多回报少的问题,无法实现大规模推广。另一方面在网络和农业发展中,数字经济提高了要求,实践推广过程中,乡村区域试点中存在技术不成熟发展不平衡,加之农产品区域差异大,难以有效展开。其次,缺乏有效引导机制。数字经济在农业投入率远低于服务业、工业水平,加之未能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难以因地制宜,构建多角度评价指标体系。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也严重失衡,乡村居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能力差异,难以有效获取数字乡村信息及时性,无法攻破长期市场主宰数字信息的局面,难以实现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求的合理安全配置。

(三)信息化意识淡薄

一些经济薄弱地区,农民的学历层次较低,无法保证农民获取和甄别信息能力培训普及率,恶劣环境和低效率的制约下,农民数字信息意识匮乏,缺少敏感度和应用能力,信息服务难以得到好的效果。在传统农业生产形式的影响下,产量低、利润低,难以形成正常的市场信息需求,农业信息化发展受限。加之信息化专业资源匮乏,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导致农业信息化能力不足,影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以关系为主,在传播数字化的过程中兼具数字和人格化的融合,人才和资金在数字乡村的建设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乡村信息化教育医疗普及不全,较为落后,信息化专业人才不愿进入各项条件都普遍落后的乡村。

三、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农业生产链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部门要推动三农融合,提高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程度。政府将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建设村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冷链物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智能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结构建设城市分散,地方工业减少。第二,因地制宜建设地方数字基站和服务中心,根据产业运营和数字基础设施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资费套餐,激发用户使用数字服务的积极性,发挥应有的服务效用。第三,借鉴南方发达地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宝贵经验,根据独特的条件,选择满足特定数字基础设施的,而不是“最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满足不同农村产业需求。振兴乡村产业的关键在农村,大力改善地方数字化设施和服务,加大对地方新型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补偿制度,加大中西部落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6]。建设过程中要着眼未来发展愿景,并非单纯追求乡村的数字化水平,忽略了乡村生态特色,应对挑战也要促成乡村振兴和文明乡风、村民富足的目标。

(二)促进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

数字经济正在加速乡村产业复兴,主要功能促进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此外,要加快建立真正的乡村产业信息库,利用数字经济中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农民与消费者的信息融合。现阶段,乡村产业数字化在制造业远低于消费流通业,农业领域远低于服务业和工业领域。同时,对经济困难的农民给予经济优惠和贷借款扶持,通过有特色产品转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将传统产业转化为优质产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要树立案例典范,破除迷思误区,讲好乡村产业数字化故事,营造良好舆论环境[7]。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数字和信息产业仍在发展中,实体农业可以通过将数字化与农业联系起来,为实体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推进农业旅游与电子商务融合,提高产业领域数字信息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创建空间。最后,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方面,从经验式逐步转向精确化治理,带动村民不仅学习了新技术,还发挥了乡村法治和德治的优势,提高了效率。

(三)加大人才支撑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学习

由于部分村落人才力量薄弱,数字经济发展难度较大,人才引进开发受阻。2020年初,我国就了关于培养热爱农业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文件。首先,应严格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搭建人力资源下乡平台,发挥专长,建言献策。其次,加大人才下乡创业激励力度,通过增加贷款额度方式,为人才获得资源优先权,吸引年轻人创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可以传播网络基础知识,让农民群体早日成为合格的现代网民,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农民喜闻乐见的乡村传统技艺,通过数字技术处理得以传承,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发扬了以国风、乡风为代表的文化特征,是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自信。再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策略,政策对接后,农村人口对数字经济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因此,更要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学习,更好结合实践经验发挥优势,还可以在农村修路通网、建立培训班,学习数字经济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不仅会缓解农民的就业压力,保证民生,使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分工中来。农民就业方向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推动农村数字经济的农民将越来越多。

作者:邢昭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字经济下的农村发展篇3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数字网络、人工智能、5G技术等应运而生,新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让社会从工业经济的“生产大爆炸”向数字经济的“交易大爆炸”加速度推进升级,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组织、新产业层出不穷,并出现全球数据融合交汇,成为了当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保证之一。互联网平台依托于数据支持成为人类向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新动能。在全球经济缓慢增长和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于全面提高生产率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面意义重大,并且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也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得到世界认可和推广,是引导全球经济方向的新指标和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19年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较2017年提升了0.72个百分点,农业数字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在数字经济的支撑背景下,农业经济必然实现新形式、新理念、新组织的跨越式增长。要主动将目光聚焦到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上,对传统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数字化高技术、高质量提升,这是建设现代化农村、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期望的必经之路。

1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

数字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新型生产方式将经济的发展理念、生产模式、效率提升方式等环节以大数据和区域网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更便利地获取经济发展初期、生长期、成熟期及衰败期等不同阶段的状态,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同时,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还影响了整个行业,甚至不同行业也由此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农业经济在“赋能效应”辐射下,通过去中心化、数字信息整合与分享,生产商和农户在信息获取、效率提升、通力合作等方面实现大步提升,其获取便捷、传播迅速、成本低廉的特点也成为吸引农业发展融合的重要因素。

1.1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数字经济在影响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方面主要体现在决策环节、生产环节、交易环节3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满足了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运输、销售、库存等方面的数字监测汇集,并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进行实时动态结果分析和最优化决策选择,为决策者、生产者、销售者等各个环节参与者提供智力支持,进而解决各区域链中出现的问题[3]。二是新型遥感技术、地面传感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实现了农作物观察、气象观测等模型建立的精确化,达到资源合理化利用、生产危险有效预测,以及农业产品从育种、播种、收割、加工的全线自动化生产。三是在交易环节中,大数据的应用多体现在收集交易市场信息、展示交易数据、建立交易平台等。互联网为甲乙各方提供了直观而全面的农产品数据,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了面对面沟通,节省了沟通成本,如疫情下线上销售、直播助农带来的经济红利都是大数据催生的新型交易模式的重要体现[4]。四是大数据不仅解决行业内个体户的决策、生产及交易困难,还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成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我国小规模经营体制与大市场销售现实一直存在着有效衔接问题,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性使农业经济不时出现盲目生产的问题,数字经济可使农业发展链参与者积极获取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并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形势变化作出风险预判,未来农户将能够在虚拟的数字合作社上进行数据获取、线上交易、金融服务等,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5]。

1.2数字经济带动农业经济效率变革,驱动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数字经济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引领向需求引领转型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将大数据融入传统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变革性的数字改造,凸显大数据为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只关注产品的质量、规模、销售业绩等,数字经济将更强调生产效益、产品品牌影响力、产异化服务等特质。将打造一个成本低、质量高、产品丰富、品牌响亮的农业产品生产线,拉近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多方收益提升。另外,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情况复杂,数字经济优势就更为突出。引入数字经济可使农民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数字大市场,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从电商销售平台卖出去,还可以通过网络展示的形式将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传播出去。

1.3数字经济辅助农业经济产业实现质量变革,驱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过渡到提质导向

数字经济出现之前,国内农业发展多是追求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技术攻坚上。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复苏阶段能够很快实现提升产量,但所形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也十分严重。同时,为追求规模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农户经营的利益,是高消耗的粗放式经营。数字经济融合下的农业新发展模式将生产经营关注点聚焦在客户需求和市场服务上,无形之中为以后的生产链指明了差异化、优质化服务的方向,从而实现全方位质的飞跃。以服务化为引领的数字经济将低于文化因素农产品生产,致力于融入精神内涵,农产品不仅发挥了使用效应,还为当地人文风貌起到宣传作用,改变小规模生产经营、资金不足、交通不便的劣势,充分扩大“纯手工定制”“乡俗文化品”的文化竞争优势。

2数字经济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

2.1“数字乡村”为人赋能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农业经济发展也不例外。数字经济下,如何发挥好“人”的资源优势,实现人力在量与质上的有效提升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话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涉及“人”的资源主要有5类,分别是以农为生的“草根”群体、“务工难”的返乡创业“回流”群体、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精英”群体、以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管理”群体以及带有乡土属性却融入城市精英阶层的“乡愁”群体。只有发挥不同作用的群体有机协调起来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发挥农业经济发展人力功能最大化的作用。而这些需要数字经济对“人”赋能,人力赋能才是农业经济真正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去中心化和信息共享带来的经济红利。以农为生的“草根”群体和“务工难”的返乡创业“回流”群体通常在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直播,将产品宣传给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评价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销售模式。带有乡土属性却融入城市精英阶层的“乡愁”群体具有一定的发展资金和市场经营经验,使其能敏锐地感知到市场信息,为农业生产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而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精英”群体以产业化、品牌化为导向,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农业的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模拟、监测、判断和预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管理”群体是数字经济承接的主要技术人员,其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能,成为该模式下的技术管理攻坚人员,通过建立本地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型,将当地农村发展实况通过云计算机系统展示出来,建立起空中信息服务平台,方便群众进行线上交易与办理相关业务,实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化。数字赋能可使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群各司其职,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最终达到现代农业经济合理化、效益化、科技化、智慧化经营。

2.2“数字乡村”促进产业融合共生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与其他产业合作,与更多的产业、更好的生产管理体系联合,实现共同进步,在产业融合与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新的成长空间。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产品生产划定了严格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红线,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降本增效”保数量、“舌尖安全”提质量、“绿色有机”促生态,在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注入个性化、多样化元素,而实现这些要求都必须有多产业、多行业的协调融合。数字乡村是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产业链数据,涵盖商品的养殖、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并把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融入其中,通过后台计算机的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合理的改革建议。同时,能推进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依托一批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配套系统全的优势产业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以数据联通共享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产业融合与发展。

2.3“数字乡村”服务农业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协同成为生产效率提升不可替代的要素,要求农业经济链中的人力资源协同共进,要求不同产业共创共生,也要求与此相关外部公共服务提质提效,提高用户体验感和满意度。而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发展面临信息闭塞的难题,由此产生的盲目生产、盲目交易现象频出。“数字乡村”可通过建立“云农业合作社”为民众提供金融、育种知识、市场信息展示、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展示等功能服务版块。民众可根据自身需求了解相关数字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精准把握该行业农业发展现状,作出科学决策。商家可以在平台相关购买信息,农户可商品信息,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商品的线上顺利交易。“数字乡村”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开启了将农业生产各环节、各群体、各部门协同到一起的信息更新迅速、定位精准的新服务模式。

3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3.1以“数字乡村”战略激发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将大数据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实现整个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赋能效应,挖掘数字经济支持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严格管理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各环节,及时更新市场数据。二是通过“数字乡村”打造互联网云平台,以其迅速、便捷的信息提供和分享优势加强各参与群体的联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保障商品顺利流通。三是任何产业要想实现质量提升,都必须重视信息反馈和用户体验感,数字经济要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将农场食品产销各个环节纳入到信息交流渠道中,严把质量关,信息环节环环相扣,保证科学合理的效能充分发挥。

3.2以“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

发挥“乡村经济”的数字赋能效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让互联网数据的智能化功能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一是利用“数字乡村”战略快速响应农业科技需求,助推开发性和基础性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果鉴定方法,保障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调动广大科技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和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为农业科技成果建立展现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线上交流便捷、快速、可视性强的特点,将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向受众推广,接受用户的监督与批评,邀请农业发展企业加入到平台使用中,通过技术推广方与技术应用用户面对面交流,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速度。三是将乡村文俗、旅游特色通过互联网的多样化方式创达给民众,以丰富灵动的动画、视频、图片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实现资源的经济、文化、精神价值。

3.3以“数字乡村”战略助力农业要素市场,推动农业经营体系高速发展

“数字乡村”对生产要素赋能效应主要是打破传统土地、劳动力、资本、环境等要素协调不足的局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短生产经营时间和成本,实现资源的进一步增值。一是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土地要素流转平台,聚合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共享及流通,提高土地流转交易效率,扩大土地流转交易范围,激发土地流转活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规模化需求。二是利用“数字乡村”战略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本,在当地优惠政策加持下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中,开发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以高收益鼓励在外打工者返乡助力家乡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组织、新跨越式高质量建设。

3.4以“数字乡村”战略优化政策评估机制,促进涉农政策精准落地

通过政策评估机制获取关联方的反馈信息,促使现有政策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相协调,保证农业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现。一是建设云平台为消费者和农业产业关联方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渠道,营造自由开放的沟通空间,明确先行农业政策落实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二是数字政策评估机制平台是实现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资金使用数据的平台展示、关联方的反馈将成为政策资金高效化、精准化利用的重要监测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庆俊.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有效融合分析[J].南方农业,2022,16(6):115-117.

[2]陈毅辉,洪碧云.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2):105-109.

[3]吴友群,毛莉,廖信林.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18-27.

[4]钟斌杰,胡永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产业的生态现代化发展研究———以数字农业为例[J].现代商业,2022(2):81-83.

第5篇:数字经济培训范文

关键词:税源管理;增值税;数字支付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在高速渗透到各行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缺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数据挖掘、人工智能、5G、云端等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字经济将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全球经济的主战场。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在2019年以经济增加规模35.8万亿元超过上一年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2%,其中在三大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中,服务业高达37.8%。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不断全球化,“数字贸易”全球化也在不断地引领着国际经贸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流行,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各种不可确定因素,也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冲击,然而也给数字贸易来来了机遇。根据中国信通院《数字贸易发展白皮书(2020年)》报告显示,在2019年发达经济体数字经济服务出口规模达到24310亿美元,占全球数字服务出口规模的76.1%,超过了传统贸易比重,另美国、英国、爱尔兰、德国、荷兰等5个国家数字服务出口总规模占全球服务出口规模的50%以上。另根据《数字贸易发展白皮书(2020年)》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服务出口额为1435.5亿美元。在数字经济全球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也在不断的渗透到各领域。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比例为74.0%,较2019年提高4.4个百分点,且已成为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主要支付方式。

一、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存在的问题

1.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存在混乱

在我国税收征收管理中,由于各地区的税收征管人员都不重视增值税的税源管理。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移动支付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税收征管人员都以自己的税收任务为中心,企业是否纳税可以说是税收征管人员的中心工作,而且税收量往往还有具体的目标,因此,造成税收征管人员在其工作中,只关心自己是否已完成职责任务。甚至有些税收征管人员认为,只要自己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或超额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即是一名优秀的税收征管人员,包括征收管理部门的领导也有这样的想法,而忽视了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的重要性,更由于很多的管理人员及税收人员的这种想法,造成了在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存在各种混乱。

2.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税收制度重点关注税收实体法,而对增值税税源监控体系的构建则淡化,从而导致了税收管理人员在很多时候都对增值税税源管理的工作认识到位,对增值税税源监控也不深入,流于形式管理。税收征管部门对增值税的分工不明确,甚至缺乏该专职岗位,而且也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本应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或规范,本应统一协调一致工作,反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工作被动。同时由于数字支付背景下,很多新型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导致更多的新业务,而这些新的商业模式由于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监控体系不完善,导致增值税税收流失严重。

3.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数字支付的不断渗透,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增值税税源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监控存在问题,国家税收流失比较严重。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软件的出现,数据高度不统一,各软件商的标准也不统一,由此带来数字的高度不共享,难于监控或追踪数据源,从而给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信息化带来困难。同时,目前我国税收征管人员的各种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很好将其应用到增值税税源管理当中去,导致税源监控难度加大。

4.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队伍综合水平不高

目前,随着我国对税收管理人员的不断重视,各种业务的培训也在不断地深化,但对于税源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是不够理想。虽然很多税收管理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税源管理部,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数字支付应该不断升级,而税收管理人员由于应用新信息技术整体素质的偏低,与此同时有些工作人员对税源管理的认识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了税源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实现其预设的目标。

二、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监控建议

1.提升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水平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下,移动支付的不断渗透,要提升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水平,必须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增值税税源管理。同时要落实做好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源监控工作,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全面监控并做好其税源评估工作。另外,为了能较好地、科学地做好税源管理,还要求对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培训,从而减少税收流失。对于内部机构较为复杂、税务核算等业务繁多的超大型企业集团,还可以进行“专事专办”,让专业的税务人员深入企业进行全面参与评估、各项税务指标评估与测算,最终帮企业厘清税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并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税源管理制度。

2.完善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监控管理体系

随着数字支付的不断发展及渗透,税源隐蔽性更强。由于缺乏完善的税源监控体系,很多企业为了逃避缴纳税款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税源隐藏,从而导致国家的税收流失。因此,需要联合税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全方位的税源监控制度,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起完善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税源监控体系。另还要从制度上规定税源管理职责,从而避免造成税源管理上的盲目。

3.提高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难度更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税源全方位的监控,特别要应用大数据、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税源进行监控并进行系统分析与税源评估。通过有效、系统地分析各企业的税源各项指标,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税源分析指标,从而提高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4.增强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由于税收征管部门的各种主客观原因,从而造成税收征管部门的税源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因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要科学配置税收征管部门的税源管理人员,同时要加强税收征管部门的税源管理人员系统培训。同时,还要对税源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进行系统培训,特别是较为偏远的地区。此外,还要提高税收征管部门的税源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技能,从而增强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三、结论

随着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不断推动着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支付的不断渗透。但伴随数字支付的发展,数字支付也给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在数字支付发展中,企业应该提升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增值税税源管理中的应用,同时完善数字支付时代下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此外税收征管部门的税源管理人员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税源管理能力及新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经济带来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1,32(01):1-7.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EB/OL].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贸易发展白皮书(2020年)[EB/O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