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学课堂到底是枯燥乏味的,还是生动有趣的?相信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学生。那么,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会对数学产生错误的看法,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来呢?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的。学生之所以会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没有抓住数学课堂的本质,没有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出发,没有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没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没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切实有效。因此,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经营好数学课堂,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呢?
一、具体实例促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很好地运用生活实例,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热情。为此,数学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情境,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探究数学问题,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仿真情境丰富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丰富和表象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数学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对数学认识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看、听、想、记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中丰富数学的表象,产生对数学的真切感受,由此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具体而言,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感悟到数学知识。比如,周围景物、事物的运动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树叶、蝴蝶、房屋的形状及人体等,可以感受什么是“对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途中的交汇,感知什么是“相遇”;引导学生观察公共汽车上乘客的上下车情况,可以体会上下车人数与车上人数的增减关系……这些许许多多的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亲眼目睹来完成直接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也可以悟得数学知识。比如说学生在逛街时听到某商场为促销衣服而播的广告“本商场全部衣服五折起出售”,可以从中感知理解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悟得原价、现价与打折的关系,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现实经验增强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认识、理解数学问题,不知不觉中把握知识的内涵,训练并培养他们的知识转化能力。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推导时与分、分与秒关系之前,首先交代学生自带一个小时钟,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秒针、分针和时针的运行规律,由此推导出分与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时与分的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真切可感地体会到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也走了一小格,也就很自然地得出1分=60秒。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分针拨快,引导他们去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进一步体验时针与分针、秒针的变化关系,就可以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解决好数学的问题。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是容易分散的;他们的积极向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又是薄弱的……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能力,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数学和生活中架起一座座桥梁,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开拓创新,把数学教学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绍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的探讨[J].才智,2013(30).
[2]王玉宝.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J].新课程(上),2015(6).
[3]包秀成,邵泽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中华少年,2017(28).
作者:林小玲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中心小学