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声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头腔共鸣

声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头腔共鸣

摘要:头腔共鸣是声乐演唱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发声方法,是每一位学习声乐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技巧。头腔共鸣不仅能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合适的发声练习,能够更快的找到头腔共鸣。

关键词:声乐教学;头腔共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一、演唱中两种重要的共鸣

(一)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顾名思义,在演唱时在胸腔中产生共鸣。胸腔共鸣也叫基本共鸣,胸腔是人声歌唱中能运用的最大的共鸣腔体,在吸气过程中肺泡张开,在胸口产生空间,声带振动激起气管内空气柱振动,传送到肺再扩及整个胸腔引起共振产生的共鸣。

(二)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声乐演唱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发声方法,是每一位学习声乐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技巧。头腔共鸣不仅能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还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嗓音的消耗。头腔共鸣主要是运用口腔上部的空间,歌唱时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加宽广,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引起声波的回荡,这样所产生出来的共鸣我们称之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是在整个声乐学习中都要运用两种发声技巧,同时有两种共鸣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最有立体感的,既有低音的浑厚宽广,又有高音的明亮集中,音量也会相应的增加。

二、理解头腔共鸣

唱歌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很多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尤为困难,但是只要把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具体化,把练习的方法告诉他们,学生还是可以做到了,如果生硬的让学生去理解和思考,只会让学生走更多的弯路。对于腔体的运用也是非常抽象的,大多数学习唱歌的人都知道,唱歌需要带位置歌唱,但是却很难做到。所谓的高位置歌唱,实际上就是运用头腔共鸣进行发声,头腔共鸣,实际是将声音从喉部顺着口腔后壁传入鼻腔以及鼻腔上部产生的共鸣。我们知道,人的头顶部是没有空间的,口腔以上的唯一一个空间就是鼻腔,因此,实际产生的高位置共鸣是在鼻腔以及鼻腔周边。发声时,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明亮的,声音清晰,有立体感,音色自然、声音放松,声音到不了头腔共鸣位置就会发出散而闷的声音,声音不自然,音色暗淡无光泽。

三、获得头腔共鸣的方法

(一)感受共鸣腔的空间

需要运用一个共鸣腔,首先要感受这个共鸣腔体的存在,要知道这个腔体在四门位置。运用呼吸的方式进行感受。吸气,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用口鼻同吸的方式慢慢吸气,感受口腔上部空气通过的地方,空气流过的地方会产生一种凉凉的感觉,口腔上部这个有凉凉的感觉的地方,就是歌唱时需要运用的高位置共鸣腔体,也就是头腔共鸣的一部分。而且慢慢吸气时,鼻咽腔等一系列的腔体是最放松的打开状态,同时也是最佳的歌唱状态。如果直接吸气还是不能有明显的感觉,试着对着一杯冰水或者开水进行练习感受,有助于找到气流通过的通道。

(二)发声练习

首先,在发声练习时,先用窄口音,如:“i”“ye”“ei”这一类的字来练习,练习过程中要充分带上鼻音,尽管出来的声音是比较难听的,但是要坚持练习,首先要体会到什么是鼻音,才能往头腔位置过度。正确歌唱时所运用的头腔共鸣是用鼻咽腔,而不是两个鼻孔,因此此练习需要特别注意,鼻咽腔在发出鼻音位置的后方。找到窄口音的鼻音以后,用延长音将窄口音往开口音“a”上转换,找到打开鼻腔的感觉,i→a,反复练习,就会逐渐脱离难听的鼻音,逐渐产生位置较高的声音。在练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万不要将手段变成目的,要正确树立学生对声音的审美。第二,练习哼鸣,哼鸣也是用鼻咽腔腔发声的一种方式,哼鸣对于获得头腔位置是非常有帮助的。哼鸣练习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闭口哼鸣,闭上嘴巴练习哼鸣,纵向的调整声音的位置,当发出明亮声音的时候,调整至第二步——开口哼鸣。开口哼鸣需要打开牙关,但声音依然需要从鼻咽腔发出,切勿发出口腔中的“a”母音。当哼鸣练习成熟以后,将哼鸣同样往“a”上转换,en→a,把哼鸣往各个元音字母上转换,用哼鸣的共鸣位置带出元音字母,在气息的支撑下直至“a”母音通透圆润、明亮集中。第三,唇颤练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嘟”,唇颤练习同样需要往鼻腔上发声,但是这个练习需要将音高放在个人的极限高音上练习,在气息的支撑下使声音上下行灵活轻巧,声线控制均匀,唇颤练习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气息支撑,声音尽量往吸气时气流通过鼻腔的位置上唱,长时间的练习,同样会对提高声音位置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学习声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的发声方法都并非一日养成,教学中需要分步进行。以上三种方式看似简单,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得到头腔共鸣,在寻找到头腔共鸣的感觉以后,需要再进一步学会鼻腔扩张,让鼻腔的空间变得更大,位置变得更高,配合内口腔和喉咙部分一同扩张、喉头和胸口一同打开,就会避免“有鼻音”、“捏着唱”,才会往“全通道”歌唱的方向发展。总之,歌唱是一个身体多方面配合个过程,分步骤练习之后,还需要有综合练习,才能达到全身歌唱,才能自然的歌唱。

[参考文献]

[1]管林.声乐艺术知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杨和均.艺术嗓音保健之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作者:湛全波 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