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媒介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浅析

数字媒介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浅析

内容摘要:在数字媒介引领教育方法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不仅需要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还需及时探究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需求。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借助数字媒介主动求变,实现了互联网平台和教育主旨之间的横向传播与纵向融合。本文主要以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探讨在数字媒介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媒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从中国教育的宏观背景来看,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早先的“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媒体的不断更新,区块链技术支撑的大数据共享,人工智能的资源整合等技术革新,让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改革中的造血能力,获得了可持续性的循环发展,可以说,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进程已然蔚为大观。其中,如何将功能各异的数字媒介,有效地与实体课堂进行汇通,已然成为了高校教育方法改革过程中的核心要点。伊犁师范大学虽然自始至终在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外国文学教学也在努力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许多挑战,面临许多问题,所以如何探究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需求,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伊犁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和外国文学课程结合度不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使得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行业同样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停课不停学”的呼吁和要求下,如何在有效防控疫情地基础上保证教学质量的完成,同时按部就班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变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外国文学课程必须借助教室等教具才能完成,这在防控疫情、校园封锁、师生都隔离在家的前提下很难完成。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自疫情爆发以来的近四个学期的授课基本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双重授课模式。这种新型授课模式一方面需要数字媒介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势必会出现一个过渡期。伊犁师范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组织过这么大型的线上授课活动,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在线上授课的早期阶段,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遇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诸如校园网络平台配套设施搭建缓慢,教师对虚拟教学的实践操作缓慢,学生由于一时失去老师在教师里的监管,自觉性缺乏,惰性思维导致教学环节的消化不良以及课程跟踪中的后遗症问题。

2.教师多局限于在讲课大赛中运用新技术,课堂传授方式较传统。伊犁师范大学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教学赛事,如微格比赛、“翻转”课堂竞赛、新型教学模式课堂竞赛等,也会不定期组织师生赴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最新教学模式。但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讲课大赛的成果转换还不是特别显著。究其主要原因是参加教学赛事的人员多为青年教师,他们刚进入工作岗位,实际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多是疲于应付各项考核规定和完成上级布置的参赛任务,这个阶段的新教师很难真正明白参加教学比赛的重要性,容易出现只是在教学竞赛中努力推陈出新,当比赛一结束,对教学改革的探索也暂时停步了,很少在真实课堂中运用数字技术。而部分副高级别以上的教师虽有多年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模式有时难免相对固化,又较少参加各项讲课大赛,对新新技术的接纳度和使用度不高,也无法真正和学生形成良好地互动。简而言之,教师在平日授课中鲜有主动运用各项新新技术,传统上课模式占据主导,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仍需改革。

3.外国文学课程和基础教育结合薄弱。伊犁师范大学外国文学课程讲授的侧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世界文学发展的一般概括,了解世界文学史上名家名作特定的历史地位和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掌握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特征、情况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且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解析,不难发现传统的外国文学授课模式重理论、重应试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为一线教学单位输送教师,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还会招收一个定向班,班级内96%的学生毕业后要到一线从事教学工作。而传统的外国文学授课模式缺乏应用性的知识和内容,缺失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缺席高师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内容老化,学科前沿问题研究滞后、技术带来的课程本身的不能应时而变等问题,教师技能的训练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旧处在教学改革的视野之外。而这些问题却又和依托于与时俱进的数字媒介密不可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与其专业有关的工作需求,学校学习和工作教学出现巨大脱节,需要重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重新适应工作内容。

4.学生对混合型课堂接受缓慢。以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这部分学生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外国文学课程,此前他们已经接受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课程培训,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经验和文学审美能力,但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文学素养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度不高,又因为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进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一直积极的和学生互动,将学生置身在外国文学的氛围中,而一到了线上平台,一旦学生的自主性不高,配合度不够,很容易出现线上显示学生人在,实际上学生人和心都已不在的情况。且外国文学课程多年来沿袭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现象,这种教学模式转移到线上授课平台后只是换了个模式,看似方式新颖了,实则换汤不换药。很容易导致单向度的知识输出,无法引起思维的碰撞,难以达到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进而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纳程度。故而,一旦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呆板乃至僵化,课堂环境会反向施压,学生注意力随之脱节。此外,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一般,很难满足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硬性条件,在网上授课时很多学生是借助手机来上课,手机屏幕小,电量有限,长时间上课后会造成过热等安全隐患问题。概而言之,尽管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伊犁师范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模式亟需改革,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长期影响,外国文学课程并没有发挥其课程特性与数字媒介之间的联系,除去延续播放幻灯片和相关影视资料的固有办法之外,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的创新改革依旧处在立杆不见影的状态。

二.师范院校外国文学教学改进策略

1.设计调查问卷,做到教前心中有数。传统外国文学课程是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作品,课堂结合多媒体放映设备讲述经典文学作品,课堂中伴随着师生就相关问题共同讨论分享,下课后师生鲜少交流。考核方式分为考察和考试两种,考察方式多为期中和期末各提交一篇读书笔记,不需要学校组织的统一的期末考试。考试课一般是期中提交一篇读书笔记,占总分数的30%,期末举行统一考试,占总分数的70%,两者相加获得最终分数。这种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导致外国文学课程还是以老师把控课堂和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只是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最终的考核,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最终造成的结果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部分难以拿捏,对此学科要点的实际应用程度把握不高。针对学生目前的《外国文学》课程现状,教师在学期授课前会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选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填写。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学内容、方法、教材、考核、改进建议等;还要涉及学生居家的网络情况、在线学习方式与计划、网上答疑与指导以及学习活动建议等内容。回收调查问卷后形成研究个案,立即进行问卷调查汇总及结果分析,找出线上授课的问题所在,引发相应思考。

2.教师甄选数字媒介教学资源,师生合作选出合适的授课平台。伴随着大规模线上学习的展开,对数字媒介资源的甄选和对授课平台的选择就变得迫在眉睫。在学生的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以整合优质资源为导向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固定地对接高校教务系统的在线教学平台,在在线教学平台上师生可以观摩名师授课,完成课前预习等准备工作;另外教师也要及时搭建一些可以自主管理的在线教学平台,这部分教学资源是保障线上授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可以结合第一部分调查问卷的结果由师生共同选出适合地教学平台,如钉钉、微信、企鹅、腾讯会议以及其他不断优化升级的讲学媒介平台。课前挑选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微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上传所授篇章的相关背景信息,让学生们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教师还可以上传文学作品的电子版、电子教案、PPT、阅读材料、模拟试卷等,又可以设计和定时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课前通知或签到让学生提前掌握课程基本内容。

3.将传统课程和微格课程、翻转课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学任务,安排组织网络课堂或者线下课堂,加入诸如微格课程、“翻转课堂”和升级创新的媒介性课堂。以微格课程为例,教师可以从时间上把授课时间缩短为传统上课时常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提炼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须精选教学环节的内容和精炼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并且根据学生课程心理研究成果,在线上平台授课中把握并善于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二十分钟,完成对应的教学任务。鉴于媒介技术的时代性以及新冠疫情的总体局势,也鉴于外国文学课程资源本身的迭代更生,更鉴于地方全球化,全球地方化的未来趋势,伊犁师范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改革目标,是在综合考量数字媒介的可行性,适宜性,高效性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甄选并提炼出一套符合伊犁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法。数字媒介空间的教学潜能,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授课方式,而是以半虚拟的混合式教学,即线上与线下的汇通性模式,让学生真正通过一种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完成相对应的学习目标。

4.利用数字媒介的特性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这部分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选取合适的数字媒介平台且教师和学生在第一次课前可以选择一节课预先模拟,比如教师可以预先模拟点名、练习如何共享PPT及视频资料,熟练地操作如钉钉课堂等线上平台。对一些基本的技术性故障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师讲授和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完成有效的切换,不至出现戛然而止的技术空缺或者图像在场而师生不在场的局面。第二,数字媒介作为既引入外国文学资源又传导外国文学课程的平面,既要兼顾对前沿问题的拓展,又得保持对外国文学基础内容的铺垫与夯实。第三,数字媒介要积极摆脱使用者和被试用者的工具论思维,真正展现其交互面的功能属性以及思维引导,实现从教师与学生的单一角色转向教师、数字媒介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让数字媒介展现其教育者的潜能,并让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总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不仅在于求新,更在于求好,求变。将高校教师从知识的单向度灌输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良师益友,把高校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精进者,实际是这一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当然,这一转变需要继续的探索和努力实践,比如建立贯穿课程始末的网络教学反馈机制,时时记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判断和处理。数字媒介背景不是单纯的背景,也并非单义性的工具箱。数字媒介是窗口,更是教育方式的变革。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数字媒介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特色,在于围绕伊犁师范大学现有情况,详细分析外国文学课程发展与数字媒介之间的诸多关联,以期将师范高校特有的治学传统与数字媒介特有的前卫精神进行结合,在不因循守旧的过程中承袭师范高校外国文学既专注学理又注重实践的旨归。

作者:陈晨 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