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再思考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再思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传统”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从历史上沿革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文化”一词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连用,而是分开使用的两个字。“文”字本意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文,错画也。”“化”,本义为变化、生成和造化,如《说文解字》曰:“匕,变也。”现今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有很多种,这里指的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生命特质,它以儒家和道家文化为核心,成为人们的价值观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信条。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有着浓厚的民族积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观、“克勤于邦,可俭于家”的勤俭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和谐观等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张耀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众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构建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具备道德文化的属性,因此,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学科的设置更重视工科技能的培养,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熏陶,这种重智不重德的教育方式使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浅,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于偏重政治性而忽视其文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热情,实践证明,如果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功底薄弱,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道德层面上提倡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生活层面上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与中国高校教育培养杰出人才的初衷相违背。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呢?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

3.1丰富课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大学生思想活跃,高校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灌输”为主的宣讲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模式,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使“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价值观念成为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

3.2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天使”的一面,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掌握校园网络文化的舆论话语权,例如积极分享纪录片、档案资料等进行课堂教学,使之充满正能量。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美丽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推送至QQ签名、朋友圈动态等平台,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创造性的转化方式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和涵化思想政治教育。

3.3加强建设高校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到过一个教学质量的公式,即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学方法)×教师。这个公式已经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越高,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导致课堂出现知识结构单一和授课语言苍白的问题。实践证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育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具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3.4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校园环境应当适度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楼张贴一些历史名人的画像、名言警句、汉字书法等等,校内建立国学校报和国学社团,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论语》《大学《道德经》等文化经典,建立“读书周”,创设“读书会”,学生只有重视了对文化经典的解读和把握,才能对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价值观,例如仁爱、孝悌、友善等,有更多的认同。

3.5在教育实践中去践行道德理论

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实践活动的融入,就易造成“课上”教育和“课下”教育的断裂和缺失。儒家主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就有实践的意思。只有在实践中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得到更好的体现。例如利用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只有知行并重、知行合一,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高度认同和尊重,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是时展的呼唤和要求,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价值资源,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作,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10-13.

作者:左燕 单位:武昌工学院思政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