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兴趣教育下的数学教学论文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兴趣教育下的数学教学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兴趣教育下的数学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情境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便是成绩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从而导致数学知识的脱节,以致形成不专心听导致听不懂,一直保持这个恶性循环,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另外一部分学生专心听讲,积极练习,巩固知识,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数学知识掌握熟练扎实,形成两极分化问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消除这种现象呢?只有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首先设置疑问,“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大家知道是多少吗?”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素质教育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的这一地位,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呢?数学是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首先要在理解能力方面入手。由于刚刚步入中学,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较差,对于课本中的句子,重要的数学名词、定理、公理等要阅读,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反复推敲,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步理解数学名词的真正意义之所在,进而过渡到阅读考题,理解试题的大意及要求,使学生享受仔细审题的胜利成果。此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鼓励,相互督促,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水平,增强理解能力的效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学习便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三、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直接对象,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这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思维敏捷性的培养对于刚刚从小学阶段转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思维敏捷性主要还是在课堂训练中得到提升的。例如,刚刚讲解完新课,在学生对固有概念理解的情况下,及时地加以练习巩固,在此基础上,利用课本上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快速答题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本习题的通常解法,往往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因而不一定是最简单的方法,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这一种解法,对于有多种解法的,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求第二种解法、第三种解法乃至创造性的解法,引导学生做到一题多解或者多题一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在实际的数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看到这个题,答案一目了然,但是解题过程却不知道从何做起,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由答案推出解题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逆向思维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不容小觑。

总的说来,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靠多上几节课,要靠提高每堂课的课堂效率,教师在丰富自我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才能呈现一堂完美课程,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陈美丽 单位:河北省武强县实验中学

第二篇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同样是努力学习,有兴趣会产生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其大脑与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不断地产生兴奋点,这样的学习更加富有成效。相反,没有兴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但是在大脑处于低落状态,只是在被动接受、机械记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要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设计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导入。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颖巧妙自然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数学教学的导入不仅要具有浓郁的数学味,还要富有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这样才能在导入阶段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故事导入。故事具有很强的幽默性与趣味性,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枯燥性与抽象性,将故事与数学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增强数学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发展史,从中收集那些富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数学趣味故事,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热情。

二、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探究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形成过程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作用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我们要确立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获取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实现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要摆脱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一是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在时间上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保证,要让学生有时间来参与教学。二是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空间。真正的主体地位并不只是在时间上的参与,而是一个真正思考与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提供时间保证,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个人意见,展现学生思维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教师要改变传授现成的结论型知识,而是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构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我们可以设计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具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让学生拥有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延伸课外,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数学学科教学而言,有效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发展。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开辟宽广的课外实践平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强化学生的理解,利于学生的掌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四、总结

总之,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为学生构建开放化的教学环境,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邢聚夺 单位:河北省柏乡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