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运动与人性的关系研究

体育运动与人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以体育运动现象中出现的人性困境为切入口,对体育运动与人性进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跨学科研究法与描述性研究法,指出了体育运动中出现人性困境的原因。在体育运动中,出现人性困境的原因是人性的不同需要,而解决人性困境的方法需要通过依靠外在的制度及环境建设和内在的调试引导。人性作为文化的精神属性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体育运动又作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人性的进步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运动;人性;困境;消解

1.体育运动中的人性困境

体育运动的发展几乎参与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部进程。无论是我国古代原始先民仅仅为了吃饱,在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类狩猎动作,还是战国时期,因终日在马背上时间过长,希望锻炼腿部的军人而开展的蹴鞠运动(明《太平清话》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1]),抑或是现代社会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权益而竞相争办的各类运动比赛。然而在文明的进程中,体育运动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文明的进程,存在既相映衬又不和谐的现象,这便是体育运动中人性的困境。文明社会的进步是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充实过程,更是人性进步的历程,因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均来自于人。体育运动中因为不同参与人群个体或群体类别的差异,其自身所含有的不同人性特质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该特点具有两面性的辩证特质:因个体自身所含有人性的善恶表现而呈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体育运动中因为人性的困境而呈现的黑暗主要表现在商业趋利性、政治求权、个人追名以及观众寄托心理等,主要内容则包括三大方面:政治干涉、作假和商业化。[2]这些现象与内容共同构成了体育运动中人性困境,如何来解释这些现象与内容,如何解析人性以及如何理解体育运动与人性的关系,这是本文尝试探讨的内容。

2.人性论点综述及人性理论结构

2.1人性观点综述

古往今来,人性话题历久弥新。从老子主张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认为人性是无知无欲的状态,到作为我国第一位提出人性学说的孔子,其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人性给出了差异性的命题论断。大家讨论荀子与孟子的“性恶”与“性善”论时,战国初期周人世硕却早于二者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论断,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3]在肯定了人性的先天自然属性的同时,承认后天教育对人性善恶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刘勰的“性情论”指出:人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人性是随时、随地、随俗而变的,应针对不同的时代、地域、风俗、采取不同的教化方式,教民以成其性。张载的“人性二元论”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为人性,并且指出前者是纯善的,而后者则可善可恶。这与朱熹的“人性二元论”不同,朱熹所指出的“性”,既指物性,又包含人性。将“理”和“气”作为人性纯粹之善与驳杂善恶划分开来。[4]朱之瑜的“人性论”与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均认为人性是后天环境培养形成的。康有为认为的人性是人的生理特性和本能,是味、声、色的自然属性。梁启超认为地理形势、气候山川可以决定人的性质,并提出“发展个性”的人性论点。纵观古今各位大家对人性的论断与认识,可以得出:人性是可以定性的,这包括先天的禀赋与特质作为自然属性;其次人性是无法定性的,根据后天环境的变换,可以对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可逆的作用。从国外文化展开人性论点检索,西方对于人性的观点则有以下这几类: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决定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普罗泰戈拉的“神性及人性论”,指出人性同神性一样是善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性之善恶来自灵魂。苏格拉底则持“人性本善论”,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产生了人和人性,人性是善的,这是其“善本体论”思想。簿卡丘与我国明朝思想家李贽所提出的自然人性论一致,均承认人有私欲、物欲。培根的“人性善恶两趋论”,并且指出了人的天性虽对人影响很大,教育、习惯能够改变人的气质。这些观点同样展示了人性能否定性以及如何定性的问题。与我国文化所表达的“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以及“性既善又恶”四种观点不同,社会学认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心理学所定义的人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是精神、社会和生物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此三者的逻辑关系表达为:人性是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是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以及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不同学科虽对人性界定不一,但是对于人性的划分类别以及是否存在可转化性问题上均有众多的学者予以标明立场,这对于本文所探讨的人性结构具有理论启示意义。

2.2人性理论结构

为更好探究人性本质,本文从人格角度切入研究。人格心理结构指出人格是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因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便出现了我们社会中每个个体均存在不同的人格特征。后天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可以通过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心理结构的定义来进行诠释,文化心理结构是指特定的国家、民族和其他主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各种文化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并内化于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心理结构、价值体系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总和。[5]这不仅仅是物质环境所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更是涵括了文化环境,并且经过人大脑内化的认知、价值和思维,这些对于后天人性的改观占据重要的位置,也是体育运动中对于人性的改造所代表的内容。通过对人性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人性心理结构首先是其的内在性,即先天具有的本性,人天生具有的本欲,人本能的潜意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秉性”,来自基因而无法进行改造或变化的部分。因此,外源性的人性新质和内在的本性共同构成了人性心理结构。据此人格与人性共同性因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作用,对一个人的人性后天的影响,再结合文化心理结构的定义,可以推出人性的理论结构是由先天性本质禀赋特质及后天的环境教化习得而成的辩证统一体。

3.人性困境的成因

有学者论述人性的困境主要包括:求生存、自私与求快乐三个。并认为求生存表现为怕死、贪生与顾自己,自私则归结为贪名贪利图享受,求快乐表现在寻刺激、爱争夺与占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根据本文研究人性心理结构是内在性(先天本性)和外源性(后天教化)的结构特征,人性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性表现在人的先天自私的欲望,这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性恶论”提出的现实依据。弗洛伊德指出本我就是人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与生命力,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先天自私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求,来自于满足自我生存的初始欲望。这是人性产生自私欲望这一本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人性存在自私本性的原因。自私本性的表露就是对各种欲望的宣泄,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各种行为,这是对本性的自我满足需要,也是人性在先天本性表现过度而无法通过后天环境教化改造所形成的情况。

4.体育运动与人性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人性观点的梳理、人性困境的成因剖析,得出人性的心理结构,并据此探讨体育运动与人性的关系。首先体育运动现象是人性现象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而人性的形成过程中,文化对其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体育运动现象既属于人性现象的组成部分,又是人性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内容。其次,人性困境出现在体育运动中,是受体育制度环境和体育参与者自身需求影响。体育运动中人性困境出现导致的各种乱象,既是体育运动参与者自身因本性需要做出的各种自私行为并表现出的种种不足,又因为在限制参与者或者惩戒参与者做出这些行为的制度和环境自身存在严重缺陷与漏洞,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造成人性困境存在体育运动中的根本性因素,也是今后体育运动管理者对此要做出改革的关键切入口。再次,体育运动健康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制度文化环境的改造与完善。体育运动参与者自身的自私本性和制度环境的限制性或惩戒性条件缺乏,导致体育运动中出现种种乱象,而要想使得体育运动健康向前发展,唯有依靠制度文化环境,来达到对参与者人性的矫正与完善,从而在参与主体身上得到大的改观,以彻底解决体育运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体育运动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是文化环境对人性改造不可或缺的手段。后天的改造教化主要包括:政风教化、教育感化和环境影响。在教育感化中,又包括“文化”与“武化”,前者主要指精神方面的感召,而后者则主要指在引导认识自然社会时身体力行的教化过程,这又从形式和内容上与体育运动相吻合,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均是依靠人的身体参与,达到人的发展与进步,是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样体育运动自身既是受人性所影响的一种文化,同时,体育运动又是改造人性,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明)陈继儒.太平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5:82.

[2]王友峰.人性视角下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2.

[3]丁四新.世硕与王充的人性论思想研究———兼论《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所述告子及两“或曰”的人性论问题[J].文史哲,2006(5):43-54.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5:1-386.

[5]袁银传.文化心理结构之我见[J].哲学动态,1988(10):21.

作者:王友峰 黄晓灵 单位: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