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体育文化在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势

民族体育文化在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势

摘要:在体育文化不断碰撞演化发展的进程中,各族群的体育文化彼此影响、相互碰撞、相生相融。高校以其稳定的教师资源、科研资源、国家政策支持保障了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优势。云南省作为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非常重要,只有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了,我们的边疆才能更好地发展,边境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富强繁荣。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

体育交流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各民族之间友谊与团结的有效途径,为各民族之间对话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体育作为一种非政治手段,成为各民族沟通和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顾拜旦在自己创作的著名的《体育颂》中就说到了“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主之间建立愉快的联系”。体育的互通已成为一个展示国家形象、传递国家理念的重要窗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多民族文化共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参与性,为宣传我国的各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与人直接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平台。建设好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充当我国民族文化的排头兵,也为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做出贡献。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那么民族的多样性,势必会有不同文化的交叉、共融,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在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族群的体育文化彼此影响、互相碰撞、形成了相生相融的现象。通过体育的各种功能,借助体育的平台如何来化解矛盾,在不同的活动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达到各民族团结一心、边疆稳定、国家稳定。高校在宣传民族团结中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类优势资源对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云南高校特有的地域优势

云南省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民族的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全省也就拥有了众多不同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财富。通过整理,云南省共拥有白族14种、纳西族10种、哈尼族5种、傈僳族22种、傣族13种、佤族12种、拉祜族28种、景颇族12种、布朗族6种、阿昌族8种、普米族9种、怒族8种、德昂族18种、独龙族11种、基诺族11种共计187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彝族摔跤、傈僳族的嘟达达、苗族的吹枪、傣族、佤族和彝族的打陀螺成为云南省的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拥有那么多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背景下,云南高校学者可以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作为切入点从不同项目、不同角度多方面的进行研究,整合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通过体育的途径构建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教育。

二、高校学术理论研究的优势

在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政府主导的政策性之外,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中心、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优势,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们聚集在一起,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体育的各类功能。作为刚开始起步的体育融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尝试,需要体育类的专家、教师们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不同类别的课程、学术活动、社团活动,给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充入新鲜的能量,让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百花齐放。目前很多高校马列部开设有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高校教师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做了非常多的专项研究,发表了诸多论文,国家还专门设置了思政专项研究课题,这都说明了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国家对高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校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研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培养专业人才的推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程资源的优势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组成部分,高校中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上课传授学生知识,利用云南省本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的优势,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学习中,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别的课程中去。在丰富学校体育及其他选修课程的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加强各民族的凝聚力都有非常好的效果。高校现在课程类别丰富,尤其是学分制的开展给我们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来了新的推广路径。原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基本以专业体育课程进行宣传的单一途径,只有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时,对这类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现在学分制开展以后,其他学院的学生可以在体育公共课上对项目有初步了解,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获得学分的方式,使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对于本族的特有的或者是其他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全方位地熟知本族的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融入民族

团结教育提供技术支持优势高校教师长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肩负着科研工作。部分教师已经把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通过科研途径,将课程推广到互联网。课程内容也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深度挖掘不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文化发展历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学习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还对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就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加强了对本族文化的认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同时,还借用体育的凝聚功能,通过比赛的途径,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认知到,当发生矛盾冲突的碰撞时可以寻求更和平的解决方式,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减少矛盾冲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团队建设的优势,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研发教学团队,专家学者带领中青年教师进行课程的尝试与建设,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我们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传承下去。

五、高校教育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优势

在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属于原生态的表现方式,这些项目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中,怎样让这些原生态的原始体育形态走向科学化、普及化和规范化,那么学校的传播是必经之路。例如韩国的跆拳道对中国武艺的影响,在继承和改良后,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竞赛规则和教学方法后,通过在学校的普及开展,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喜爱上了这个项目,还被列为奥运会项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这几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高校和中小学也开设了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例如,湖北恩施的12所民族学校全部普及了竹马球教学。高校的体育教师深入研究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理论研究再到实践教学,在长期教学和理论的研究积累下,可以获得关于这个项目多方面的认知和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交叉学习,借用其他学科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这样,教师在传道授业时,学生就可以长期、规范、稳定地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其他地方所不能做到的。

六、国家政策的优势

我国历来重视各民族的团结,在政策法规里都有相关的内容。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意见》的第12条指出:“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一次函数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在这些政策里可以看到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那么,我们更加可以借助体育的多功能,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谊,促进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56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对于如何将这些优良传统资源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利用好这些资源,高校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可以看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从国家到高校内部都有了相关的政策指导,为高校开展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桥梁加强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和少英,李闯.桥头堡建设与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张维平.和合视阈下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以德宏州为例[D].西南大学,2013

[3]胡小明,等.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李冬颖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