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匠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

工匠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

[摘要]工匠精神的推广和渗透是广泛的,但基于校园是具有深刻内涵,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大国工匠的形成具有共同的需求目标,两者的发展方向和培育目标具有共振性。高校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都是一种文化,都有培育功能,都能渗透在民族精神之中。如何将工匠精神科学渗透进校园文化,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高校需要全力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渗透

中华民族有着醇厚的历史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工艺工程传统。当前,我国已经处于高速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再提工匠精神意义非凡,而这种精神的发扬需要高等教育的呼应,包括思想宣传、意识形成和精神形式推广,这正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高校校园文化日益突出的人才培育功能和发展方向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功能和特征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要对象,以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建筑格式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应更具有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2]这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呈现出几个特征。一是时代性。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处于时代前沿的青年学生,他们是时展的中坚力量,培育他们的校园文化就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二是导向性。高校校园文化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三是多元性。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同时,当代大学生逐渐被推到市场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这更加导致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二)现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21世纪以后,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高校办学特色、学校精神内涵和发展方向的主要指标。一是精神陶冶。发挥文化传递的教育本质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感染,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对崇高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二是传递时代信息。每个时代都有阶段性思潮,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将国家意志、教育目标、时代精神准确传递给当代学生,让学生成为与时代同步的优秀人才,对社会对大众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创造的激情。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多重辐散意义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我国有着推崇工匠精神的历史传统,也涌现出大批大国工匠,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多重内涵和辐散意义。

(一)国家意志引导在中国经济大发展时代,需要一个崭新的精神支撑社会层面。从2016年到2017年,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工匠精神,2016年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提到“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当下假大空思想和浮躁情绪有所蔓延,尤其在青年创业者和劳动者中存在很多不敬业、不精业的人员,而工匠精神恰能抵制这种不良情绪,抵御负能量,发扬正能量,再造中国精神。

(二)辐散意义重大广义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指向工匠,而是指向整个劳动创造者,也不仅仅特指对工艺的精益求精,而是对劳动对象的创新,新时期工匠精神就是指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不将工作视为赚钱途径,而是将其视为对于专业发展的执着,对于自身岗位工作与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联

(一)高校校园是工匠精神的推广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气息与文化氛围,不仅包含了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等物质形态的硬件环境设施,也包含了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对于高校教学工作而言,学校创建一种氛围,学生们不断感知着既定的思想价值追求,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构筑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终极目标。青年学生是大国工匠的未来主力,工匠精神的确立就要首先在校园发起、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成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校园推广工匠精神的主要模式很多,如有关工匠精神的人物雕塑、名言警句等文化符号,能激励学生建立工匠精神意识的讲座、讨论、实践活动等。

(二)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的“断层”共振中国商业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工匠精神缺失的三十年。在机械化工业时代,人们忽视过程,只重结果,商业市场大行其道。一些默默无闻钻研技术和文化的人被边缘化,进而没有人来把工匠精神传递下去,出现了所谓的“断层”。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到平稳时,工匠精神被再次提起,并极力推广。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有波折发展,形式呆板,缺乏丰富性,不能与时代接轨,断层现象明显。近几年,高校校园文化不论是物质投入还是思想方向都有了很大变化,校园文化被推到高校建设的前面,发展势头迅猛。也就是说,高校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在进入低谷和挣脱断层方面是共振出现的,这为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提供了可能。

(三)工匠精神是高校文化教育核心内容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注入正能量,影响师生的言行举止,而工匠精神是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提倡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会体现工匠精神。不断渗透工匠精神正是校园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学校建设具有特色文化、特色专业之所在。

四、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在高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路径

重提工匠精神是对于品质要求的回归,从最具朝气的青年抓起,从知识能力的登峰起步,工匠精神渗透进校园文化势在必行。如何将工匠精神科学渗透进校园文化,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

(一)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校园物质文化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图书馆、阅览室、雕塑、壁画等硬件建设。在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根据本校特点,科学布局,重点建设,形成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例如:积极动员社会人员、团体参与,筹措资金,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教育给予充分重视,积极争资上项,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宗旨的特色校园文化。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创造。充分利用板报、走廊、雕塑、建筑等所有能够利用的载体来传播工匠精神;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作用,持续延伸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空间。结合学校建设和发展规划,注意工匠精神在硬件设施升级和自然条件改造中的渗透和展示,对培养学生起到微妙的作用。此外,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追求个性与过度重视形式,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校园制度文化中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创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默契,实现一种预期。无论氛围的创造、默契的形成,还是预期的实现,其前提条件必须有一套合理的制度作为保证,因为理念的落实最终要靠制度去推进实现。制度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人性化的途径不断将个体行为偏差进行修正,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使所有的制度转变成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的过程。基于此,要把校园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工匠精神的确立制度化关联起来,应秉承“以德立校,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文化引领,立德为先,以“特色与质量”“人才与创新”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其次,要用规范化的制约,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志愿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带动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最后,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实现“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努力传承“奉献、求真、敬业、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制度中,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用人才。

(三)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校园精神文化中工匠精神是一种传统,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工艺领域为主的各领域有所体现。时至今日,工匠精神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和追求不断发展,内化成为了一种社会原则。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隐形文化,它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学校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无比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所高校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公认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中最深层次、最本质的部分。”[3]将工匠精神这一社会原则带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中,势必会对学校的管理、教科研、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产生最本质的影响。学校精神文化的本质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高校在实现精神文化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时,不仅要有效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全面推进工匠精神教育,提升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也要改变精神文化建设单一的路径,积极组织以工匠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以精神主体的身份出现于教育过程中。

五、结语

工匠精神是直击心灵的力量,是爱岗敬业的虔诚态度,是用智慧与勤劳书写历史的豪迈情怀,是在浮躁世界中独立不改的坚定信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在物质投入、制度支持和精神打造方面抓住青年一代精神需求,就一定能将工匠精神长期深入的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敬业品质血脉之中,为实现我国的制造大国梦、人才强国梦、民族复兴梦建立卓越功勋。

参考文献:

[1]马幸荣.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构初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72-76.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作者:钟华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