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审计共享中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审计共享中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审计共享中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方法与策略,切实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审计共享发展,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审计共享信息化内涵和特点,分析了信息化环境对审计共享的作用机理。在探讨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实施的规划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提出了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与对策,望对审计共享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互联共享;应用对策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信息化建设环境复杂多变,使审计共享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当前形势下,必须精准把握审计共享中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步骤与关键环节,宏观审视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施策,切实促进审计共享水平优化提升。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审计共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具与审计方法方面具备了更为灵活的选择余地,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审计共享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计共享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多个长期性规划刚要中先后提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关关系,在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方法标准、效果评价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高质高效地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引导,在审计共享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审计共享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同时,广大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化咨询机构同样在创新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方法,优化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效果显著,审计工作中的信息化发展理念持续深入[1]。尽管如此,受审计共享等多项涉及要素的影响,当前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信息化建设在审计共享中的应用课题,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审计共享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审计共享信息化的内涵审计共享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以审计项目与审计内容为主要面向对象,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开发利用相关资源,在特定范围内实现审计数据与审计信息的交换与传递。信息化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所涉及的内容与项目更加丰富,囊括了审计风险、信息发展战略、企业运营、监督咨询等多方面内容。在审计共享信息化理念的推动下,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法以及审计活动的组织形式等均发生了相应变化,可对审计数据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加工整理、汇总报告,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了审计共享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可靠性,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审计工作风险。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审计共享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其所包含的价值意义将愈发丰富,并朝着审计对象多样化、审计内容丰富化、审计技术创新化方向发展[2]。

(二)审计共享信息化的必然性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推动着审计共享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当前,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管理与运营实践中的重要工具,传统手工核算模式已经基本被完全取代,在此趋势下审计共享信息化应运而生,突破了传统僵化固化审计共享模式的阻碍与桎梏,使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得以从保守陈旧的审计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自身变革的加快同样成为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在传统审计工作环境下,审计人员往往采用抽样测试等方式获取审计信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数据信息容易失真失准,风险性较强,而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审计采样,不仅杜绝了审计过程中人为主观意志的干扰,而且使审计结果更加全面与详实,将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审计工作的面向对象也趋于多样化,需要在特定范围内实现审计数据资源共享,这也促进了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信息化环境对审计共享的作用机理

(一)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在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审计对象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要方面。在审计共享环境下,审计对象应摒弃传统纸质文件资源数据的束缚,转而采用电子文件资源数据,这可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信息系统的运转效率,提高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同时,在审计对象内部管理中,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以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等,可对相关数据流进行有效约束与规范,为审计共享工作提供财务结算、账单获取以及银行对账等方面的价值数据,推动信息化建设朝着一体化、协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审计范围的信息化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社社会条件下独立经营的个体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形成海量信息,且信息量的增加幅度呈激增态势,如何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有效辨识与分类,深入挖掘数据信息的商业价值,成为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通过推进审计范围的信息化,可在相关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将数据转换为信息与知识,为巩固与提升企业市场地位,强化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参考与依据。在此环境下,传统人为手工审计模式已经无法在海量数据面前做到游刃有余。若审计范围依旧局限于某个狭小特定区域,则势必难以实现审计数据的对称化、均等化,面临突出的未来发展障碍。

(三)审计风险控制的信息化审计风险控制是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永恒课题。通常情况下,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构成,且不同风险类型与风险种类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相互诱发的可能。在信息化环境中,无论是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故障,还是信息化技术操作失误,或者程序处理不严谨,均会无形之中放大审计风险的覆盖面,使审计风险控制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因此,应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风险控制屏障,有效辨识与过滤潜在的风险影响因素,实现审计共享信息化的闭环管理,有序组织实施审计业务流程[3]。

四、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审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长期以来,在信息化技术的大力支持下,部分社会单位在审计共享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大,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实现了信息畅通,大大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但是,部分信息系统在规划构造过程中缺乏宏观性与整体性,未能结合企业自身业务与规模实际进行全盘考虑,信息流与数据流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到位,无法在多类型信息系统与平台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互享,或者仅可通过单一化的电子文档进行数据导入,进而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审计共享水平较低,系统间的沟通障碍时常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突出。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尽管其涵盖范围与项目较多,但缺乏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有效嵌入与串联,往往需要重复登录,数据收集模式不一致,无法满足审计共享实践中的现实需求。

(二)审计人员信息化素养不足,专业化审计人才队伍需充实在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审计人员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运用审计信息化工具,落实审计信息化责任,提升审计信息化总体水平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综合素养的高低与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纵观当前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实际,普遍存在着审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在审计实践中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思维等共性问题,审计共享水平始终停留在低下状态,与新形势下审计共享的发展节奏、预期需求、实施趋向等不相吻合。也要部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操作相对不足,信息化实践中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淡化,审计共享实操技能不甚熟练,难以与当前快节奏、高强度的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形势相匹配。因此,突出审计人员信息化思维,充实专业审计人才队伍,势在必行[4]。

(三)审计共享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缺失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及时排查发现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与不足具有直接作用。自审计信息化工作推进实施以来,对其综合效果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软件系统层面,涵盖范围相对有限,所采用的部分信息化评价指标不具备代表性,信息化评价过程受人为主观意志的干扰痕迹极为明显,使得最终形成的审计共享信息化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公平性与客观性,无法为纠正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潜在谬误提供依据与参照。由于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缺失,难以对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无法研判信息化建设策略是否符合企业整体利益。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阻碍审计共享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五、完善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与路径探讨

(一)强化审计共享信息化实施规划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规划先行、逐级递进”的实施原则,突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与前提性地位,在宏观层面做好统筹规划与管理,明确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过程方法及预期效果。应以审计对象为主要参照,构建协调一致的统筹协调机制,做到集中规划与布局,提高信息化系统内容、功能模块、构造周期及建设步骤之间的关系,整合既有信息化资源要素,并预留充足的可拓展空间,为后期提升审计共享信息化水平创造更多空间。要探索实施审计共享信息化的标准性,全面充分总结归纳审计共享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概念与流程方法,形成系统性的操作控制说明,推动形成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化系统操作指南,确保所有审计环节与步骤均在统一规则下运行。

(二)提高审计人员信息化素养,打造专业化审计团队定期组织审计专业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形势下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运用新时期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方法与策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难题。应强化现代审计共享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牢固树立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性的信息化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工具的运用技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将现代信息化理念贯穿于审计共享实施全过程。要针对审计共享信息化工具一般人员、复合型审计人员及系统开发运维人员之间的差异,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区别对待,掌握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打造一支信息化专业知识扎实、信息化技能高超的专业化审计团队。

(三)构建审计共享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对审计共享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信息化实施的目标与方向所在。对此,应合理选择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为不同类型的指标赋予不同评价权重,准确反映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审计共享信息化评价模型构造中,应与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结合起来,重点评价信息化系统建设并运营后是否符合最初预期,运行成本是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效果是否理想,等等。要最大限度上控制人为主观意志在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评价中的干涉,将运营成本、系统功能、应用效果等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并将风险防控、审计成本、运维管理等作为二级评价指标,充分确保最终应用评价效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为调整与完善信息化建设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

(四)创新与应用“云审计”模式在现代“云计算”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云审计”得以出现,并在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出关键作用,为新时期审计共享带来了新鲜活力。“云审计”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现代化方法,不仅可从安全角度确保审计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形成审计共享的虚拟化解决方案,而且还可从“云存储”角度实现审计数据信息的高效存储与后期调阅,促进审计共享数据资源共享,做到技术协同、过程协同、系统协同,更加高效、准确地实施审计。“云审计”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数据存储,并可有效防范审计数据信息安全风险、身份隐私与访问控制风险、数据备案安全风险等。同时,“云审计”还包含了相对独立的身份认证体系,可对用户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管控。

(五)加大投入,强化审计共享软硬件建设软硬件建设在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根本性地位,只有配置性能完善而可靠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才能确保审计共享信息化的顺利有序实现。一方面,应加大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有效拓展信息化建设经费资金来源,保障充足而连续的软硬件建设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应对审计共享软硬件建设资金做出合理安排,强化资金使用率,将更为充分的资金用到最为关键的地方,杜绝资金无序消耗与浪费。对于地方审计部门而言,应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尽可能从同级财政争取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另外,地方审计部门还可面向社会公众及机构筹集捐赠资金,形成多渠道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积极打造移动审计支撑系统。

(六)完善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范标准首先,完善业务规范。基于审计共享的信息化建设业务规范需要具备两层含义,即审计实施准则及审计指南,前者主要倾向于审计基本方法及过程,对审计共享行为作为明确约束,而后者则明确界定了审计共享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其次,健全审计信息化技术规范。全面考量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技术方法,包括审计共享标准化语言、数据库结构标准、数据格式标准及参数接口标准等,有效推进实施审计数据加工与转换,提高不同类型数据接口之间的兼容性,准确识别与剔除无效审计数据。再次,完善文件传输转换规范。审计对象应根据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通过交换文件将原本不能被审计信息化系统识别的数据文件,在传输转换标准规范和格式的支持下,转换成为能够被信息化系统识别的数据文件,导入审计系统数据库。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受审计功能、信息化模式、共享效果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审计共享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阻碍着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优化提升。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审计共享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审计共享过程控制,为促进审计共享水平奠定基础,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婉青,陆小芬,郑梅娟.基于“BIM+VR”的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审计的应用——以某市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审计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电子版),2019,21(05):226-227.

[2]郭自灿,馥茗阁.浅谈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方法创新的探索——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审计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0(23):159-161.

[3]刘玉玲,纪超强.浅析现代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与挑战——以青岛审计局为案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0(21):317-318.

[4]王小静,龙志芳.新时期大数据环境下基于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电子数据审计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9(01):201-202.

[5]郭文强,郑迅风.浅谈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与挑战——以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21):237-238.

作者:王晓楠 单位:和信会计师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